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8禁黄网站免费观看,99爱在线精品免费观看,粉嫩metart人体欣赏,99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6080亚洲人久久精品

陜西延安旅游景點:中央新聞紀念館

時間:2009-01-15 22:07:00   來源:無憂考網(wǎng)     [字體: ]
中央新聞紀念館位于延安市寶塔區(qū)七里鋪東,坐東向西,面對大川,祠下邊便是210國道,杏水從祠前緩緩流過。
  當年這里曾是一個石灣,傳說大文學家、大詩人杜甫來延時曾在這里枕鞋夜息,后人便依勢鑿窟建了祠堂,以示紀念。據(jù)記載“川口有唐詩,杜拾遺祠,記像石室,登望杜亭,得地高爽,俯瞰河流,祠有石刊墨人騷客多賦憑吊”即此。杜甫、字子美,詩中常自稱少陵野老,是唐代偉大詩人。自幼好學,知識淵博,青年時期很有遠大的政治抱負。天寶十四年(公元75年)七月暴發(fā)了震驚唐王朝的“安史之亂”。戰(zhàn)亂一下子把時任右衛(wèi)率府胄曹參軍的杜甫拋入了社會的最下層,他只得攜子挈婦,與民眾一起開始了逃亡的生涯。765年5月,杜甫先從秦先(今陜西蒲城縣)出發(fā),艱辛跋涉來到延安州(今富縣)羌村落戶。為了去靈武尋找肅宗,參加平叛,杜甫又從羌村出發(fā)北上,經(jīng)石門,過徐寨,上萬花山,沿川到達延安七里鋪。途抵安塞蘆子關(guān)附近,不幸被叛軍虜擒,押解長安。九個月后,公元757年4月,詩人終于冒著生命危險,從小路穿越兩軍對峙的防線,投奔風翔,被肅宗任為左拾遺,后因諫救方而遭貶,再度回州羌村探親。杜甫兩次延安之行,是他一生中所經(jīng)歷的極其重要事件,使他更加了解了民情,體察了民苦,使詩人的“愛國憂民”思想更加堅定在這一段的詩作中滲入了豐富的思想感情,因此才寫出了《三觀水漲》《晚行口號》、《玉華宮》、《避地》、《得舍弟消息》、《羌村三首》、《北征》、《彭衙行》、《喜聞官軍已臨賊境》、《收京三首》等十多首詩篇。這些詩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的社會生活,揭露了統(tǒng)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壓迫,對勞動人民的疾苦寄予無限的同情,表現(xiàn)了詩人崇高的愛國主義思想。延安人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把他在延安經(jīng)過的川道取名為“杜甫川”,并在他睡過的地方建起了“杜公祠”作紀念之地杜公祠建于何年不得祥考,在公元1040年,時任延州知事范仲淹曾親筆題書“杜甫川”三字刻于石崖,可見此時已有此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