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海塘位于寧波鎮(zhèn)海城北的后海塘是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杰作。它東起與招寶山對峙的巾子山麓,西至俞范鎮(zhèn)嘉燮亭,塘體蜿蜒伸展,全長4.8公里,塘面寬3米,高9.9至10.6米。遠遠望去橫亙其間的石砌海塘尤如一條銀色的巨龍傾伏東海之濱,氣勢非凡,雄偉壯觀。
后海塘原為一道擋風、堵水的護城屏障,始筑于唐乾寧四年(公元897年),距今已有1090余年歷史。當時修的是土塘,因“常有沖決之虞”,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改作石塘,但仍抵御不了颶風狂浪的沖擊,多次潰塌。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縣令王夢弼為抗風潮侵襲,具狀上呈,懇請朝廷撥款修塘。王縣令經過廣泛調查,博采眾議,認為“單石薄土奚能永固”,遂于風濤頂處改建夾層石塘576.5丈,次要地段修石塘396丈,新建石塘51丈,修北面坍城表里810丈。他親臨工地指揮,歷經三秋,才把舊石塘改筑成新砌石塘,形成城北巨障,其夾層塘設計之精良,工程之浩大,為浙江省沿海所罕見。以后近百年未曾大修。直到清道光十年(1837年)以來,又屢遭颶風惡浪,土石潰決,不得不幾經整修、改建、加固。解放后,后海塘仍是鎮(zhèn)海、江北地區(qū)的重點防洪設施,于1957年,1964年兩次修葺。到 20世紀80年代,因城區(qū)發(fā)展建設需要,在塘外又筑“鎮(zhèn)北”和“灰?guī)臁眱蓷l新塘。至此,這一投工百萬,利民800余年的石砌“巨龍”才完成了它捍城防汛的歷史使命。
后海塘原為一道擋風、堵水的護城屏障,始筑于唐乾寧四年(公元897年),距今已有1090余年歷史。當時修的是土塘,因“常有沖決之虞”,宋淳熙十六年(1189年),改作石塘,但仍抵御不了颶風狂浪的沖擊,多次潰塌。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縣令王夢弼為抗風潮侵襲,具狀上呈,懇請朝廷撥款修塘。王縣令經過廣泛調查,博采眾議,認為“單石薄土奚能永固”,遂于風濤頂處改建夾層石塘576.5丈,次要地段修石塘396丈,新建石塘51丈,修北面坍城表里810丈。他親臨工地指揮,歷經三秋,才把舊石塘改筑成新砌石塘,形成城北巨障,其夾層塘設計之精良,工程之浩大,為浙江省沿海所罕見。以后近百年未曾大修。直到清道光十年(1837年)以來,又屢遭颶風惡浪,土石潰決,不得不幾經整修、改建、加固。解放后,后海塘仍是鎮(zhèn)海、江北地區(qū)的重點防洪設施,于1957年,1964年兩次修葺。到 20世紀80年代,因城區(qū)發(fā)展建設需要,在塘外又筑“鎮(zhèn)北”和“灰?guī)臁眱蓷l新塘。至此,這一投工百萬,利民800余年的石砌“巨龍”才完成了它捍城防汛的歷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