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說 明
為更好地貫徹落實《大型醫(yī)用設備管理辦法》(衛(wèi)規(guī)財發(fā)[2004]474 號
文)精神,中華醫(yī)學會和衛(wèi)生部人才交流服務中心自 2004 年開始分別組織
對全國醫(yī)用設備使用人員進行培訓和專業(yè)技術知識統(tǒng)一考試。
為使應試者了解考試范圍,衛(wèi)生部人才交流服務中心組織有關專家編
寫了《全國醫(yī)用設備資格考試大綱》,作為應試者備考的依據?荚嚧缶V中
用黑線標出的為重點內容,命題以考試大綱的重點內容為主。
3
直線加速器(LA)醫(yī)師專業(yè)考試大綱
第一篇 總論
笫一章 概念
1.放射治療的目的
2.放射治療的歷史
3.放射治療在腫瘤治療中的地位
4.放射腫瘤科及放射腫瘤醫(yī)師
5.循證放射腫瘤學
笫二章 放射治療的基礎
1. 一般臨床知識
2. 腫瘤學知識
3. 臨床放射物理學知識
4. 腫瘤放射生物學知識
5. 放射治療過程
6. 放射治療前的準備工作
笫三章 與臨床放射治療有關的放射生物學概念
1.放射敏感性與放射治愈性
2.腫瘤控制概率 (TCP)
3.正常組織并發(fā)癥概率 (NTCP)
4.正常組織耐受劑量
5.時間-劑量
笫四章 放射治療中的若干問題
1.亞臨床病灶
2.對放射敏感性的認識
3.對放射抗拒腫瘤的認識
4.局部控制對遠處轉移影響的認識
5.腫瘤治療后生存質量的認識
笫五章 綜合治療
1.放射治療與手術綜合治療
2.放射治療與化療綜合治療
3. 術前放化療
笫六章 近距離治療
1.近距離治療的特點
2.現(xiàn)代近距離治療的特點
3.現(xiàn)代近距離治療常用的核素
4.近距離治療劑量率的劃分
4
5.近距離治療的內容,適應證及禁忌證
6. 近距離治療結果
笫七章 放射治療當前研究的問題
1.放射增敏劑及放射防護劑的研究
2.輕或重粒子治療的研究
笫八章 電離輻射的誘發(fā)惡性腫瘤效應
1.繼發(fā)性惡性腫瘤和放射相關癌的發(fā)生
2.誘發(fā)惡性腫瘤研究的困難
3.誘發(fā)惡性腫瘤的相關因素
4.電離輻射誘發(fā)癌
5.電離輻射誘發(fā)肉瘤
6.電離輻射所誘發(fā)惡性腫瘤的診斷標準
7. 電離輻射誘發(fā)惡性腫瘤危險性的對策
笫九章 展望
1.3 維適形放射治療
2.調強放射治療
3.PET
第二篇 放射物理學基礎
第一章 照射野劑量學
第一節(jié) 照射野及照射野劑量分布的描述
1.射線束 射線束中心軸 照射野 源皮距(SSD)源軸距(SAD)參考點 射線質
2.平方反比定律 百分深度劑量(PDD)組織空氣比(TAR)組織模體比(TPR) 組
織大劑量比(TMR)散射空氣比(SAR)散射大劑量比(SMR)準直器散射因子(Sc)
體模散射因子(Sp)總散射因子(Sc.p)
第二節(jié) X(γ)射線射野劑量分布的特點
1.X(γ)射線百分深度劑量的影響因素 劑量建成區(qū) 等效方野
2.照射野離軸比 半影 照射野平坦度和對稱性 等劑量曲線 不同能量光子束等劑
量曲線特點
3.楔形板 楔形因子 楔形板種類
4.人體曲面對劑量分布的影響和校正方法 組織不均勻性對劑量分布的影響和校正方
法
第三節(jié) 高能電子束劑量分布特點
1.電子束深度劑量特點 有效治療深度(Rt) 能量對電子束深度劑量的影響 照射野
對電子束深度劑量的影響
2.電子束等劑量分布特點 選擇電子束照射野的一般方法
3.電子束照射野的均勻性
4.電子束輸出劑量特點
5.組織不均勻性校正的等效厚度系數(shù)法
