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20個小題,每小題1分,共20分)在每小題的四個備選答案中選出一個正確答案,并將正確答案的序號填入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不得分。
1. 以杜威為代表所倡導的教育理論主張被稱為( )。
A.現(xiàn)代教育派 B.傳統(tǒng)教育派
C.形勢教育派 D.實質教育
2. 根據(jù)歷史記載,中國有了早學校教育的形態(tài)是在(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時期 D.春秋時期
3. 教育的生物起源論和心理起源論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認了( )。
A.教育的科學屬性 B.教育的生產(chǎn)屬性
C.教育的社會屬性 D.教育的藝術屬性
4. 教育要適應人的發(fā)展的順序性規(guī)律,應做到( )。
A.循序漸進 B.因材施教
C.教學相長 D.防微杜漸
5.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把( )相隔離。
A.教育與生活 B.教育與經(jīng)濟
C.教育與政治 D.教育與生產(chǎn)勞動
6. 社會本位教育目的論的代表人物是( )。
A.涂爾干 B.盧梭 C.贊科夫 D.福祿貝爾
7. 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所確定的保護兒童的基本原則不包括( )
A.無差別原則 B.無歧視原則
C.尊重兒童尊嚴原則 D.兒童利益佳原則
8. 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并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屬于( )。
A.講授法 B.討論法 C.談話法 D.指導法
9. 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矛盾
B.教育者與德育內容之間的矛盾
C.受教育者與教育內容之間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
10. 新課改整體設計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在小學階段( )。
A.以綜合課程為主 B.以分科課程為主
C.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相結合 D.分科課程為主,綜合課程補充
11. 德育過程結構的構成要素是( )。
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環(huán)境
12. 班集體形成的條件和前進的動力是( )。
A.共同的奮斗目標 B.班主任的要求
C.班級內部的矛盾斗爭 D.共同的活動
13. 在學與教的過程中,要有意傳遞的主要信息是( )。
A.教學過程 B.教學手段 C.教學內容 D.教學媒體
14. 以下不屬于實物直觀的是( )。
A.觀察教學電影 B.觀察實物
C.演示實驗 D.到實地參觀訪問
15. 學過高等數(shù)學后有利于初等數(shù)學的進一步理解和掌握,這屬于( )。
A.順向正遷移 B.逆向正遷移
C.順向負遷移 D.逆向負遷移
16. 屬于意義識記的行為是( )。
A.小明通過閱讀成語故事記住了大量成語
B.小明利用課間時間記住了圓周率小數(shù)點后9位數(shù)字
C.小明采用歷史的先后順序記住了許多歷史事件的年月日
D.小明通過誦讀法記憶并掌握英語單詞
17. 觀察法的不足是( )。
A.難以制定嚴密的計劃 B.觀察的目的性不能保證
C.作出精確地判斷相當不易 D.所獲得的材料不夠真實
18. 皮亞杰提出的四個階段由低向高的發(fā)展順序是( )。
A.不可改變的 B.可以跳躍的
C.因人而異的 D.可人為改變的
19. 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說是由美國心理學家( )提出來的。
A.斯皮爾曼 D.卡特爾
C.瑟斯頓 D.吉爾福特
20. 善于察言觀色,注意并記憶言語信息中的社會內容的人屬于( )。
A.場獨立型 B.場依存型 C.沉思型 D.沖動型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在下列每小題列出的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正確的,請將其代碼填入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不得分。
