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金亭碑” 立于明嘉靖二十一年(公元1542年),現(xiàn)座落于今東莞城區(qū)光明路與教場街交叉的街角處,碑高184厘米,寬102厘米,青石碑身和紅砂巖的底座顯得非常厚重。石碑打制得相當仔細,碑的上部呈弧形,雕刻著細膩的云;y,花紋間是古篆體的碑額,下面是楷體碑文,鐫刻精良,字跡至今仍清清楚楚。根據(jù)碑文的記載,當時廣東一帶有些地方對外通商秩序混亂,賄賂和亂罰問題嚴重,甚至還有對外商拉差、勞役的現(xiàn)象。兼管口岸的番禺縣尹李愷上任后,對外商“不封舟者,不抽盤,責令其自報數(shù)而驗之。無額取,嚴禁人役,勿得騷擾!蓖馍谭浅8屑に慑吡_商人奈治鴉看邀集外商,籌得一百兩白銀,送給李愷,李愷堅決不受。奈治鴉看無法將銀子退回給外商,就到廣州找到李愷的上司,請求將這筆錢建個亭子,以表彰李愷的廉政。得到批準后,奈治鴉看便在當時東莞最熱鬧、人流最集中的地方———演武場筑亭、建坊、立碑、掛匾,名卻金亭,碑即名“卻金亭碑”。
這座460多年前由外國商人豎立的石碑,不僅記載了明朝時期東莞給外商創(chuàng)造良好投資、貿(mào)易環(huán)境的史實,也反映了當時我市民風淳樸,文明廉政的形象。是東莞市一處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皡s金亭碑”已被列入廣東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