5
6.電子束補償技術的作用
7.電子束照射野的銜接技術的作用
8.電子束擋鉛厚度的確定 電子束的內遮擋
第二章 近距離放療劑量學基礎
第一節(jié) 概述
施治技術 近距離治療的劑量率模式 放射源的暫時駐留和永久植入技術
第二節(jié) 近距離放療使用的放射源
銥-192 的半衰期 半值厚
第三節(jié) 近距離放療的物理量、單位制和劑量計算
1.放射性
2.指數(shù)衰變規(guī)律 衰變常數(shù) 半衰期 平均壽命 放射性活度 外觀活度
3.放射性核素的質
4.照射量率常數(shù) 吸收劑量率 比釋動能 空氣比釋動能強度
第四節(jié) 近距離放療的劑量學系統(tǒng)和施治技術
1.婦瘤腔內治療的劑量學系統(tǒng)(巴黎系統(tǒng)、斯德哥爾摩系統(tǒng)、曼徹斯特系統(tǒng))ICRU 系
統(tǒng)
2.巴黎系統(tǒng)的布源規(guī)則 步進源系統(tǒng)的布源規(guī)則 ICRU 58 號報告
3.管內照射參考點的設置及劑量梯度變化的影響
第五節(jié) 近距離放療臨床劑量學步驟
靶區(qū)定位及重建方法 劑量參考點設置 劑量分布優(yōu)化
第三章 治療計劃的設計和執(zhí)行
第一節(jié) 治療計劃設計新概念
第二節(jié) 臨床劑量學原則,靶區(qū)定義和靶 區(qū)劑量處方,危及器官定義和正常組織耐
受劑量
第三節(jié) 治療體位及體位固定技術
第四節(jié) 模擬定位機和 CT 模擬機
第五節(jié) 照射技術和射野設計原理
第六節(jié) 治療方案的評估
第七節(jié) 腫瘤的定位、模擬及驗證
第八節(jié) 射野擋塊及組織補償
第九節(jié) 物理劑量對生物效應的轉換
第四章 調強適形放射治療
第一節(jié) 適形放射治療的物理原理
第二節(jié) 治療方案的優(yōu)化
第三節(jié) 調強的方式與實現(xiàn)
第四節(jié) 適形放療對設備的要求
第五節(jié) 調強治療的治療保證與質量控制
第六節(jié) 圖像引導放療的實現(xiàn)方式
6
第五章 X(γ)射線立體定向治療
第一節(jié) X(γ)射線立體定向治療的實現(xiàn)方式
第二節(jié) X(γ)射線立體定向治療的劑量學特點
第三節(jié) X(γ)射線立體定向治療的質量保證和質量控制
第四節(jié) 治療方案優(yōu)化和立體定向適形放射治療
第六章 放射治療的治療保證與質量控制
第一節(jié) 執(zhí)行 QA 的必要性
第二節(jié) 靶區(qū)劑量的確定和對劑量準確性的要求
第三節(jié) 放射治療過程及其對劑量準確性的影響
第四節(jié) 物理技術方面 QA
第五節(jié) QA 組織及內容
第三篇 臨床放射生物學
第一章 概述
第一節(jié) 臨床放射生物學在放射治療中的地位和作用
1.放射生物學在放射治療中的作用
2.放射生物學在未來放射治療發(fā)展中的重要性
第二節(jié) 放射生物學發(fā)展的里程碑事件
1.百余年來哪些事件對放射生物學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第二章 電離輻射對生物體的作用
第一節(jié) 輻射生物作用的時間標尺
1.物理作用階段的主要特點
2 化學反應階段的主要特點
3.生物效應階段的主要特點
第二節(jié) 電離輻射的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
1.直接作用和間接作用的概念
