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對“雨”在全文中的作用,描述不恰當?shù)囊豁検牵?br>(A)“雨”是不幸和災難的起因。
(B)“雨”是統(tǒng)一全文材料的核心。
(C)“雨”是淚水與痛苦的象征。
(D)“雨”塑造著全文陰冷苦澀的氛圍。
32.小說開始寫“小雨點”濺在眼鏡上,之后寫“更大的雨”濺在眼鏡上,其作用表達佳的是:
(A)展示內心深處極大的痛苦。
(B)說明“雨”確實越下越大。
(C)說明了我的情感的變化。
(D)說明那場雨使我終生難忘。
33.小說表現(xiàn)了我的痛苦、悔恨、對女友的無限眷戀,文中表現(xiàn)悔恨情緒鮮明的句子是:
(A)雖然是春天,好像已是秋深了。
(B)更大的雨點濺在我的眼鏡上,濺到我的生命里來。
(C)為什么呢?只帶一把雨傘?
(D)媽,我打算在下個月和櫻子結婚。
34.下列說法與原文不一致的一項是:
(A)題目叫《永遠的蝴蝶》喻示著櫻子美麗而又短暫的生命和在我生命里留下的永恒記憶。
(B)櫻子是聽了“我”的話才去送信的,一切都怨我太冒失。
(C)小說三次寫到“站在騎樓下”,其目的在展示“我”思緒的發(fā)展變化層次。
(D)“這時她只離我五公尺,竟是那么遙遠!卑凳局遗c櫻子間不可逾越的生死界限。
(二)閱讀下文,完成下列四道題。
漢字究竟起源于何時呢?我認為,這可以以西安半坡村遺址距今的年代為指標。半坡遺址的年代,距今有6000年左右。我認為,這也就是漢字發(fā)展的歷史。
半坡遺址是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的典型,以紅質黑紋的彩陶為其特征。其后的龍山文化,則以薄質堅硬的黑陶為其特征。值得注意的是:半坡彩陶上每每有一些類似文字的簡單刻畫和器物上的花紋判然不同。黑陶上也有這種刻畫,但為數(shù)不多?坍嫷囊饬x至今雖尚未闡明,但無疑是具有文字性質的符號,如花押或者族徽之類。我國后來的器物上,無論是陶器、銅器或者其他成品,有“物勒工名”的傳統(tǒng),特別是殷代的青銅上有一些表示族徽的刻畫文字和這些符號極相類似。由后以例前,也就如由黃河下游以溯源于星宿海,彩陶上的那些刻畫記號,可以肯定地說就是中國文字的起源,或者中國原始文字的孑遺。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彩陶上的花紋。結構雖然簡單,而筆觸頗為精巧,具有引人的魅力。其中有些繪畫,如人形、人面形、人著長衫形、魚形、獸形、鳥形、草木形、輪形(或以為太陽)等等。畫得頗為得心應手,看來顯然在使用著柔軟性的筆了。有人以為這些繪畫是當時的象形文字,其說不可靠。當時是應該有象形文字的,但這些圖形,就其部位而言,確是花紋,而不是文字。
在陶器上既有類似文字的刻畫,又有使用著顏料和柔軟性的筆所繪畫的花紋,不可能否認在別的質地上,如竹木之類,已經在用筆來書寫初步的文字:只是這種質地是容易毀滅的,在今天很難有實物保留下來。如果在某種情況之下,幸運地還有萬一的保留,那就有待于考古工作的進一步 和幸運的 了。
總之,在我看來,彩陶和黑陶上的刻畫符號應該就是漢字的原始階段。創(chuàng)造它們的是勞動人民,形式是草率急就的。(選自郭沫若《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fā)展》)
35.在本文中,第二自然段加點字“由后以例前”中的“后”是指:
(A)龍山文化中的黑陶花紋
(B)殷代青銅上的表示族徽的刻畫文字
(C)仰韶文化彩陶上的花紋
(D)半坡遺址中彩陶上類似文字的簡單刻畫
36.本文第三自然段中,作者推斷“當時是應該有象形文字的”,能證明該推斷正確的是:
(A)彩陶上的花紋說明當時已經使用顏料和柔軟的筆,某些刻畫已經具有文字的性質。
(B)彩陶上的花紋雖然簡單,但筆觸頗為精巧,具有引人入勝的魅力。
(C)當時已經有寫在竹木上的文字,只是質地容易毀滅,難以保留至今。
(D)彩陶上所畫的人和物的形狀,已經初步具有象形文字的特點。
37.第四段中應填入下劃線中的兩個詞語恰當?shù)氖?
