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無憂考網(wǎng)整理的《以書為友之魯迅》,希望大家喜歡!
喜歡讀書,尤其喜歡讀那些心儀已久、仰慕不已的大師們寫下的文字。他們早已在不經(jīng)意間被我們視為了自己的精神導(dǎo)師。結(jié)交朋友,我們總是選擇和自己趣味相投者。書作為我們的朋友,我們所選擇的當(dāng)然也是合自己口味的。讀那些與我們心性脾胃相契合的作家們寫下的文字,自是別有一番無與倫比的精神享受,一點也不亞于跟與自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朋友進(jìn)行娓娓的交談。
——題記
《以書為友》No.1:魯迅先生的柔情
不知是什么緣故,忽然想到了這樣一個題目,想到了魯迅先生柔情的一面。
一直以來,先生更多是被世人作為“橫眉冷對千夫指”、金剛怒目的戰(zhàn)士來尊崇的。以匕首投槍的文字對黑暗勢力冷嘲熱諷,無情地抨擊罪惡社會“吃人”的殘酷現(xiàn)實,痛打落水狗,一個也不寬恕,是他被描繪給世人最多、最深的印象。這顯然是“誤讀”,把先生的性情給片面化了。先生固然偉大,但在根本上,他和所有肉身凡胎、感情豐富的飲食男女一樣,有著性情的多方面,其中便不乏柔情,不乏溫情,只不過世人把他“戰(zhàn)士”的一面給過多地夸大了。
先生在《自嘲》詩中,在凜然道出“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堅決之后,緊接著就表達(dá)了“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柔情。雖然后人多把其中的“孺子”解做“人民大眾”,但經(jīng)考證,先生當(dāng)初做這首自稱的“打油詩”時,“孺子”其實是指他當(dāng)時三歲的孩子海嬰。先生曾說過:“我本以絕后顧之憂為目的,而偶失注意,遂有嬰兒,念其將來,亦常惆悵,然而事已至此,亦無奈何,長吉詩云:‘己生須己養(yǎng),荷擔(dān)出門去’,只得加倍服勞,為孺子牛耳,尚何言哉?”先生本不想要孩子,但因“偶失注意”,于五十高齡有了海嬰之后,對孩子鐘愛有加,百般呵護(hù),自然而盡情地顯示了他作為慈父柔情的一面。
假若對魯迅先生的作品不是非常了解的話,大概是不會相信他曾寫過愛情小說的。先生四十四歲的時候,發(fā)表了他的愛情小說《傷逝——涓生的手記》。那年,許廣平開始與先生通信,后人推測或許此時的先生對愛情有了許多新的思考和感受,因此小說中當(dāng)有先生自己的影子、自己的心情。“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毙≌f上來的第一句話便注定了它的凄美主調(diào),字里行間游走著先生憂傷而悵惘的情感,讓我們領(lǐng)略著先生對于流逝之愛的感傷柔情。
除了那些匕首投槍的雜文和揭露、抨擊黑暗勢力的小說之外,先生還有許多情感洋溢、真情流露的散文佳作,從中我們自然可以更多地感受到先生柔情的一面。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寫道“……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笨梢,先生是和我們常人一樣,對大自然的草木蟲鳥滿懷著歡喜,享受著童真的樂趣。“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rèn)為我?guī)煹闹,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边@是先生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兑患∈隆纷屛覀兛吹搅讼壬掠谂凶晕摇⒅泵孀晕抑靶 钡恼嬲\!都o(jì)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紀(jì)念》傾訴了先生對革命青年的深情追憶。
