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愛的同學,你的書架上或同學的課桌里可能有這些書籍:蔡智恒的《第親密接觸》、白巖松的《痛并快樂著》、郭敬明的《夢里花落知多少》。這些書籍有的也許曾帶給我們閱讀的快樂,有的也許我們沒有讀過,但它們別具一格的書名一定能調(diào)動我們的生活積累,喚起我們內(nèi)心深處的某種情意。
今天,讓我們借用以上三個書名中的一個做題目,寫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要求:(1)文體不限,努力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2)文中不要出現(xiàn)真實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題目分析
這次所出作文,乍一看仍是話題作文,其實是地道的命題作文。寫作要求對確立本文寫作范疇至關重要,應先審清。通過讀要求,首先明確標題,它的標題已經(jīng)確定,三選一,考生必須注意到這一點。標題無法創(chuàng)新,只能從文體、選材、表達上去做文章,以求新意。其次,文體不限,因為提示語中涉及到三本書,所以首先可寫成讀后感或一些常見體裁,更可考慮戲劇、詩歌等平時限制的文體,從形式上別出心裁。
明確總體范疇,下面按三個標題逐一進行思路點撥:
《第親密接觸》
"第"可從字面解釋為從未謀面,也可理解為從陌生到熟悉間的轉變,深入了解的"第";"親密"接觸,需細致刻畫近距離觀察,深度感知,挖掘出其本質,然后從文體考慮,可寫成讀后感、散文、小說、戲劇等。
《痛并快樂著》
"痛"除了身體上的,更指心靈上的,因挫折、誤會、失去等帶來的傷害;"快樂"除了是一種心情,更代表一種樂觀向上,奮勇向前的精神面貌。然后考慮文體,可寫成記敘文,通過細致刻畫,景物烘托喚起讀者的共鳴;也可寫成記實類的報告文學和人物傳記,以桑蘭、張海迪、海倫·凱勒等為素材;或寫歷史小說或議論文,說明風雨后的彩虹才更美麗,痛也是一種享受;或寫一封書信,以運動員平日訓練中的"痛"和對勝利期盼的"樂"。
《夢里花落知多少》
"夢"代表回憶或憧憬,"花"則是其中印象深刻的人和事,首先可從回憶的角度入手,寫成散文或一般記敘文,還可寫成一封信,通過回憶來抒發(fā)對情的感悟,對人生的反思,對社會的認識等主題。
三篇文章的選材范圍當然不止于此,要想做好文章,就應充分調(diào)動自己的知識儲備,學會內(nèi)容的轉換,如《第親密接觸》可變?yōu)椤缎聛淼睦蠋煛罚瑢W會選擇新穎的切入點,學會用詩詞為文章增色,更要運用細膩的刻畫來完善人物的形象,使人物"活"起來,從而達到感人的目的。
滿分作文:痛并快樂著
人生難免經(jīng)受痛苦,也許只有在痛的砥礪后,才會品嘗超然的快樂。
--題記
東非大裂谷的一支,山高、水急,四處散發(fā)著高原的氣息。這氣息是流云被烈日投射在大地上浮動的光影,這氣息是湍急的奔流撞擊峭壁散落的千堆雪浪,這氣息更是到處孕育的生機,是那些給世界增添無限希望的活力。
一聲清脆的鳴叫,打破了午間高原的靜謐。尋聲望去,只見峭拔的巖壁上,偌大的巢穴里有只小鷹剛剛降臨,一團水淋淋的、稚嫩的腦袋還不忘在破殼的第一時間倨傲地搖晃。母鷹舒展開龐大的羽翼從遠處飛來,輕盈地棲止在巢邊,小鷹從母親口中銜過第一口香甜的美味,眼中有點點幸福流露。就這樣,小鷹在母親朝朝暮暮的關懷下,很快就成長為擁有黑色羽毛、鋒利雙爪的大鷹了。
