論起日本棋的歷代名人,頂數(shù)道策最厲害。道策之技不但當時獨步天下,無人能敵,就連現(xiàn)在日本的職業(yè)高手也對他佩服萬分。最初日本的圍棋也和中國古棋一樣,講究“吃大龍”拼個你死我活。由于“吃大龍”是安井家的拿手好戲,故日本棋壇將這種布局和戰(zhàn)略稱為“安井流”。但道策一出,棋風頓變,開始講究布局理論和靈活戰(zhàn)略,稱為“道策流”。從此安井流便銷聲匿跡,正如槍炮發(fā)明后的刀矛劍戟一樣,只有束之高閣了。故后人稱道策為棋圣。
道策做了名人棋所后,改進了不少圍棋制度,并廣收弟子,弘揚棋道,一時間威名遠揚。
天和二年(1682年),琉球國使來日本朝貢,琉球王因慕道策大名,特派國內第一高手親云上浜比賀相隨,請求與道策對弈一局。因為道策身為名人棋所,不允許私自與別人對局,后經島津光久的協(xié)助,幕府才特許道策出戰(zhàn)。
四月十七日,比賽在島津官邸舉行,島津親臨觀戰(zhàn),并讓浜比賀放上四子。按說此局是日本圍棋第一次正式的國際比賽,萬一輸了,不僅是本因坊家的恥辱,而且失了日本的尊嚴,道策一世英名也就付之東流了。然而道策神態(tài)子若,坦然諾之,坊門弟子不禁暗暗為老師捏把汗。
這一局道策下得精彩絕倫,滿盤皆盡碰頂纏繞之能事,著著先手,子子輕靈,弄得浜比賀頭昏腦漲,結果白棋以十四目輕取。在日本歷,這局棋是非常有名的。
那浜比賀佩服得五體投地,當晚回去將棋譜細細研究,感到受益無窮,更把道策看得天人一般。于是再三請求道策發(fā)給他免狀。道策看在島津的面子上授予他三段免狀,并在免狀上特意寫明“扶桑之上手(七段),最多讓其二子”。
浜比賀載譽歸來,琉球王對他倍加贊賞,之后,圍棋便在琉球大大地流行起來。
第二年,道策在御城棋中又作了出色表演。其中與安井春知(七段)的二子局被公認為“道策畢生的杰作”。道策自己在談這局棋時說:“春知是當代不可多得的好手,雖然并非著著精妙,但我已不得不費勁心血與之相抗,攻防雙方均已盡其最善。盡管終局我一目負,但也了無遺憾,此乃一生中不可再得的好局
后來,一代宗師吳清源贊此局為“不朽之佳作”,將其排在他所著《道策的棋》第一篇之首位,并在前言“我眼里的本因坊道策名人”中高度評價了道策的功績,認為他是“邁出近代感覺第一步”之偉人。連春知這樣的七段高手,道策都能讓二子,難怪后人說道策棋力有十三段,稱他為“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