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文綜考試請考生分析“三農問題”“工資分配”
這道考題 經濟學教授都說太難
如何解決分配不公問題?如何解決三農問題?這些沉重的話題不是出現在政府會議上,而是出現在今年高考中。昨日上午出現在文綜試題中關于“三農問題”、“工資分配”的試題引起關注:大學經濟學教授認為“太難”,“是考經濟專業(yè)大一、大二學生的題”;高中老師則認為“審題不存在障礙”。
中學老師:
多看報紙的學生都答得出
“這是目前我國熱點的經濟話題,高考考到并不意外!背啥纪鈬Z學校高中政治教研組組長張登奎老師認為,今年以來,加快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我國熱點的經濟話題。這道題能“緊抓熱點”,是一道很好的高考題目。
張登奎老師認為,該題難度較大,但不是偏題、難題!耙皇沁@么熱點的社會話題,任何一個高三政治老師都應有所提醒;二是在今年成都高三診斷性考試中,‘如何解決社會分配不公’的試題也出現過!
他認為,該題對學生而言也“不應該很難”,有關如何解決分配不公的措施,只要平時多看報紙、閱讀面較廣的學生都應比較了解。“對學生來說,知識點不會有問題,應該不會出現答偏題的現象,但可能會出現部分學生答案偏空、范圍過大的現象!
張老師認為,這道題總分達32分,主要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難度還是比較大,估計“好學校的學生能得20分以上,一般學校的高中生只能得15分左右”,“是一個拉開分數差距的題目”。
大學教授:
這是考大二學生的題
“這么難?這個題考18歲的高中生,我覺得是太專業(yè)了,脫離了高中生掌握的經濟理論實際水平,就是大學本科的學生,都不一定答得全面!弊蛉,成都大學一位教授評價說。
他說,這個題方向是對的,引導學生緊跟社會熱點問題,聯系實際、面向民生。“但三農問題、收入分配問題,不是短短幾句話就能談清楚的。運用財政、稅收等經濟手段來進行調控,這是大學經濟專業(yè)學生的專門課程。要比較透徹地回答這些問題,就目前高中學生所掌握的經濟理論知識,還是很不夠的。這類題目是考經濟專業(yè)大一、大二學生的,甚至是本科生畢業(yè)論文的題目。建議考生應深入淺出,不要在答題上下大包圍。”
考生反應:
考得好現實、好難
“感覺今年文綜三科都比較難、比較活,和現實生活比較接近。”考生對今年文綜試題普遍這樣看!昂蜕鐣䶮狳c很接近:有‘三農問題’,有‘對外交流與文化繁榮’,還有溫總理今年春節(jié)團拜會上的講話……這些都是好現實的問題喲,好難!我覺得比往年都難!彼拇◣煼洞髮W附屬中學一個考生評價說。
記者了解到,考生普遍反映今年文綜考試難度較大,政治大部分出的是民生問題,其中“三農問題”和工資分配問題占了32分,讓大家想都沒有想到。歷史題中的“上海租界地”問題比較困難。整套題題量偏大,考生普遍表示時間不夠。(記者:賴波 攝影 劉晉川)
相關新聞
北京:閱卷老師須達博士學歷
今年北京作出嚴格要求:高校的閱卷老師必須是博士學歷,在讀研究生不能參與閱卷評卷。今年北京近300名數學閱卷老師中,高校老師占大部分。據介紹,此舉意在增加評卷的公信力。另外,北京今年將首次對數學進行網上閱卷,閱卷地點將移到機房進行。因此,需要一些時間由考試院進行考卷掃描。據京華時報
引起關注的試題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表現。當前,我國要加快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到2009年末,我國財政收入增速超過GDP增長率的局面已經持續(xù)了17年。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由“九五”末期 的10.3%上升到“十一五”初期的18.4%。與此同時,居民收入和勞動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出現了下降, 職工工資總額占GDP的比重從“九五”末期的13.3%下降到“十一五”初期的11%。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各行業(yè)間收入水平高是低的1.8倍,2008年我國20個行業(yè)門類中這一差距為4.77倍。目前,電力、電信、石油等壟斷企業(yè)職工平均收入是全國平均工資水平的5-10倍,上市國企高層管理人員的收 入是一線職工的18倍左右。
材料二:我國財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2010年,國家繼續(xù)出臺系列惠民措施以增加人民收入,改善民生。如中央財政擬安排“三農”投入8183億元,比上年增加930億元,用于加強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穩(wěn)定并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實施各種惠農補貼等;中央財政擬安排社會保障投入3185億元,用于加快完善覆蓋城鄉(xiāng)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把城鎮(zhèn)居民基本醫(yī)保和新農合的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120元,比上年增長50%;中央財政擬投入433億元用于促進就業(yè),繼續(xù)加強職業(yè)技能培訓,重點提高農民工和城鄉(xiāng)新增勞動力的就業(yè)能力。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經濟現象?運用所學經濟常識,說明如何利用財政、稅收來解決材料一中出現的問題。
(2)結合材料二,運用國家職能的有關知識,分析國家繼續(xù)出臺系列惠民措施對增加人民收入、改善民生的作用。
這道考題 經濟學教授都說太難
如何解決分配不公問題?如何解決三農問題?這些沉重的話題不是出現在政府會議上,而是出現在今年高考中。昨日上午出現在文綜試題中關于“三農問題”、“工資分配”的試題引起關注:大學經濟學教授認為“太難”,“是考經濟專業(yè)大一、大二學生的題”;高中老師則認為“審題不存在障礙”。
中學老師:
多看報紙的學生都答得出
“這是目前我國熱點的經濟話題,高考考到并不意外!背啥纪鈬Z學校高中政治教研組組長張登奎老師認為,今年以來,加快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是我國熱點的經濟話題。這道題能“緊抓熱點”,是一道很好的高考題目。
張登奎老師認為,該題難度較大,但不是偏題、難題!耙皇沁@么熱點的社會話題,任何一個高三政治老師都應有所提醒;二是在今年成都高三診斷性考試中,‘如何解決社會分配不公’的試題也出現過!
