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對聯(lián)故事 篇一
相傳在漢朝時期,不知哪個寨姓袁的人家有一個九歲的男孩,這個小孩腦瓜蠻靈,小小年紀便通曉詩文。有一次,小孩子在花橋上玩石頭把戲,一會來了幾個抬轎子的人。他們剛走過花橋,小孩追上叫住他們不要走。這些人肩上抬著轎子,氣都換不贏,見這個小孩攔路,怒喝道:“哪來的野小子,瞎了眼啦?竟敢攔住丞相的轎子,快走開!”
小孩一聽,心里驚了一下,但轉(zhuǎn)念一想,這丞相年紀一定大了,如今便告老還鄉(xiāng),想必攔住他的轎子也沒什么可怕。于是他沖著這些人說:“你們才是瞎了眼哩!把我的石橋踩壞了我要你們賠!
抬轎的人聽說后,一時傻了眼,想走不是,不想走出不是。
坐在轎內(nèi)的老丞相剛想發(fā)怒,忽聽攔轎的人童音很重,感到奇怪,忙吩咐抬轎的人放下轎子。老丞相掀簾一看,果見站在面前的是一個稚氣十足的小孩,這小孩生得眉目清秀,天真中帶有幾分聰慧。老丞相怒氣全消,樂呵呵地走出轎子,憐愛地撫摸著小孩的頭問道:“我們踩壞了你的石橋,你要我們賠什么呀?”
小孩抬頭看了看老丞相,覺得他很慈祥,于是很有禮貌地說:“老爺爺,我不要你們賠什么,我們來對‘對聯(lián)’,我出上聯(lián),你說下聯(lián),好不?”
老丞相聽說要對“對聯(lián)”,更感到這小孩不同一般,就爽快應道:“行啊!
小孩看了看被踩壞的石橋,眨了眨眼睛,說:“腳踏磊橋三塊石!
老丞想見小孩出了上聯(lián),忙對下聯(lián),可一邊對了幾句,小孩都搖頭。老丞相沒法,只得對小孩說:“我就住在那邊寨子,今天我對不上,明天再來吧。”小孩點頭表示同意。
老丞相回到家,因為找不到下聯(lián),急得茶飯不香,夫人問道:“你剛衣錦還鄉(xiāng),應該高興才是,為何這樣愁眉苦臉?”老丞相便把半路上碰見的情況跟夫人講了一遍,夫人一聽,看著自己做的針線,想了一下,說:“有啦!北阋┫嗝魈煺账v的就是了。
第二天,老丞相早早出門了,找到小孩后,高興地說:“下聯(lián)得了,是‘手剪出開兩重山’,對嗎?”
“對啦,對啦?墒沁@下聯(lián)不是你對的,是一個婦人說的!
老丞相聽后,心想。這小孩當真聰明過人,將來一定有出息。我不如收他為養(yǎng)子,給他些銀我,讓他去讀書,不是更好嗎?想到這里,便把想法跟小孩說了,小孩也很樂意,高興地答應了。
后來,小孩發(fā)憤讀書。幾年后,便成了舉世名人。
2.對聯(lián)故事 篇二
朱元璋做皇帝后,愛好吟詩作對,但他對文人墨客可是由戒心到厭恨,常常無事生非,在文人的文章、奏折或表札內(nèi)挑剔毛病,雞蛋里找骨頭,稍有不恭犯了大忌,輕則罷官,重則殺頭,弄不好還株連九族。因此,朱元璋在位期間,尤其是到了后期,朝廷內(nèi)"文字/獄"讓那些平日咬文嚼字的老夫子個個提心吊膽。據(jù)說朱元璋曾生氣地罵劉伯溫"文*沖天的家伙,沒一個好東西"。他對文人如此忌恨,據(jù)說是從小開始的。相傳,朱元璋被舅舅攆出門后,四處流浪要飯。一日,朱元璋來到舊縣(今女山湖鎮(zhèn))獅龍橋酒館要飯。舊縣鎮(zhèn)上幾個舞文弄墨的家伙聚在酒館飲酒,其中還有個秀才,一個個臉掛幾分醉意,見酒店門口來了個小要飯的,還是個禿頭,其中一個想賣弄文才,趁機拿朱元璋開心,提議道:"兄弟們,我們下面行酒令就圍繞門上這個要飯的,每人作詩一首,作不出的罰酒三杯。"其他幾個文人一聽都起哄說:"行行,但每人想的時間不得超過半袋煙功夫。"于是首先提議的那位略一思考,隨口吟道:
一輪明月掛枝頭,長絲垂地飄悠悠。
晚風一陣吹過來,枝擺影斜露光溜。
吟完后,其他幾人一起鼓掌,齊叫"好!好!"依次作詩,旁邊的文人看了幾眼朱元璋,見朱元璋兩條濃鼻涕快要拖到嘴唇邊了,便筷子向桌邊一敲吟道:
山下飛出兩白龍,不知不覺過草叢。
眼看游到黃河邊,"嗖"地一聲回龍洞。
吟完還作深深地吸鼻子的動作,引得大家哄堂大笑。他輕輕碰碰下一位說:"該你了。"這位看朱元璋身上穿著件補丁摞補丁的破衣服,腰間系著根稻草繩,草繩上還別著頂無檐的破帽子,拖著一雙破鞋,手扶一根打狗棍,"撲嗤"一笑,搖頭晃腦吟著:
錦衣金帶一美男,帽海鞋江游宇寰。
牽著一匹棗紅馬,晨在河邊暮在南。
吟完后不見眾人鼓掌,瞪大眼睛說:"自私我作得不好?還是你們沒注意聽?"有人提問道:"你說的那帽海鞋江是什么意思?"剛才作詩之人說:"自古有海無邊,江無底之說嗎!"經(jīng)他這么一解釋,大家細看朱元璋腰里別著頂破帽子和腳下拖著雙破鞋子,一邊笑著,一邊鼓掌說:"好!好!"
