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游覽區(qū)位于鄭州市區(qū)西北27公里黃河南岸岳山東段,東起黃河大橋,西至漢霸二五城,南起枯河,北至黃河南岸。游覽區(qū)東西長4.5公里,南北寬6公里,面積約27平方公里,地面海拔100.72米。五龍峰等山峰海拔高度均在190米左右,為鄭州市的天然屏障。
黃河游覽區(qū)以岳山、廣武山一帶為中心,古屬于敖山,4000年前大禹曾在此治水;周宣王曾于此筑“踐土臺”大會諸侯;楚晉曾于此會戰(zhàn);韓國曾于此修建汴渠;楚漢相爭時期,劉邦和項羽隔廣武澗對峙,并割鴻溝以“中分天下”;漢末時期曹操曾駐軍于廣武;唐朝修建了昭成寺果園莊;五代建彥章寨;明朝修飛龍頂,還有敖倉遺址、河陰輸場等。尤其在明清時期,這里山河壯麗、竹樹環(huán)合,形成了過近聞名的滎澤八景:紀廟豐碑、黃河古渡、岳山聳翠、隋堤煙柳、鴻溝暮云、廣武晴嵐、惠濟長橋、古城牧唱。清末以后,由于連年戰(zhàn)爭,岳山地區(qū)景物日漸衰落蕭條。
1952 年,毛澤東主席登上岳山的小頂山視察黃河,發(fā)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號召。1969年,鄭州市郊區(qū)人民政府決定引水灌溉農(nóng)田,1970年鄭州市人民政府決定引黃入鄭。1981年鄭州市將此處辟為“鄭州市黃河游覽區(qū)”,并大規(guī)模植樹造林,興建亭臺樓閣、塑像碑林、游東設(shè)施,使這里成為鄭州市的主要游覽勝地,1988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qū)。
黃河游覽區(qū)是以燦爛的黃河文化歷史和優(yōu)美的山林綠化以及奇特的黃土高原窯洞為特色的新型游覽勝地。岳嶺巍巍,大河滔滔,登臨山頂向北俯瞰黃河,上游河床狹窄,如絲如絨,亂石崩云,波濤洶涌;下游河床寬闊,平沙浩渺,濁浪深沉。山上樹木蔥蘢。92個樹種86萬株樹,使岳山成了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兩季有果的綠山,綠化覆蓋率達80%以上。亭、軒、樓、閣錯落有致地點綴著青山綠水,塑像聳立,噴泉吐霧,景色怡人。五龍峰景區(qū)、岳山奇景區(qū)、駱駝嶺景區(qū)、漢霸二王城景區(qū)、花園口景區(qū)風格迥異而又是調(diào)一致,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地表現(xiàn)了黃河文化的風情格調(diào)。
黃河游覽區(qū)以岳山、廣武山一帶為中心,古屬于敖山,4000年前大禹曾在此治水;周宣王曾于此筑“踐土臺”大會諸侯;楚晉曾于此會戰(zhàn);韓國曾于此修建汴渠;楚漢相爭時期,劉邦和項羽隔廣武澗對峙,并割鴻溝以“中分天下”;漢末時期曹操曾駐軍于廣武;唐朝修建了昭成寺果園莊;五代建彥章寨;明朝修飛龍頂,還有敖倉遺址、河陰輸場等。尤其在明清時期,這里山河壯麗、竹樹環(huán)合,形成了過近聞名的滎澤八景:紀廟豐碑、黃河古渡、岳山聳翠、隋堤煙柳、鴻溝暮云、廣武晴嵐、惠濟長橋、古城牧唱。清末以后,由于連年戰(zhàn)爭,岳山地區(qū)景物日漸衰落蕭條。
1952 年,毛澤東主席登上岳山的小頂山視察黃河,發(fā)出“要把黃河的事情辦好”的號召。1969年,鄭州市郊區(qū)人民政府決定引水灌溉農(nóng)田,1970年鄭州市人民政府決定引黃入鄭。1981年鄭州市將此處辟為“鄭州市黃河游覽區(qū)”,并大規(guī)模植樹造林,興建亭臺樓閣、塑像碑林、游東設(shè)施,使這里成為鄭州市的主要游覽勝地,1988年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省級風景名勝區(qū)。
黃河游覽區(qū)是以燦爛的黃河文化歷史和優(yōu)美的山林綠化以及奇特的黃土高原窯洞為特色的新型游覽勝地。岳嶺巍巍,大河滔滔,登臨山頂向北俯瞰黃河,上游河床狹窄,如絲如絨,亂石崩云,波濤洶涌;下游河床寬闊,平沙浩渺,濁浪深沉。山上樹木蔥蘢。92個樹種86萬株樹,使岳山成了四季常青、三季有花、兩季有果的綠山,綠化覆蓋率達80%以上。亭、軒、樓、閣錯落有致地點綴著青山綠水,塑像聳立,噴泉吐霧,景色怡人。五龍峰景區(qū)、岳山奇景區(qū)、駱駝嶺景區(qū)、漢霸二王城景區(qū)、花園口景區(qū)風格迥異而又是調(diào)一致,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地表現(xiàn)了黃河文化的風情格調(di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