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科院普教所昨天同時發(fā)布的《青少年網絡成癮障礙研究述評》和《上海中學生網絡過度使用的現狀及心理特征報告》均顯示,家庭因素對青少年網癮的影響是十分顯著的。單親或重組家庭的子女更容易上癮;父母的過度干涉、嚴厲懲罰和漠不關心,都是促發(fā)網癮的因素。
網癮隨年齡而變化
由上海精神衛(wèi)生中心江文慶和杜亞松兩位專家主持的青少年網癮報告分析說,11至17歲網絡成癮癥狀的流行率有一個緩慢上升的過程,到17歲至18歲時快速下降,而18歲以后網癮流行率又會出現新的上升,直到23歲后才下降。這與大學生網癮比例高于高中生、高中生網癮比例又高于初中生的調查結果是一致的。而上海輕工業(yè)學校郭順清、吳丹妮進行的中學生網絡過度使用調查也表明,不同類型學校學生網癮呈顯著差異,在職校生、普通高中生和初中生中,網絡使用過度者的比例分別為16.1%、9.7%和8.2%。
產生原因有待探究
網癮報告從病因學角度提出了種種假說。除了人格特質的因素外,網絡的一些屬性也是人們開始接觸網絡并沉迷其中的原因。比如,上網可以隱藏真實的自己,這種神秘和刺激是一種誘惑。另外,上網無疑在生活各方面提供了便利,足不出戶便可以游遍天下。而網絡提供的各種感官娛樂,可以使網民逃避現實的壓力,尋求到安慰。調查報告分析說,網絡成癮和物質成癮一樣,有一個心理上的階段性發(fā)展,伴隨著周圍環(huán)境和自身生理上的變化體現出不同的結果,目前學界正試圖尋找生物學的因素來解釋網癮。
判斷指標應當多元
郭、吳兩位老師引用的“網絡使用過度者標準”認為,其主要臨床癥狀是對網絡渴求、戒斷后有強烈反應、非工作原因每天上網超過6小時。然而,江、杜兩位專家卻認為,并不是隨著時間的增加就必定產生網癮,雖然國外有學者曾提出每周上網時間大于或等于38.5小時的臨界標準,但對網癮還是應當通過對網上行為、個體的心理和行為指標、生活事件指標等方面加以多元判斷,而不能僅僅拘泥于單一的上網時間。
兩份報告還顯示,網癮人群缺乏主動求診的動機,因而對他們實施干預的機會也較少。
網癮隨年齡而變化
由上海精神衛(wèi)生中心江文慶和杜亞松兩位專家主持的青少年網癮報告分析說,11至17歲網絡成癮癥狀的流行率有一個緩慢上升的過程,到17歲至18歲時快速下降,而18歲以后網癮流行率又會出現新的上升,直到23歲后才下降。這與大學生網癮比例高于高中生、高中生網癮比例又高于初中生的調查結果是一致的。而上海輕工業(yè)學校郭順清、吳丹妮進行的中學生網絡過度使用調查也表明,不同類型學校學生網癮呈顯著差異,在職校生、普通高中生和初中生中,網絡使用過度者的比例分別為16.1%、9.7%和8.2%。
產生原因有待探究
網癮報告從病因學角度提出了種種假說。除了人格特質的因素外,網絡的一些屬性也是人們開始接觸網絡并沉迷其中的原因。比如,上網可以隱藏真實的自己,這種神秘和刺激是一種誘惑。另外,上網無疑在生活各方面提供了便利,足不出戶便可以游遍天下。而網絡提供的各種感官娛樂,可以使網民逃避現實的壓力,尋求到安慰。調查報告分析說,網絡成癮和物質成癮一樣,有一個心理上的階段性發(fā)展,伴隨著周圍環(huán)境和自身生理上的變化體現出不同的結果,目前學界正試圖尋找生物學的因素來解釋網癮。
判斷指標應當多元
郭、吳兩位老師引用的“網絡使用過度者標準”認為,其主要臨床癥狀是對網絡渴求、戒斷后有強烈反應、非工作原因每天上網超過6小時。然而,江、杜兩位專家卻認為,并不是隨著時間的增加就必定產生網癮,雖然國外有學者曾提出每周上網時間大于或等于38.5小時的臨界標準,但對網癮還是應當通過對網上行為、個體的心理和行為指標、生活事件指標等方面加以多元判斷,而不能僅僅拘泥于單一的上網時間。
兩份報告還顯示,網癮人群缺乏主動求診的動機,因而對他們實施干預的機會也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