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公祠位于延安市寶塔區(qū)七里鋪東,坐東向西,面對大川,祠下邊便是210國道,杏水從祠前緩緩流過。當年這里曾是一個石灣,傳說大文學家、大詩人杜甫來延時曾在這里枕鞋夜息,后人便依勢鑿窟建了祠堂,以示紀念。據(jù)記載“川口有唐詩,杜拾遺祠,記像石室,登望杜亭,得地高爽,俯瞰河流,祠有石刊墨人騷客多賦憑吊”即此。
杜甫兩次延安之行,是他一生中所經(jīng)歷的極其重要事件,使他更加了解了民情,體察了民苦,使詩人的“愛國憂民”思想更加堅定,在這一段的詩作中滲入了豐富的思想感情,因此才寫出了《三觀水漲》、《晚行口號》、《玉華宮》、《避地》、《得舍弟消息》、《羌村三首》、《北征》、《彭衙行》、《喜聞官軍已臨賊境》、《收京三首》等十多首詩篇。這些詩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的社會生活,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對勞動人民的疾苦寄予無限的同情,表現(xiàn)了詩人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延安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把他在延安經(jīng)過的川道取名為“杜甫川”,并在他睡過的地方建起了“杜公祠”作紀念之地杜公祠建于何年,不得祥考,在公元1040年,時任延州知事范仲淹曾親筆題書“杜甫川”三字刻于石崖,可見此時已有此祠。清道光23年(公元1843年)膚施縣(今延安)知事陳炳林亦書“少陵川”三字刻于崖壁。道光27年(公元1847年),重建了祠堂和望杜亭,石門兩側有石刻對聯(lián)“清輝近接州月,壯策長雄蘆子關”,和祠內石窟長聯(lián)里外相映成趣,頗具文彩。到同治年間,杜公祠遭兵毀,光緒5年(公元1879年)又重修。近年來,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門又專門撥款維修擴建,除恢復重修了原有祠堂、摩崖石刻、拓片、楹聯(lián)外,還新建了亭臺、展室、成為國內外游客經(jīng)常光顧的地方。
杜甫兩次延安之行,是他一生中所經(jīng)歷的極其重要事件,使他更加了解了民情,體察了民苦,使詩人的“愛國憂民”思想更加堅定,在這一段的詩作中滲入了豐富的思想感情,因此才寫出了《三觀水漲》、《晚行口號》、《玉華宮》、《避地》、《得舍弟消息》、《羌村三首》、《北征》、《彭衙行》、《喜聞官軍已臨賊境》、《收京三首》等十多首詩篇。這些詩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的社會生活,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對勞動人民的疾苦寄予無限的同情,表現(xiàn)了詩人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延安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把他在延安經(jīng)過的川道取名為“杜甫川”,并在他睡過的地方建起了“杜公祠”作紀念之地杜公祠建于何年,不得祥考,在公元1040年,時任延州知事范仲淹曾親筆題書“杜甫川”三字刻于石崖,可見此時已有此祠。清道光23年(公元1843年)膚施縣(今延安)知事陳炳林亦書“少陵川”三字刻于崖壁。道光27年(公元1847年),重建了祠堂和望杜亭,石門兩側有石刻對聯(lián)“清輝近接州月,壯策長雄蘆子關”,和祠內石窟長聯(lián)里外相映成趣,頗具文彩。到同治年間,杜公祠遭兵毀,光緒5年(公元1879年)又重修。近年來,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門又專門撥款維修擴建,除恢復重修了原有祠堂、摩崖石刻、拓片、楹聯(lián)外,還新建了亭臺、展室、成為國內外游客經(jīng)常光顧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