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8禁黄网站免费观看,99爱在线精品免费观看,粉嫩metart人体欣赏,99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6080亚洲人久久精品

四川導游口試導游詞——巴中南龕風景名勝

時間:2009-01-22 14:27:00   來源:無憂考網(wǎng)     [字體: ]
各位朋友,熱烈歡迎各位到巴中旅游。巴中地處盆周北部大巴山麓的深丘地帶,過去交通不便,與外地聯(lián)系不多,但因此也使這里保存了純樸、自然的民風和較少污染的環(huán)境,加上巴中悠久的歷史文化和秀麗的自然風光,可以相信,這里不久將是四川旅游業(yè)的一個新熱點。各位的光臨,也就稱得上"捷足先登了"。所以,我要以"熱烈歡迎"表達我接待大家的一份真誠!
  巴中具有悠久的歷史。據(jù)史料記載,巴中古屬禹貢梁州之域,春秋時為巴子國,秦屬巴郡。東漢初置漢昌縣,是為建縣之始,距今已1900多年。北魏延昌三年改置巴州,直到民國三年廢州為縣,定名巴中,置州歷史也有1400年,稱得上是大巴山區(qū)發(fā)展早,歷史文化積淀豐富的縣份之一。今天,在這塊古老文明的土地上,還遺留了眾多的文物古跡。分布在縣境內(nèi)以隋唐時期為主的摩崖造像六處共2000多龕窟、3700多軀,是巴中文物的精華。而巴中作為第二次國內(nèi)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川陜革命根據(jù)地首府和紅四方面軍指揮中心所保留的革命文物和遺跡,更為巴中增添了新的光彩。說到自然風景,更可以說舉目皆是。起伏的丘陵,蜿蜒的路道,遠山近樹,梯田相連,農(nóng)舍籠煙,瓜果垂枝,處處可以人畫。至于譽稱"秀萃巴南"的鼎山寨、"川北勝秀"的陰靈山等地,更是值得游覽的名勝。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南龕旅游風景區(qū)游覽。川陜革命根據(jù)地博物館各位來賓,這里是川陜革命根據(jù)地博物館,1984年落成,由鄧小平親筆題寫?zhàn)^名,是一座旨在展示川陜蘇區(qū)和紅四方面軍歷史的地方性博物館。
  它座落在松柏蔥綠,百花盛開的南龕風景區(qū),與南龕唐代摩崖造像毗連,建筑面積3827平方米。有陳列大樓、辦公樓和紅軍石刻標語陳列廊。陳列大樓雄偉壯觀,功能齊全,除有總面積達1560平方米的三個大型展廳外,還有影視放映廳、珍品陳列室和接待室、休息室等輔助設施。陳列大樓西接紅軍石刻陳列廊,東連廊欄水亭。北面是一個2500平方米的廣場和一條169 級、氣勢恢宏的梯道。整個館區(qū)道路整潔,幽靜美麗,既是接受革命傳統(tǒng)教育的生動課堂,又是觀光旅游的好地方。
  川陜革命根據(jù)地博物館現(xiàn)有館藏文物標本2萬余件。陳列部份分為15個專題展示了《川陜革命根據(jù)地》的斗爭史,即:全國革命形勢;川北人民的痛苦生活;川陜邊區(qū)的曙光;紅四方面軍西征入川;開創(chuàng)川陜根據(jù)地;粉碎敵人三路圍攻、保衛(wèi)革命政權;中央川陜省第二次黨員代表大會和黨的建設;木門會議與軍隊建設;川陜省第二次工農(nóng)兵代表大會與根據(jù)地建設;赤化全川;川陜革命根據(jù)地極盛時期;粉碎六路圍攻;總結經(jīng)驗,鞏固赤區(qū);沖破"川陜會剿"與中央紅軍會師;英雄的巴山游擊隊等,總共以500多件實物、近千幅照片、資料,生動地反映了川陜革命根據(jù)地創(chuàng)立、發(fā)展和鞏固的光輝歷程,高度贊揚了英勇的紅四方面軍廣大指戰(zhàn)員和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川陜邊區(qū)人民群眾為中國革命所做出的巨大貢獻。
  十幾年來,川陜革命根據(jù)地博物館共接待觀眾近150萬人次,是四川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青少年教育基地,連年被評為省、地文博先進單位。
  現(xiàn)在請大家進館參觀!
  南龕摩崖造像
  經(jīng)過南龕公園的兒童樂園上行,我們來到南龕石刻景區(qū)。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南龕摩崖造像就坐落在南龕山腹,F(xiàn)有造像 176龕,2700余軀。碑碣、造像題記98幅,詩文130余條,佛塔 18座。這些造像依山開鑿在東西長252米,南北寬45米的絕壁上。南靠山不僅百刻獨具風格,而且風光迷人;春天鮮艷燦爛,夏日蔥綠蒼翠,金秋爽朗明媚,冬時時有銀裝素裹,格外妖嬈。是人們觀光旅游的佳勝景,每至初春,游客絡繹不絕,熱鬧非凡。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進五彩斑斕的藝術殿堂,去目睹那一尊尊美妙絕倫的佛像,去感受那別樹一幟的藝術魅力,去陶冶情操,去領悟佛教文化內(nèi)涵所具有的真理性。
  南龕摩崖造像又稱南龕百窟,古稱"光福寺"乃唐乾元三年 (公元760年)4月13日,巴州刺史嚴武奏請?zhí)泼C宗李亨敕賜其名。造像主要是唐代刻造,分布在云屏石、山石門、千佛巖、神仙坡、大佛洞一帶;尤以大佛洞為密集、大龕小龕、前佛后佛、大身小身、密如峰房、雕刻玲瓏、規(guī)模宏大,排列錯落有致。綜其主要內(nèi)容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毗盧遮那佛"、 "藥師佛"、"五佛",七佛"、"三世佛"、"一佛二弟子"、 "一佛二弟子二天王二力士"、"八部眾"、"千佛本身故事"、"佛教史跡故事"、"分身瑞佛"、"西方凈土變"、"訶利謗母"、"觀音菩薩"、"數(shù)珠手觀音"、"地藏菩薩"、"毗沙門天王"、"釋迦說法"、"舍利塔"等。
  82號分身瑞佛:盛唐作品,方形平頂,重檐屋形龕,高1. 米,寬1.34米,深0.85米,靠內(nèi)造像10尊,分身瑞佛居中,雙首一身,左側為"日月瑞佛",右側為"釋迦現(xiàn)身瑞佛"。分身瑞佛兩側的日月佛、釋迦現(xiàn)身佛,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意味著天上仙境,人間凡界,唯我獨尊。龕下側題記為"唐開元二十八年"(公元711年)。南龕的分身瑞佛,在全國高浮雕石刻造像中是具有代表性的龕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