2.簡述 X 射線對生物體間接作用的過程
第三節(jié) 射線質與相對生物效應
1.LET 的概念
2.相對生物效應的概念
第三章 電離輻射的細胞效應
第一節(jié) 輻射誘導的 DNA 損傷及修復
1.輻射誘導的 DNA 損傷有幾種主要形式
2. 哪些形式的 DNA 損傷可以修復,哪些不能修復
第二節(jié) 輻射所致的細胞死亡
1.增殖性死亡的概念
2. 輻射所致細胞死亡的機制
7
第三節(jié) 細胞存活曲線
1.克隆源性細胞的概念
2.細胞放射存活曲線數(shù)學模型及參數(shù)值的生物學意義(Do、Dq、N;α、β)
第四節(jié)細胞周期時相及放射敏感性
1. 細胞周期時相與放射敏感性的關系
2 細胞周期時相效應的臨床意義
第四章 腫瘤的放射生物學概念
第一節(jié) 腫瘤的增殖動力學
1.腫瘤的細胞動力層次
2.影響腫瘤生長速度的因素
第二節(jié) 腫瘤的劑量效應關系
1.腫瘤控制概率的概念
2.劑量效應曲線的形狀、數(shù)學模型及意義
3. 從在體實驗腫瘤的實驗研究中得到哪些有臨床實用價值的重要概念
第五章 正常組織及器官的放射反應
第一節(jié) 正常組織的結構組分
1. 正常組織結構組分及反應模式
2.早、晚反應組織對分次劑量及總治療時間的反應有何不同
第二節(jié) 早期和晚期放射反應的發(fā)生機制
1. 早期放射反應的發(fā)生機制
2. 晚期放射反應的發(fā)生機制
第三節(jié) 正常組織器官的體積效應
1. 正常組織器官耐受性的概念
2. 正常組織體積效應的常用數(shù)學模型及局限性
第四節(jié) 正常組織和器官的放射損傷
1. 不同正常組織放射損傷及耐受量(特別是:肺、小腸、腎、脊髓、角膜、晶體、骨等)
2.涎腺放射損傷的生物學特點
3.肝、腎、膀胱放射損傷的生物學特點
第五節(jié) 再次照射正常組織的耐受性
1.了解正常組織再次照射耐受性問題的復雜性及一些主要動物實驗結果
2.哪些因素影響正常組織再次照射的耐受性
第六章 分次放射治療的生物學基礎
第一節(jié) 分次放射治療的生物學因素
1.細胞放射損傷的修復 亞致死損傷修復 Repair of SLD
潛在致死損傷修復 Repair of PLD
8
2.周期內細胞的再分布
3.氧效應及再氧合 Reoxygenation
4.再群體化 Repopulation
第二節(jié) 臨床放射治療中非常規(guī)分割治療研究
1.設計非常規(guī)分割治療方案應遵循哪些生物學基本原則
2.了解超分割、加速分割及大分割的定義及主要生物學原理
第三節(jié) 劑量率效應
1.劑量率效應的機制
2.劑量率效應的臨床意義
近距離放射治療生物學劑量的等效換算
第四節(jié) 腫瘤放射治療中生物劑量等效換算的數(shù)學模型
1.“生物劑量”的概念
2. 了解放射治療中生物劑量等效換算的常用數(shù)學模型及局限性((特別是線性二次方程
(Linear-quadratic formula, LQ)
第五節(jié) 三維適形調強放射治療的生物學問題
1.延長照射時間會對生物效應產生哪些影響
2.低劑量高敏感性的概念及臨床意義
第七章 腫瘤放射治療個體化的生物學基礎研究
1.細胞放射敏感性的分析方法
第八章 腫瘤分子放射生物學
1.細胞周期調控的分子機制
2.分子靶向治療的研究方向及進展
第四篇 熱療
1.熱療合并放射治療的生物學基礎及原理
2.影響熱、放療療效的因素
3.熱療的并發(fā)癥
4.常見腫瘤熱療加放射治療的療效
第五篇 頭頸部腫瘤
第一章 口腔癌
1.口腔的解剖
2.口腔癌的可能病因
3.常見口腔癌的臨床特點
