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弟子規(guī)經(jīng)典故事 篇一
宋濂是明朝開國文臣中知識淵博的一個,他并非出身于書香門第,卻能博覽群書,學到淵博的知識這全得益于他誠實守信和堅韌不拔的品格。宋濂小時侯家里很窮,沒有錢買書?釔圩x書的他只能到有豐富藏書的別人家借書來看。每次借,他總是事前講好歸還的時間,所以人們都愿意借書給他。
,宋濂借到一本好書,越讀越喜歡,于是決定把它抄下來。眼看還書的期限快到了,為了能按時歸還,他連夜抄書。時值隆冬,寒氣無情地透過窗子,把宋濂的小手懂得冰冷僵直。他不得不放下筆,將手伸開,握攏,再伸開,再握攏,等手暖和一點,再接著抄。
就這樣,宋濂一直抄到天亮,總算把整本書抄完了。第二天,他把書還給主人家。主人接過書一看,千干凈凈,不卷不折,還是那么平整,非常高興,就對宋濂說:“你以后都可以到我們家借書,我們家的好書,你想借哪本就隨便挑吧!
長此以往,宋濂借了許多書,大大增長了學識,后來終于成為一代文豪。
2.弟子規(guī)經(jīng)典故事 篇二
祖逖生活在公元三到四世紀的晉代,他從小胸有大志。在擔任司州主簿的官職時,祖逖與后來也十分出名的劉是同事。祖逖和劉現(xiàn)雖然當時地位不高但都頗有英雄氣慨,因而意氣相投,經(jīng)常在一起議論國家大事。一天半夜,祖逖被遠處傳來的雞啼聲驚醒,就把劉錕叫醒說:“你聽雞都叫了,我們起來練功吧!”于是二人同到院子里舞劍,一直練到天亮。
他們就這樣刻苦練習,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jīng)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于成為能文能武的人才。后來,祖逖被封為鎮(zhèn)西將軍,實現(xiàn)了他報效國家的愿望;劉琨則成為都督,也充分發(fā)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成語“聞雞起舞”由此而來,形容奮發(fā)有為。也比喻有志的人,珍惜時間,及時勉勵。
3.弟子規(guī)經(jīng)典故事 篇三
孔融是孔子的第二十代孫,他有五個哥哥,一個小弟弟。有一天,家里吃梨一盤梨子放在大家面前,哥哥讓弟弟先拿?兹谥荒昧艘粋小的。爸爸看見了,就問孔融:“這么多的梨,又讓你先拿,你為什么不拿大的,只拿一個小的呢?”孔融回答說:“我年紀小,應該拿個小的,大的留給哥哥吃。
父親又問他:“你還有個弟弟哩,弟弟不是比你還要小嗎?”
孔融說:“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應該把大的留給弟弟吃。
父親聽了,非常高興,不停地夸他:“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
孔融四歲,知道讓梨。上讓哥哥,下讓弟弟。大家都稱贊他。
4.弟子規(guī)經(jīng)典故事 篇四
舜是中國古代的五帝(注)之一,姓姚,名重華,號虞氏,史稱虞舜。舜很小的時候母親就過世了,雙目失明的父親瞽瞍(g□s□u,ㄍㄨˇㄙㄡˇ)又娶了妻子,生下弟弟象。舜的父親是個頑固不講理的人,加上后母特別粗暴兇狠,弟弟蠻橫無理,后母和象因為得到瞽瞍的寵愛,三個人都討厭前妻生下的舜,經(jīng)常想殺死他。
有瞽瞍叫舜修理米倉,等舜爬上倉頂,瞽瞍就放火燒米倉,舜拿著兩個斗笠像小鳥一樣降落下來,沒能害死他。后來瞽瞍又叫舜去挖井,當舜深入井中時,瞽瞍和象合力用土填井,沒想到舜很聰明,挖井時就預先從旁邊挖了通道,逃了出來。象像本以為這次萬無一失了,就霸占了舜的家產(chǎn),看到舜回家來,大家嚇了一大跳。但寬宏大量的舜還是以德報怨,日后依然孝敬父母,愛護弟弟。
古人說:「百善孝為先!顾炊畾q就以孝聞名天下,三十歲時堯帝訪求賢才,四方群臣都推薦舜,堯帝因此把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舜,并讓九個兒子和舜相處,以觀察舜的品德。因為舜以德服人,娥皇、女英受到舜的德行感化,也不敢因身份尊貴就態(tài)度驕慢,待人都非常謙遜恭敬。堯帝的九個兒子在舜的耳濡目染下,也變得更加仁厚謹慎。