1. 專家型教師和新教師教學行為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 )。
A.課時計劃的差異 B.課堂教學過程的差異
C.課后評價的差異 D.教學方法的差異
2. 影響人際關系的因素( )。
A.儀表因素 B.空間距離因素
C.相似性因素 D.能力因素
E.個性品質因素
3. 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規(guī)定的少年兒童社會權利是( )。
A.無歧視原則 B.提早自立原則
C.尊重兒童觀點與意見原則 D.尊重兒童尊嚴原則
E.兒童利益佳原則
4. 下列屬于德育的途徑有( )。
A.參觀軍事博物館 B.學習模范事跡
C.教學活動 D.共青團工作
E.進行公益勞動
5. 下列課程屬于綜合課程的有( )。
A.活動課程 B.核心課程
C.潛在課程 D.融合課程
E.廣域課程
6. 學校文化的內容有( )。
A.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B.對學校功能及社會責任的理解
C.對個性的理解 D.對學習、工作的態(tài)度
E.對集體的看法
7. 下列屬于模象直觀的是( )。
A.觀看教學電影 B.演示實驗
C.觀察地圖地球儀 D.觀察實物
E.文藝作品閱讀
8. 學生對知識的內在加工過程包括( )。
A.知識的獲得 B.知識應用
C.知識鞏固 D.知識編碼
E.知識提取
9. 影響群體士氣的因素有( )。
A.群體成員的人數(shù) B.對群體目標的贊同
C.對活動的滿意感 D.群體領導方式
E.和諧的人際關系
10. 教師群體的心理功能( )。
A.團結功能 B.教育功能 C.歸屬功能
D.認同功能 E.支持功能
三、填空題(本大題共11個小題,每空1分,共15分)在下列每小題的空格中填上正確答案。錯填、不填均不得分。
1. 教育合力是指以學校教育為主體,以_________為基礎,以 _________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
2. 學校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整體性原理、反饋性原理、民主性原理和_________ 。
3. 1989年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的核心精神是_________。
4. 按照新課程改革的方案,普通高中的課程由學習領域、科目、_________三個層次構成。
5. 教師的能力素質主要包括_________,語言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自我調控能力。
6. _________是一個復雜的小社會體系,是學校行政體系中基層的行政組織,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單位,是學生從事集體活動、結交好友的場所。
7. 教師運用環(huán)境、自身和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是德育的_________。
8. _________是全部教學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9. 對專家型教師和新教師的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專家型教師的課時計劃簡潔、靈活,具有預見性,并以_________為中心。
10. 根據(jù)學習動機的來源,可以把學習動機分為_________和_________。
11. 在教育原理的有關課題或問題的研究中,可供我們運用的研究方法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和統(tǒng)計法、個案研究、文獻研究、行動研究等。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4個小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1. 結合我國學校教育實際分析學校制度文化及其對學生發(fā)展的影響。
2. 認知性道德發(fā)展模式實施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3. 簡述課程實施中應注意的基本問題。
4. 簡述小學生概念學習發(fā)展趨勢特點。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題10分,共20分)
1. 試論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相統(tǒng)一的教學規(guī)律。
2. 請聯(lián)系教學實際闡述動機強度與學習效率的關系。