因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先生才發(fā)愿從事文學(xué)創(chuàng)作來喚醒民眾。“怒其不爭”使得先生的文字辛辣、激烈,而在這些文字之后卻是他“哀其不幸”的無限同情和深沉醇厚的“大愛”。正如郁達(dá)夫所寫“在魯迅的刻薄的表皮上,人是見到他的一張冷冰冰的青臉,可是皮下一層,在那里潮涌至酵的,卻正是一腔沸血,一股熱情……”
先生與瞿秋白的交往可謂交友佳話。從他倆的深厚友誼中,可以看出先生并非不需要朋友,不善于結(jié)交朋友,而是真正了解他的人太少,不能慰藉他深深的寂寞。而瞿秋白理解他,洞悉他的思想和內(nèi)心,所以先生為之欣然,為之寬慰,親筆書寫“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dāng)以同懷視之”的古聯(lián)贈與瞿秋白。
先生留于世人的最常見的畫像似乎永遠(yuǎn)是這般樣子:頭發(fā)直豎,眉目凝重,雙眼凝視遠(yuǎn)方,留著濃濃的八字胡,一臉嚴(yán)肅,棱角分明。這般樣子顯然是與先生金剛怒目的形象相符。這樣單一的畫像,也是世人“誤讀”先生的原因之一。在讀者眼里,先生似乎就不曾有過笑臉。而在《魯迅家庭大相簿》的畫冊中,提供了22張先生難得的“笑臉照片”,讓大家看到了他開心的、燦爛的笑容。蕭紅在《回憶魯迅先生》中寫過:“魯迅先生的笑聲是明朗的,是從心里的歡喜。若是有人說了什么可笑的話,魯迅先生笑得連煙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來。”先生的侄子周曄在回憶先生晚年放煙花筒的表情,極為生動:“各種絢爛艷麗的花紋和色彩映照在他的臉上,我突然注意到他的臉,表情是那么的慈祥,并且有一種不可形容的快樂,那么的天真爛漫。他的眉毛,他的眼睛,都在歡笑,……他的額上的皺紋,一條條的也都現(xiàn)出歡笑的樣子,他整個的臉,是充滿了自然與和諧的美。”
看過這些文字,我們自然會對先生重新審視。先生并非永遠(yuǎn)嚴(yán)肅,性情孤傲,讓人不能接近。他同樣也是多面的、飽滿的人,富有性情,有痛苦也有歡樂,有決絕也有寬厚,有嚴(yán)肅也有笑容,讓人覺得可親可敬,而不是遙不可及。
喜歡讀書,尤其喜歡讀那些心儀已久、仰慕不已的大師們寫下的文字。他們早已在不經(jīng)意間被我們視為了自己的精神導(dǎo)師。結(jié)交朋友,我們總是選擇和自己趣味相投者。書作為我們的朋友,我們所選擇的當(dāng)然也是合自己口味的。讀那些與我們心性脾胃相契合的作家們寫下的文字,自是別有一番無與倫比的精神享受,一點也不亞于跟與自己心心相印、息息相通的朋友進(jìn)行娓娓的交談。
——題記
《以書為友》No.1:魯迅先生的柔情
不知是什么緣故,忽然想到了這樣一個題目,想到了魯迅先生柔情的一面。
一直以來,先生更多是被世人作為“橫眉冷對千夫指”、金剛怒目的戰(zhàn)士來尊崇的。以匕首投槍的文字對黑暗勢力冷嘲熱諷,無情地抨擊罪惡社會“吃人”的殘酷現(xiàn)實,痛打落水狗,一個也不寬恕,是他被描繪給世人最多、最深的印象。這顯然是“誤讀”,把先生的性情給片面化了。先生固然偉大,但在根本上,他和所有肉身凡胎、感情豐富的飲食男女一樣,有著性情的多方面,其中便不乏柔情,不乏溫情,只不過世人把他“戰(zhàn)士”的一面給過多地夸大了。
先生在《自嘲》詩中,在凜然道出“橫眉冷對千夫指”的堅決之后,緊接著就表達(dá)了“俯首甘為孺子牛”的柔情。雖然后人多把其中的“孺子”解做“人民大眾”,但經(jīng)考證,先生當(dāng)初做這首自稱的“打油詩”時,“孺子”其實是指他當(dāng)時三歲的孩子海嬰。先生曾說過:“我本以絕后顧之憂為目的,而偶失注意,遂有嬰兒,念其將來,亦常惆悵,然而事已至此,亦無奈何,長吉詩云:‘己生須己養(yǎng),荷擔(dān)出門去’,只得加倍服勞,為孺子牛耳,尚何言哉?”先生本不想要孩子,但因“偶失注意”,于五十高齡有了海嬰之后,對孩子鐘愛有加,百般呵護(hù),自然而盡情地顯示了他作為慈父柔情的一面。
