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尼族歷史悠久,是西南地區(qū)傳統(tǒng)文化保留較多的少數(shù)民族之一。
《尚書。禹貢》最早記西南民族有“和夷”,其中包括哈尼族先民。隋唐時期,哈尼族與彝族被統(tǒng)稱為“烏蠻”!缎绿茣つ闲U傳》有“和蠻”之名,即是指哈尼族這一群體,當時已聚居于哀牢山與蒙樂山一帶。唐以后一直到清代的一千三百余年中,“和泥”成為哈尼族先民最普遍的歷史名稱!肮帷币幻滓娪谇濉た滴酢睹勺钥h志》。
哈尼族主要分布于云南南部紅河下游與瀾滄江之間的山岳地帶,其中雙柏縣西南部,新平縣西部以及元江、墨江、江城、紅河、元陽、綠春、金平等縣均在哀牢山境,是哈尼族人口最集中的地區(qū),建水、景谷、普洱、鎮(zhèn)沅、孟連、瀾滄以及祿勸、昆明、玉溪、通海、石屏等二十余縣都有哈尼族居住。國外有一萬一千余人,分布在越南、老撾、緬甸、泰國。
哈尼族有多種自稱和互稱:哈尼、卡多、雅尼、豪尼、碧約、白宏、糯比、糯美、各和、臘米、切地、阿梭、墮尼、葉車、西摩洛、墮塔、布都、布孔、阿木、鍋挫、多尼、卡別、海尼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根據(jù)本民族多數(shù)人民的意愿,經(jīng)國務院批準,以“哈尼”為本民族統(tǒng)一名稱。
哈尼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分為哈雅、碧卡、豪白三種方言,包括十余種土語。無書面文字。
哈尼族分布的廣闊地區(qū),海拔約在800米至2500米之間;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土地肥沃,適于農(nóng)作物生長;森林茂盛,濃蔭蔽天,棲息著鹿、風猴等珍禽異獸。南糯山,是產(chǎn)普洱茶的五大名山之一。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首府個舊市,是舉世聞名的“錫都”。
哈尼族村寨多建在朝陽半山腰之中,土掌房、茅草房錯落有致,背靠叢林,四周種竹子和棕櫚樹。哈尼人開墾的梯田,俯瞰如碧浪連天,仰觀似天梯接云,蔚為壯觀。
哈尼族實行一夫一妻制,婚前社交自由,但包辦婚姻仍很普遍。娶親多在秋收以后,很多地方還保留背新娘唱“哭嫁歌”的習俗,婚禮必歌舞慶賀。
哈尼族信奉多神,信仰萬物有靈,從古至今沿襲著祭寨神、祭山水、祭谷娘等習俗。哈尼族主持祭祀慶典活動者稱為“莫批”,每寨一人,從本寨最早的老戶中產(chǎn)生,父子相傳。另有“咪谷”和“尼瑪”,他們在各種傳統(tǒng)節(jié)日活動和祭祀活動中,用說唱及舞蹈向神祈禱,祝福村寨平安,并以說唱和舞蹈傳播生產(chǎn)活動經(jīng)驗及倫理道德和神話傳說故事。
哈尼族民間舞蹈,異彩紛呈。1984年初至1986年,在哈尼族地區(qū)經(jīng)過廣泛、深入的調(diào)查工作,收集到的哈尼族民間舞蹈有:祭祖先神靈的舞蹈四個;喪葬舞蹈十一個;節(jié)日慶典舞蹈十五個;婚嫁舞蹈三個;自娛情愛舞蹈五個;游戲舞(兒童舞)七個;巫舞四個。
以上舞蹈僅是各地哈尼族眾多門類舞蹈中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其它舞蹈如玉溪市的“拾菌舞”、峨山縣的“煙盒舞”、普洱縣和易門縣的“葫蘆笙舞”等,在當?shù)毓嶙逡恍┐逭幸灿辛餍小?/p>
哈尼族民間舞蹈源遠流長。元江縣它克村巖畫有可辨圖像一百二十幅,其中有表現(xiàn)原始宗教祭祀活動的舞蹈形像;有表現(xiàn)狩獵的組畫;有眾多表現(xiàn)母性崇拜的圖像及符號。經(jīng)專家初步鑒定,它克村巖畫為原始社會時期的文化遺存,F(xiàn)在元江縣哈尼族一些祭祀舞蹈的動作姿態(tài),與原始巖畫中的舞蹈圖像很相似。
“打莫撮”是哈尼族盛行的祭祀性舞蹈。史料載,哈尼族“以十月為一年,有周時之風。
“铓鼓舞”也是古老的祭祀性舞蹈。哈尼族視铓鼓為神圣之物,制作大鼓是一件隆重莊嚴的大事。要選一專門房子,把空心鼓身安放里面,選男青年二人立于兩端,均赤身*舞蹈,其動作是性愛的模仿。然后放五谷和銅鐵等物在鼓內(nèi),蒙上牛皮,并在鼓面畫上女性生殖器。铓鼓平時要選專人保管在家,任何人不得動用。每逢祭祀和喜慶欲跳舞時,由祭師用酒祭铓鼓后,方能敲铓打鼓起舞。铓鼓舞當是哈尼族母權(quán)時代的產(chǎn)物。