六、寫作(25分)
2009年,河南省將以農(nóng)村為重點,河南省市縣三級聯(lián)動,在河南省培訓兩萬名農(nóng)村中小學骨干教師。為全面做好教師培訓工作,河南省將實施“三項工程”,即新一輪農(nóng)村教師素質提高工程,省市縣三級聯(lián)動培兩萬名農(nóng)村中小學骨干教師;中小學培育工程,培養(yǎng)認定1000名中小學;中小學教師學歷學位層次提高工程。
結合材料,針對“教師繼續(xù)教育”,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一、單選題
1.【答案】A。解析: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形態(tài)的學科形成的標志是1806年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的出版,當時是資本主義社會初期。
2.【答案】A。解析:雙軌制是歷學校制度的一種類型,與“單軌制”相對。19世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實施普及義務教育時,存在這種學校制度類型。
3.【答案】A。解析: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初等小學堂章程》,規(guī)定設初等小學堂,招收7歲兒童入學,修業(yè)年限為5年,并規(guī)定初等小學教育為義務教育。
4.【答案】D。解析:“教育”二字連用早見于《孟子》。
5.【答案】B。解析:如果強調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兩個發(fā)展期,是階段性的反映。而本題強調的是這兩個時期的高速發(fā)展,故反映了不平衡性特點。
6.【答案】B。解析:科學技術對教育的首要作用是動力作用。
7.【答案】D。解析:廣義的教育制度指國民教育制度,是一貫國家為實現(xiàn)國民教育目的,從組織系統(tǒng)上建立起來的一起教育設施和相關制度。本題可采用排除法,學校、教育考試制度明顯屬于教育制度的范疇;少年宮是各級政府投資建立的公益性事業(yè)單位,專門為青少年提供服務,實現(xiàn)國民教育的目的,因此也屬于廣義的教育制度的范疇。
8.【答案】A。解析:一些教育思想家從宗教的角度或從信仰出發(fā)論述教育目的,這就形成了所謂的“神學的教育目的論”。從宗教的立場出發(fā)所闡發(fā)的教育目的具有明確的終極價值性,具有較高的精神含量,它對我們思考人與教育的精神實質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9.【答案】B。解析:領會知識包括使學生感知和理解教材,是教學過程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10.【答案】C。解析:“學不躐等”是說學習不要超過等級,不按次序,不能有跳躍,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要按照順序進行,強調了循序漸進的原則!案饕蚱洳摹睆娬{因材施教原則!暗蓝浚瑥姸ヒ,開而弗達”的意思是:要引導學生,但決不牽著學生的鼻子;要嚴格要求學生,但決不使學生感到壓抑;要啟發(fā)開導學生思考,但決不把終結果直接給學生。這體現(xiàn)了啟發(fā)性教學原則!皽毓识隆笔钦f教學中要貫徹鞏固性原則。
11.【答案】C。解析:德育過程通常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和方法四個相互制約的要素構成。
12.【答案】A。解析:共同的奮斗目標是班集體形成的條件和前進的動力。
13.【答案】C。解析:教學內容是學與教的過程中,要有意傳遞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現(xiàn)為課程標準、教材和課程。
14.【答案】A。解析:實物直觀即通過直接感知要學習的實際事物而進行的一種直觀方式。例如觀察各種實物、演示各種實驗、到工廠和農(nóng)村進行實地調查訪問等都屬于實物直觀。觀看教學電影屬于模象直觀。
15.【答案】B。解析:正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負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chǎn)生阻礙作用。順向遷移是指先前學習對后繼學習產(chǎn)生的影響。逆向遷移是指后繼學習對先前學習產(chǎn)生的影響。題干中屬于逆向正遷移。