這時朱元璋氣得臉色發(fā)青,心想你們不給也就算了,還在這賣弄文才,拿我開心,真不是東西。朱元璋瞪著這群家伙,把手中打狗棍在地上敲的"啪啪"響,以示安靜,當大家用驚疑的眼光看著他時,朱元璋用打狗棍指著那幾位文人道:
嘰嘰喳喳幾只鴉,滿嘴噴烘叫呱呱。
今日暫別尋開心,明早個個爛嘴丫。
朱元璋吟完"呸"地吐了一口痰,憤憤地說:"有朝一日我得天下,首先要你們這些酸不溜溜的家伙好看。"說完調(diào)頭就走。幾個文人一個個張口結(jié)舌,沒想到這小要飯的隨口吟詩把他們給罵了,只聽到酒館里有人在鼓掌。
后來朱元璋當了皇帝,果然沒忘那天受辱之事,專找文人毛病,捏著過錯就砍就殺,釀成了震驚朝野的"文字/獄",很多文人墨客根本不敢吟詩作對。
3.對聯(lián)故事 篇三
傳聞在很久以前,石窟(今為石正)這地方妖魔鬼怪橫行,豺狼虎豹出沒,人們苦不堪言。玉帝為了拯救這里的百姓,派神仙挑來南臺山鎮(zhèn)邪驅(qū)魔。那一日,神仙挑著山自北而南邐迤而來。途經(jīng)東海邊,忽見海水滔滔,波浪滾滾,不覺放慢了腳步。就在這時,波浪中蹦出一個小動物,神不知鬼不覺地附著在那神仙挑的山石上。天長日久化作一個田螺形的巨石,一動不動地匍匐在那里。原來,海中蹦出來的,本是東海龍宮中的侍女田螺精,因觸犯了宮規(guī),龍顏震怒,派出兵將要捉拿其治罪。這田螺女聞訊后,疾忙逃出龍宮,直竄出海面,恰碰上神仙挑山路過此地,便一蹦落在這山中。待那追趕而來的眾兵將躍出海面時,早已不見蹤影。那些蝦兵蟹將左尋右看,毫無發(fā)現(xiàn),只好回海復命去了。這海里發(fā)生的一切,那挑山的神仙全然不知,只是莫名其妙地看著眾海神呼啦啦地涌出海面,不一會又齊刷刷地沒入海中,還以為他們是在操練呢。等到海面上一恢復平靜,他猛覺得自己任務末完成,于是匆匆往南趕路,不一刻到了石窟,安放好南臺山,便上天復命去了。
再說那田螺女,從海面上慌亂中蹦跳到這山中,剛好停留在半山腰的一塊平地上,因害怕被發(fā)現(xiàn),不敢動彈,只是微張開嘴輕輕地喘氣。不料時間一長,那張開的嘴再也合不攏,田螺姑娘無法變回原形,從此成了一尊僵立的化石。
也不知過了多少年代,這田螺石受了南臺山的靈氣慢慢地又成了精。起初她憑借山中的雨霧慢慢地翕動。后來有了生氣,便又化作人形,迷惑了好些上山砍柴的青年。消息傳開,人們一時不敢登山。忽一日,有個和尚來到此地,聽到這樣的傳聞,半信半疑,爬到山腰,在田螺石前佇立良久后,返身下山抱來一些觀音、神佛諸像,安放在田螺石巖中,點上香火,供奉起來。田螺精口中被佛鎮(zhèn)住,變化不得,只能微微喘氣。那呼出的氣與點燃的香煙混合在一起,像白云般一縷縷從巖中飄出,與天空中飄浮著的云朵融聚在一塊,化作淡青的云層,繼而化作雨霧,滋潤著這一片土地,使石正成了一塊福地,白云寺由此得名。
據(jù)說,清末名士凌螺洲在這山中隱居讀書時,常常見到螺石吐白云這一奇觀,頓悟出是田螺精在為民造福。于是恭敬地步行至寺前,揮筆寫下一副對聯(lián):“翕螺濟雨吐螺津雨;在石白云出石青云!睆拇耍自扑孪慊鸶,故事一直傳續(xù)下來,對聯(lián)亦年年貼在寺門前,供人憑吊,引人遐想。
