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弩臺原在老城之外,宋朝時候,合肥城擴建,臺址才被圈入城內。此后,合肥城雖經(jīng)歷了無數(shù)風雨,但教弩臺始終屹立,并成了合肥興衰沉浮的歷史見證。
明教寺建于南北朝的南朝梁天監(jiān)年間,原名鐵佛寺,距今已有1400多年歷史。興建百年后,毀于兵亂。唐代大歷年間,有人在寺廟遺址掘得一尊一丈八尺高的鐵佛,當時的廬州刺史裴絹上奏朝廷,唐代宗李豫詔令重建,定名“明教寺”,并沿用至今。唐人吳資曾寫詩形象地概括了明教寺的歷史演變:“曹公教弩臺,今為比丘寺。東門小河橋,曾飛吳主騎!
隨著朝代的更迭,在多次的戰(zhàn)火中,明教寺屢經(jīng)盛衰,到清代咸豐五年全部毀于戰(zhàn)火,F(xiàn)在的明教寺主體建筑為光緒年間所建。
明教寺門前原為南向直上臺階,33級,后為便利街道交通,直階改為東西雙向。在臺階前面,立著兩只高達數(shù)米的石獅。石獅線條粗獷,面目猙獰,令人望而生畏。
沿臺階進入前殿天王殿,殿東廂建有“三國文物陳列室”,陳列著當年魏、蜀、吳軍隊旗幟,戰(zhàn)場上使用過的刀槍劍戟,以及與教弩臺有關的強弓硬弩。墻壁上有詩人劉夜烽手書的絕句:“貔貅百萬舉刀弓,誓奪江東氣似虹。橫槊高歌雄一世,騎兵無奈遇東風!
前殿與大雄寶殿之間是個雅致的院落,古柏婆娑,三只古雅樸拙的大香爐,青煙裊裊。繞過香爐便是大雄寶殿,門上方懸掛的泥金大匾為趙樸初先生題寫,而紅墻上的“南無阿彌陀佛”六個蒼勁有力的大字則是弘一大師(李叔同)的珍貴遺墨,非常難得,是明教寺書畫中的珍品。大雄寶殿內供奉的五尊佛像,為明教寺鎮(zhèn)寺之寶,全部來自北京。據(jù)《江淮文史》專文《北京請佛記》記載,合肥市曾派人三上北京請“佛”。在北京文物部門大力支持下,明教寺請回了這五尊佛像。殿內兩側為十八羅漢塑像,形態(tài)各異,神態(tài)逼真。大殿左側的大鐘為清道光年間鑄造,聲音悠揚清遠,撞擊時其音可傳遍老城,是寺里不多的歷史文物之一。
寶殿東面是臥佛殿,往后是地藏殿,東南角為寺內花園;▓@雖不大,但筑于園內高臺上古亭之內的古井和聽松閣兩處古跡卻很有來歷。相傳古井是當年魏軍汲水所鑿,因高出地面屋脊被稱為“屋上井”。此井在晉代得到整修,井欄周圍現(xiàn)尚存“泰始四年殿中司馬夏侯勝造”一行字,由此可以推算出這口古井已有 1700多年歷史了。井沿內周的20多條深溝,是汲水繩索長期拉磨形成,它仿佛在向人訴說著屋上井的歷史滄桑。
的聽松閣在小花園的東南角。聽松閣舊址原為一土堆,傳說曹操曾站在此處操演水軍,后人便在此砌臺紀念,取名“聽松閣”,閣上題有“教弩松陰”四字,是聞名的古“廬陽八景”之一。原來教弩臺上并無松樹,因為廬州夏天炎熱,士兵難熬酷暑,曹操便令廣植松柏。松樹長成后,清風襲來,松濤陣陣,從此, “教弩松陰”便成為合肥的一個景點,聽松閣也由此得名。
位于聽松閣西側的“歸西冢”,因葬有頗具神話色彩的一龜一雞而得名。明教寺現(xiàn)存主體建筑是清光緒年間所重修。傳說當時主持通圓上人除了傳經(jīng)布道,的業(yè)余愛好便是以養(yǎng)龜為樂。他所養(yǎng)的這只龜與其相伴時間較長,也很通人性,聽到經(jīng)聲即口角張合,作念誦狀。此龜在僧人唱頌時,便作“之”形爬行,四腳疾馳,像在聞歌而舞。通圓上人圓寂后,此龜也抑郁而終,被僧人葬于這個地方。1938年5月合肥被日軍占領后,當時明教寺的主持藏印和尚不甘屈辱,飲毒殉節(jié)。藏印在世時曾養(yǎng)一只雄雞,傳說凡藏印上殿念佛,此雞必亦步亦趨跟隨。此雞無疾而終后,藏印將它葬在龜冢附近,后人便統(tǒng)稱此處為“龜雞冢”。由于“龜雞”與“歸西”音近,人們說久了便把它諧音為“歸西!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