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玉山:白玉山矗立在旅順港北岸,與黃金山,白銀山,老虎尾半島,圍繞屏蔽旅順,形成一圓形屏障。白玉山海拔 130米,初它的名字叫西官山,據說在1881年,李鴻章登上這座山頂,考察。當他聽說對面的山叫黃金山時,隨口說道:“既有黃金當有白玉!睆拇耍@座山就改名為白玉山了。如今的白玉山是大連十大風景區(qū)之一,山頂有白玉山塔,電視塔,海軍兵器館,在山南腰還有一尊清代興辦北洋水師時留下的岸一門,清代時在白玉山上設“水陸軍機械總局”白玉山炮臺和火藥庫,甲午戰(zhàn)爭中被摧毀,白玉山也是旅順新舊城區(qū)的分界線,白玉山東面為舊市區(qū),西為新市區(qū)佇立山巔或登上白玉山塔,可飽覽旅順城區(qū)風光,更令人愜意的是,這里是觀賞旅順口門,東西港和老虎尾半島的佳處,俯瞰古稱世界五大軍港之一的旅順港和口門。是來旅順口旅游的一大興事,天下奇觀也,登白玉山立險居尊,萬傾海洋,碧波粼,雄觀虎距,戰(zhàn)艦如云,江山如此壯麗,緬恩百年國恥,會令人感慨萬分,我們巨敬愛的周總理曾兩次登上白玉山。
白玉山塔:白玉山塔,它是日本侵華戰(zhàn)爭的一個罪證,那,日本侵略者為什么要在這建這樣一卒座塔呢?因為在日俄戰(zhàn)爭中的日軍共投入八十三萬大軍,付出傷亡5.9萬人的代價,當時的日本國內年富力強的男子均被迫從軍,成為帝國主義侵略戰(zhàn)爭的犧牲口品, 日國內出現(xiàn)了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慘象,在日本民廣泛存在著厭戰(zhàn)情緒,把即將熄滅的侵略戰(zhàn)火在日本國內煽點起來,由侵略戰(zhàn)爭的頭子東鄉(xiāng)平八郎和乃木希典發(fā)起,決定在旅順為日俄戰(zhàn)爭中日軍戰(zhàn)死者修建紀念塔,以此來欺騙日本人民,美化侵略戰(zhàn)爭.為了建塔,它們在日本國內募集了25萬日元.1906年3月,它們首先建了白玉山神社納骨祠,存放著2萬多箱日軍骨灰。1907年6月20日開始動工修筑此塔,1909年11月28日建成,歷時兩年零5個月,塔高 66.8米.正好處于納骨祠正前方,它外觀象一個燃燒的蠟燭,它們就是想讓這支燃燒的蠟燭永遠照耀戰(zhàn)死的日軍的靈魂.同時它也象一枚炮彈,并借以顯示日本帝國的赫赫戰(zhàn)功,當時稱該塔為“表忠塔”。其意是表章在日俄旅順爭奪戰(zhàn)中為效忠天皇戰(zhàn)死的日軍官兵。匾額上“表忠塔”三字是伏見宮貞愛所寫。當時建塔所用石料為花崗巖,大部分是從指揮日軍進攻旅順的陸軍大將乃木希典的家鄉(xiāng)-日本山口縣德山運過來的,塔基的石料是從日軍閉塞旅順港的沉船中打撈上來的在塔內有273級的螺旋鐵梯通向塔頂,這個鐵梯是美國制造的,整個塔身用鋼筋混凝土構成表面附設窗口18個3個門。日本進攻旅順的海軍頭目東鄉(xiāng)平八郎和陸軍頭目乃木命典落款的銅制銘文,鑲在塔的頂端北面,文中記載了日俄戰(zhàn)爭在旅順的概況。據說這篇銘文曾被日本的小學課本采用。
為修這座塔,日軍招騙中國民工2萬余人,其中有很多人被折磨致殘致死。解放后,白玉神社納骨在*時被毀。此塔的保留是作為日本侵華的一個罪證,并于1985年更名為現(xiàn)在的“白玉山塔”。