4.對聯(lián)故事 篇四
相傳,很久以前,五指石附近的村民十分貧窮,村民都夢想有朝一日能過上酒足飯飽的日子。有一次,一位仙翁云游到五指石,發(fā)現(xiàn)村民的處境后,頓起菩薩心腸。在一個夜深人靜的夜晚,施展法術(shù),點化出幾件寶物放在五指石附近。其中有一擔盛滿白飯的飯籮,另一個是裝滿娘酒的酒甕。次日早晨,一陣陣酒飯香味飄到村中。隨即,村民們找到這三件能不斷溢出酒飯的寶物。此后,這飲用不盡的酒飯使村民過上了酒足飯飽的美好生活。當那位仙翁點化出三件寶物后,體有倦意,便在五指石旁的一塊大石上休息。一覺醒來,問及山中老樵夫,方知人間已逾36年。當他了解到當?shù)卮迕裼辛恕熬飘Y”和“飯籮”后,卻民風墮敗時,深感自已好心辦了壞事。于是,他站在五指石峰頂仰天長嘆:“神仙也會辦錯事”,當即施展法術(shù),頓時天上烏云密布,五指石下狂風大作,把“飯籮”、“酒甕”卷上高空。頃刻,三件寶物變成了三座大石,跌落在五指石附近。從此,這座底朝天的“飯籮”、“酒甕”再也不會溢出酒飯了。
后來,當?shù)厝税旬斈晗晌趟^的大石稱為“仙人石”,又稱“仙人床”。稱那兩個象飯籮的大石為“飯籮山”,另一個象酒甕的則為“酒甕石”。
清朝末年某日,舉人謝遠涵游覽五指石后到石林寺休息,聽完石林寺和尚講述五指石的傳說后,隨即寫下一副對聯(lián):“處世戒醉心,千年不開酒甕石;為人思飽德,萬家當看飯籮山!贝寺(lián)嵌入“酒甕石”和“飯籮山”,借景敘情,寓意深刻,既有文學色彩,又具有佛門風韻。后來,石林寺和尚把此聯(lián)鐫刻在寺內(nèi)廳堂上,供人們欣賞。
5.對聯(lián)故事 篇五
傳說清乾隆年間,煙臺有家酒店在開張之際,起名“半聯(lián)酒店”,店主人請當?shù)孛祟}寫半副對聯(lián):“一串無鱗,鰍短、蟮長、鯰大嘴”貼出,并在大堂設置書案,擺上筆墨紙硯,聲稱:誰能對出下聯(lián),免費供給酒飯一個月。消息傳開后,半聯(lián)酒店門庭若市,達官貴人、文人墨客聚集酒店,或低頭苦思,或評頭品足,議論紛紛,無奈說不出所以然來,都乘興而來,掃興而去。
轉(zhuǎn)眼半月過去,好酒賣了幾十缸,錢也賺了不少,卻沒有人能對出下聯(lián)。一天,店主人在柜臺,邊數(shù)錢邊得意地笑道:“看來這半副對聯(lián),夠我吃一輩子了。”誰知話音剛落,從店外走進一位衣著寒酸的書生,聲稱要對下聯(lián)。店主人想:多少名人雅士都對不出,你一個窮書生也想露臉?
沒想到,那書生走到案前,挽袖研墨,鋪平宣紙,筆走龍蛇,頃刻而就:“三元有甲,龜圓、鱉癟、蟹缺頭”。不僅對仗工整,而且字跡也酷似上聯(lián),渾如出自一人之手。頓時,店內(nèi)客人發(fā)出一片贊嘆聲。于是,店主人擺酒上菜款待,書生只受一頓酒飯,便飄然而去。望著書生遠去的背影,店主人長嘆道:我取名“半聯(lián)酒店”,意在招攬客人,今日下半聯(lián)已有人續(xù)上,看來酒店財運已盡也!