4.口腔癌的常見病理類型
9
5.口腔癌的 UICC 分期
6.口腔癌的臨床處理原則(治療方式的選擇和適應證)
7.口腔癌的放射治療(放射源的選擇、不同部位口腔癌的照射野的設計、劑量、放療
副反應的預防及處理)
8.口腔癌綜合治療的適應證
第二章 口咽癌
1.口咽的四個解剖分區(qū)
2.口咽癌的常見淋巴結轉移部位
3.口咽癌臨床檢查包括的內容
4.口咽癌術前、術后放療的優(yōu)點
5.口咽癌的治療原則
6.口咽癌的放射治療(包括靶區(qū)范圍、照射劑量、改變分割的照射技術)
第三章 下咽癌
1.下咽的三個解剖分區(qū)
2.下咽癌淋巴結轉移部位的特點
3.不同部位起源的下咽癌的生物學行為特點
4.下咽癌的治療原則
5.下咽癌的放射治療指征
6.下咽癌的放射治療技術
7.下咽癌的預后影響因素
第四章 喉癌
第一節(jié) 概述
1.喉的三個解剖分區(qū)
2.喉淋巴引流的特點
3.喉癌診斷所包括的內容
4.喉癌的治療原則
5.喉癌術前、術后放療及單純放療的指征
6.放、化療綜合治療方案在喉癌治療中的作用
7.喉癌的放射治療技術及預后影響因素
8.喉癌放射治療并發(fā)癥
第二節(jié) 聲門癌
1.T1,T2 期聲門癌的放射治療
2.T3,T4 期聲門癌的放射治療
第三節(jié) 聲門上癌
1.治療原則
2.放射治療
第四節(jié) 聲門下癌
第五章 鼻腔及鼻竇癌
1.鼻腔及鼻竇癌的臨床特點
10
2.鼻腔及鼻竇癌的病理類型和淋巴結轉移規(guī)律
3.鼻腔及鼻竇癌的診斷方法
4.鼻腔及鼻竇癌放射治療及綜合治療原則(適應證)
5.常用照射野的設計、照射劑量、放療副反應的預防及處理
6.影響鼻腔及鼻竇癌的預后因素
第六章 鼻咽癌
1.鼻咽癌的解剖與淋巴引流
2.鼻咽癌的病理分類及特點
3.臨床分期(包括 UICC 與福州分期)
4.鼻咽癌的臨床表現(xiàn)(三大體征、七大癥狀)及前、后組顱神經受損的臨床表現(xiàn);常見顱
神經受損征侯群
5.鼻咽癌的診斷(包括臨床與影像學)
6.鼻咽癌的放射治療(常用照射野,照射劑量,放射治療反應及常見并發(fā)癥)
7.鼻咽癌的高劑量率后裝治療(適應證及與外照射聯(lián)用原則)
8.根治性放療后鼻咽和/或頸淋巴結殘存或復發(fā)的治療
9.鼻咽癌化、放療的應用及原則
10.鼻咽癌立體定向放射治療的應用原則
11.鼻咽癌外科手術治療的原則
12.鼻咽癌三維適形或調強適形放療的應用
第七章 甲狀腺癌
1.甲狀腺癌的病理類型及生物學行為
2.甲狀腺癌診斷所包括的內容
3.甲狀腺癌的治療原則
4.甲狀腺癌的放射治療技術
5.甲狀腺癌的預后因素
第八章 涎腺腫瘤
1.涎腺的大體解剖
2.涎腺腫瘤的病理特點
3.涎腺腫瘤的治療原則
4.放射治療涎腺腫瘤的原則
第九章 原發(fā)不明頸部淋巴結轉移癌
1.原發(fā)不明頸部淋巴結轉移癌的臨床處理原則
2.原發(fā)不明頸部淋巴結轉移癌的臨床分期
3. 治療手段選擇原則、并發(fā)癥和療效及預后
第十章 神經內分泌腫瘤
1. 嗅神經母細胞瘤治療原則
2. 甲狀腺髓樣癌治療原則
3. 頭頸部小細胞癌治療原則
第十一章 中耳外耳道腫瘤
1. 病因、解剖及生理功能
11
1. 診斷、組織學類型
2. 治療、預后及影響預后的因素
3. 并發(fā)癥及其處理
第六篇 胸部腫瘤
第一章 食管癌
1.簡介
2.腫瘤的浸潤和轉移方式及轉移比例
3.臨床癥狀,相關檢查及診斷
4.1997 年 UICC 食管癌的分期
5.食管癌治療原則
(1)體外照射:
①適應證和禁忌癥,
②設野方式,定位方法, 照射劑量和分割次數(shù)
③影響放射治療效果的因素
