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全匡文物普查被發(fā)觀后,于1961年5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全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目前全國規(guī)模、保存最完整的宋代古窯址之一,今年6月已正式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9年12月武夷山被聯(lián)合國科教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chǎn)名錄,“遇林亭窯址”就是其重要內(nèi)容之一,可以說“遇亭窯 址”已是的古窯址了。
當時窯址所在地為星村——崇安的官道所貫穿,為方便行人,當?shù)厣迫司栀Y搭蓋有一風雨亭,約九百年前,就在這風雨亭中發(fā)生了一件事,影響了這周圍幾百年。相傳在北宋末年,中原大地兵燹四起,民不聊 生,百姓紛紛向南逃難,有一天北方某個大名窯的燒窯師傅林某攜家小逃難路過此地,逢天下大雨在風雨亭中歇息,偶遇兩位林姓同宗,一為建州水吉窯制陶師傅因找尋瓷土原料到此:一為當?shù)厝讼碉L雨亭四周山場所有者。因言及此地山形宜窯,山—上松柴、瓷上等原材料充足,且交通便利:如能造窯燒瓷,包管贏利豐厚。三人越說越投機,最后決定三人合伙在此地營造窯場,一人出場地及心場,一人負責制坯技術,一人專責造窯燒制。由于各方面條件得天獨厚,加上三人齊心協(xié)力,第一窯試燒便獲成功,打出了品牌,窯場越來越火,生意越來越旺,為紀念三人的偶遇,便將初次相聚的風雨亭命名為“遇林亭”。從此窯因亭名,產(chǎn)品銷往四方,聲名遠播。時間長了,遇林亭不但成了窯場的名字,也就自然的成了地名,一直叫到現(xiàn)在。
遇林亭窯在宋代燒制什么產(chǎn)品?為何聲名如此好呢?這是當時林姓制陶師傅拿的主意,燒制當時風行全國的斗茶用具——黑釉盞(碗),同時也兼燒一些日用青釉瓷器。宋代飲茶習俗斗茶,即先把半發(fā)酵的茶膏用凈紙密裹捶碎,而后將碾成白色的細茶末放入烤熱的茶盞內(nèi),再分四次三注初沸的湯水,至水面浮起一層白色茶沫,即可斗試。習茶色白,故以黑盞斗試,形成了全國上下對黑盞的青睬,建州水吉窯生產(chǎn)的黑釉建盞由于釉色、胎骨諳般優(yōu)點,被斗試家推崇為權品,以致宋朝皇帝宋徽宗在其親撰的《大觀茶論》中稱道:“盞色貴背黑,玉毫條達者為上”,“茶色白,宜黑盞,建安所造者,紺黑如兔毫,最為要用”。時人描述建盞:色黑如漆、銀斑如呈、器重如鐵、三聲如馨,后來建窯還奉旨燒制貢品茶盞。相傳當時永吉有窯99 座,產(chǎn)品仍供不應求。正是在這種背景下,遇林亭窯參與生產(chǎn)黑盞,在建窯燒陶師傅林某等人的努力下,制作出了上品的黑盞,不但有建窯常見的樣式、釉色,如兔毫、鷓鴣斑、油滴、紺黑等,還創(chuàng)新出一種新品種——描金彩、銀彩黑盞(可能系北方窯師將定窯的描金工藝嫁接黑盞上)《福建文博》19印年2期《閩北古瓷窯址的發(fā)現(xiàn)和研究》中認為:“閩北仿建窯作品以遇林亭、茶洋二窯最為成功,足可媲美!庇隽滞じG的黑盞很受市場歡迎,產(chǎn)品供不應求,生產(chǎn)規(guī)模不斷擴大。