奇怪的是,酒店自從貼出下聯(lián)之后,生意不但不蕭條,反而越加興旺,許多賓客慕名而來,或品味書法,或咂摸詞韻。十年后,店主成了腰纏萬貫的富翁。每當回憶起當年續(xù)出下聯(lián)的書生時,他就喜滋滋地說:“書生吃半聯(lián),我也吃半聯(lián),書生吃一頓,我吃了十年。看來,我真該謝謝他呀!庇谑,這段“續(xù)半聯(lián),吃半聯(lián)”的趣事,便在芝罘小城傳開了。
6.對聯(lián)故事 篇六
北宋年間,有一年春季,桃紅柳綠,風光無限,蘇東坡攜書童前來泰山游玩,兩人走走停停,不知不覺中來到了佑廟前。佑廟里有不少碑刻,大都是歷代帝王將相所立,名家名人所書,蘇東坡與書童隨人流進了鋪廟,觀賞碑林。這時,打東邊過來一位氣宇軒昂,風度不俗之人,蘇東坡仔細一看,不覺大喜過望,那人竟是他的好友大文豪王安石。蘇東坡連忙招呼:“王大人,怎么這么巧,你也來泰山了?”
王安石見是蘇東坡,一邊觀賞碑文,一邊回答:“只許你這位大詩人觀賞泰山風光,鋪廟碑刻,就不許我也來湊湊熱鬧?”蘇東坡急忙辯解:“哪里話,能與王大人同游笛廟碑林,實乃人生一大幸事!”說完用手一指身后:“這是書童福德!蓖醢彩米煲黄灿仪胺侥俏荒贻p人,說:“我的書童學智!”
王安石話音剛落,福德便跑過去與學智打招呼,誰知學智一副拒人千里之外的樣子,只是“哼”了一聲,算是打招呼。
四人不緊不慢邊看碑文,邊朝前走去。來到一塊微微向東傾斜的石碑面前時,四人止步,評頭品足。福德因剛才看了學智的臉色,心中不快,就上前一步,搶先說道:“安石不正影子歪!”學智何等聰明,一聽人家福德在諷刺自己的主人拋豈肯罷休,脫口接道:“東坡前傾根基斜!”
聽見兩位書童斗嘴,王安石插話說:“學智說得一點沒錯,此碑確實因為根基斜了,才東坡前傾啊!”蘇東坡“囑”了一聲,說:“王大人言之有理,不過,咱福德說得更有道理,身子不正影子才歪么!”說完,王安石與蘇東坡相視著“哈哈”大笑起來。
見主人大笑,福德與學智也跟著吃吃地笑了。
7.對聯(lián)故事 篇七
才子宋湘有一次到平遠訪友,打著轎子經(jīng)過鄉(xiāng)村小道,眼前是一座小橋。正要上橋,迎面走過一個村姑,肩挑長條甘蔗。狹窄小橋,怎容得一齊通過?宋湘忙叫村姑退讓。村姑則說:“常言說得好,做官要讓挑擔人!”宋湘說道:“哪里是官,我乃讀書人宋湘是也。”村姑一聽宋湘大名,高興極了。她早知宋湘是能詩善文的南國才子,不期在這村野相遇,心想,何不一試他的才華?于是村姑答道:“噢,原來是宋先生,村姑合當讓路;不過,有個條件:我出個對子請你對,對著了,當即讓道。如對不著,那就要勞駕宋先生讓道了。”宋湘自恃學識廣博,文思敏捷,區(qū)區(qū)一山村小女子,哪里放在眼里!便毫不在意地應道:“對對子,容易過食豆腐呢!”村姑就此歇下蔗擔,即念道:“大蔗八尺長,無端撩撥鳳髻”,宋湘暗地稱好,對子出得蹊蹺。蓋“大蔗(柘)、八尺、鳳髻”皆為平遠的地名,暗中卻巧寓對宋湘的諷意?嗨剂季茫K未能恰切對上下聯(lián)。村姑卻又催促得緊,宋湘只得憾然認輸;老老實實地讓道給了村姑。
宋湘一路郁郁寡歡,萬沒料到竟會敗在山野村姑手下;氐郊依,妻子見他沉悶不樂知必有事,問清情由后婉言勸慰說:“這點小事,也值得耿耿于懷?先吃飯吧!”宋湘覺得也是,便吃飯去了。殊不知妻子有心幫忙,飯里暗埋了幾粒小沙。宋湘吃時,咬著沙子,牙齒震得一陣酸痛,宋湘卻立即得到啟示,下聯(lián)有了:“小沙從口入,不期震痛龍牙!
不錯,小沙、從口(松口)、龍牙都是梅縣地名?上,馬后炮,已挽回不了敗局。
8.對聯(lián)故事 篇八
康熙皇帝聽說有個“對聯(lián)村”,村里的男女老少善會對對,于是決定微服私訪一探究竟。對聯(lián)村在通州東南,四面環(huán)水,需擺渡才能到達。擺渡的是位中年婦女,登舟站穩(wěn),康熙問:“這位大嫂,請問你是哪里人氏?”