(2)腔內放射治療
(3)綜合治療:
①術前放射治療
②術前化療+放射治療/化療
③術后放射治療:放射治療的范圍和治療的效果
6.放射治療中的注意事項:
(1)全身反應
(2)放射性食管和氣管反應
(3)食管穿孔
(4)食管梗阻
(5)放射治療后復發(fā)的處理
第二章 肺癌
1.肺的解剖及淋巴引流
2.肺癌的病理分型及腫瘤的蔓延、轉移和播散
(1)WHO 肺癌的組織學分類(1999)
(2)WHO 肺癌 TNM 臨床分期(1997)
(3)小細胞肺癌臨床分期
(4)局部浸潤、淋巴結轉移、遠地轉移規(guī)律
3.肺癌的診斷(臨床、組織學)
(1)癥狀、體征、副腫瘤綜合征
(2)影像檢查:X 線平片、CT、MRI、PET、超聲波檢查
(3)纖維導光鏡檢查:氣管、縱隔、胸腔鏡
(4)小細胞肺癌骨髓檢查
(5)痰中脫落細胞檢查
(6)經皮或 CT、超聲波引導下針吸穿刺活檢
4.肺癌的鑒別診斷(良性疾病、其他腫瘤)
5.肺癌的治療原則(手術、放射治療、化療)
(1)非小細胞肺癌
12
(2)小細胞肺癌
6.肺癌的放射治療原則
(1)適應證(根治、姑息)
(2)放射治療技術(照射野、分割、劑量)
(3)肺尖癌放射治療原則(照射野、分割、劑量)
(4)小細胞肺癌放射治療原則(胸部照射野、分割、劑量、腦預防照射)
7.肺癌的綜合治療原則
8.肺癌放射治療的主要并發(fā)癥(早、晚期反應、放射性肺損傷的預防和處理)
9.肺癌放射治療的進展
(1)超分割、大分割照射
(2)適形和調強照射
(3)粒子線照射
(4)放化療同時進行
第三章 縱隔腫瘤
1.縱隔的解剖和常用分區(qū)方法
2.胸腺瘤的解剖和病理及分類(大體與鏡下)
3. 胸腺瘤的診斷(臨床表現(xiàn),胸腺瘤的 X 片、CT 或 MRI 的特點)
4.胸腺瘤的分期(Masaoka 修訂分期)
5.胸腺瘤的治療原則
6.胸腺瘤放射治療原則(放療的適應證、放療技術、設野及放療劑量)
7.伴隨疾病—— 重癥肌無力的診斷及處理
8.原發(fā)縱隔生殖細胞瘤的特點及治療原則(畸胎瘤、惡性縱隔生殖細胞瘤 )
第四章 原發(fā)氣管癌的放射治療
1.原發(fā)氣管癌的放射治療
第五章 肺的放射性損傷
1.病理生理
2.靶細胞和細胞因子
3.化療藥物與肺損傷
4.放射性肺炎相關的臨床因素和生物學
因素
5.臨床表現(xiàn)
6.放射性肺炎的預防和治療
第六章 惡性胸膜間皮瘤
1.發(fā)病情況、病因、診斷
2.治療原則和預后
第七篇 淋巴系統(tǒng)腫瘤
第一章 霍奇金病
1.霍奇金病的臨床特點
13
2.霍奇金病的定義和淋巴結轉移規(guī)律
3.霍奇金病的病理分類和免疫學
4.臨床分期原則(Ann Arbor 分期和 Cotswolds 分期)
5.臨床分期中 B 組癥狀定義、淋巴結區(qū)域定義和大腫塊/大縱隔定義
6.分期檢查和病理活檢
7.霍奇金病的治療原則
8.早期霍奇金病的預后分組及綜合治療原則
9.早期霍奇金病的放射治療
(1)放射治療適應證
(2)受累野和擴大野(全淋巴結照射、次全淋巴結照射、斗蓬野、鋤形野、盆腔野)
的定義和照射劑量
(3)放療毒副作用及并發(fā)癥
(4)放療的療效和預后因素
10.晚期 HD 的治療原則
(1)化療方案和周期
(2)放射治療在晚期 HD 的作用
11.晚期 HD 的預后因素
12.HD 臨床研究證據和類型
13.HD 復發(fā)或進展后的治療原則
14.兒童 HD 的治療原則
第二、三、四章 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
1.惡性淋巴瘤在我國具有哪些特點?