16.【答案】A。解析:意義識記(meaningful memorizing)通過理解材料的意義,把握材料內容的識記。意義識記的基本條件是對材料的理解和進行思維加工。人們識記這類材料時,一般都不采取逐字逐句強記硬背的方式,而是首先理解其基本涵義,即借助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通過思維進行分析綜合,把握材料各部分的特點和內在的邏輯聯(lián)系,使之納入認知結構,以便保持在記憶中?闯烧Z故事記成語,就是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對成語加以學習,所以選A。BCD的記數(shù)字、時間和用誦讀法來記單詞,都是很機械的方法。
17.【答案】C。解析:使用觀察法時,不容易做出精確的判斷。
18.【答案】A。解析:皮亞杰認為,兒童的認知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才為他的下一步學習提供了可能性,兒童不可能有超過發(fā)展水平的學習。
19.【答案】B。解析:美國心理學家卡特爾根據(jù)因素分析結果,按心智能力分為功能上的差異,將人的智力分為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
20.【答案】B。解析:認知方式有場依存型和場獨立型、沖動型和沉思型、具體型和抽象型三類。場依存型的學生往往不易獨立地對事物做出判斷,易受周圍環(huán)境影響。場獨立型的學生,傾向于對事物的獨立判斷。沉思型學生在解決認知任務時,總是謹慎、全面地檢查各種假設。沖動型的學生在解決認知任務時,總是急于給出問題的答案。由此可知應屬于場依存型。
二、多選題
1.【答案】ABC。解析:根據(jù)研究結果,專家型教師和新教師在課前計劃、課堂教學過程和課后教學評價三個方面都存在差異。
2.【答案】ABCDE。解析:影響人際關系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相似性與互補性、個性品質、接近性、熟悉性等,題干五個選項基本都有所涉及。
3.【答案】ACDE。解析:《兒童權利公約》所確定的保護兒童的基本原則是:兒童利益佳原則、尊重兒童尊嚴原則、無歧視原則、尊重兒童觀點與意見原則。
4.【答案】ABCDE。解析:考查德育途徑的范圍。
5.【答案】BDE。解析:綜合課程是由兩門或兩門以上的多學科知識交叉、滲透、融合而生成的課程,強調學科之間的關聯(lián)性、統(tǒng)一性及內在聯(lián)系。因此,核心課程、融合課程、廣域課程屬于綜合課程。
6.【答案】ABCDE。
7.【答案】AC。解析:BD項為實物直觀,E項為言語直觀。
8.【答案】ACE。解析:應用不屬于加工過程,而編碼隸屬于獲得與鞏固過程。
9.【答案】BCDE。
10.【答案】BCDE。解析:群體心理就是反映群體社會狀況的共同或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或傾向。
三、填空題
1.家庭教育;社區(qū)教育 2.人本原理
3.兒童是權利的主體 4.模塊
5.教學能力 6.班級
7.陶冶教育法 8.上課
9.學生 10.內部學習動機;外部學習動機
11.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
四、簡答題
1.【答案要點】
(1)學校制度文化一般包括學校的傳統(tǒng)、儀式和規(guī)章,它是學校組織對組織內部各類成員的一種行為規(guī)范規(guī)定。
、賹W校傳統(tǒng)是一所學校在較長時間形成的,影響所有成員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的定勢,它對學校發(fā)展的影響一般不是通過強制性的要求實現(xiàn)的。
、趯W校儀式是學校的某種固定化的活動程序和形式,它對學生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強制性。
、蹖W校規(guī)章是學校中的一種制度化了的行為規(guī)范,規(guī)范的對象不僅包括學生,也包括教職員工。
(2)學校制度文化對學生發(fā)展的影響:獨特的學校制度文化會對學生的認識情感、行為習慣以至整個人格產(chǎn)生重要影響。
2.【答案要點】
(1)了解學生當前的道德判斷發(fā)展水平;
(2)運用道德難題引起學生的意見分歧和認知失衡;
(3)向學生揭示比他們高一階段的道理推理方式;
(4)引導學生在比較中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理推理方式更為合理的推理方式;
(5)鼓勵學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斷付諸行動。
3.【答案要點】
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態(tài)度與品德的要點為:
(1)說服教育:通過談話討論等方式擺事實講道理,啟發(fā)學生的自覺性,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和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