“回稟客官,村婦祖居對聯(lián)村。”船婦一邊搖櫓一邊回答。
遠處,木塔的倒影映在水里,康熙說:“既是對聯(lián)村,想必善對,我這里有一聯(lián),愿對否?”
船婦說:“客官請。”
康熙說:“一塔巍峨,七層四面八方。”
船婦伸手搖了搖,復又笑了笑,一聲不響地搖她的櫓。
康熙不解:“嗯,不能對?”
船婦又搖了搖手:“嗯?客官,村婦對出來了呀!”
“可不是,‘只手輕搖,五指三長兩短’么!”康熙猛省之余心里一沉,暗暗提醒自己:對聯(lián)村十分了得,上岸后須多聽多看多問多留心,免得丟面子。
上得岸,村口幾個十三、四歲的小孩在路口結(jié)伴玩耍,康熙上前問:“你們這是干什么呀?”
就中一位大一點的孩子回答說:“我們是‘站街頭數(shù)一數(shù)二,出門去蓋地遮天’,橫批為‘先斬后奏’。”
康熙大感驚駭:“出口就是對聯(lián)呀!你叫什么名字?”
“田地長!”
“誰教的?”
“爹爹、姆媽、爺爺、奶奶。”
“爹媽干什么的?”
“父在外,肩挑日月;母在家,扭轉(zhuǎn)乾坤。”
“什么意思?”
“爹爹賣豆腐,姆媽磨豆腐!
“爺爺奶奶干什么?”
“玉甑蒸開天地眼,金錘敲動帝王心!
“好!”康熙差點叫起來,“那又是什么意思呢?”
田地長笑笑;“嘿!爺爺乃釀酒師傅,奶奶是彈棉花高手!
康熙又說:“‘站街頭數(shù)一數(shù)二,出門去蓋地遮天’,還要‘先斬后奏’,所指何事?”
“我大叔是販糧食的,在街面上用升、斗給人家量苞米、赤豆的時候,總是‘一——二’地喊著,這會兒我正‘一——二’的學著腔調(diào)呢,這叫‘站在街頭數(shù)一數(shù)二’;我二叔是個搭茅草棚蓋屋頂?shù)墓そ,常給人家搭柵蓋屋,我二弟常去當幫工,這會兒學著在搭柵蓋頂兒,當然就是‘蓋地遮天’嘍!這個‘先斬后奏’么,喏,今天我家殺雞待客湊滿六道菜,我小弟這就去買佐料,自然是‘先斬后奏(湊)’嘍!”
“哈,對聯(lián)村名不虛傳啊!”康熙笑出聲來,問,“村里像你這樣的孩子多嗎?”
田地長脫口說:“天生一人又一人,三四五六七八人;加減乘除加乘加,不多不少一百人。”
這是數(shù)學順口溜,方法上采用“加、減、乘、除”中的“加”和“乘”,次序上先加后乘再加,一加一等于二;三乘四等于十二;五乘六等于三十;七乘八等五十六,然后將這加好了乘好了的幾個數(shù)字再加起來,二加十二加三十加五十六,正好等于“一百人”。誠可謂寓巧于拙,大拙大巧!
康熙大喜,說:“這么著吧,大年三十晚上仍在此地,到時再對出我的對子,我就資助你們?nèi)雽W念書,只要用功,推薦去京城考狀元,如何?”
“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就這么定了!碧锏亻L高興得跳起來。
到了年三十晚上,康熙命人提著燈籠,依約在老地方會面,出聯(lián)說:“除夕月無光,點數(shù)盞燈,為乾坤增色!
村口大樹杈里懸著一面鼓,那年又是年內(nèi)立的春,田地長舉起棒槌擂起鼓,就此接對說:“新春雷未動,擊一聲鼓,替天地揚威!
康熙龍顏大悅,他沒有食言,果真讓田地長等孩子進了縣學,若干年后,殿試時還真的點了田地長的狀元,而且,沾對聯(lián)村的光,通州城此后還出了不少進士、舉人。
9.對聯(lián)故事 篇九
傳說鄭板橋有一天去深山訪友,路過一座古寺院,看到墻壁上寫了一則單聯(lián):“寸土為寺,寺旁言詩,詩云:明月送僧歸古寺!
他感到這則聯(lián)語很有文采!按缤痢闭,小地方也,自謙之辭。而“寸土”合起來,恰巧是“寺”字!把运隆焙掀饋砬∏墒恰霸姟弊。最后又回到了開頭的“寺”字。極盡離合、頂真的技巧。他心里十分贊賞,苦于一時對不上。
在回家的路上,鄭板橋偶然看到路旁有些樹木東倒西歪,枝殘干缺,觸景生情,下聯(lián)脫口而出:
“雙木成林,林上示禁,禁曰:斧斤以時入山林!
