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x0f(t2)=2x3,則∫10f(x)=(1)。
(1)
A.1
B.2
C.3
D.4
過原點做曲線y=ex的切線,則切線的方程為(2)。
(2)
A.y=ex
B.y=ex
C.y=x
D.y=ex/2
lim(sin3x/tg2x)=(3)。
x→0
(3)
A.3
B.3/2
C.2
D.1
命題公式¬(P∨Q)←→(P∧Q)的合取范式為(4),析取范式為(5)。
(4)
A.(P∨Q)∧(¬P∨¬Q)
B.(P∨¬Q)∧(¬P∨¬Q)
C.(¬P∨Q)∧(P∨¬Q)
D.(P∨Q)∧(¬P∨Q)
(5)
A.(P∧Q)∨(¬P∧Q)
B.(¬P∧¬Q)∨(¬P∧Q)
C.(P∧¬Q)∨(¬P∧Q)
D.(P∧¬Q)∨(P∧Q)
In the following essay, each bland has four choices. Choose the best answer and write down on the answer sheet. With the implementation of (6) the so – called network has become a reality. The provision of such facilities is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the network requirements. However, in many applications the communicating computers may be of different types. This means that they may use different programming languages and, more importantly, different forms of (7) interface between user(application)program, normally referred to ,as application processes, and the underlying communication services may be (8). For example, one computer may be a small single-user computer, while another may be a large (9) system. In the earlier days of computer communication, these issues meant that only closed communities of computers (that is, from the same manufacturer) coul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in a meaningful way. IBM’s systems Network Architecture (SNA) and DEC’s Digital Network Architecture (DNA) are just two examples of communication software packages produced by manufacturers to allow their systems to be intercormected together. These proprietary packages, however, of which there am still many inexistence, do not address the problem of universal interconnect ability, or open systems interconnection. In an attempt to alleviate this problem,(10) ,in the late 1970s,formulated a reference model to provide a common basis (or the coordination of standards developments and to allow existing and evolving standards activities to be placed into perspective with one another.
(6)
A.communicationchannel
B.protocols
C.datachannel
D.publiccommunication
(7)
A.database
B.datarepresentation
C.protocols
D.datacommunication
(8)
A.same
B.similar
C.different
D.dependent
(9)
A.multi-user
B.client
C.server
D.full-user
(10)
A.DNA
B.SNA
C.theOSI
D.theISO
棧結構不適用地下列(11)應用
A.表達式求值
B.樹的層次序周游算法的實現
C.二叉樹對稱序周游算法的實現
D.快速排序算法的實現
以下關于數據結構的基本概念的敘述中(12)是錯誤的。
A.數據元素是數據的基本單位
B.數據項是有獨立含義的數據小的單位
C.數據結構概念包含的主要內容是數據的邏輯結構和數據的存儲結構
D.數據的邏輯結構分為線性結構和非線性結構
電視系統(tǒng)采用的顏色空間是,其亮度信號和色度信號是相分離的。下列顏色空間中,(13)顏色空間不屬于電視系統(tǒng)的顏色空間。
A.YUV
B.YIQ
C.YCrCb
D.HSL
在關系數據庫設計中,定義數據庫全局模式是(14)階段的內容。
A.需求分析
B.概念設計
C.邏輯設計
D.物理設計
下列敘述中,正確的是(15)
A.用E—R圖只能表示實體集之間一對多的聯系
B.用E—R圖只能表示實體集之間一對一的聯系
C.用E—R圖表示的概念數據模型只能轉換為關系數據模型
D.用E—R圖能夠表示實體集之間一對一的聯系、一對多的聯系、多對多的聯系
基于“學生-選課-課程”數據庫中的三個關系:
S(S#,SNAME,SEX,AGE),SC(S#,C#,GRADE),C(C#,CNAME,TEACHER)
若要求查找選修“數據庫技術”這門課程的學生姓名和成績,將使用關系(16)。
A.S和SC.
