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底溝文化遺址位于陜州古城南,距市區(qū)4公里,是一處原始氏族公社的村落遺址,總面積約24萬平方米,為河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6一1957年為配合三門峽大壩的建設(shè),考古人員在此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發(fā)掘,共發(fā)現(xiàn)房屋3座、灰坑194個、窯址11座、墓葬156座,出土文物極其豐富,屬于新石器時代的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
這里的"仰韶人"住的房子是方形,半地穴式,屋內(nèi)有一保存火種與取暖用的圓形火塘。四周墻壁用木柱作骨架,外邊敷一層草拌泥的墻壁。這里龍山文化的房子是半地下圓形,底部鋪一層白灰作為居住面,墻壁也很光滑,是經(jīng)火燒過呈灰白色的硬面,看來它可能是屬于尖錐頂形的房屋。
陶器的制作基本上是泥條盤筑,也有用手捏制的。顏色主要是紅色,比較典型的陶器有卷緣曲腹盆、曲腹缽、斂口甕、夾砂罐、小口尖底瓶和陶灶等。彩陶紋飾主要有花瓣紋、豆夾紋、網(wǎng)紋、窄帶紋等。
廟底溝文化遺址與仰韶文化形式由于時代、地域或部族的不同,有其獨特的內(nèi)容,因首先在廟底溝發(fā)現(xiàn),所以稱廟底溝類型文化。"碳化"測定為公元前3910年,上下浮動12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