他認為,該題對學生而言也“不應該很難”,有關如何解決分配不公的措施,只要平時多看報紙、閱讀面較廣的學生都應比較了解。“對學生來說,知識點不會有問題,應該不會出現答偏題的現象,但可能會出現部分學生答案偏空、范圍過大的現象!
張老師認為,這道題總分達32分,主要考查學生的綜合能力,難度還是比較大,估計“好學校的學生能得20分以上,一般學校的高中生只能得15分左右”,“是一個拉開分數差距的題目”。
大學教授:
這是考大二學生的題
“這么難?這個題考18歲的高中生,我覺得是太專業(yè)了,脫離了高中生掌握的經濟理論實際水平,就是大學本科的學生,都不一定答得全面!弊蛉,成都大學一位教授評價說。
他說,這個題方向是對的,引導學生緊跟社會熱點問題,聯系實際、面向民生。“但三農問題、收入分配問題,不是短短幾句話就能談清楚的。運用財政、稅收等經濟手段來進行調控,這是大學經濟專業(yè)學生的專門課程。要比較透徹地回答這些問題,就目前高中學生所掌握的經濟理論知識,還是很不夠的。這類題目是考經濟專業(yè)大一、大二學生的,甚至是本科生畢業(yè)論文的題目。建議考生應深入淺出,不要在答題上下大包圍。”
考生反應:
考得好現實、好難
“感覺今年文綜三科都比較難、比較活,和現實生活比較接近。”考生對今年文綜試題普遍這樣看!昂蜕鐣䶮狳c很接近:有‘三農問題’,有‘對外交流與文化繁榮’,還有溫總理今年春節(jié)團拜會上的講話……這些都是好現實的問題喲,好難!我覺得比往年都難!彼拇◣煼洞髮W附屬中學一個考生評價說。
記者了解到,考生普遍反映今年文綜考試難度較大,政治大部分出的是民生問題,其中“三農問題”和工資分配問題占了32分,讓大家想都沒有想到。歷史題中的“上海租界地”問題比較困難。整套題題量偏大,考生普遍表示時間不夠。(記者:賴波 攝影 劉晉川)
相關新聞
北京:閱卷老師須達博士學歷
今年北京作出嚴格要求:高校的閱卷老師必須是博士學歷,在讀研究生不能參與閱卷評卷。今年北京近300名數學閱卷老師中,高校老師占大部分。據介紹,此舉意在增加評卷的公信力。另外,北京今年將首次對數學進行網上閱卷,閱卷地點將移到機房進行。因此,需要一些時間由考試院進行考卷掃描。據京華時報
引起關注的試題
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表現。當前,我國要加快推進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到2009年末,我國財政收入增速超過GDP增長率的局面已經持續(xù)了17年。財政收入占GDP的比重已由“九五”末期 的10.3%上升到“十一五”初期的18.4%。與此同時,居民收入和勞動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出現了下降, 職工工資總額占GDP的比重從“九五”末期的13.3%下降到“十一五”初期的11%。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各行業(yè)間收入水平高是低的1.8倍,2008年我國20個行業(yè)門類中這一差距為4.77倍。目前,電力、電信、石油等壟斷企業(yè)職工平均收入是全國平均工資水平的5-10倍,上市國企高層管理人員的收 入是一線職工的18倍左右。
材料二:我國財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2010年,國家繼續(xù)出臺系列惠民措施以增加人民收入,改善民生。如中央財政擬安排“三農”投入8183億元,比上年增加930億元,用于加強農業(yè)基礎設施建設、穩(wěn)定并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實施各種惠農補貼等;中央財政擬安排社會保障投入3185億元,用于加快完善覆蓋城鄉(xiāng)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把城鎮(zhèn)居民基本醫(yī)保和新農合的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120元,比上年增長50%;中央財政擬投入433億元用于促進就業(yè),繼續(xù)加強職業(yè)技能培訓,重點提高農民工和城鄉(xiāng)新增勞動力的就業(yè)能力。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經濟現象?運用所學經濟常識,說明如何利用財政、稅收來解決材料一中出現的問題。
(2)結合材料二,運用國家職能的有關知識,分析國家繼續(xù)出臺系列惠民措施對增加人民收入、改善民生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