10.對聯(lián)故事 篇十
鄭板橋喜愛山水,即使在他窮困落拓時依然興致勃勃。板橋時常到寺廟投宿。一般情況下,出家人都樂于為人提供方便,板橋為此還交了不少憎、道朋友,但板橋有時也遇到使人氣結(jié)的和尚。有一次,鄭板橋到一寺院投宿。前來接待的和尚看他落落拓拓,是一個窮秀才,十分勢利,規(guī)定必須抄經(jīng)若干方可借宿,語言十分傲慢?纯刺焐淹,板橋也只好答應。經(jīng)抄好后,和尚意猶未足,他見板橋的字寫得很好,說是加寫一副對聯(lián),晚上才可供應一床棉被。板橋無奈,提筆揮毫,語帶雙關(guān)地寫下:鳳在禾下飛去鳥,
馬到蘆邊萆不生。
寺后有禾,寺前有蘆,皆為實景。而鳳表示祥瑞,馬到表示施主光臨,都是喜事。和尚見了,甚為滿意,馬上備香茶果脯,請板橋到上房安歇。日后,和尚將那幅對聯(lián)裱懸于佛堂,逢人便夸?腿酥幸灿卸姷,看出其中的玄機,提醒和尚說:“這上聯(lián)寫的是一禿字,下聯(lián)寫的是個驢字!苯(jīng)其點破。和尚也一下回味過來,頓時臉紅氣促,暗自叫苦不迭。(注:上聯(lián)的玄關(guān)在于繁體的“鳯”字)
鄭板橋?qū)Ψ饘W研究頗深,但他十分憎惡那些勢利市儈的和尚。
晚年的板橋,衣著依然打扮十分隨便,且又其貌不揚。有次,他去逛揚州城外的平山堂。平山堂主持老和尚看他僅穿了件粗布直裰,以為他是一俗客,就隨便說了聲“坐”,對泡茶的小和尚說了聲“茶”,就不再作聲了。板橋并不介意,站在那里向他講明自己此行的目的是瞻仰平山堂內(nèi)歐陽修讀書處的石膏像。老和尚聽后,不以為然,心想你那個窮樣還談什么欣賞歐陽修?欣賞了一番寺廟內(nèi)的雕刻和字畫,和尚與他搭訕幾句,板橋皆娓娓道來,十分內(nèi)行,和尚發(fā)現(xiàn)這位粗布衣裳的人談吐不俗,很有才學,心想,他一定不是一般的平民老百姓,或許有什么來頭,轉(zhuǎn)而招呼道:“請坐!币幻娣愿佬『蜕校骸熬床!”寺里來了一批達官貴人,和尚笑臉盈盈的合掌相迎,十分熱情。這些達官貴人見鄭板橋也在座,一個個上前向他問好,喊出板橋的名字。和尚方才知道面前就是大名鼎鼎的鄭板橋,不免大吃一驚,馬上變了態(tài)度。老和尚趕忙滿臉堆笑地對板橋打躬合掌說道:“請上坐!請上坐!”此時小和尚將茶端了上來,老和尚喝道:“敬香茶!”小和尚馬上又回去換來香茶。這時老和尚拿出紙張筆墨,請求板橋留點墨跡。板橋也不回絕,淡然一笑,揮毫寫就下面這幅妙趣橫生的對聯(lián):
坐,請坐,請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真真是妙不可言!想必老和尚此時定會面紅耳赤,恨不能腳下有條地縫鉆進去。這副對聯(lián)在電視劇《宰相劉羅鍋》里,套在了劉墉與鄭板橋頭上。
他在鎮(zhèn)江焦山讀書時,給其友徐宗于的信中曾說:
山中和尚,泰半是錢奴化身,市儈轉(zhuǎn)世,口念阿彌陀。心貪阿堵物,俗不可耐,觸人欲嘔。入山游客,不問雅俗,但視衣衫,入寺燒香,只計貧富。有錢布施,聲聲居士、檀越,合十念佛,狀似彌勒;無錢施舍.則白眼相加,冷語對答,陰森之氣,逼人發(fā)抖。知客堂中,最為可恨,請客一坐,有請坐、請上坐之等次;待客一茶,有泡茶、泡好茶之分別。內(nèi)外各有度詞隱語,彼此相通,亮中說話,暗中關(guān)切,冷眼傍觀,氣破肚皮。悲哉!悲哉!莊嚴佛地,清靜梵宮,變作論斤較兩之市井,我佛有靈,定當?shù)兔己涎。效夫子之喟然而嘆也。(《焦山別峰庵與徐宗于》)上則故事當根源于此。
11.對聯(lián)故事 篇十一