(2)情感陶冶:設置一定的情景讓學生自然而然的得到道德情感與心靈的熏陶教育;
(3)榜樣示范:以別人的好思想、好行為、好品德去影響、教育學生,促進更多學生效仿;
(4)實際鍛煉:讓學生通過參加各種活動和交往受到的實際鍛煉,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5)賞罰要分明:對學生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給予的肯定評價,使學生明確自己的優(yōu)點和長處,并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fā)揚。
(6)利用群體約定:經(jīng)過集體成員共同討論決定的規(guī)則協(xié)定,對其成員的行為有一定的約束力量,使成員承擔執(zhí)行的責任,以此來制約部分個體學生的不良行為。
六、案例分析
【答案要點】
(1)①集體主義教育;②自覺紀律教育;③民主與法制教育。
(2)①陶冶教育法;②品德修養(yǎng)指導法;③品德評價法。
(3)①師生關系在人格上是平等關系;②師生關系在社會道德是相互促進關系
1. 以杜威為代表所倡導的教育理論主張被稱為( )。
A.現(xiàn)代教育派 B.傳統(tǒng)教育派
C.形勢教育派 D.實質教育
2. 根據(jù)歷史記載,中國有了早學校教育的形態(tài)是在(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時期 D.春秋時期
3. 教育的生物起源論和心理起源論的共同缺陷是都否認了( )。
A.教育的科學屬性 B.教育的生產(chǎn)屬性
C.教育的社會屬性 D.教育的藝術屬性
4. 教育要適應人的發(fā)展的順序性規(guī)律,應做到( )。
A.循序漸進 B.因材施教
C.教學相長 D.防微杜漸
5.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的中國傳統(tǒng)儒家思想把( )相隔離。
A.教育與生活 B.教育與經(jīng)濟
C.教育與政治 D.教育與生產(chǎn)勞動
6. 社會本位教育目的論的代表人物是( )。
A.涂爾干 B.盧梭 C.贊科夫 D.福祿貝爾
7. 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所確定的保護兒童的基本原則不包括( )
A.無差別原則 B.無歧視原則
C.尊重兒童尊嚴原則 D.兒童利益佳原則
8. 教師按一定的教學要求向學生提出問題,要求學生回答,并通過問答的形式來引導學生獲取或鞏固知識的方法屬于( )。
A.講授法 B.討論法 C.談話法 D.指導法
9. 德育過程的基本矛盾是( )。
A.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矛盾
B.教育者與德育內容之間的矛盾
C.受教育者與教育內容之間的矛盾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已有的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
10. 新課改整體設計九年一貫的義務教育課程,在小學階段( )。
A.以綜合課程為主 B.以分科課程為主
C.分科課程與綜合課程相結合 D.分科課程為主,綜合課程補充
11. 德育過程結構的構成要素是( )。
A.教育者,受教育者
B.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內容
C.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德育方法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環(huán)境
12. 班集體形成的條件和前進的動力是( )。
A.共同的奮斗目標 B.班主任的要求
C.班級內部的矛盾斗爭 D.共同的活動
13. 在學與教的過程中,要有意傳遞的主要信息是( )。
A.教學過程 B.教學手段 C.教學內容 D.教學媒體
14. 以下不屬于實物直觀的是( )。
A.觀察教學電影 B.觀察實物
C.演示實驗 D.到實地參觀訪問
15. 學過高等數(shù)學后有利于初等數(shù)學的進一步理解和掌握,這屬于( )。
A.順向正遷移 B.逆向正遷移
C.順向負遷移 D.逆向負遷移
16. 屬于意義識記的行為是( )。
A.小明通過閱讀成語故事記住了大量成語
B.小明利用課間時間記住了圓周率小數(shù)點后9位數(shù)字
C.小明采用歷史的先后順序記住了許多歷史事件的年月日
D.小明通過誦讀法記憶并掌握英語單詞
17. 觀察法的不足是( )。
A.難以制定嚴密的計劃 B.觀察的目的性不能保證
C.作出精確地判斷相當不易 D.所獲得的材料不夠真實