(A)考訂 發(fā)掘
(B)考訂 搜集
(C)發(fā)現(xiàn) 搜集
(D)發(fā)掘 發(fā)現(xiàn)
38.下列幾種說法與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項是:
(A)仰韶文化的彩陶上和龍山文化的黑陶上所刻畫的符號都是原始文字。
(B)半坡彩陶上的刻畫符號符合古代“物勒工名”的傳統(tǒng),因此它們是有意義的。
(C)半坡彩陶上的刻畫意義已經能夠闡釋,而龍山黑陶上的刻畫意義尚未明了。
(D)半坡彩陶上的繪畫和龍山黑陶上的繪畫都已經暗示著漢字的產生了。
(三)閱讀下面短文,回答下列四道題。
后現(xiàn)代主義一詞通常是指一種當代文化形式,而術語后現(xiàn)代性暗指一個特殊歷史時期。后現(xiàn)代性是一種思想風格,它懷疑關于真理、理性、同一性和客觀性的經典概念,懷疑關于普遍進步和解放的觀念,懷疑單一體系、大敘事或者解釋的終根據(jù)。與這些啟蒙主義規(guī)范相對立,它把世界看作是偶然的、沒有根據(jù)的、多樣的、易變的和不確定的,是一系列分離的文化或者釋義,這些文化或者釋義孕育了對于真理、歷史和規(guī)范的客觀性,天性的規(guī)定性和身份的一致性的一定程度的懷疑。某些人主張的這種觀察方法有其現(xiàn)實的物質條件:它源自西方向著一種新形式資本主義的歷史性轉變——向著技術應用、消費主義和文化產業(yè)的短暫的、無中心化的世界的轉變,在這樣一個世界上,服務、金融和信息產業(yè)壓倒了傳統(tǒng)制造業(yè),經典階級政治學讓位于一種“身份政治學”的分布擴散。后現(xiàn)代主義是一種文化風格,它以一種無深度的、無中心的、無根據(jù)的、自我反思的、游戲的、模擬的、折衷主義的、多元主義的藝術反映這個時代性變化的某些方面,這種藝術模糊了“高雅”和“大眾”文化之間,以及藝術和日常經驗之間的界限。這種文化具有多大的支配性或者流行性——它是一直發(fā)展下去,還是僅僅表現(xiàn)為當代生活中的一個特殊領域——還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
([英]特里·伊格爾頓:《后現(xiàn)代主義的幻象》(中譯本),華明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1頁)
39.這段文字主要闡述的是
(A)后現(xiàn)代性與后現(xiàn)代主義的界定問題
(B)后現(xiàn)代性的觀察方法有其物質條件
(C)階級政治學已經讓位于“身份政治學”
(D)后現(xiàn)代主義的支配性或流行性
40.下列哪種觀點不屬于“后現(xiàn)代性”范疇:
(A)世界是偶然的、無根的和不確定的。
(B)當代世界文化完全是糊涂帳,沒有內在根據(jù)。
(C)真理、歷史和規(guī)范完全是人為建構的。
(D)雖然當代思潮異樣紛呈,但知識分子仍需擔負啟蒙重任,使人們成為自由自覺的人。
41.本段文字中“后現(xiàn)代性暗指一個特殊歷史時期”一句主要的意思是:
(A)后現(xiàn)代性思想超越了啟蒙主義思想
(B)后現(xiàn)代思潮隱隱表現(xiàn)出西方向新形式資本主義的轉變
(C)信仰真理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D)流行文化時代的到來
42.后現(xiàn)代主義是一種
(A)思想風格
(B)文化風格
(C)歷史時期
(D)流行文化
(四)閱讀下面短文,回答下列四道題。
隨著信息科學和技術廣泛地融入教育之中,21世紀的現(xiàn)代教育必將展翅高飛,迅猛發(fā)展。傳統(tǒng)的電教技術如幻燈、投影、電視、錄音、錄像等與先進的多媒體技術相結合,推陳出新,在新世紀的現(xiàn)代教學中仍大有作為。教師利用幻燈、投影設計教學,可靈活控制教學信息輸出、解說速度,從而提高教學效益。運用電視錄像技術,以及錄音合成剪輯技術,設計課堂教學,令畫面清晰,生動形象,色彩豐富,感染力強。
