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龍洞位于金華山雙龍風景區(qū)中心,是整個雙龍風景名勝區(qū)核心景觀和象征,雙龍洞形成于約一億年前,成為自然風景名勝的歷史已有1600多年。
海拔520米,由內洞、外洞及耳洞組成,洞口軒朗,兩側分懸的鐘乳石酷似龍頭,故名“雙龍洞”。外洞寬敞,面積1200平方米,可容千人駐足。常年洞溫為15℃左右,冬暖夏涼一股清泉從內洞流出,縱貫外洞,流向山湖。此水終年不涸,清澈見底,游人夏天至此,有“上山汗如雨,入洞一身涼”之感。故有“石勝太湖,水比三泉”(金山、惠山、虎跑)之贊。洞口西壁“雙龍洞”三字,恃為唐人手跡;東壁“洞天”二字,為宋代書法家吳琳的墨寶; “三十六洞天”五個大字,則為國民黨元老、近代杰出書法家于右任之手筆。進洞,須經蛤蟆嘴逆水而行,洞穴寬約3米,長約12米,水面離穴頂約一尺左右。游人入雙龍洞內,必須仰天平臥小舟中,徐徐送入洞內,臉面相距穴頂僅數寸。奇中有趣,趣中寓險。“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臥小船”、“千尺橫梁壓水低,輕舟仰臥入回溪!边@正是雙龍洞的獨特誘人之處。
舟至雙龍洞內豁然開朗,內洞面積約200多平方米,洞底崎嶇不平,洞頂高低起伏,石壁上的鐘乳石、地面上的石筍、縱橫交錯,奇形怪狀,千姿百態(tài),似人似物,各具風采,故取名有“黃龍吐水”、“青蛙盜仙草”、“單峰駱駝”、“龜蛇共生”、“壽星仙桃”、“彩云遮月”、“倒掛蝙蝠”、 “天馬行空”、“海龜探海”、“金雞展翅”、“龍臺龍帳”、“龍麟龍爪”等妙趣橫生的景觀,使人目不暇接,眼花繚亂,在燈光相映下,宛似置身于水晶龍宮之中。其中“黃龍吐水”一景,深得近代文學大師郁達夫的贊賞,喻之為“盆景小瀑布”。明代大旅行家、探險家徐霞客游此洞時,在游記中寫道:“中懸重幄,水陸兼奇,幽明湊異者矣”。
游完雙龍洞內洞,折返外洞,可以從外洞東南角一名為“龍耳”的小洞出去,再折向東北拾級而上,經赤松亭至冰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