B.SC和C
C.S和C
D.S,SC和C
若要求查找姓名中第一個字為‘劉’的學生號和姓名。下面列出的SQL語句中,(17)是正確的。
A.SELECT S#,SNAME,FROM S WHERE SNAME=‘劉%’
B.SELECT S#,SNAME,FROM S WHERE SNAME=‘劉-’
C.SELECT S#,SNAME,FROM S WHERE SNAME LIKE‘劉%’
D.SELECT S#,SNAME,FROM S WHERE SNAME LIKE ‘劉-’
主機A運行Unit操作系統(tǒng),IP地址為202.113.224.35,子網屏蔽碼為255.255.255.240。它們分別連接在同一臺局域交換機上,但處于不同的VLAN中。主機通過ping命令去ping主機B時,發(fā)現接收不到正確的響應?赡艿脑蚴(18)
A.主機A主機B的IP地址不同
B.主機A和主機B處于不同的VLAN中
C.主機A和主機B使用了不同操作系統(tǒng)
D.主機A和主機B處于不同的子網中
用戶A通過計算機網絡向用戶B發(fā)消息,表示自己同意簽訂某個合同,隨后用戶A反悔不承認自己發(fā)過該條消息。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fā)生,應采用(19)
A.數字簽名技術
B.消息認證技術
C.數據加密技術
D.身份認證技術
下面選項中正確描述了沖突域的是(20)
A.傳送了沖突的數據包的網絡區(qū)域
B.以網橋、路由器、交換機為邊界的網絡區(qū)域
C.安裝了路由器和集線器的網絡區(qū)域
D.應用了過濾器的網絡區(qū)域
參考答案:
1、C 公式d(∫x0f(t))/dx=f(x),所以f(x)=6x,∫10f(x)=∫106xdx=3x2|x0=3
2、B 本題中f(x)=exf’(x)=ex設所求切線方程為y-ex0=ex0(x-x0).由于切線過原點,所以0-ex0=ex0(0-x0),解得x0=1,故所求切線方程為y-e=e(x-1)即y=ex
3、B
lim(sin3x/tg2x)=lim(sin3x/sin2x)cos2x=lim((sin3x/3x)/(sin2x/2x))(3/2)cos2x=(1/1)*(3/2)*1=3/2
x→0x→0
4、A
¬(P∨Q)←→(P∧Q)
ó(¬(P∨Q)→(P∧Q))∧((P∧Q)→¬(P∨Q))
ó((P∨Q)∨(P∧Q))∧((¬P∨¬Q)∨(¬P∧¬Q))
ó(P∨Q)∧(¬P∨¬Q)
5、C
利用∧對∨分配得
(P∨Q)∧(¬P∨¬Q)
ó(P∧¬P)∨(P∧¬Q)∨(¬P∧Q)∨(Q∧¬Q)
ó(P∧¬Q)∨(¬P∧Q)
6、B 此處Protocol表示協議的意思,由協議的出現才使得網絡的運行成為一種可能性,所以選擇B
7、B 在此表示數據的表示形式不同因此選B
8、C 這里與上文對應,表示底層的不同通信設備由于協議的出現可以進行相互的通信
9、A 與上文內容對應,上文提及single-user,是指單用戶,此處應該是multi-user,多用戶的意思。
10、C OSI表示的是開放式系統(tǒng)互聯參考模型,符合文中含義,所以只能選C
11、B 棧是一種線性表,對于它所有的插入和刪除都限制在表的同一端進行,一端定義為棧的頂,另一端為棧的底。在編譯程序中經常將棧使用在表達式轉和求值。按照對稱序周游線索化二叉樹也要用到棧。快速排序算法的非遞歸算法中要引進一個棧,棧的大小取決于遞歸調用的深度。通常而言,凡是可以遞歸實現的算法,轉化為非遞歸算法時要用到棧這種特殊的數據結構。