網(wǎng)絡教育將成為21世紀現(xiàn)代教育技術革新、發(fā)展的主流。應用于教學的計算機網(wǎng)絡,可分為室內網(wǎng)、校園網(wǎng)、地區(qū)網(wǎng)和互聯(lián)網(wǎng)。室內網(wǎng)是電腦教室、語音教室、電視教室的完善統(tǒng)一。教師可選擇CD激光視盤、VCD視頻光盤或其他課件內容動態(tài)連續(xù)地播放給單個、部分或全體學生觀看,使用計算機輔助教學(CAI)軟件可隨時檢查和監(jiān)控學生學習,同步查看學生機的畫面等。室內網(wǎng)的教學軟件具有自動出題、自動評卷等功能,大大減輕了教師的負擔。校園網(wǎng)包括:行政管理系統(tǒng)、圖書管理系統(tǒng)、教學服務系統(tǒng)、教學科研系統(tǒng)等。地區(qū)網(wǎng)和互聯(lián)網(wǎng)所構成建的遠程教學體系,使得非重點學校的學生也可享受與重點學校同等水平的教育,從而提高了人才培養(yǎng)質量并將有效地遏制“擇!憋L。網(wǎng)絡教學,其鮮明的教育性、教學性、藝術性、標準性,將使教學信息無限延伸和拓寬,反饋信息加快,教學效益、教學質量明顯提高。
在新世紀中,虛擬學校將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fā)展,在虛擬學校里,課程內容將從虛擬圖書館下載;學生和教師在虛擬教室相會,進行“現(xiàn)場”輔導;學生按照要求完成相應的作業(yè)與練習,并通過電子郵件傳遞給輔導教師批改;教師給予相應的輔導;后通過網(wǎng)上聯(lián)機考試,獲得結業(yè)。虛擬現(xiàn)實技術在教學和培訓領域的應用前景將十分廣闊。
總之,信息時代嶄新技術與傳統(tǒng)教育技術有機結合的現(xiàn)代教育技術將支撐起新世紀的教育天地。
43.根據(jù)上文內容,對傳統(tǒng)教育技術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21世紀現(xiàn)代教育技術擯棄了傳統(tǒng)的教育手段,而采用計算機技術、網(wǎng)絡技術以及由其構建的虛擬學校來進行教育。
(B)教師利用電視、錄像、錄音合成剪輯技術,進行課堂教學,將會取得顯著的教學效果。
(C)傳統(tǒng)教育技術在色彩、表現(xiàn)力、感染力等方面存在許多不足。
(D)現(xiàn)代教育技術盡管是教育現(xiàn)代化的重要標志,但并不排斥傳統(tǒng)的電教技術如幻燈投影等。
44.下列哪一項不屬于虛擬學校的教學活動?
(A)師生在網(wǎng)絡環(huán)境中進行答疑
(B)教師在CAI的指引下進行講解
(C)網(wǎng)上考試與結業(yè)典禮
(D)學生在虛擬環(huán)境下完成化學實驗
45.下列對上文第三段內容的概括,準確的一項是:
(A)該段簡要敘寫了新世紀中虛擬學校蓬勃發(fā)展的概況。
(B)該段簡要描述了新世紀中虛擬學校的教學情景。
(C)該段扼要說明了新世紀中虛擬學校教學的方式和前景。
(D)該段高度概括了新世紀虛擬學校教學的基本要求。
46.網(wǎng)絡教育鮮明的特點是:
(A)輔助教學從而減輕了教師的負擔
(B)能有效地遏制“擇校”之風
(C)方便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
(D)實現(xiàn)教學信息無限延伸和拓寬
(五)閱讀下面短文,回答下列四道題。
癥,即癥狀,多指患者自身覺察到的各種異常感覺,或由醫(yī)生的感觀直接感知的、機體病理變化的種種外部表現(xiàn),如頭疼、發(fā)熱、出汗、鼻塞、耳鳴、咳嗽等。這些感覺和表現(xiàn),通常都具有一定的規(guī)律性,因而成為中醫(yī)辨證的主要依據(jù)。
證,即證候,它既不是癥狀,也不是病名,是中醫(yī)學特有的診斷學概念。證是在中醫(yī)理論指導下,對四診搜集來的癥狀等資料進行全面綜合而得出的診斷性結論。它概括了發(fā)病各方面的因素與條件,確定了病變的部位、性質,揭示了發(fā)病機制與發(fā)展趨勢,提示了治療的方向。
癥與證,是兩個既有密切聯(lián)系又有嚴格區(qū)別的概念。它的產生雖然都是致病因子作用于人體,引起人體自身陰陽相對平衡嚴重失調和體內外環(huán)境統(tǒng)一性明顯障礙的結果,然而癥狀和證候的意義卻有很大區(qū)別。癥狀是疾病的臨床表現(xiàn),是辨證的主要依據(jù);證是機體在疾病過程的某一階段出現(xiàn)的各種癥狀所反映的病理機制的概括,是辨證所得出的結論。凡是與疾病有關的各種因素都屬于證的范圍,證的內涵十分豐富,只有綜合分析各種因素,才能作出證的結論。因此,證比癥更深刻、更全面、更正確地反映著疾病的本質,二者的主要區(qū)別在于,癥狀是疾病的外在表現(xiàn),證候是疾病的本質反映。
