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 記者從中山大學MPA中心了解到,如果政府公務員準入制度不調整,廣東的MPA做公務員機會不大,而且由于只有學位證而沒有學歷證,非公務員身份的MPA畢業(yè)生如果要進入政府機關,將面臨不愿意與本科生競爭,卻又沒有研究生待遇的雙重尷尬。
據了解,中山大學的MPA實行3年制在職學習,雖然第一批學生快要在明年的12月份才進行答辯,但是MPA教育中的一些人為障礙同樣已經成為熱點問題。
考公務員MPA面臨雙重尷尬
美國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訪問學者、中大政治系主任、在MPA授課的肖濱老師認為,中大MPA前兩屆300個學生中,非公務員身份的占了不到20%的比例,雖然總數(shù)不多,但因為存在國家的用人機制限制,和MPA只有學位證沒有學歷證的問題,像清華大學非北京籍、非公務員身份的MPA學生不能進入公務員行列的現(xiàn)象,完全有可能在他們身上發(fā)生,甚至可以說他們進入公務員行列的機會不大。
肖濱說,MPA做不了公務員其實也是公務員的準入標準問題,他曾經專門為此向有關部門呼吁過,比如中大的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的學生大部分就是為公共管理培養(yǎng)人才的,但是政府的公務員準入標準很多卻要求非常具體的專業(yè),眾多政務學院的學生根本就沒有資格參加考試。
非公務員身份的MPA畢業(yè)生還面臨著另一個問題,他們只有學位證而沒有學歷證,按照國家的人事制度,他們還不是“研究生”畢業(yè),只能以本科生的身份報考。這將把他們陷入到不愿意跟本科生競爭(因為有3年MPA教育),又沒有資格與研究生競爭(沒有研究生學歷)的雙重尷尬局面。
上海經驗值得廣東借鑒
據悉,中山大學政治與公共事務管理學院MPA中心首批學生有1000多人報考,錄取了150多人,次年有800多人報考,錄取了170人,但是明年開學的第三屆MPA班,卻只有300多人報考,具體錄取名額到現(xiàn)在為止還沒終確定。
記者在采訪中發(fā)現(xiàn),中大MPA學員對老師、對課程的評價非常高,但為什么兩年后報考人數(shù)大量下降?MPA教育是否就從此“冷”下去呢?肖濱指出,除了因為學歷問題外,這還與政府的引導有關,上海就要求所有的公務員都要修8門MPA課程,這經驗值得廣東借鑒,廣東的國家公務員培養(yǎng)可以與MPA教育結合起來。
學員看重學到真本事
廣東省人民醫(yī)院的東病區(qū)副主任何斌是中大01級非公務員MPA學員,他接受記者采訪時說,他知道MPA只是學位教育,拿不到學歷,其實學歷只是一種經歷,而學位才代表水平,作為一名副高職稱的醫(yī)務工作者,他更看重的是通過MPA教育提高自己的公共衛(wèi)生管理水平。而國家暫時解決不了MPA的學歷問題,恰恰反映了我國公共管理水平有待提高,這也是他學習的動力之一。
名詞解釋
MPA即MasterofPublicAdministration(公共管理碩士),是國務院批準的、主要面向政府及非政府公共部門的職業(yè)教育,在西方,MPA與MBA、法律碩士并稱為職業(yè)教育的三駕馬車。(編輯:劉曼)廣東新聞作者:肖海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