12、C 數據結構是按照某種邏輯關系組織起來的一批數據,按照一定的存儲表示方式把它存儲在計算機的存儲器,并在這些數據上定義了一個運算的集合。C選項中沒有提到在數據上的運算集合,所以選擇C
13、C 為降低數據量,通常把RGB空間表示的彩色圖像進行轉換。目前有三種變換YUV、YIQ、YCrCb。每一種彩色空間者產生一種亮度分量信號和兩種色度分量信號,而每一種變換使用的參數都為了適應某種類型的顯示設備。其中YIQ用于NTSC彩電制式,YUV用于PAL和SECAM彩電制式,YcrCb用于計算機的顯示器。HSL指色調—飽和度—亮度顏色模型。
14、C 關系數據庫的設計通常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設計、邏輯設計和物理設計。每個階段有不同的任務。在需求分析階段,主要利用數據流圖和數據字典分析用戶的需求,是數據庫設計的起點;概念設計時把需求分析的用戶需求抽象為信息結構即概念模型的過程,可以利用自底向上、自頂向下、逐步擴張等方法,主要進行數據抽象和局部視圖設計。邏輯結構設計的任務就是把概念結構設計階段設計好的基本E—R圖轉換為選用DBMS產品所支持的數據模型相符合的邏輯結構,包括數據結構的優(yōu)化和定義數據庫全局模式。物理設計階段是為一個給定的邏輯數據模型選取一個適合應用要求的物理結構的過程,包括關系模式存取方法選擇,確定數據庫的存儲結構以及評價物理結構。
15、D E-R圖是一種表示現實世界的概念模型。也就是通常說的實體關系方法。它提供了表示實體型、屬性和聯系的方法。由于實體間內部的聯系通常是指不同的組成實體的各屬性之間的聯系。而實體之間的聯系可以分為一對一的聯系、一對多的聯系和多對多的聯系。因此使用E-R圖可以表示以上三種聯系。
16、D 這個查詢用到了該數據庫中的所有關系。同時涉及到兩個以上的表,是一種連接查詢。通過學生表S的主鍵S#和選課表SC的S#連接,通過SC的C#和課程表C的C#連接達到查詢的目的。所以該查詢用到了該數據庫中的所有表。
17、C 本題主要考察select語句的用法。%代表任意長度(長度可以為0)的字符串,例如a%b表示以a開頭,以b結尾的任意長度的字符串;而下劃線_則是代表任意單個字符,例如a_b表示以a開頭,以b結尾長度為3的任意字符串;謂詞like可以用來進行字符串匹配。=要求完全一致。依據題目的要求選擇C。
18、B 虛擬網絡(Virtual Netvork)是建立在交換技術基礎上的。將網絡上的結點按工作性質與需要劃分若干個“邏輯工作組”,那么一個邏輯工作組就是一個虛擬網絡。處于不同的VLAN(虛擬局域網)中的主集ping不通。
19、A 數字簽名是一種基于公開密鑰技術的確認方法。我們希望在收到對方的信息時,也能像傳統(tǒng)商務一樣收到對方的簽名,通過簽名來確認對方的身份。此時,利用公開密鑰技術把發(fā)送方公司的名稱或者其他證明本人身份的數據通過發(fā)送方私鑰加密以后傳送給接收方,接收方利用發(fā)送方公布的公鑰對傳來的發(fā)送方公司身份證明數據進行解密。根據公開密鑰技術可以得知,如果不是利用發(fā)送方法開發(fā)的一對密鑰中的公鑰,就不能對利用這一對密鑰中的私鑰加密的數據進行解密,也就得不出發(fā)送方的公司名稱之類的身份數據。所有,只有可以得出發(fā)送方的名稱,就可以確認是發(fā)布公開密鑰的單位發(fā)來的信息。
20、A 沖突是指在同一個網段上,同一個時刻只能有一個信號在發(fā)送,否則兩個信號相互干擾,即發(fā)生沖突。沖突會阻止正常幀的發(fā)送。沖突域是指能夠發(fā)生沖突的網段。沖突域大了,有可能導致一連串的沖突,終導致信號傳送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