從現(xiàn)在的窯址分布看,范圍很大,東面與景區(qū)接壤:西至窯址所在山崗頂;南至獅子口;北至水壩南200米。延著古官道,順著山谷,在小溪的兩側低緩的山坡上都可以看到廢窯堆積,在約兩公里的地段內(nèi)就有比較集中的六個地點(分屬六個山頭),面積達6萬余平方米。1998年,為申報世界遺產(chǎn)擬建景區(qū)高星公路,為配合該項建設,經(jīng)報國家文物局批準,由福建省考古隊對該線路可能涉及的窯址地段進行了搶救性考古發(fā)掘。經(jīng)1998年9月和200O年元月的兩階段,共發(fā)掘面積3317.5平方米,清理了兩座宋代半地穴式平焰斜面龍窯,發(fā)掘一批石構淘洗池、水井、排水溝、古路段、工棚基礎等瓷器作坊遺跡,出土了大量宋代黑釉、青釉瓷器(片)及窯具標本。從發(fā)掘情況可以看出:遇林亭以燒制黑釉茶盞為大宗產(chǎn)品,同時也兼燒盤、碟、罐、燈盞等生活用瓷,產(chǎn)品精粗并存,黑釉、青釉并燒,說明該窯當時迎合不同層次的需要,發(fā)掘中最重要的發(fā)現(xiàn)是出土了一批“描金”、“銀彩”的黑釉茶盞,內(nèi)容有山水、花鳥及“壽山福!薄ⅰ拔湟纳綀D”、“武夷精舍圖”,有的在圖形外圈還寫有朱熹的《武夷九曲棹歌》的前四句——武夷山上有仙靈,山下寒流曲曲清。欲識個中奇絕處,棹歌閑聽兩三聲。這種類型的黑釉盞,在國內(nèi)傳世品僅有3件,且多年前均已流散到境外去了,目前日本就有收藏。過去因缺乏標本,不能明確描金黑盞產(chǎn)地,只能從器形、色釉上判斷為建窯系產(chǎn)品。此次遇林亭窯址發(fā)掘出“描金、銀彩”黑釉盞是建窯系窯址中的首次發(fā)現(xiàn),解決了“描金、銀彩”黑釉盞的產(chǎn)地問題,證明了遇林亭窯在宋代燒制上等黑釉盞的實事。
現(xiàn)在的遇林亭窯址景點,即是在發(fā)掘的3317.5平方米的地點,為更好地保護發(fā)掘現(xiàn)場,在中國建筑技術研究院的精心規(guī)劃下,由景區(qū)管理委員全投資六百余萬元建成的,它主要由三大區(qū)域組成:①陳列服務管理區(qū),有門房、博物館及管理機構:②遺址保護區(qū),分為作坊區(qū)與窯爐區(qū):③旅游區(qū),設有茶座、陶藝吧。該項目的建設得到了國家文物局保護司楊志軍司長的高度贊賞,稱其為目前全國保護第一的古窯址。
那一片山崗及其環(huán)抱中的谷地,就是遇林亭窯址的核心區(qū),即搶救性發(fā)掘的那部分。過了橋先到“遇林亭窯址博物館”參觀,以其對窯址有一個概念上的全面了解。該博物館是由中國建筑技術研究院的專家按宋代的風格設計建造的一組功能性展館,它主要是由三部分展示內(nèi)容組成。
第一部分為“沉寂的窯場”,通過圖片文字及部分窯具的陳列,反映了窯址周圍的地理環(huán)境、窯址的分布及周邊景致等總體概況。當時這一帶依山傍水、森林茂密,周圍山上做為制瓷的瓷土,燒窯的燃料——松柴等原材料非常豐富,緊靠官道,交通便利,可由崇安直上江西信州‘今上饒)再輾轉全國,或由永路順崇陽溪下建溪,入閩江,出東海。選址很具科學性,以致于九百年后的令天:我們?nèi)圆坏貌慌宸盘展ぴ谠旄G選址上不聰明和遠見。