18. 皮亞杰提出的四個階段由低向高的發(fā)展順序是( )。
A.不可改變的 B.可以跳躍的
C.因人而異的 D.可人為改變的
19. 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說是由美國心理學家( )提出來的。
A.斯皮爾曼 D.卡特爾
C.瑟斯頓 D.吉爾福特
20. 善于察言觀色,注意并記憶言語信息中的社會內容的人屬于( )。
A.場獨立型 B.場依存型 C.沉思型 D.沖動型
二、多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0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20分)在下列每小題列出的選項中至少有兩個是正確的,請將其代碼填入括號內。錯選、多選或未選均不得分。
1. 專家型教師和新教師教學行為的差異主要表現(xiàn)在( )。
A.課時計劃的差異 B.課堂教學過程的差異
C.課后評價的差異 D.教學方法的差異
2. 影響人際關系的因素( )。
A.儀表因素 B.空間距離因素
C.相似性因素 D.能力因素
E.個性品質因素
3. 聯(lián)合國《兒童權利公約》規(guī)定的少年兒童社會權利是( )。
A.無歧視原則 B.提早自立原則
C.尊重兒童觀點與意見原則 D.尊重兒童尊嚴原則
E.兒童利益佳原則
4. 下列屬于德育的途徑有( )。
A.參觀軍事博物館 B.學習模范事跡
C.教學活動 D.共青團工作
E.進行公益勞動
5. 下列課程屬于綜合課程的有( )。
A.活動課程 B.核心課程
C.潛在課程 D.融合課程
E.廣域課程
6. 學校文化的內容有( )。
A.教育的理想和追求 B.對學校功能及社會責任的理解
C.對個性的理解 D.對學習、工作的態(tài)度
E.對集體的看法
7. 下列屬于模象直觀的是( )。
A.觀看教學電影 B.演示實驗
C.觀察地圖地球儀 D.觀察實物
E.文藝作品閱讀
8. 學生對知識的內在加工過程包括( )。
A.知識的獲得 B.知識應用
C.知識鞏固 D.知識編碼
E.知識提取
9. 影響群體士氣的因素有( )。
A.群體成員的人數(shù) B.對群體目標的贊同
C.對活動的滿意感 D.群體領導方式
E.和諧的人際關系
10. 教師群體的心理功能( )。
A.團結功能 B.教育功能 C.歸屬功能
D.認同功能 E.支持功能
三、填空題(本大題共11個小題,每空1分,共15分)在下列每小題的空格中填上正確答案。錯填、不填均不得分。
1. 教育合力是指以學校教育為主體,以_________為基礎,以 _________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
2. 學校管理的基本原理包括整體性原理、反饋性原理、民主性原理和_________ 。
3. 1989年聯(lián)合國大會通過的《兒童權利公約》的核心精神是_________。
4. 按照新課程改革的方案,普通高中的課程由學習領域、科目、_________三個層次構成。
5. 教師的能力素質主要包括_________,語言表達能力,組織管理能力,自我調控能力。
6. _________是一個復雜的小社會體系,是學校行政體系中基層的行政組織,是開展教學活動的基本單位,是學生從事集體活動、結交好友的場所。
7. 教師運用環(huán)境、自身和教育因素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熏陶和影響,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是德育的_________。
8. _________是全部教學工作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9. 對專家型教師和新教師的比較研究發(fā)現(xiàn),專家型教師的課時計劃簡潔、靈活,具有預見性,并以_________為中心。
10. 根據(jù)學習動機的來源,可以把學習動機分為_________和_________。
11. 在教育原理的有關課題或問題的研究中,可供我們運用的研究方法有: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和統(tǒng)計法、個案研究、文獻研究、行動研究等。
四、簡答題(本大題共4個小題,每小題5分,共20分)
1. 結合我國學校教育實際分析學校制度文化及其對學生發(fā)展的影響。
2. 認知性道德發(fā)展模式實施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3. 簡述課程實施中應注意的基本問題。
4. 簡述小學生概念學習發(fā)展趨勢特點。
五、論述題(本大題共2小題,每題10分,共20分)
1. 試論教師主導作用和學生主體作用相統(tǒng)一的教學規(guī)律。
2. 請聯(lián)系教學實際闡述動機強度與學習效率的關系。