中醫(yī)診斷治療疾病,是既辨病又辨證,辨病與辨證相結合。辨證就是要辨識每一疾病的具體證候,只有首先著眼于證的分辨,才能有針對性地正確施治。例如感冒一病,見發(fā)熱、惡寒、頭身疼痛等癥狀,病屬在表,但由于致病因素與機體的反映性不同,又可表現(xiàn)為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兩種不同的證,只有把感冒所表現(xiàn)的“證”是屬于風寒或是屬于風熱辨別清楚,才能確定用辛溫解表或辛熱解表方法,并給予恰當?shù)闹委。由于中醫(yī)辨證所追求的證候,實際上是從另一個重要的側面反映著疾病的本質和不同患者的個體差異,是一種傾向于重點揭示人體病理生理狀態(tài)的綜合性診斷概念,因此,只有徹底弄清患者屬于何種證候,才有可能抓住其當前病理發(fā)展的關鍵,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措施,從而求得疾病基本矛盾的解決。
47.關于辨證與辨病的關系的描述正確的有:
① 辨病是辨別疾病的外部特征,辨證是辨別疾病的內部特征。
② 辨證是綜合多種因素判斷疾病發(fā)生的機制,辨病是對病的臨床表現(xiàn)進行觀察。
③ 辨病是辨證的主要依據(jù),辨證是辨病的進一步深入。
④ 辨病是對現(xiàn)象的觀察,辨證是對內在機理的推論。
(A) 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
48.文中給出的“感冒一病”舉例是要說明以下什么問題?
(A)有兩種原因可以會引起感冒。
(B)病的具體癥狀相同,但是致病因素與機體可能不同,因此,不僅需要辨病,還需要辨證。
(C)需要對具體的癥狀進行辨證分析,找出致病原因,才能對癥下藥。
(D)不同的“證”會導致相同的癥狀。
49.下列哪些是感冒可能的“證”?
(A)發(fā)熱、惡寒
(B)頭、身疼痛
(C)風寒感冒和風熱感冒
(D)感冒致病因素與機體
50.下列不適合作本文標題的一項是
(A)辨證論治
(B)辨證與辨病的關系
(C)癥與證
(D)證與癥的區(qū)別
三、試題特點
1、范圍廣泛:
試題涉及到哲學、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多門學科。既有理論科學。又有應用科學,既有傳統(tǒng)科學,又有新興科學。
但以語文學科為主,包括語言知識、文學知識和語文分析能力。試題一:
試題涉及領域方向表
語文 社會科學 自然科學 小計
選擇題 3 7 5 15
填空題 3 7 5 15
閱讀題 20 0 0 20
總計 26 14 10 50
百分比 52% 28% 20% 100%
單位:題數(shù)
試題一和試題二:
試題涉及領域方向表
語文 社會科學 自然科學 小計
選擇題 4 12 14 30
填空題 6 11 13 30
閱讀題 40 0 0 40
總計 50 23 27 100
百分比 50% 23% 27% 100%
單位:題數(shù)
由于涉及范圍極廣,所以很難復習。我們的復習內容主要有兩項:
A、語言文學知識及閱讀分析能力。
B.解答語文試題的一般技巧。
其他部分不列入復習范圍,實際上也無法列入復習范圍。請諸位同學諒解。
事實上,考試有兩種:
達標性考試 ―― 絕對成績
競爭性考試 ―― 相對成績
工程碩士考試是競爭性考試,決定的是相對成績,因此,即使某些問題不列入復習范圍,也不會對大家的考試產生影響。
2、分值均衡
A、單項選擇、填空和閱讀三部分的分值比例是15:15:20,差距不大。
B、每道題目均為2分,沒有差別。
就分值而言,工程碩士考試沒有重點。
(和MBA比較:①作文重點 占一半分值。 ② 閱讀題目重點,每道2分甚至3分。
3、題型單一
所有題目均為單項選擇題,即是給出4道可能的答案,由考生選取認為是其中正確的一道,題型十分單一。均為客觀選擇題,沒有主觀表達題。(實際上,無法真正考查考生的語文表達能力。)
就題型而言,工程碩士考試比較簡單。
從理論上來說,即使一個小學生來考試,也有25%的正確性。
綜上所述,工程碩士考試語文表達能力部分的難點在于考試范圍過寬,容易之處在于題型單一。因此,我們只能就語文知識及解題技巧方面,向考生提供一些意見,希望對考試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