第二部分是“考古揭秘”,在這—部分里可以看到窯址核心區(qū)的發(fā)掘前后的詳細資料和臣片及部分實 報物,在展出的樣品中,可以見到黑盞的四種主要器型1、口盞,也稱口盞,它的口型有明顯的一圈收縮痕跡,這道痕跡在盞內(nèi)形成一環(huán)繞的凸匿,即黑盞的永痕,亦稱注湯線,它是為方便斗茶而特設的,是建盞的典型器形之一。仿建盞多仿此類碗,在發(fā)掘北方宋代耀州窯時,還發(fā)掘出作樣品的這種建盞。2、敞口盞,它的盞型象一個倒討來的斗笠,俗稱“斗笠盞”。它的特點是小足,斜直辟。這種盞型是典型的宋代普通茶盞類型,宋代其他窯也燒制各種釉色的此種盞。3、侈口盞,它的器型很象盛開的喇叭花,美觀大方,被美譽 報為“喇叭盞”,它的特點是口型大,適于分茶——即“茶百戲”表演。4、斂口盞,器壁漸收,甚至達到直立壁,喝茶時握持方便。遇林亭窯除燒制黑釉茶盞外,還兼燒黑釉和青釉的日用瓷,從出土的青瓷器(片)樣品看,具有越窯風格,胎質(zhì)細致,胎色較白,釉結合牢固,釉色呈青綠色玻璃狀,釉下采用刻花、劃花及篦紋裝飾,紋飾流暢,疏密自然,風格成熟。窯址發(fā)掘資料表明,當時系黑釉、青釉同一窯燒制,燒制采用老窖,從已發(fā)掘的一號窯址和二號窯址約情況看,當時龍窯的規(guī)模很大.燒制技術成熟。
第三部分“茶藝明珠”,從歷史的角度展示了中國茶文化的深厚蘊籍,這旦有很多有關武夷山“茶道”的歷史記載和詩文典故,有宋一代的詩人、詞人基本上都有吟詠到建茶、黑盞。如北宋的范仲淹在《和章氓從事斗茶歌》中寫道:
年年春自東南來,建溪先暖冰微開。
溪邊奇茗冠天下,武夷仙人自古栽……
黃金碾畔綠塵飛,紫玉甌心翠濤起。
斗茶味兮輕醍醐,斗茶香兮薄蘭芷。
其間品第胡能欺?十目視而十手指。
勝若登仙不可攀,輸同降將無窮恥……
在詳細描述了精彩的宋代斗茶過程中,高度評價了建茶及黑盞。
蔡襄: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北苑十詠》)
歐陽修:喜共紫甌今宜酌羨君瀟灑有余情
蘇轍:蟹眼煎成聲未老毫毛傾看色尤宜
蘇軾::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味手
勿驚午盞兔毛斑打出春翁鵝兒酒(《送南屏謙師》)
黃庭堅:完褐金絲寶碗松風蟹眼清湯
南宋愛國大詩人陸游晚年提舉沖佑觀,留下很多詠茶盞的佳句。
建溪宮茶天下絕,香味欲全須小雪(《建安雪》)
颼颼松韻生魚眼,洶洶云濤涌兔毫
促膝細論同此味,絕勝痛飲讀離騷(《戲作》)
建茶、黑盞,由于朝野的興趣,文人的渲揚,在宋代即已聲名播,日本、朝鮮、東南亞等受漢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qū)亦步亦趨,同行一時,建茶、黑盞的生產(chǎn)亦達鼎盛時期。
參觀完博物館,我們到窯址現(xiàn)場去感受一下。這一片山間臺地即是當年的窯場作坊區(qū),黑盞的坯即在這里生產(chǎn)。這里我們可以看到保護的很好的宋代的石拱古橋,宋代永井、淘洗瓷土等原料的淘洗池。還有一些王棚遺址發(fā)掘后,根據(jù)專家的建議進行了復埋,上面植上草坪、綠樹加以保護。面前這座雕像是一宋代陶工正在制盞的抽象藝術雕塑品,它用武夷山特有的紅色砂礫巖雕造,將歷默默無聞的陶工的形象永久地熔進了武夷山中,正是他們創(chuàng)造了中華文化,譜寫了中華文明,他們雖沒有留下姓名,但他們的作品直到今天仍在展示著中華文明繁盛的唐宋時期的豐采,他們值得今人和后人的永遠懷念和銘記……