項羽于公元前209年在盱眙官山(今明光市官山鄉(xiāng))尋找到避難的楚懷王之孫熊心,接往彭城(今江蘇徐州)擁立為懷王。熊心走后,村里沒了教書先生,孩子們剛學到興頭上,為了讓孩子們能繼續(xù)讀書,后村里富戶到盱眙縣請了位陳先生進村坐館,接替熊心。這位陳先生,名叫陳博文,是個熟讀天下文章的老夫子,因家窮,人緣也不是太好,無人舉薦,沒能入官/場。陳先生又是個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之人,平日只有靠教書為生。城里是個能人集中的地方,陳先生設堂所收學生并不多,收入甚微,生活艱辛。起初官山富戶來請他下鄉(xiāng)里坐館他還覺得有礙面子,不愿去,后聽說那批學生都是楚懷王熊心教過的弟子,便樂意接受了邀請。官山學堂的弟子們都是楚懷王熊心領(lǐng)入了門,一個個學讀刻苦,才思敏捷。這陳先生本是個好吟詩作對的人,沒事的時候常出個上聯(lián)叫學生對下聯(lián)。時間一長有些名聯(lián)巧對不僅在官山一帶流傳,有的還淬到了城里,深受文人墨客的贊賞。
這年夏天,一日中午,陳先生在午休,只聽梁上有幾只老鼠"吱吱嘰嘰"打鬧,陳先生撿起一土疙瘩砸過去,幾只老鼠被驚散?申愊壬胨,梁上又是一陣"嘰嘰"叫吵得人心煩,再砸,安靜了片刻又吵鬧如初。陳先生沒了睡意,起身磨墨,用筆在墻上畫了只活靈活現(xiàn)的大花貓。畫完后陳先生埋著嗓子細聲學著"咪噢,咪噢"幾聲貓叫,嚇得梁上老鼠四處逃散方才安靜下來。陳先生笑笑,隨口來了句:"壁上畫貓驚鬧鼠"。吟罷一想,這不是一句上聯(lián)嗎?下午來到教堂,陳先生說出了上聯(lián)要弟子們對下聯(lián),眾弟子一時間,你一句我一句,可沒一句令陳先生滿意的。突然教堂窗外傳來一句"田頭草人嚇麻雀"。陳先生一驚,到堂外一看原來是給富戶家放羊的小牧童。這小牧童姓朱,單名一個小字,今年十三歲,是個孤兒。他放的那群羊,就是楚懷王熊心放過的那群;他聽說很多關(guān)于熊心的故事,知道讀書的好處,但他沒錢入學堂,只有每天放羊歸來躲在窗外偷聽偷學,字也識的不少。朱小天生聰明好學,剛才陳先生在堂上出對,他聽滿堂弟子對得都不好,他忍不住,隨口對出了下聯(lián)。剛才一出口,覺得麻煩了,心想今后陳先生不會再讓他來偷學了。正要跑,被陳先生叫住了,問了情況后更為驚訝。陳先生心想,靠偷聽人事學竟如此精明,若收入堂正規(guī)學上幾年定成才也。但陳先生又想"田頭草人嚇麻雀"對得雖不算太好,但比起弟子們算是高上一階。放羊的孩子整天在山上跑、田頭轉(zhuǎn),是否觸景生對,隨口應上的呢?不妨再加深一點考考朱小。于是陳先生說:"朱小,我再出一上聯(lián),你能對下聯(lián)嗎?"朱小撓撓頭,不好意思地說:"試試看吧!"
陳先生知朱小整天際放羊,對牧羊周圍的旱湖、仰天湖及有仙人出沒的仙人洞熟悉。對!就以這些為題,出上聯(lián)考考這小牧童。陳先生搖頭晃腦,一板一眼道:"仰天天天旱無水。"朱小聽罷眨巴著小眼睛也正兒八經(jīng)道:"仙洞洞洞底有仙。"陳先生一聽連聲贊道:"好!好!"眾弟子也都鼓起了掌。陳先生一手捻著胡須,一手背在身后,在教堂里來回踱起步,突然停住,高聲道:"新竹長,長過老竹,新青勝藍。"朱小脫口而出:"老樹高,高過新苗,老盛新茂。"陳先生不敢相信,一個十三歲的牧童如此了得,接著又出一聯(lián):"牧羊山上撿地皮,"話音剛落,朱小出口又對上一句"七里湖面采蓮蓬。"陳先生一把摟過朱小,撫摸著朱小的頭激動地說:"從今天起,你就入堂讀書,先生分文不收。"朱小甜甜地笑著,眾弟子們也都高興地圍過來問長問短。
朱小跟陳先生學了五六年,學業(yè)進步驚人,陳先生自覺教不了朱小了,怕誤了朱小前途,寫了封推薦書,推薦朱小去投蕭何,后聽說淮陰侯身邊有個高參就是朱小。
12.對聯(lián)故事 篇十二
當年朱元璋起義的時候,在太平縣被元朝軍隊打敗,逃到“千畝田”的地方繼續(xù)招兵買馬,心灰意懶。軍師劉伯溫就趁一同吃酒的時候,作對句來鼓勵他。第一回,朱元璋看見千畝田天寒地凍,滴水成冰,隨口說了一句:“天寒地凍,水無二點難成冰!眲⒉疁伛R上對上:“國亂民愁,王不出頭誰作主?”
