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太太」我上小學(xué)那時候,把體育課上做體操穿的長運(yùn)動褲叫“トレパン”(training pants)。20多年過去了,我近在網(wǎng)上購物時才突然發(fā)現(xiàn),這個詞已經(jīng)不再表示長運(yùn)動褲,而表示日常健身穿的短運(yùn)動褲。前幾天,我提到“メリケン粉”(American flour),我女兒竟然聽不懂,我告訴她就是“小麥粉”(面粉),她才明白,但嘲笑我說:“媽媽真是土老冒”。這兩件小事讓我意識到,雖然是短短的20多年,但日語發(fā)生了多么大的變化,真是令人感慨。
「B太太」是啊,變化太大啦。這20多年里,日本人的時尚發(fā)生巨大變化,與時尚有關(guān)的用語也發(fā)生巨大變化。我媽媽是60年代人,我是80年代人,同一個東西,她的用語是下面第一個,而我的用語卻是下面第二個,兩者完全不同。幸好我還能聽懂,但再過20多年,那時的孩子們還能聽懂嗎?
①シミーズ(chemise)、讠悭撺僵`ル(camisole)、垡r裙
、伽膜盲保╯andal)、讠撺濠`ル(mule)、弁闲
、佶隶绁氓╦aque) ②ベスト(vest)、郾承
、佶啸螗桑╞and)、讠佶毳龋╞elt)、燮
、佶去飑`ナー(trainer)、讠攻ΕД氓龋╯weatshirt) ③運(yùn)動衫
、佶亥氓╠oek) ②スニーカー(sneaker)、圻\(yùn)動鞋
①チャック(chuck)、讠榨ˉ攻施`(fastener)、劾
「C太太」同意樓上兩位的看法,日本人的語言確實(shí)有代溝。記得我剛生完孩子時,嬰兒用的痱子粉,我媽媽叫“天花粉”,而我叫“ベビーパウダー”(baby powder)。在電視里演唱的歌手,我媽媽叫“歌い手さん”,而我叫“アーティスト”(artist)。電視劇里面的一對戀愛男女,我媽媽叫“アベック”(avec),而我叫“カップル”(couple)。前幾天我丈夫叫我兒子:“ちり紙取って”(拿手紙來),結(jié)果我兒子把擦手用的“ティッシュ”(tissue)拿過去了,我丈夫不高興地說:“你拿的是什么呀?”我兒子嘟囔道:“'ティッシュ'難道不是'ちり紙'嗎?”
這個帖子就看到這里。我的一點(diǎn)看法就是:外來語詞匯隨著日本人生活的變化,也在不斷變化,可以說,淘汰速度很快,更新速度也很快,幾乎是淘汰一個,馬上就更新一個,總有新的說法,我們永遠(yuǎn)也背不過來。這種情況,對于我們既懂日語、也懂英語的人來說,真的無所謂,因?yàn)槲覀兛梢酝ㄟ^外來語單詞的發(fā)音,大致猜出它的英語原文。但是,對于不懂英語的廣大日語學(xué)習(xí)者來說,這真是一個很麻煩、很棘手的問題。怎么辦呢?我看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在學(xué)好日語的同時,學(xué)好英語,達(dá)到“看日文猜英文”的程度,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