梧州中山紀念堂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于市區(qū)冰西路中山公園內,是全國最早建成的孫中山紀念堂。
孫中山為了籌備北伐,曾于1921年至1922年先后3次駐節(jié)梧州。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翌日,梧州成立追悼孫大元帥籌備處。3月24日,梧州各界共5000多人在東學塘(今阜民路)舉行追悼孫中山大會,梧州善后處處長李濟深在會上發(fā)表演說。4月25日,李濟深召集梧州黨、政、軍、紳、商、農、工、婦、新聞、學生各界代表在同園開會,決定集資籌建中山紀念堂,公推李濟深等10人為委員。1926年1月29日,梧州中山紀念堂舉行奠基典禮,汪精衛(wèi)、譚延闿、甘乃光、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等黨政要人和梧州各界群眾參加了奠基典禮。1930年10月,中山紀念堂在北山建成。比1931年建成的廣州中山紀念堂還早一年。
中山紀念堂占地面積達163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1330.59平方米,坐北向南,東西面闊44米,南北進深35米。素白色的外墻與四季常綠的古樹相映襯,寓中山精神萬古長青。紀念堂前座是四層塔式圓頂,前門額上書“中山紀念堂”,為當時廣東省省長陳濟棠所題;后座為千人會堂。紀念堂前有蓮花池,并有石級直通山腳。會堂的正面為主席臺,臺中央上方塑有古銅色的孫中山頭像及書寫有孫中山遺囑全文,主席臺兩側有孫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遺訓。會堂還陳列有孫中山生平事跡圖片展覽及文物復制品。中山紀念堂氣勢雄偉、莊嚴肅穆,其采用的是中國古典宮殿式與西歐圓頂式相結合建筑形式。中山紀念堂的設計相當巧妙,主體建筑的平面成“中”字形,橫看則像“山”字,采用中國古典宮殿式與西洋教堂式相結合的建筑理念設計,具有中西方相結合的建筑藝術風格,這與孫中山先生博采世界先進思想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胸襟相吻合。從山腳到紀念堂有寬5米、長300米臺階,拾級而上,更體現(xiàn)了中山紀念堂的宏偉氣勢,莊嚴肅穆。紀念堂的臺階共為323級,而南京中山陵為392級臺階,其寓意為當時中國3億9千2百萬同胞;共10個平臺,象征孫中山領導的十次革命。梧州市從2003年開始中山公園改建工程,在新門口入口處有孫中山手書“天下為公”,出自《禮記·禮運》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天下成為公家的,國家政權是天下百姓的。這是孫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的理想,是他倡導的三民主義中“民權”的極好解釋。[考試大編輯]
紀念堂前是一個花崗石鋪就的大平臺。平臺兩邊各立著一株古老的榕樹,那伸展的枝葉把平臺遮得綠蔭如蓋。每天早晨,不少市民都愛在這里打太極拳或舞劍。每逢節(jié)日,市里的文藝團體便在這個天然的綠色舞臺演出。
平臺下面,是一個綠樹環(huán)抱的圓形花園,這里一年四季花團錦簇,幽香滿園。花園中心的荷花狀的噴水池水花飛濺,吸引了一群群天真小孩在花間嬉戲,三三兩兩的少男少女也到噴水池邊留影,不時發(fā)出陣陣歡快的笑聲。
紀念堂里一大門正中立著一尊孫中山雕像,他仿佛在凝望著門外的那些景象,臉上繡出慈祥的舒心和微笑。禮堂內一排排座椅整齊如初,似乎有滿堂志士屏聲靜氣地在聆聽孫中山三次在梧州活動的革命史跡。紀念堂仿佛一座豐碑,記錄著偉人的功績。
孫中山為了籌備北伐,曾于1921年至1922年先后3次駐節(jié)梧州。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在北京逝世。翌日,梧州成立追悼孫大元帥籌備處。3月24日,梧州各界共5000多人在東學塘(今阜民路)舉行追悼孫中山大會,梧州善后處處長李濟深在會上發(fā)表演說。4月25日,李濟深召集梧州黨、政、軍、紳、商、農、工、婦、新聞、學生各界代表在同園開會,決定集資籌建中山紀念堂,公推李濟深等10人為委員。1926年1月29日,梧州中山紀念堂舉行奠基典禮,汪精衛(wèi)、譚延闿、甘乃光、李宗仁、黃紹竑、白崇禧等黨政要人和梧州各界群眾參加了奠基典禮。1930年10月,中山紀念堂在北山建成。比1931年建成的廣州中山紀念堂還早一年。
中山紀念堂占地面積達1630多平方米,建筑面積1330.59平方米,坐北向南,東西面闊44米,南北進深35米。素白色的外墻與四季常綠的古樹相映襯,寓中山精神萬古長青。紀念堂前座是四層塔式圓頂,前門額上書“中山紀念堂”,為當時廣東省省長陳濟棠所題;后座為千人會堂。紀念堂前有蓮花池,并有石級直通山腳。會堂的正面為主席臺,臺中央上方塑有古銅色的孫中山頭像及書寫有孫中山遺囑全文,主席臺兩側有孫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遺訓。會堂還陳列有孫中山生平事跡圖片展覽及文物復制品。中山紀念堂氣勢雄偉、莊嚴肅穆,其采用的是中國古典宮殿式與西歐圓頂式相結合建筑形式。中山紀念堂的設計相當巧妙,主體建筑的平面成“中”字形,橫看則像“山”字,采用中國古典宮殿式與西洋教堂式相結合的建筑理念設計,具有中西方相結合的建筑藝術風格,這與孫中山先生博采世界先進思想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胸襟相吻合。從山腳到紀念堂有寬5米、長300米臺階,拾級而上,更體現(xiàn)了中山紀念堂的宏偉氣勢,莊嚴肅穆。紀念堂的臺階共為323級,而南京中山陵為392級臺階,其寓意為當時中國3億9千2百萬同胞;共10個平臺,象征孫中山領導的十次革命。梧州市從2003年開始中山公園改建工程,在新門口入口處有孫中山手書“天下為公”,出自《禮記·禮運》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天下成為公家的,國家政權是天下百姓的。這是孫中山先生一生追求的理想,是他倡導的三民主義中“民權”的極好解釋。[考試大編輯]
紀念堂前是一個花崗石鋪就的大平臺。平臺兩邊各立著一株古老的榕樹,那伸展的枝葉把平臺遮得綠蔭如蓋。每天早晨,不少市民都愛在這里打太極拳或舞劍。每逢節(jié)日,市里的文藝團體便在這個天然的綠色舞臺演出。
平臺下面,是一個綠樹環(huán)抱的圓形花園,這里一年四季花團錦簇,幽香滿園。花園中心的荷花狀的噴水池水花飛濺,吸引了一群群天真小孩在花間嬉戲,三三兩兩的少男少女也到噴水池邊留影,不時發(fā)出陣陣歡快的笑聲。
紀念堂里一大門正中立著一尊孫中山雕像,他仿佛在凝望著門外的那些景象,臉上繡出慈祥的舒心和微笑。禮堂內一排排座椅整齊如初,似乎有滿堂志士屏聲靜氣地在聆聽孫中山三次在梧州活動的革命史跡。紀念堂仿佛一座豐碑,記錄著偉人的功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