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大城市關于天價學區(qū)房的新聞層出不窮,除了天價學區(qū)房以外還有國際學校。在北京很多的明星都把小孩送到國際學校,為了享受好的教育?偠灾,好的教育非常昂貴,在北京火的國際學校,一年三十萬,從幼兒園開始。還有另外一個選擇就是出國留學。
兩個基本判斷:老百姓對好的教育的需求極其強烈,而且老百姓對好的教育是有充分認知的。
我們一直認為有一個說法是老百姓就是要追求應試教育,其實每個老百姓都很清楚什么是好的教育:善待兒童的教育,使兒童免于恐懼的教育,這是起碼的。
為什么要花幾十萬送到國際學校去,主要原因恐怕是沒有考試分數排行榜來壓迫學生,這么一點好的教育真的那么稀缺、那么昂貴嗎?
以上海為例,上海是我們國家的教育高地。去年某門戶網站發(fā)布的《全國中小學生學習壓力排行榜》中,前十名分別是貴州、青海、西藏、廣西、甘肅、新疆、云南、重慶、安徽,第十名是上海。這個結果是我們需要反思的。
另一個調查顯示,上海學生的課外學習時間、校外學習時間高于經濟合作與發(fā)展組織國家的平均值。這個結果又打破了長期以來的說法,認為港澳臺、日本、韓國等東亞文化圈都是望子成龍的。其實不然,人家已經越過這個階段了。港澳臺的課外學習時間只有上海的一半。在我們絕大多數的學校,應試教育依然非常熾烈。
大多數老百姓無從選擇,或者出國或者到高昂的國際學校,或者抱怨批判。但是對于優(yōu)質教育的需求不足,我覺得要作具體分析。其實尊重兒童的天性根本不需要那么昂貴,不需要每年二三十萬,每所學校都可以做到。在我們教育資源極其匱乏的五六十年代,我們都有比較快樂的童年。需要反思的是應試教育屢禁不止的原因究竟是什么,究竟如何從應試教育突圍,供給側改革究竟要改的是什么。
幸運的是老百姓的選擇終于多了第三條道路,就是教育自助。
我們今天看到越來越多受到良好教育的家長,自己解決問題,在家上學成為了一些人的選擇。北京的日日新學堂,從兩個孩子開始,現在到三百個學生。另外一個非;钴S的體制外的學校,來自德國的教學模式——華德福學校,在全國已經有四百所。同樣還有人進行中國風格的嘗試,比較的就是伏羲學校,在全國也已經有三百多所。在類似這樣的學校里面,老師必須要會花道、茶道、劍道等等,要有溫暖的內心,要有對學生的愛。
所以我們看到的基本事實是,全民族有著極高的辦學欲望,想要辦學的人不僅僅是李嘉誠、馬云,只不過門檻太高,所以供給側改革主要就是政府簡政放權,改變壟斷。
在世界范圍內,特許學校、自由學校和各種各樣的教育探索都在進行;ヂ摼W時代的教育創(chuàng)新已經超越了對辦學資金、場地、硬件設備的要求。所以在中國,我們的教育供給改革,主要就是釋放生產力,*十九世紀的教育工廠,鼓勵個性化、小規(guī)模精品學校的生長,鼓勵自下而上的變革,開放民間辦學,從而改變1300年的科舉教育傳統,改變19世紀的學校傳統,改變計劃經濟的教育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