第二回,朱元璋又說了一句:“天作棋盤星作子,日月爭光!眲⒉疁赜竹R上對上:“雷為戰(zhàn)鼓電為旗,風云際會!
第三回,朱元璋又說:“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吳。”劉伯溫叫了一聲“好!”又對上:“人中王,人邊王,意在全任!
這三回對句,鼓勵朱元璋東山再起,到后來真的坐了天下,因此人們都說:如果沒有劉伯溫這位好軍師,朱元璋打天下也很難啊!
13.對聯(lián)故事 篇十三
東晉大詩人謝靈運任永嘉太守時,常外出察訪民情。一日到鶴溪,宿溪邊一客店,吃罷晚飯,正擁被于床上看書,“噔……”一陣樓梯響,有人來給他送茶。謝靈運抬頭一看,見一個十五六歲姑娘,打扮樸素,一條絲帶扎著滿頭秀發(fā)。他就隨口吟道:“六尺絲帶,三尺纏頭三尺掛!
不料,姑娘朝謝靈運淡淡一笑,便答:“一床錦被,半床遮身半床空。”
謝靈運大吃一驚,想不到姑娘有如此才氣,對仗如此工整,可惜口氣有點輕飄,我男你女,你怎好說老夫錦被半床空?便道“竹本無心,偏生許多枝節(jié)!
姑娘一聽,面紅耳赤,知剛才隨口所對,有易生誤會漏洞,馬上答道:“藕雖有孔,不染半點污泥!
謝靈運一聽,知其所對不是輕飄,乃無心所對,就故意嘆氣道:“唉!山深林密,教樵夫如何下手!
姑娘從容答道:“哎!水清沙淺,勸漁夫莫費心機!贝鹆T,泡好茶,帶上房門下樓。
謝靈運目送姑娘離房,感嘆不己,自言自語道:“山高溪小,偏出如許奇女。”
偏偏姑娘在樓梯上聽到,便朗聲答道:“地僻村貧,莫嫌怠慢貴客!
14.對聯(lián)故事 篇十四
傳說明末有個秀才,凌晨起早進京去趕考,騎馬走到一邊山邊水懸崖邊,一樵夫砍倒一枯死老樹擋住了馬的路,無法過去,等待中樵夫得知秀才進京趕考隨口出一上聯(lián):山石巖上。古木枯。此木為柴,
秀才聽后差點跌下馬來,他深知此聯(lián)是拆字聯(lián),且有首有尾,對仗工整,奇妙不可言。左思右想天從下手,心想樵夫的對子我都對不上,還考個*,回家算了,不去趕考了,吊轉(zhuǎn)馬頭回家了。回家進房后看見其妻子和女兒在蚊帳內(nèi)戲耍,突然靈感一動,對出下聯(lián):
長巾帳內(nèi)。子女好。少女更妙。
遂又騎馬趕到砍倒古樹處,見樵夫已走,也無枯樹,便也就上京趕考去了,說來也巧,此年開考卷對聯(lián)正是上聯(lián),秀才不用動腦便對出下聯(lián),中了進士。
15.對聯(lián)故事 篇十五
清末臘嶺張家到梅塘李家迎親,轎子上貼一上聯(lián):雙鉤釣盡梅塘鯉(李),
眾人皆驚,酒后發(fā)親時一老者貼出下聯(lián):
一銃打絕臘嶺獐(張)。
臘嶺迎親人無語,梅塘李家親朋好友揚眉吐氣。故事流傳至今。
16.對聯(lián)故事 篇十六
民國時至德下鄉(xiāng)梅城有個扎靈屋的老頭,其小女兒美艷如花,眾徒弟爭娶,老父為了能找到一個有才華的女婿,特出一上聯(lián),聲稱如果誰能對上,便將小女許配給他。上聯(lián)為:
靈屋,紙糊篾扎,一擋不得風,二淋不得雨,鬼要。
徒兒們無語,引很多文人墨客聞訊紛紛前往一顯身手,希望抱得美人歸,但都乘興而來,敗興而歸。此時上鄉(xiāng)港東堡有個賣尿壺的小伙子聽說后趕來,脫口說出了下聯(lián),堪稱絕對:
夜壺,泥捏火燒,一裝不得酒,二盛不得茶,屌用。
最后,老頭沒招個秀才,反招個賣尿壺的成了乘龍快婿!至德人有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