“棕扇舞”是一個古老而神奇的舞蹈。據(jù)紅河縣哈尼族民間傳說:遠古時候,一位叫“奧瑪妥”的先祖母要將棕扇舞教給中老年婦女,但未教完先祖母就升天了。先祖母的拐杖插在村頭,長成了參天大樹。人們把它看作先祖母的化身,每年農(nóng)歷二月屬;?qū)倩⑷,全村婦女都去“神樹”下悼念先祖母,同時跳起“棕扇舞”。元陽縣麻栗寨村民李黑諸家譜上載,第一個祖先就是“奧瑪”(天女)。從“奧瑪”往下至哈尼族普遍公認的男性始祖“搓莫耶”,相隔二十余代。紅河哈尼族把“奧瑪”和“神樹”共同視為神靈崇拜。祭時,由婦女揮棕扇環(huán)歌,踏足起舞。從整個舞蹈的形式及內(nèi)容來看都表明棕扇舞有悠久的歷史。
哈尼族舞蹈通常在以下幾種場合下進行:
第一是在宗教祭祀性活動中進行。哈尼族至今還保留許多原始宗教形式,這些宗教祭祀活動直接影響著哈尼人的社會生活。哈尼族通過舞蹈來傾訴對神靈祖先、圖騰對象的崇敬和希望神靈保佑村寨平安、五谷豐登的樸素愿望。每年農(nóng)歷二月或十一月間,舉行“奧瑪妥”祭寨神活動,意在追念哈尼先輩安寨的艱辛和業(yè)績,同時祭祀寨石、神樹,是一次盛大的歌舞慶典。
三月祭山、六月祭水、七月祭天地和祭龍、祭谷娘、開秧門等等祭祀活動,皆有歌舞狂歡的場面。
哈尼老人或年輕人去世,要舉行喪葬祭祀活動。古時哈尼人死“以跳舞或跳獅子為致敬。大吹大打!(《石屏縣志·土司志》)。近代哈尼興棺葬,貝瑪念經(jīng)祈禱,家人和親朋歌舞繞棺娛尸。喪葬活動常跳“打莫撮”、“棕扇舞”、“兵器雜耍舞”、“木雀舞”等舞蹈。
第二是在傳統(tǒng)的喜慶節(jié)日中進行。哈尼族民間節(jié)日很多,主要有:扎勒特(十月年)、吃新米節(jié)、祭母節(jié)、老人節(jié)、龍巴門節(jié)、竹筍節(jié)、播種節(jié)等二十余個,其中以十月年和六月節(jié)最為隆重,盛裝酒宴對歌舞蹈。
第三是在婚娶佳期。哈尼族舉行婚禮時,平時相好的女伴要與新娘吃告別飯、唱別離歌。新娘出嫁的頭天中午,全寨青年男女相邀,陪伴新娘在山林中相會,對歌跳舞。新郎家來接親的隊伍與新娘家陪送的隊伍要對歌比舞!褒埧v舞”、“灑米舞”是婚禮上必跳的舞蹈。新平縣哈尼族在婚娶的第二天,新娘須由其哥或弟背至跳歌場,歌舞慶賀,婚禮才算結(jié)束。
第四是在農(nóng)事、農(nóng)閑、蓋房和“串姑娘”等時候進行。哈尼族不論上山砍柴,下田種地,或者集市貿(mào)易,都要歌舞。哈尼人說“滿坡梯田是歌聲唱綠的”。休息時,就在田埂上歡跳“樂作”。紅河縣阿扎河街子,成千哈尼人圍成無數(shù)舞圈,哪怕天下大雨,也仍跳樂作,謂之“歌舞街”。房屋建成,必要歌舞賀新房。哈尼青年“串姑娘”時候,青年男女相邀到“公房”或者山林中,“男女連手周旋跳舞為樂”(清《古今圖書集成》),傳遞愛戀的信息。 哈尼族民間舞蹈的總體風格雖具有共性特征,但由于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發(fā)展程度的差異等原因而形成有些舞蹈個性不同,風格有異。
首先,動作具有屈膝向下的共同特征。在做抬腿、蹬腿、顛跳、旋轉(zhuǎn)等動作時,無一不是成屈膝的狀態(tài)。其次是擺胯、扭胯。跳鼓、扭鼓、猴子舞等,多在深蹲、半蹲、俯身、昂首、撅臀的舞姿中擺、扭。
哈尼族舞蹈的動律特點給人以下穩(wěn)上活、穩(wěn)而不僵、活而不浮的感覺。這種特點的形成除了生產(chǎn)勞動帶來的習慣外,還有一些舞蹈動作有表現(xiàn)性愛的色彩。
隨著社會的進步、發(fā)展,思想觀念的革新及各民族間的文化交流、融合,哈尼族舞蹈已溶入了很多新鮮東西,伴奏樂器除原有的巴烏、三弦、四弦、樹葉、鼓外,還吸收了二胡、笛子等樂器。
近些年,哀牢山境和蒙樂山境及瀾滄江邊廣闊的哈尼聚居區(qū),歌舞活動遍布城鄉(xiāng)。除“六月節(jié)”、“十月年”舉行盛大文藝活動外,凡群眾的喜慶日子必有歌舞相伴,規(guī)模勝過往昔。新中國成立后,哈尼族舞蹈大量進入藝術表演舞臺。八十年代以來,棕扇舞等經(jīng)加工改編,成為具有較高藝術價值和欣賞價值的上乘作品,多次到北京、廣州、深圳,以及歐亞一些國家地區(qū)演出,讓中外觀眾體味到了哈尼族舞蹈神奇、古樸的藝術魅力,同時。也拓寬了哈尼族舞蹈的發(fā)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