這天,鷹子獨守巢穴。當它望見遠處蒼穹中幾只雄鷹飛翔盤旋的身影,它的心中猛然升騰起一股沖動,它想飛,它想擁有自己的天地!于是,鷹子悄步踱到巢邊,四顧,只見高遠的藍天,峻峭的山巖,蔥蘢的樹叢,飛漱的瀑簾,它對這一切是多么的向往!張開羽翼,它剛要邁出追夢的腳步,卻猛地止步了。它怯生生地望著腳下萬丈的深淵,幽深的溝澗,它躑躅,它退卻,因為它雖然渴望飛翔,但它更害怕死亡。遙望對面山頂一棵無助的野草,它仿佛也讀到了相同的命運。
就在這時,只聽頭頂一聲長鳴,鷹子未及舉頭,便被猛地推下巢穴。伴隨著一道悲慘的哀鳴,鷹子劃一道小小的弧便陡然下墜。它的心頓然迷茫,仿佛已然聽到死神的召喚。當距離變得模糊,當即將沖破死的界限,本能地,它用盡全身的力氣,抖動起翅膀。就在那一瞬,羽尖在水面勾起一串珍珠,鷹子飛起來了!然而,一切出乎意料,當他回到原來的地方,看見的卻是平日里相濡以沫的母親!它痛苦,它不能理解母親的致命一擊。然而,當他體會了飛翔的快樂,才真正明白,原來沒有生死一線痛苦的考驗,就不會有如今搏擊長空的快感。沒有砥礪,也就沒有騰飛!
當雄鷹展翅飛翔的那一刻,我也懂得了,其實人生就是一句話--痛并快樂著。
點評:該文的成功首先得力于作者的細膩描寫。景物描寫和心理刻畫都非常到位,如對高原環(huán)境的整體描寫,視野開闊;對小鷹出生成長的細節(jié)描寫,栩栩如生;尤其是對雛鷹欲飛又止的那段矛盾心理刻畫,頗見功力。其次,首尾呼應,升華主題,本文給了我們很好的示范。倒數(shù)第二段對所寫故事點明了中心,如果行文至此罷筆也可,但普遍的意義還不夠。在末段升華一步,就不但使主題更深刻,而且還呼應了開頭。
夢里花落知多少
那天天氣很冷,秋風呼呼地刮著,預示著冬天的來臨。
午飯還沒吃完,就有同學跑進來對我說,你父親來了。我的心突然一沉,頭腦發(fā)漲,痛聲地在心里說:"不是不讓你來的嗎?"
我放下碗筷,迅速跑了出去。
這是我進校的第二年。自從進入中學以后,我那虛榮心時時刻刻糾纏著我。這些城里的孩子,大都有個美好的背景,或是官家公子,或是富家千金。他們還常對著我自詡自傲。有時閑談,還常常選些農(nóng)民的愚昧狀作為談資。我真怕讓同學們看到我那體形枯槁的父親,看到他們灼人的眼光。
轉過屋角,便看到了父親,穿的還是那件破灰襖,上面蕩滿了塵土!戴的,還是那頂洗得發(fā)白的帽子。也許是身邊那頭黃牛餓了,直往冬青叢上走,父親頻頻地拉著韁繩,嘴里罵出那耕地時對牛的濁語,同學們看到了都抿著嘴笑。
我硬著頭皮走了過去,叫父親將牛車趕往面粉廠院里,因為這兒就是我們女生寢室,時不時
地有同學進出。
"大(父親),不是說我自己帶糧嗎?"邊卸糧,我嘴里邊嘟囔。
"天冷了,你來回百多里怕耽誤功課,我一下拉來得了。"
卸完糧,父親將牛套子摘下來,開始喂料,看來他是不會馬上趕回去了,雖然食堂里還在賣飯,可我卻說:"大,食堂的飯賣完了。"
"哦,沒關系,待會兒我在路邊買點。"在我的記憶里,父親從不亂花一分錢,即使夏日炎炎也要忍饑挨餓回去的。
"兒。∧隳锢涎刍杌,不能再為你做衣服了,你拿上這錢,像城里人一樣買一件算了。"
說著,父親拿出那個破錢包,掏出帶著體溫的30元錢。我用手指摸了摸錢包,順眼看去,里面空無一文了。我想:"他又要……"不由地,一種沉重的負罪感襲上我的心頭……