六、寫作(25分)
2009年,河南省將以農(nóng)村為重點,河南省市縣三級聯(lián)動,在河南省培訓兩萬名農(nóng)村中小學骨干教師。為全面做好教師培訓工作,河南省將實施“三項工程”,即新一輪農(nóng)村教師素質提高工程,省市縣三級聯(lián)動培兩萬名農(nóng)村中小學骨干教師;中小學培育工程,培養(yǎng)認定1000名中小學;中小學教師學歷學位層次提高工程。
結合材料,針對“教師繼續(xù)教育”,寫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
一、單選題
1.【答案】A。解析: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形態(tài)的學科形成的標志是1806年赫爾巴特《普通教育學》的出版,當時是資本主義社會初期。
2.【答案】A。解析:雙軌制是歷學校制度的一種類型,與“單軌制”相對。19世紀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實施普及義務教育時,存在這種學校制度類型。
3.【答案】A。解析:1904年,清政府頒布《奏定初等小學堂章程》,規(guī)定設初等小學堂,招收7歲兒童入學,修業(yè)年限為5年,并規(guī)定初等小學教育為義務教育。
4.【答案】D。解析:“教育”二字連用早見于《孟子》。
5.【答案】B。解析:如果強調兒童身心發(fā)展的兩個發(fā)展期,是階段性的反映。而本題強調的是這兩個時期的高速發(fā)展,故反映了不平衡性特點。
6.【答案】B。解析:科學技術對教育的首要作用是動力作用。
7.【答案】D。解析:廣義的教育制度指國民教育制度,是一貫國家為實現(xiàn)國民教育目的,從組織系統(tǒng)上建立起來的一起教育設施和相關制度。本題可采用排除法,學校、教育考試制度明顯屬于教育制度的范疇;少年宮是各級政府投資建立的公益性事業(yè)單位,專門為青少年提供服務,實現(xiàn)國民教育的目的,因此也屬于廣義的教育制度的范疇。
8.【答案】A。解析:一些教育思想家從宗教的角度或從信仰出發(fā)論述教育目的,這就形成了所謂的“神學的教育目的論”。從宗教的立場出發(fā)所闡發(fā)的教育目的具有明確的終極價值性,具有較高的精神含量,它對我們思考人與教育的精神實質有一定的啟示作用。
9.【答案】B。解析:領會知識包括使學生感知和理解教材,是教學過程的中心環(huán)節(jié)。
10.【答案】C。解析:“學不躐等”是說學習不要超過等級,不按次序,不能有跳躍,要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要按照順序進行,強調了循序漸進的原則!案饕蚱洳摹睆娬{因材施教原則!暗蓝浚瑥姸ヒ,開而弗達”的意思是:要引導學生,但決不牽著學生的鼻子;要嚴格要求學生,但決不使學生感到壓抑;要啟發(fā)開導學生思考,但決不把終結果直接給學生。這體現(xiàn)了啟發(fā)性教學原則!皽毓识隆笔钦f教學中要貫徹鞏固性原則。
11.【答案】C。解析:德育過程通常是由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內容和方法四個相互制約的要素構成。
12.【答案】A。解析:共同的奮斗目標是班集體形成的條件和前進的動力。
13.【答案】C。解析:教學內容是學與教的過程中,要有意傳遞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現(xiàn)為課程標準、教材和課程。
14.【答案】A。解析:實物直觀即通過直接感知要學習的實際事物而進行的一種直觀方式。例如觀察各種實物、演示各種實驗、到工廠和農(nóng)村進行實地調查訪問等都屬于實物直觀。觀看教學電影屬于模象直觀。
15.【答案】B。解析:正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負遷移是指一種學習對另一種學習產(chǎn)生阻礙作用。順向遷移是指先前學習對后繼學習產(chǎn)生的影響。逆向遷移是指后繼學習對先前學習產(chǎn)生的影響。題干中屬于逆向正遷移。
16.【答案】A。解析:意義識記(meaningful memorizing)通過理解材料的意義,把握材料內容的識記。意義識記的基本條件是對材料的理解和進行思維加工。人們識記這類材料時,一般都不采取逐字逐句強記硬背的方式,而是首先理解其基本涵義,即借助已有的知識經(jīng)驗,通過思維進行分析綜合,把握材料各部分的特點和內在的邏輯聯(lián)系,使之納入認知結構,以便保持在記憶中?闯烧Z故事記成語,就是在理解故事的基礎上,對成語加以學習,所以選A。BCD的記數(shù)字、時間和用誦讀法來記單詞,都是很機械的方法。
17.【答案】C。解析:使用觀察法時,不容易做出精確的判斷。
18.【答案】A。解析:皮亞杰認為,兒童的認知發(fā)展到一定階段后,才為他的下一步學習提供了可能性,兒童不可能有超過發(fā)展水平的學習。
