喪葬禮儀,按照民俗學的說法,既是人生最后一項“通過禮儀”,也是最后一項“脫離儀式”,它表示一個人完成了他或她一生的全部行程,最終脫離了社會。但是,由于傳統(tǒng)觀念和迷信思想的影響,長期以來,民間普遍認為人死而靈魂不滅,死亡不過是靈魂和肉體的分離,人死后,靈魂不僅仍然和人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而且還可以投胎轉世。基于這種認識,喪葬禮儀在一系列人生禮儀中,既顯得莊嚴、隆重,又帶有相當程度的神秘色彩。 中國歷來重視喪葬禮儀,特別是長輩的喪葬禮儀!墩撜Z·學而》中有這樣一句話:“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逼渲小吧鹘K”,即指對父母的喪事要辦得謹慎合理。孟子對此作了進一步的發(fā)揮。他認為:“養(yǎng)生者不足以當大事,惟送死可以當大事”。在“ 送死重于奉生” 觀念的支配下,早在春秋時期,喪禮已經(jīng)形成一整套禮儀。從初終到大殮、殯葬、葬后,約有40余項。以后歷代傳承,雖有簡化衍變,但主要程序卻一直相沿未改。山西各地也大體遵循著這一套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