舜到歷山耕種,那里的人受到舜的影響,變得心胸寬大,讓出田界。
舜到雷澤捕魚,雷澤的人爭相讓出住所。舜到黃河邊做陶器,那邊出產(chǎn)的陶器變得非常精細。大家都喜歡和舜在一起,所以他住的地方,一年就聚成村落,二年形成城鎮(zhèn),三年就變成大都市了。經(jīng)過考察,堯帝對舜很滿意,將帝位傳給了舜。
舜帝特別注重道德教育,他宣揚五常之教: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推動人倫道德,開創(chuàng)了中華民族傳統(tǒng)道德的先河,成為歷代中國人遵循的典范。
幾千年來,舜文化以德為先的傳統(tǒng),經(jīng)由孔子儒家文化傳承下來,教化了一代代的中國人。
5.弟子規(guī)經(jīng)典故事 篇五
宋代詩人梅堯臣,外出時總少不了帶上一個小布袋,每當讀到佳句妙語,就把它們寫在紙片上,然后投入小布袋中。做學問時,便從小布袋中取出所記的紙條,或予以引用,或啟發(fā)思維,終成一位出色詩人。 唐朝詩人李賀七歲就能即席賦詩。據(jù)說為了收集創(chuàng)作素材,李賀經(jīng)常是天沒破曉就出門,他身上背個布袋,騎著小毛驢,到處游歷,觀察生活。每當觸景生情或想到好的句子,就隨手記在紙上,然后放入布袋。等晚上回到家中,就點上燈,把布袋里的紙條全部取出來,然后把零散的詩句加工成一篇篇完整的詩。
6.弟子規(guī)經(jīng)典故事 篇六
袁紹身邊的一位門客,名叫崔琰,他從小喜習武藝,到了23歲才開始讀《論語》、《韓詩》,求師學習。由于他刻苦努力,學問也逐漸多起來。當時袁紹的.士兵非常殘/暴,掘開墳墓將尸骨暴露出來。崔琰勸說袁紹不要這樣做,袁紹認為他說得對,封他為騎都尉。
后來,崔琰跟隨曹操,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在他作尚書時,曹操想立曹植為嗣子,而崔琰反對,他說:“自古以來的規(guī)矩是立長子,怎么能立曹植呢?”曹植是崔琰的侄女婿,盡管是親屬他也不偏袒,曹操十分佩服他的公正,崔琰有個堂弟叫崔林,年輕時既無成就也無名望,親戚朋友都看不起他,可是崔琰卻很器重他,崔琰常對人說:“才能大的人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崔林將來一定會成大器!焙髞恚蘖止划斏狭艘碇葜鞑、御史中丞,還在魏文帝手下任過司空。
7.弟子規(guī)經(jīng)典故事 篇七
三國時期余有余力,魏國有一個叫董遇的人,自幼生活貧苦,整天為了生活而奔。但是只要一有空閑時間,他就座下來讀書學習,所以知識很淵博,人們很佩服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附近的人紛紛前來求教,并問他是如何學習的。董遇告訴他們說:冬者,歲之也;夜者,日之余;陰雨者,時之余。學習要利用三余,也就是三種空余時間:冬天時一年之余,晚上是一天之余,雨天是平時之余。人們聽了,恍然大悟。原來就是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來讀書學習,以提高自己的水平。8.弟子規(guī)經(jīng)典故事 篇八
穎考叔是鄭國潁谷的地方官吏,他聽說鄭正公因為母親支持弟弟叛亂,因此將母親姜氏放置在城潁,并發(fā)誓“不到黃泉不再相見”,但不久鄭莊公卻后悔了,穎考叔就去見莊公。鄭莊公請他吃飯,潁考叔吃飯時把肉留在一邊。鄭公問他為什么要這樣做?潁考叔說:"我有母親,凡是我能吃到的食品,我都要讓母親也嘗嘗。她從未嘗過您給的美食,所以請允許我?guī)Щ厝バ⒕茨赣H。"
莊公聽了深為感動,之后就想辦法將自己的母親請了回來。此后,人們常將“潁考食舍肉作為女孝敬父母的一個典范。
9.弟子規(guī)經(jīng)典故事 篇九
