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圖示意某島國的地理位置和地形。讀圖回答1-3題。
1.圖中島國
A.位于北冰洋海域 B.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中部高四周低
C.河流流域面積大 D.冰川地貌分布較廣,地熱能資源豐富
2.與乙區(qū)域相比,甲區(qū)域
A.年降水量較多 B.苔原比重更大 C.城市數(shù)量較多 D.交通通達度低
3.該島國火山活動頻繁,利用遙感技術可以
A.獲取火山噴發(fā)具體地點的三維坐標信息 B.監(jiān)測受災人口的空間分布
C.獲取火山灰的擴散面積和濃度變化信息 D.監(jiān)測火山活動的未來趨勢
綜合題分割
1.答案:1。D
【解析】讀圖可知,該島是冰島,位于大西洋海域,A錯誤;冰島四周是海岸山脈,中部是高原,大部分地區(qū)是臺地,平原面積較小,B錯誤;受島嶼面積和地形限制,冰島河流流域面積小,C錯誤;冰島冰川地貌廣布,位于亞歐板塊與美洲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地熱能豐富,D正確。2.A【解析】乙區(qū)域位于冰島東北部,位于盛行西風背風坡,甲區(qū)域位于冰島西南部,位于盛行西風迎風坡,受西風影響比乙區(qū)域大,降水比乙區(qū)域多,A正確;苔原主要分布在冰島北部,甲區(qū)域比乙區(qū)域苔原比重小,B錯誤;冰島城市主要分布在東北部、西南部和南部地區(qū),C錯誤;兩區(qū)域人口密集、城市較多,交通便利,D錯誤。3.C【解析】獲取火山噴發(fā)具體地點的三維坐標信,利用全球定位系統(tǒng),A錯誤;監(jiān)測受災人口的空間分布,利用地理信息系統(tǒng),B錯誤;獲取火山灰的擴散面積和濃度變化信息,利用遙感技術,C正確;監(jiān)測火山活動的未來趨勢,利用地理信息系統(tǒng),D錯誤。
綜合題分割
2.下圖為我國2008~2011年人口統(tǒng)計圖(不包括港澳臺及海外華僑),讀圖回答4-5題。
4.2008—2011年,我國()
A.0~14歲青少年人口比重下降 B.15~64歲勞動力人口比重持續(xù)下降
C.65歲以上老齡人口總量減少 D.人口增長加快
5.“人口紅利”是指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撫養(yǎng)負擔輕,對經(jīng)濟發(fā)展有利的時期。下列推斷正確的是
A.“人口紅利”目前主要出現(xiàn)在發(fā)達國家
B.隨著老齡人口比重增大,“人口紅利”對我國經(jīng)濟推力將減小
C.出生率越低越有利“人口紅利”期的形成
D.改革開放以來的“人口紅利”期對我國引進外資不利
綜合題分割
2.答案:4.A【解析】讀右圖可知,0-14歲人口比重降低,A正確;15-65歲人口比重略有上升,B錯誤;從左圖中看出,人口總量上升,從右圖中看出,65歲以上人口比重上升,所以老年人口數(shù)量增加,C錯誤;自然增長率下降,人口增長速度減慢,D錯誤。5.B【解析】“人口紅利”是指一個國家的勞動年齡人口占總人口比重較大,目前主要出現(xiàn)在發(fā)展中國家,A錯誤;隨著老齡人口比重增大,社會養(yǎng)老負擔加重,“人口紅利”對我國經(jīng)濟推力將減小,B正確;出生率低在一定時間段內將導致勞動力比重下降,不利于“人口紅利”期的形成,C錯誤;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主要引進勞動力導向型企業(yè),“人口紅利”期對其有利,D錯誤。
綜合題分割
綜合題分割
3.下圖是我國某城市分布圖。該城市有2000多年的歷史,被譽為“南船北馬,七省通衢”。建于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焦柳鐵路線,穿過該城市多采用高路基或公路涵洞的方式。讀圖回答7-8題
.該城市形成的主導區(qū)位因素是()
哈A.地形
哈B.氣候
哈C.鐵路交通
哈D.水運在當時條件下,鐵路線穿過城區(qū)設計成高路基或公路涵洞的形式,考慮的主要因素可能為()
哈A.形成立體交通,對城市交通干擾小
哈B.防城市內澇
哈C.阻止行人穿行
哈D.夯實地基,防止地面下沉
綜合題分割
3.答案:6.D【解析】圖中城市沿河流分布,有2000多年的歷史,焦柳鐵路修建時間較短,所以城市分布的主導因素是水運,故D正確。7.A【解析】從圖中可以看出,鐵路線穿過城區(qū)時路基較高,涵洞里有汽車通過,鐵路、公路形成立體交通,緩解鐵路對城市交通的影響,故A正確。
綜合題分割
綜合題分割
4.閱讀下列表格,完成8-9題。
表一:(年徑流深度即年徑流總量除以流域面積)
清水河(黃河上游某支流),流域面積435km² | ||||
年代 |
森林覆蓋率(%) |
年降水量(mm)X |
年徑流深度(mm)Y |
徑流系數(shù)(Y/X) |
60 |
25.31 |
489 |
55 |
0.093 |
70 |
55.29 |
451 |
46 |
0.083 |
80 |
57.88 |
416 |
23 |
0.045 |
表二:
萬泉河(海南島)流域面積727km² | ||||
年代 |
森林覆蓋率(%) |
年降水量(mm)X |
年徑流深度(mm)Y |
徑流系數(shù)(Y/X) |
60 |
40 |
2428 |
1676 |
0.69 |
70 |
15 |
2601 |
1805 |
0.69 |
8.從表格中可知
A.清水河地區(qū),森林覆蓋率增加,導致流域年徑流系數(shù)相對的減少
B.普遍而言,年降水量越大,年徑流深度越大,徑流系數(shù)越大
C.萬泉河地區(qū)森林覆蓋率的變化對徑流的影響大于清水河地區(qū)
D.兩流域徑流系數(shù)都小于1,最主要是森林的吸收.截留和蒸騰
9.就清水河流域而言,為了提高徑流系數(shù),人們的下列做法符合當?shù)貙嶋H的是
A.大規(guī)模植樹造林
B.人工降雨,增加年降水量
C.種植耐旱的喬木.灌木和草
D.開墾梯田,發(fā)展種植業(yè)
綜合題分割
4.答案:8.A【解析】年徑流系數(shù)=年徑流深度/年降水量=年徑流總量/流域面積/年降水量,清水河地區(qū),森林覆蓋率增加,使年徑流總量減少,導致流域年徑流系數(shù)相對的減少,A正確;年降水量越小,年徑流深度越大,徑流系數(shù)越大,B錯誤;讀表可知,萬泉河地區(qū)森林覆蓋率下降,但徑流系數(shù)不變,說明森林覆蓋率變化對徑流影響較小,C錯誤;徑流系數(shù)小于1主要是由于部分徑流損耗于植物截留、填洼、入滲和蒸發(fā),D錯誤。9.C
【解析】大規(guī)模植樹造林,增大徑流損耗,減小徑流系數(shù),A錯誤;年降水量增加,使徑流系數(shù)減小,B錯誤;清水河流域較干旱,種植耐旱的喬木、灌木和草,減少植物對徑流的截留,降低徑流損耗量,可以增大徑流系數(shù),C正確。開墾梯田,發(fā)展種植業(yè),破壞清水河流域生態(tài)環(huán)境,D錯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