假若對魯迅先生的作品不是非常了解的話,大概是不會相信他曾寫過愛情小說的。先生四十四歲的時候,發(fā)表了他的愛情小說《傷逝——涓生的手記》。那年,許廣平開始與先生通信,后人推測或許此時的先生對愛情有了許多新的思考和感受,因此小說中當(dāng)有先生自己的影子、自己的心情。“如果我能夠,我要寫下我的悔恨和悲哀,為子君,為自己!毙≌f上來的第一句話便注定了它的凄美主調(diào),字里行間游走著先生憂傷而悵惘的情感,讓我們領(lǐng)略著先生對于流逝之愛的感傷柔情。
除了那些匕首投槍的雜文和揭露、抨擊黑暗勢力的小說之外,先生還有許多情感洋溢、真情流露的散文佳作,從中我們自然可以更多地感受到先生柔情的一面。
《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里寫道“……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油蛉在這里低唱,蟋蟀們在這里彈琴!笨梢,先生是和我們常人一樣,對大自然的草木蟲鳥滿懷著歡喜,享受著童真的樂趣。“但不知怎地,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rèn)為我?guī)煹闹,他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边@是先生對藤野先生的懷念!兑患∈隆纷屛覀兛吹搅讼壬掠谂凶晕摇⒅泵孀晕抑靶 钡恼嬲\!都o(jì)念劉和珍君》、《為了忘卻的紀(jì)念》傾訴了先生對革命青年的深情追憶。
因為“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先生才發(fā)愿從事文學(xué)創(chuàng)作來喚醒民眾。“怒其不爭”使得先生的文字辛辣、激烈,而在這些文字之后卻是他“哀其不幸”的無限同情和深沉醇厚的“大愛”。正如郁達(dá)夫所寫“在魯迅的刻薄的表皮上,人是見到他的一張冷冰冰的青臉,可是皮下一層,在那里潮涌至酵的,卻正是一腔沸血,一股熱情……”
先生與瞿秋白的交往可謂交友佳話。從他倆的深厚友誼中,可以看出先生并非不需要朋友,不善于結(jié)交朋友,而是真正了解他的人太少,不能慰藉他深深的寂寞。而瞿秋白理解他,洞悉他的思想和內(nèi)心,所以先生為之欣然,為之寬慰,親筆書寫“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dāng)以同懷視之”的古聯(lián)贈與瞿秋白。
先生留于世人的最常見的畫像似乎永遠(yuǎn)是這般樣子:頭發(fā)直豎,眉目凝重,雙眼凝視遠(yuǎn)方,留著濃濃的八字胡,一臉嚴(yán)肅,棱角分明。這般樣子顯然是與先生金剛怒目的形象相符。這樣單一的畫像,也是世人“誤讀”先生的原因之一。在讀者眼里,先生似乎就不曾有過笑臉。而在《魯迅家庭大相簿》的畫冊中,提供了22張先生難得的“笑臉照片”,讓大家看到了他開心的、燦爛的笑容。蕭紅在《回憶魯迅先生》中寫過:“魯迅先生的笑聲是明朗的,是從心里的歡喜。若是有人說了什么可笑的話,魯迅先生笑得連煙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來。”先生的侄子周曄在回憶先生晚年放煙花筒的表情,極為生動:“各種絢爛艷麗的花紋和色彩映照在他的臉上,我突然注意到他的臉,表情是那么的慈祥,并且有一種不可形容的快樂,那么的天真爛漫。他的眉毛,他的眼睛,都在歡笑,……他的額上的皺紋,一條條的也都現(xiàn)出歡笑的樣子,他整個的臉,是充滿了自然與和諧的美。”
看過這些文字,我們自然會對先生重新審視。先生并非永遠(yuǎn)嚴(yán)肅,性情孤傲,讓人不能接近。他同樣也是多面的、飽滿的人,富有性情,有痛苦也有歡樂,有決絕也有寬厚,有嚴(yán)肅也有笑容,讓人覺得可親可敬,而不是遙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