孟子小的時候,并不太珍惜學習的機會。有一天他厭倦了讀書,就跑出學堂,回到家里玩。孟子的母親見孟子回來了,就在織布的時候,突然很生氣地把織布的梭子折斷,扔在地上。孟子很奇怪,就母親為什么生氣。母親說:“織布要一寸一寸地織,才能織成。如果把梭子折斷了,不去織它,還能織成一匹布嗎?你的學業(yè)也一樣啊,你還沒有學成就厭倦了,怎么能夠成為有用的人呢!”孟子聽了,明白了做學問的道理,從此發(fā)憤學習,終于成為一代大師。10.弟子規(guī)經(jīng)典故事 篇十
黃香是東漢人,傳說他自幼就很孝敬父母。九歲時,慈母去世,他傷心欲絕,對父親更加孝順。夏日炎熱之時,他用扇子把父親的枕席扇得清涼清涼的,把蚊蟲趕得遠遠的,好讓父親能夠睡好;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又用自己的體溫把父親的被窩暖熱之后,才請父親人睡。因他孝敬父母的事跡感人,在他十二歲時被太守召見,并題“門下孝子”四字相贈。從此,黃香博學經(jīng)典、精研道術(shù),以文章聞名京師。11.弟子規(guī)經(jīng)典故事 篇十一
晉朝人王祥,幼年時母親就去世了,父親又娶了繼母。繼母朱氏不喜歡王祥,經(jīng)常在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久而久之,連父親也不喜歡他了。雖然失去了父母的慈愛,但是王祥仍然很孝敬自己的父母。有一年冬天,繼母病了,想吃新鮮的鯉魚。當時天寒地凍,河面都結(jié)冰了,漁民都已經(jīng)不出去捕魚了。王祥為了捉到活魚,竟然脫掉衣服趴在冰上,希望能用體溫化開河面的冰以后再捕魚。這時候冰忽然自行融解裂開一條縫,從里面躍出兩條鯉魚,于是他拿回去給母親吃。王祥的孝行感動了繼母,以后繼母對他也就格外關(guān)心起來了,一家人的生活也就慢慢融和諧起來。12.弟子規(guī)經(jīng)典故事 篇十二
周朝時,有個孝子,叫做閔子騫,他是孔子的學生。生他的母親,早已過世了,他的父親了一個后妻,生了兩個兒子。那個后母很厭惡閔子騫,冬天的時候,給自己親生的兩個兒子,做了棉絮做的衣裳,給閔子穿的卻是只裝著蘆花的衣裳。有一天,他的父親叫閔子到外面推車子,可是因為衣裳單薄,身體寒冷,一個不小心,不覺丟掉了車上駕馬引軸的皮帶子。他的父親起初以為兒子太粗心很生氣,就用鞭子打他。鞭子把衣服抽破了,露出的全是不保暖的蘆花,父親這才知道真正的緣故;丶液螅赣H再摸摸另外兩個孩子的衣服,卻是暖和的棉花。父親的心里明白了,是后母虐/待了閔子騫,一氣之下,就要趕走后母。這時閔子跪下來哀求父親說:“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币馑际钦f,母親在家,只有孩兒一人受凍,如果母親走了,家里就有三個孩子要受寒。這兩句話感動了父親,留下了后母,也使后母知道反省改過,而變成了慈母。閔子的孝行是發(fā)自天性的,不管父母對他是疼愛還是憎惡,他始終都是用心盡孝的,安頓了一家人的心,讓一家人各安其分,因而保全了一個瀕臨破碎的家庭。所以孔子在教學時,還特別稱贊閔子騫說:“真是難能可貴的孝子!13.弟子規(guī)經(jīng)典故事 篇十三
漢朝時的文帝,名叫劉恒,是漢高祖劉邦的第三個兒子。文帝天性是很孝順的,他雖然做了皇帝,每天要處理的公務很多,但是卻從來沒有忘記到母親的房間進行問候。日日夜夜,奉養(yǎng)著母親,從來沒有懶惰的意思。 有母親薄太后生病一直沒有好轉(zhuǎn),漢文帝就不分晝夜盡心照顧母后,把侍奉母后當成一件大事來做,怕宮女不夠細心,文帝就親自服侍母后,總是殷殷勤勤,看護得精心周到。夜間睡的時候,眼睛也沒有閉好,衣帶都沒有解開過,沒有睡一個安穩(wěn)的覺。對于母后的湯藥,必定親自嘗嘗,確定熱度和甘苦(看看會不會太燙或太苦),才放心地端給母后服用。常言道:久病無孝子。漢文帝侍奉母親,卻從不懈怠,母親足足病了三個年頭,他也服侍了三年,母后的身體才好轉(zhuǎn)過來。這件事感動了文武百官及老百姓,漢文帝服侍母親的故事成為了千古傳頌的佳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