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題意圖】考察考生的理論政策水平,以及運用理論政策,分析特定社會現象的能力。
【命題陷阱】
陷阱一:片面質疑——要站在歷史的、發(fā)展的角度來看待“取消農民工稱謂”的政策。如果站在孤立的、靜的角度來看,取消農民工稱謂可謂是隔靴搔癢,實際意義非常有限;但如果站在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工”這一特殊群眾“出現——發(fā)展——瓶頸”的演變過程來看,“取消農民工稱謂”實際上也是下決心解決農民工問題的一個積極信號。
所以,如果考生在回答過程中,側重于強調這一政策的消極性,或者說是做表面文章、意義不大,則違背了“政府角度”這一公務員面試根本原則的要求。
陷阱二:就事論事——凡片面質疑的,一般都是就事論事(坦率地講,就事論事的話,是否取消農民工稱謂意義確實不大),看不到取消農民工稱謂,只是黨和政府解決農民工問題政策體系中的一個引子,或者說是一個開始。
本題命題比較宏大,考察的問題也屬于經濟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層面的重大問題,要求考生必須能夠在結合具體問題的同時,從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的高度,進行分析。
【背景鏈接】
1978年改革開放之前,受嚴格的戶籍制度影響,農民難以流向城市,城鄉(xiāng)二元結構完全形成和固化,全社會一潭死水,農民終其一生也只能“生于農村、長于農村、死于農村”。
1978年改革開放以后,城市改革開放的步伐不斷加快,特別是東南沿海地區(qū)“勞動密集型”的經濟發(fā)展模式,迫切需要數以億計的自由勞動力,吸引了大量農民外出務工,產生了“農民工”群體。1984年《社會學通訊》首次提出了“農民工”這一具有特定歷史意義的詞匯。
2000年以后,農民工在為城市快速發(fā)展、以城市帶動農村、以工業(yè)帶動農業(yè)的發(fā)展模式做出了巨大的歷史貢獻,但城市卻拒絕了農民工——在教育、醫(yī)療、就業(yè)、住房、戶籍等幾乎所有公共服務領域,農民工都成了慘遭歧視的特殊群體,甚至在不少城市,歧視農民工也已然成為普遍的風氣。而二代農民工的出現,則讓這種矛盾更加尖銳。加上農村經濟的持續(xù)改善和中央惠農政策的不斷落實,城市逐漸失去了對農民工的吸引力,大量農民工選擇返鄉(xiāng),結果是——2004年,民工荒開始走進大眾視野,走上了新聞頭版頭條。城市,終于為它的歧視政策開始付出代價!
2006年,國務院出臺了《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在充分肯定農民工對推進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做出的重大歷史貢獻之后,明確提出了“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改善農民工就業(yè)環(huán)境,引導農村富余勞動力合理有序轉移,推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的總體思路。
2011年,中共中央《我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十二五規(guī)劃綱要》再次談到農民工問題,強調:
1、促進城鄉(xiāng)勞動者平等就業(yè),努力實現農民工與城鎮(zhèn)就業(yè)人員同工同酬,提高農民工工資水平。
2、堅持因地制宜、分步推進,把有穩(wěn)定勞動關系并在城鎮(zhèn)居住一定年限的農民工及其家屬逐步轉為城鎮(zhèn)居民。
3、對暫時不具備在城鎮(zhèn)落戶條件的農民工,要改善公共服務,加強權益保護。
【解題關鍵】
專家認為有以下三個解題關鍵:
1、充分肯定黨、政府和社會高度關注和努力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決心。
2、闡述“取消農民工稱謂”的積極意義。
3、就如何進一步解決農民工問題,提出對策或思路。
【參考答案】
各位領導,很多人都認為取消農民工稱謂意義不大,其實不然,取消農民工稱謂體現了黨和政府尊重和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的堅強意志,應當充分肯定。
在為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做出突出歷史貢獻的同時,受戶籍制度等多種限制性政策的影響,農民工合法權益卻未能得到有效保障,就業(yè)、醫(yī)療、教育、住房等公共服務水平一直比較差。甚至在一些城市,農民工甚至成了“低人一等”的特殊群體。
因此,取消農民工稱謂,是要向全社會特別是城市市民發(fā)出明確的信號:農民工并非低人一等,并非只是城市治安問題的破壞者,而是和市民一樣,也是城市的建設者、勞動者,也為城市發(fā)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也就必須和市民一樣,成為城市的主人,分享城市發(fā)展的成果。有利于引導全社會轉變觀念,為徹底*農民工困局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各位領導,取消農民工稱謂只是一個開始,下一步,仍然要緊緊圍繞“打破二元結構、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這條主線,逐漸打碎農民工身上的政策和制度枷鎖,切實保障農民工合法權益,讓所有農民工都逐步轉化為城市職工,融入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