一號窯址,屬半地穴式平焰斜—面龍窯,它順著山坡建造,燒窯時就象一條俯沖的“火龍”,故名“龍窯”,也似一條向下爬行的蛇或蜈蚣,又稱為“蛇窯”、“蜈蚣窯”。它是我國漢代的燒窯陶工首行發(fā)明 的,經(jīng)過近千年的發(fā)展,在宋代達到最成熟階段。一號窯址全長73.2米,二號窯址長113米。他們是我國已發(fā)掘的古窯址中最長之一 (1990年發(fā)掘建陽永吉建窯,長135.6米)。龍窯由窯頭、窯室和窯尾三大部分構 成。我們現(xiàn)在看到的是窯頭,它由火門、通風口和火膛組成,每窯裝窯結束后即由此開始點火燒窯,順序而上,形成火龍。窯室由用耐火材料制成的磚做窯墻和拱頂,旁邊一定距離開有窯門,方便裝窯和出窯,在拱頂上兩側對稱開設投柴口,前后兩口一般相距3--5米。窯尾設有煙道和出煙室,一般不設煙囪,利用煙火在窯內(nèi)產(chǎn)生的自然抽力,帶動火焰平進燒制瓷器,它的特點是升溫快,可達1300~C以上高溫,節(jié)約燃料,由于窯壁較薄,所以窯體降溫也快,特別適宜燒造;黑釉和青釉瓷器,火候控制的好還可以燒造出窯變產(chǎn) 品。為利用自然抽力,龍窯的建造一般都有8一20度的傾斜角,故老窯大都依山而建,利用自然地熱形成傾斜角,傾斜角越大,自然抽力越大,火焰流速越快,一般應根據(jù)燒制:需要選擇合適的傾斜角。一號窯址的傾斜角為10度左右,二.號窯約為12度左右。我們從發(fā)掘的窯址上可以看到窯口、窯墻、過煙室等窯體都有利用廢棄的匡缽等作筑砌材料,這樣可以節(jié)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窯中的瓷器坯件放在匣缽中燒制’,大約需燒窯70余小時(三天三夜),自然冷卻40余小時(二天二夜),共計需時五天五夜(另一說法七天七夜)。窯中匣缽一般10--20個疊在一摞,在窯室內(nèi)橫向每列可排8--10摞,縱向根據(jù)窯長計算,如一號窯長73.2 米,有效長度約50米,估計可排250列,計算下來一次性可燒成瓷器約5萬件,二號窯更可燒制約8萬件,產(chǎn)量很大,銷路很廣,現(xiàn)日本收藏的金彩黑盞及其他部分黑盞即為遇林亭燒制,在朝鮮、東南亞等許多地方都可見到遇林亭的產(chǎn)品。
據(jù)考證,興盛一時的宋代遇林亭窯到元代末期才逐漸衰落了下去,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飲茶習俗的改變,黑盞漸漸的沒有了市場:二是對海外的貿(mào)易,使大多窯場日益在沿海設窯,日久便荒廢了相對偏遠的山場。但民間卻有另一傳說來給遇林亭窯結局,相傳在宋末元初時,由于遇林亭窯聲名遠播,一些獨特的產(chǎn)品(如金彩黑盞)更是聞名遐爾,朝廷聞說一道圣旨要求遇林亭燒制貢御產(chǎn)品,窯工們誠徨誠恐,小心翼翼地進行燒制。不知是什么原因,越是認真越?jīng)]成功,一連幾窯都達不到圣旨的要求,眼見期限將到,不破產(chǎn)也要殺頭了,窯工們只好一逃了之……民間謠唱:遇林亭,遇林亭,一日成御,立馬就停。據(jù)說窯址上至今有一窯仍未開窯呢!是不是真有其事,只有等待進一步的發(fā)掘了。泥巴、水、火交溶(熔)產(chǎn)生了華夏文明的具體代表——陶瓷,西方即以“瓷”音代稱中國“CHINA”。陶瓷的生產(chǎn)大概來說有采泥、洗泥、沖泥、制坯、制釉、紋畫、著彩、上釉、燒窯等幾個步驟,其中最有成就感的制坯過程。眼見著一團泥巴在制陶師傅約手中,借助傳統(tǒng)的陶車,從囫圇一團漸變成一有意義的圓 器,讓你真正體會到勞動創(chuàng)造了歷史的真義,在分享這祖先傳下來的勞動之樂的同時,也讓我們透過精美的碗盞看到了中國文明的昨天,更深層次地了解中國文明的今天,對明天的中國文明寄予無限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