"大,你等會兒……"我努力往食堂跑去,淚水如泉水般,撲簌撲簌落在腳下,樹上的楓葉飄落下來,飄在我的身上……
點評:這是一篇情文并茂的佳作。從文題看,這是借用郭敬明長篇小說的書名,非常精當,可以說本文所寫的也正是年輕人成長歷程中的一個故事。從選取材料看,文中沒有刻意去表現(xiàn)生活中的重大事情,描述的只是生活中一個樸素的場景--父親為孩子送糧,通過普通的人和事,來表現(xiàn)人間美的情,讀來真切感人,令人回味無窮。從表現(xiàn)手法看,成功地運用心理描寫和細節(jié)描寫,開始聽說父親來了,"我的心突然一沉,頭腦發(fā)漲,痛聲地在心里說",繼而"怕讓同學們看到我那體形枯槁的父親",希望父親盡早離開,當"我用手指摸了摸錢包,順眼看去,里面空無一文了"時,又"努力往食堂跑去,淚水如泉水般",字里行間蘊涵真情,文章感人,就在于它的真,絲毫沒有虛假。另外,語言的質樸、清新,也給文章增添了色彩。
第親密接觸
東邊有個日本。文人們習慣于把我們與日本的關系簡化成四個字:一衣帶水。然而,我不能理解,總覺得這詭異的四字成語里暗藏著漢*氣味:什么一衣帶水,那個民族是中國人的世仇。武士刀、太陽旗、三光政策、八一宇、紫金山下30萬屈死的冤魂、慰安婦受辱他鄉(xiāng)的屈辱的淚……
我對那個民族沒有一點點好印象。但是,選修第二外語時,我卻選擇了日語。開課時,老師問我們學日語的原因,我只說了7個字:師夷長技以制夷。
然而,很快我們便有做日本人的學生的命運了。我們的日本外教開始向我們展示一個真實的日本。開始時,我并不情愿,但見外教尚屬和善可親,便萌生一個想法:日本人看來并不全壞。果然外教的課成了受歡迎的科目,外教會唱歌,做游戲,一大把時光被他玩得五光十色。我們的筆記本里自此多了別府蒸騰的溫泉,東京夜色的繁華,白頭千年的富士山以及上野公園爛漫的櫻花。
漸漸發(fā)覺自己模糊了一直以來對那個民族的壞印象,自己的嘴角在日本外教干脆純凈的微笑中也漾起了同樣的笑意。此刻大悟,這就是"一衣帶水"。
這條血脈橫亙千年。
千年前的日本人站在海邊往西看,看見的是一片極盛的大唐,自卑的日本人在鑒真東渡與晁衡西往的海路間以兄弟之誼與大唐交往,千古史冊,明鑒這段佳話。然而正是這條海路,也飄來幕府的浪人船與戚家軍的抗倭船;火光連天,是中彈千余仍矢志不移的致遠艦;同一條海路又運來屠殺與侵略的子彈;同一條海路,日本人揮起寒光凜凜的軍刀。然而仍是這條海路,魯迅去日本學醫(yī)不成卻鑄成如椽巨筆,孫中山在這里筑下革命基業(yè);聶耳與陳天華客死東國,而日本敗軍留在中國的孤兒,被中國人民養(yǎng)大,又循這條海路回家……
大喜大悲,大親大仇,中日兩國以大海為衣帶,動情動怒更動輒不留余地地寫下千古的歷史。
第親密接觸這"一衣帶水"的日本,滿心的感慨,與大海的濤聲同步,歷史為鑒,更以歷史為證,我們保持執(zhí)著的記憶,我們更將平和相待,為這千古的"一衣帶水",為這真誠的第親密接觸。正如魯迅先生詩中所云:渡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點評:本文突出的特點是援引豐富的史料,通過鮮明的對比和強烈的反差,解讀了中日兩國之間"一衣帶水"的內(nèi)涵。獨到的見識,建立在充分引述和切身體驗的基礎之上,令人有耳目一新之感。
稍顯不足的是個別長句的表意不夠準確,有些段落、層次間的過渡不是很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