白玉山古炮:提起此炮它大有來歷,它原為清代辦北洋水師時由德國購買的克虜伯廠1881年造210mm加農炮,1885年裝備于老虎尾炮臺。甲午戰(zhàn)爭中沒有發(fā)揮作用,成為日軍戰(zhàn)利品,1895年三國干涉“還遼”之前,日軍將一切武器和軍用物品全都去力往日本,而唯有這門大炮卻留在旅順,其原因史學家說法不一。三國干涉還遼后它又為清軍服役。沙俄強行“租借”旅大后,它又落入俄軍之手。日俄戰(zhàn)爭時期俄軍將這門炮移至老鐵山“東側”199高地,日俄戰(zhàn)爭后再次成為日軍戰(zhàn)利品。日本人在白玉山修筑表忠塔時于1908年2月將此炮由老鐵山移至此處供游人觀覽。1945年8月它回到了中國人民之手。如今這門炮成為中國人民不忘民族恥辱,牢記歷史教訓的一件物證,它的經歷就是旅順口近代史的一個點滴折射。
白玉山塔:白玉山塔,它是日本侵華戰(zhàn)爭的一個罪證,那,日本侵略者為什么要在這建這樣一卒座塔呢?因為在日俄戰(zhàn)爭中的日軍共投入八十三萬大軍,付出傷亡5.9萬人的代價,當時的日本國內年富力強的男子均被迫從軍,成為帝國主義侵略戰(zhàn)爭的犧牲口品, 日國內出現(xiàn)了妻離子散,家破人亡的慘象,在日本民廣泛存在著厭戰(zhàn)情緒,把即將熄滅的侵略戰(zhàn)火在日本國內煽點起來,由侵略戰(zhàn)爭的頭子東鄉(xiāng)平八郎和乃木希典發(fā)起,決定在旅順為日俄戰(zhàn)爭中日軍戰(zhàn)死者修建紀念塔,以此來欺騙日本人民,美化侵略戰(zhàn)爭.為了建塔,它們在日本國內募集了25萬日元.1906年3月,它們首先建了白玉山神社納骨祠,存放著2萬多箱日軍骨灰。1907年6月20日開始動工修筑此塔,1909年11月28日建成,歷時兩年零5個月,塔高 66.8米.正好處于納骨祠正前方,它外觀象一個燃燒的蠟燭,它們就是想讓這支燃燒的蠟燭永遠照耀戰(zhàn)死的日軍的靈魂.同時它也象一枚炮彈,并借以顯示日本帝國的赫赫戰(zhàn)功,當時稱該塔為“表忠塔”。其意是表章在日俄旅順爭奪戰(zhàn)中為效忠天皇戰(zhàn)死的日軍官兵。匾額上“表忠塔”三字是伏見宮貞愛所寫。當時建塔所用石料為花崗巖,大部分是從指揮日軍進攻旅順的陸軍大將乃木希典的家鄉(xiāng)-日本山口縣德山運過來的,塔基的石料是從日軍閉塞旅順港的沉船中打撈上來的在塔內有273級的螺旋鐵梯通向塔頂,這個鐵梯是美國制造的,整個塔身用鋼筋混凝土構成表面附設窗口18個3個門。日本進攻旅順的海軍頭目東鄉(xiāng)平八郎和陸軍頭目乃木命典落款的銅制銘文,鑲在塔的頂端北面,文中記載了日俄戰(zhàn)爭在旅順的概況。據說這篇銘文曾被日本的小學課本采用。
為修這座塔,日軍招騙中國民工2萬余人,其中有很多人被折磨致殘致死。解放后,白玉神社納骨在*時被毀。此塔的保留是作為日本侵華的一個罪證,并于1985年更名為現(xiàn)在的“白玉山塔”。
白玉山古炮:提起此炮它大有來歷,它原為清代辦北洋水師時由德國購買的克虜伯廠1881年造210mm加農炮,1885年裝備于老虎尾炮臺。甲午戰(zhàn)爭中沒有發(fā)揮作用,成為日軍戰(zhàn)利品,1895年三國干涉“還遼”之前,日軍將一切武器和軍用物品全都去力往日本,而唯有這門大炮卻留在旅順,其原因史學家說法不一。三國干涉還遼后它又為清軍服役。沙俄強行“租借”旅大后,它又落入俄軍之手。日俄戰(zhàn)爭時期俄軍將這門炮移至老鐵山“東側”199高地,日俄戰(zhàn)爭后再次成為日軍戰(zhàn)利品。日本人在白玉山修筑表忠塔時于1908年2月將此炮由老鐵山移至此處供游人觀覽。1945年8月它回到了中國人民之手。如今這門炮成為中國人民不忘民族恥辱,牢記歷史教訓的一件物證,它的經歷就是旅順口近代史的一個點滴折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