2.霍奇金病與非霍奇金淋巴瘤的臨床區(qū)別
3.世界衛(wèi)生組織(WHO 1997)新的病理分類,掌握周圍 B 細胞與周圍 T 細胞病理亞
型的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4.WHO(1997)對非霍奇金淋巴瘤增加了哪些亞型及其臨床特點
5.B 與 T 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不同期別的播散途徑
6.B 與 T 細胞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綜合治療序貫
7.NK/T 非霍奇金淋巴瘤侵及鼻腔Ⅰ、Ⅱ期放射治療技術及其預后
8.非霍奇金淋巴瘤常用放射治療技術及照射野的設計
如:結內型:局部擴大野 全頸切線野 頸腋野 盆腔野 頸縱隔野與腹股溝野
結外型:凸字野 面頸聯(lián)合野 三階段全腹腔野 全腦全脊髓野 低劑量全身照射
野 骨髓移植前的高劑量全身照射與全身電子束照射野。
9.非霍奇金淋巴瘤侵及咽淋巴環(huán)的照射野設計的流程與劑量計算 包括整體擋塊適形放
療保護正常組織等。
10.非霍奇金淋巴瘤的根治性放療的劑量/時間/次數(shù) 掌握不同部位的分次劑量/時間
11.粘膜相關淋巴瘤的定義?包括那些組織
12.原發(fā)皮膚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分類與治療原則
13.全身電子束照射的適應證
14.非霍奇金淋巴瘤不同部位綜合治療的療效及影響預后的因素。
第八篇 消化系統(tǒng)腫瘤
第一章 胃癌
14
1、概述
2. 臨床表現(xiàn)和診斷
3. 可手術切除胃癌的治療
4. 胃癌的放射治療技術
5. 胃癌術后放療適應癥
第二章 原發(fā)性肝癌
1. 概述
2. 不能手術原發(fā)性肝癌的治療肝臟的放射耐受性
3. 原發(fā)性肝癌放射治療劑量效應關系
第三章 胰腺癌
1.胰腺癌臨床特點
2.外科治療近況及失敗原因
3.放射治療適應證
4.胰腺癌的放射治療
體外照射: 常規(guī)放射治療、三維適形放射治療、調強放射治療、術中放射治療、組
織間放射治療
放、化綜合治療
療效及早、晚期反應
第四章 直腸癌
1.概述、臨床表現(xiàn)和診斷
2. 直腸癌的放射治療及放射治療技術
1)術前放射治療的適應證、照射方法、劑量
2)術后放射治療的適應證、照射方法、劑量
3)單純性放射治療的適應證、照射方法、劑量
3. 療效、預后和并發(fā)癥處理
第五章 肛門區(qū)癌
1. 概述
2. 臨床表現(xiàn)和診斷
3. 肛門區(qū)癌的治療
4. 肛門區(qū)癌的放射治療技術
第九篇 泌尿生殖系統(tǒng)腫瘤
第一章 腎癌及腎胚胎瘤
一. 概述
二. 解剖與侵犯、轉移
三. 病理與分類
四. 臨床與分期
五. 診斷與治療
六. 預后
15
第二章 膀胱癌
1. 概述
、膀胱的解剖及淋巴引流
2. 病理和臨床分期
3. 放射治療在膀胱癌治療中的價值
4. 放射治療技術
5. 膀胱癌放射治療的未來發(fā)展方向 第三章 睪丸惡性腫瘤 1.解剖和轉移途徑 2.病理分類和腫瘤分級 3.臨床分期和分期檢查 4.診斷和腫瘤標記物 5.睪丸精原細胞瘤的治療原則 6.睪丸精原細胞瘤放射治療適應證 7.睪丸精原細胞瘤放療方法、劑量和療效 8.睪丸精原細胞瘤放療副作用和并發(fā)癥 9.隱睪精原細胞瘤的臨床特點