19.【答案】B。解析:美國心理學家卡特爾根據(jù)因素分析結果,按心智能力分為功能上的差異,將人的智力分為流體智力和晶體智力。
20.【答案】B。解析:認知方式有場依存型和場獨立型、沖動型和沉思型、具體型和抽象型三類。場依存型的學生往往不易獨立地對事物做出判斷,易受周圍環(huán)境影響。場獨立型的學生,傾向于對事物的獨立判斷。沉思型學生在解決認知任務時,總是謹慎、全面地檢查各種假設。沖動型的學生在解決認知任務時,總是急于給出問題的答案。由此可知應屬于場依存型。
二、多選題
1.【答案】ABC。解析:根據(jù)研究結果,專家型教師和新教師在課前計劃、課堂教學過程和課后教學評價三個方面都存在差異。
2.【答案】ABCDE。解析:影響人際關系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有相似性與互補性、個性品質、接近性、熟悉性等,題干五個選項基本都有所涉及。
3.【答案】ACDE。解析:《兒童權利公約》所確定的保護兒童的基本原則是:兒童利益佳原則、尊重兒童尊嚴原則、無歧視原則、尊重兒童觀點與意見原則。
4.【答案】ABCDE。解析:考查德育途徑的范圍。
5.【答案】BDE。解析:綜合課程是由兩門或兩門以上的多學科知識交叉、滲透、融合而生成的課程,強調學科之間的關聯(lián)性、統(tǒng)一性及內在聯(lián)系。因此,核心課程、融合課程、廣域課程屬于綜合課程。
6.【答案】ABCDE。
7.【答案】AC。解析:BD項為實物直觀,E項為言語直觀。
8.【答案】ACE。解析:應用不屬于加工過程,而編碼隸屬于獲得與鞏固過程。
9.【答案】BCDE。
10.【答案】BCDE。解析:群體心理就是反映群體社會狀況的共同或不同的心理狀態(tài)或傾向。
三、填空題
1.家庭教育;社區(qū)教育 2.人本原理
3.兒童是權利的主體 4.模塊
5.教學能力 6.班級
7.陶冶教育法 8.上課
9.學生 10.內部學習動機;外部學習動機
11.觀察法;調查法;實驗法
四、簡答題
1.【答案要點】
(1)學校制度文化一般包括學校的傳統(tǒng)、儀式和規(guī)章,它是學校組織對組織內部各類成員的一種行為規(guī)范規(guī)定。
、賹W校傳統(tǒng)是一所學校在較長時間形成的,影響所有成員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方式的定勢,它對學校發(fā)展的影響一般不是通過強制性的要求實現(xiàn)的。
、趯W校儀式是學校的某種固定化的活動程序和形式,它對學生的影響具有一定的強制性。
、蹖W校規(guī)章是學校中的一種制度化了的行為規(guī)范,規(guī)范的對象不僅包括學生,也包括教職員工。
(2)學校制度文化對學生發(fā)展的影響:獨特的學校制度文化會對學生的認識情感、行為習慣以至整個人格產(chǎn)生重要影響。
2.【答案要點】
(1)了解學生當前的道德判斷發(fā)展水平;
(2)運用道德難題引起學生的意見分歧和認知失衡;
(3)向學生揭示比他們高一階段的道理推理方式;
(4)引導學生在比較中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理推理方式更為合理的推理方式;
(5)鼓勵學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斷付諸行動。
3.【答案要點】
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態(tài)度與品德的要點為:
(1)說服教育:通過談話討論等方式擺事實講道理,啟發(fā)學生的自覺性,提高學生的思想覺悟和培養(yǎng)學生的道德品質。
(2)情感陶冶:設置一定的情景讓學生自然而然的得到道德情感與心靈的熏陶教育;
(3)榜樣示范:以別人的好思想、好行為、好品德去影響、教育學生,促進更多學生效仿;
(4)實際鍛煉:讓學生通過參加各種活動和交往受到的實際鍛煉,從而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的道德行為習慣。
(5)賞罰要分明:對學生好的思想品德和行為給予的肯定評價,使學生明確自己的優(yōu)點和長處,并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fā)揚。
(6)利用群體約定:經(jīng)過集體成員共同討論決定的規(guī)則協(xié)定,對其成員的行為有一定的約束力量,使成員承擔執(zhí)行的責任,以此來制約部分個體學生的不良行為。
六、案例分析
【答案要點】
(1)①集體主義教育;②自覺紀律教育;③民主與法制教育。
(2)①陶冶教育法;②品德修養(yǎng)指導法;③品德評價法。
(3)①師生關系在人格上是平等關系;②師生關系在社會道德是相互促進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