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大代三年(公元768年)晚秋,杜甫從蜀中遠赴湖南,準備投奔舊日好友、正待調任潭州剌史的韋之晉。不料杜甫趕到長沙之日,韋卻不幸在此前暴卒,貧病交加的杜甫因此在長沙度過了人生最后兩個年頭,留下了長沙驛樓和杜甫江閣等史跡。
杜甫初來長沙時寄居舟中,船常停在南湖港。因而南湖港附近的長沙驛樓便成了杜甫送別友人的地方。杜甫兩次送別劉判官,寫下了“杜陵老翁秋系船,扶病相識長沙驛”和“他日臨江待,長沙舊驛樓”的詩句。驛樓即驛站,是古代驛道上供驛吏或來往官員、客人歇宿、換馬之地。據(jù)《元和郡縣志》載,唐代由長安抵郴州的驛道從潭州南通過。因而唐詩中長沙驛樓亦稱“南樓”,如柳宗元《長沙驛前南樓感舊》詩有“今日數(shù)行淚,獨上驛南樓”之句。
后來杜甫移居湘江邊租佃的樓房(傳說在小西門一帶),杜自稱為“江閣”!督w對雨有懷》詩云“層閣憑雷殷,長空面水文”,說明樓房中可正面俯視江中波濤!督w臥病走筆》詩中“客人庖廚薄,江樓枕席清”則把江閣的簡陋、詩人的潦倒刻畫得入木三分。所幸的是,杜甫在江閣中有兩次欣喜的友人之會。一位是官至御史“佐湖南幕”睥蘇渙,兩人在閣中飲酒品茗,談詩論文,極為融洽。杜甫描寫潭州的名句“茅齋定王城郭門,藥物楚老漁商市”就出自他《呈蘇渙待御》的詩。另一位是大音樂家李龜年。杜甫少年時在洛陽多次聽過李龜年的歌唱,沒想到在長沙江閣又能相遇。杜甫寫下他最后一首七絕:“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光,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據(jù)悉,有關部門曾議決在湘江風光帶重建杜甫江閣,但因種種原因,未見行動。成都杜甫草堂為該市創(chuàng)造了可觀的效益,我們何不可以也開發(fā)杜甫留給長沙的這一寶貴資源?
杜甫初來長沙時寄居舟中,船常停在南湖港。因而南湖港附近的長沙驛樓便成了杜甫送別友人的地方。杜甫兩次送別劉判官,寫下了“杜陵老翁秋系船,扶病相識長沙驛”和“他日臨江待,長沙舊驛樓”的詩句。驛樓即驛站,是古代驛道上供驛吏或來往官員、客人歇宿、換馬之地。據(jù)《元和郡縣志》載,唐代由長安抵郴州的驛道從潭州南通過。因而唐詩中長沙驛樓亦稱“南樓”,如柳宗元《長沙驛前南樓感舊》詩有“今日數(shù)行淚,獨上驛南樓”之句。
后來杜甫移居湘江邊租佃的樓房(傳說在小西門一帶),杜自稱為“江閣”!督w對雨有懷》詩云“層閣憑雷殷,長空面水文”,說明樓房中可正面俯視江中波濤!督w臥病走筆》詩中“客人庖廚薄,江樓枕席清”則把江閣的簡陋、詩人的潦倒刻畫得入木三分。所幸的是,杜甫在江閣中有兩次欣喜的友人之會。一位是官至御史“佐湖南幕”睥蘇渙,兩人在閣中飲酒品茗,談詩論文,極為融洽。杜甫描寫潭州的名句“茅齋定王城郭門,藥物楚老漁商市”就出自他《呈蘇渙待御》的詩。另一位是大音樂家李龜年。杜甫少年時在洛陽多次聽過李龜年的歌唱,沒想到在長沙江閣又能相遇。杜甫寫下他最后一首七絕:“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光,落花時節(jié)又逢君。”據(jù)悉,有關部門曾議決在湘江風光帶重建杜甫江閣,但因種種原因,未見行動。成都杜甫草堂為該市創(chuàng)造了可觀的效益,我們何不可以也開發(fā)杜甫留給長沙的這一寶貴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