10.非精原細胞性生殖細胞瘤的治療原則 第四章 前列腺癌 1.解剖和轉移途徑 2.病理分類 3.臨床分期和分期檢查 4.診斷和腫瘤標記物 5.根治術適應證 6.放射治療適應證、照射方法、照射劑量 7.組織間和粒子植入的適應證 8.放療副作用和并發(fā)癥 9.放療療效
10
.局部晚期前列腺癌的放療和內分泌綜合治療
11.內分泌治療適應證和治療原則 第五章 陰莖癌 1.解剖和轉移途徑 2.病理分類 3.臨床分期和分期檢查 4.治療原則 5.放射治療適應證 6.放療方法、劑量和療效 7.放療副作用和并發(fā)癥 8.手術治療基本原則
第十篇 女性生殖系統(tǒng)腫瘤
第一章 外陰癌
1. 病理
16
2. 蔓延和轉移
3. 診斷和臨床分期
4. 治療
第二章 陰道癌
1. 病理
2. 臨床癥狀
3. 診斷分期
4. 治療與預后
第三章 宮頸癌
1.宮頸癌的臨床分期
2.宮頸癌的治療原則
3.宮頸癌的放射治療原則(適應證、放療技術、照射劑量、放射并發(fā)癥的預防和處理)
4.宮頸癌的近距離治療(適應證、放療技術、參考點、照射體積、照射劑量)
5.宮頸癌術前及術后放射治療
6.宮頸殘端癌放射治療
7.復發(fā)宮頸癌的治療
8.高、中、低劑量率腔內放療的分次及劑量轉換
9.宮頸癌合并妊娠的處理原則
10. 放療副作用及并發(fā)癥的處理
第四章 子宮內膜癌
1.子宮內膜癌的治療原則
2.子宮內膜癌的放射治療原則
3.子宮內膜癌的綜合治療 (術前、術后放射治療的適應證、照射技術、劑量及內分泌治療)
第十一篇 軟組織肉瘤
1.術前及術后放射治療的適應證
2.放射治療的基本原則
3.放射治療的方法及照射劑量
4.放射治療的副反應及并發(fā)癥
第十二篇 中樞神經系統(tǒng)腫瘤
第一章 總論
第一節(jié) 概述
第二節(jié) 脊髓節(jié)段、椎體水平、脊神經支配區(qū)域三者關系
1.12 對顱神經功能、連接腦的部位、進出顱腔部位
2.脊髓節(jié)段與椎體序數(shù)關系
3.12 對胸神經與體表骨性標志的關系
第三節(jié) WHO 中樞神經系統(tǒng)腫瘤分類
17
WHO 中樞神經系統(tǒng)腫瘤分類
第四節(jié) 臨床表現(xiàn)與診斷
1.顱內腫瘤診斷方法
2.顱內壓增高“三聯(lián)癥”
3.常見腦疝類型、小腦幕切跡疝與枕骨大孔疝的鑒別
4.全腦放療適應證
第二章 顱內腫瘤
1.不同病理類型分級的腦瘤的設野方法、照射劑量、影響預后因素
2.全腦、全脊髓放療適應范圍、射野設計與劑量
3.腦轉移瘤
治療方法(放療與 X 刀/伽瑪?shù)叮?br>Nieder 等提出的回歸分割分析 RPA 評估病人的指標及分級
Weltman 采用的腦轉移瘤放射外科評分指數(shù) SIR
激素治療腦水腫的注意事項
影響預后因素
第三章 椎管內腫瘤
1.椎管內腫瘤臨床分類、病理分類
2.椎管內腫瘤治療原則
第十三篇 皮膚癌及惡性黑色素瘤
第一章 皮膚基底細胞癌和皮膚鱗癌
1、病因與流行病學
2、病理學與臨床表現(xiàn)
3. 診斷與分期
4. 治療:治療方式選擇和治療原則、放射治療技術和療效
第二章 皮膚惡性黑色素瘤
1、病因與流行病學
2、病理學與臨床表現(xiàn)
3. 診斷與分期
4. 治療:治療方式選擇和治療原則
5、放射治療在治療皮膚惡性黑色素瘤中的作用、放射治療技術
6.惡性黑色素瘤預后的因素
第十四篇 乳腺癌
1.乳腺解剖及淋巴引流
2.病理
3.臨床分期
4.早期乳腺癌保乳手術及放射治療的適
應證、治療方法 (手術治療、放射治療、
照射野設計、劑量、療效)
5.乳腺癌術后輔助性放療的適應證、照射方法及療效
18
6.乳腺癌術后局部和區(qū)域淋巴結復發(fā)的放療方法、劑量、療效
7.局部晚期乳腺癌放射治療的適應證、照射方法、劑量、副反應及療效
8.乳腺癌的綜合治療原則
第十五篇 姑息性放射治療
第一章 骨轉移癌
1. 骨轉移瘤的發(fā)病機理:
2. 發(fā)病情況與臨床表現(xiàn):
3. 診斷:診斷手段的選擇
4. 治療
第二章 腦轉移癌
1. 腦轉移瘤的病因、擴散方式
2. 診斷和處理原則
3.腦轉移瘤的放射治療原則
第三章 肝轉移癌
1. 肝轉移瘤的自然病程
2. 診斷與分期
3. 治療:治療原則
第十六篇 急診放射治療
第一章 脊髓壓迫癥
1. 發(fā)病情況和病理生理:
2. 癥狀與體征
3. 診斷
4. 治療:急癥處理原則
5. 預后
第二章 上腔靜脈壓迫綜合征
1. 解剖、病因與發(fā)病率
2. 臨床特征影象學與病因組織學診斷
3、處理原則和放射治療技術
4、上腔靜脈壓迫綜合征療效
第十七篇 兒童腫瘤
第一章 尤文氏肉瘤和原始神經外胚層腫瘤
1. 流行病學和病理學
2. 臨床表現(xiàn)和自然病史
3. 診斷和分期
4. 治療原則和預后因素
第二章 腎母細胞瘤
19
1. 流行病學、病理學和播散方式
2. 臨床表現(xiàn)、診斷和分期
3. 治療選擇
4. 毒副作用
第三章 視網膜母細胞瘤
1. 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特點
2. 診斷
3. 分期和治療
4. 預后
第四章 顱內生殖細胞腫瘤
1. 組織病理學特點
2. 影像學表現(xiàn)特點和臨床表現(xiàn)
3. 診斷及診斷依據
4. 主要治療方式
5. 預后與分類
第五章 髓母細胞瘤
1. 臨床表現(xiàn)和診斷
2. 分期與治療原則
3. 預后及影響因素
第六章 神經母細胞瘤
1. 臨床表現(xiàn)和診斷
2. 分期及危險度分級
3. 治療選擇
4. 預后因素
第七章 頭頸部橫紋肌肉瘤
1. 病理學分類與生物學特點
2. 臨床表現(xiàn)和診斷
3. 分期與治療選擇
4. 預后及影響因素
第八章 郎格漢斯組織細胞增生癥
臨床表現(xiàn)和治療原則
第十八篇 立體定向手術及放射治療
1、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在顱內腫瘤治療中的作用:主要治療方式和原則
2、立體定向放射治療在體部腫瘤治療中的作用:早期非小細胞肺癌和肺轉移瘤、早期
肝癌和肝轉移瘤和其它復發(fā)、轉移、殘存腫瘤的主要治療方式和原則
20
第十九篇 術中放射治療
第一章 術中放療在腫瘤治療中的作用
1、術中放療的適應癥和禁忌癥
2、術中放療的實施
3、術中放療的劑量學、放射生物學特點和正常組織耐受
第二章 常見腫瘤術中放療的療效
常見腫瘤:結直腸癌、胃癌、軟組織腫瘤、腹膜后肉瘤胰腺、腫瘤中樞神經腫瘤、頭頸腫
瘤和乳腺癌的療效
第二十篇 腫瘤同期放化療治療
1. 放化療相互作用的可能生物學機制
2. 放化療相互作用的形式
3. 藥物聯(lián)合放療的新領域—放療+分子靶向治療
4. 幾種常見腫瘤同時放化療的臨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