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 #小學生中秋古詩詞(20首)#】中秋節(jié),作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節(jié)日中一顆璀璨的明珠,穿越千年歲月,閃耀至今。它承載著古老的文化記憶,從嫦娥奔月的美麗傳說到賞月、拜月的傳統(tǒng)習俗,每一個元素都如同一顆顆晶瑩的寶石,鑲嵌在中華文化的寶庫中。這個節(jié)日,不僅僅是時間長河中的一個節(jié)點,更是民族精神和家庭觀念傳承的重要紐帶,在月圓之夜,凝聚著中華兒女對傳統(tǒng)文化的尊崇與延續(xù)。下面是©無憂考網(wǎng)為您整理的《小學生中秋古詩詞(20首)》,僅供大家查閱。
1.小學生中秋古詩詞 篇一
《月下獨酌》
【唐】李白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
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醉后各分散。
永結無情游,相期邈云漢。
2.小學生中秋古詩詞 篇二
《八月十五夜月》
【唐】杜甫
滿月飛明鏡,歸心折大刀。
轉(zhuǎn)蓬行地遠,攀桂仰天高。
水路疑霜雪,林棲見羽毛。
此時瞻白兔,直欲數(shù)秋毫。
3.小學生中秋古詩詞 篇三
《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
【唐】白居易
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園邊。
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頭水館前。
西北望鄉(xiāng)何處是,東南見月幾回圓。
昨風一吹無人會,今夜清光似往年。
4.小學生中秋古詩詞 篇四
《中秋月》
作者:馬戴
陰魄出海上,望之增苦吟。
冷搜驪頷重,寒徹蚌胎深。
皓氣籠諸夏,清光射萬岑。
悠然天地內(nèi),皎潔一般心。
5.小學生中秋古詩詞 篇五
《秋宵月下有懷》
作者:孟浩然
秋空明月懸,光彩露沾濕。
驚鵲棲未定,飛螢卷簾入。
庭槐寒影疏,鄰杵夜聲急。
佳期曠何許!望望空佇立。
6.小學生中秋古詩詞 篇六
《中秋十五夜寄人》
作者:齊己
高河瑟瑟轉(zhuǎn)金盤,噴露吹光逆憑欄。
四海魚龍精魄冷,五山鸞鶴骨毛寒。
今宵盡向圓時望,后夜誰當缺處看。
何事清光與蟾兔,卻教才小少留難。
7.小學生中秋古詩詞 篇七
《南齋玩月》
作者:王昌齡
高臥南齋時,開帷月初吐。
清輝澹水木,演漾在窗戶。
荏苒幾盈虛,澄澄變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風吹蘭杜。
8.小學生中秋古詩詞 篇八
《中秋》
李樸
皓魄當空寶鏡升,云間仙籟寂無聲;
平分秋色一輪滿,長伴云衢千里明;
狡兔空從弦外落,妖蟆休向眼前生;
靈槎擬約同攜手,更待銀河徹底清。
9.小學生中秋古詩詞 篇九
《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劉禹錫
塵中見月心亦閑,況是清秋仙府間。
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山。
碧虛無云風不起,山上長松山下水。
群動悠然一顧中,天高地平千萬里。
少君引我升玉壇,禮空遙請真仙官。
云拼欲下星斗動,天樂一聲肌骨寒。
金霞昕昕漸東上,輪欹影促猶頻望。
絕景良時難再并,他年此日應惆悵。
10.小學生中秋古詩詞 篇十
《關山月》
作者:李白
明月出天山,蒼茫云海間。
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
由來征戰(zhàn)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色,思歸多苦顏。
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11.小學生中秋古詩詞 篇十一
《生查子》
宋代:朱敦儒
臥病獨眠人,無月中秋節(jié)。淡照碧紗燈,冷看銀屏雪。
風露轉(zhuǎn)蕭寒,砧杵添凄切。伏枕漫書空,到曉愁難說。
12.小學生中秋古詩詞 篇十二
《中秋月》
宋·晏殊
十輪霜影轉(zhuǎn)庭梧,此夕羈人獨向隅。
未必素娥無悵恨,玉蟾清冷桂花孤。
13.小學生中秋古詩詞 篇十三
《陽關曲·中秋月》
宋代:蘇軾
暮云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zhuǎn)玉盤。
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14.小學生中秋古詩詞 篇十四
《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
唐代:王建
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花。
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
15.小學生中秋古詩詞 篇十五
《中秋》
唐代:司空圖
閑吟秋景外,萬事覺悠悠。
此夜若無月,一年虛過秋。
16.小學生中秋古詩詞 篇十六
《八月十五夜玩月》
【唐】劉禹錫
天將今夜月,一遍洗寰瀛。
暑退九霄凈,秋澄萬景清。
星辰讓光彩,風露發(fā)晶英。
能變?nèi)碎g世,攸然是玉京。
17.小學生中秋古詩詞 篇十七
《長安秋夕》
作者:戎昱
八月更漏長,愁人起常早。
閉門寂無事,滿院生秋草。
昨宵西窗夢,夢入荊南道。
遠客歸去來,在家貧亦好。
18.小學生中秋古詩詞 篇十八
《望月懷遠》
【唐】張九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滅燭憐光滿,披衣覺露滋。
不堪盈手贈,還寢夢佳期。
19.小學生中秋古詩詞 篇十九
《中秋月二首·其二》
唐代:李嶠
圓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
安知千里外,不有雨兼風?
20.小學生中秋古詩詞 篇二十
《中秋登樓望月》
宋代:米芾
目窮淮海滿如銀,萬道虹光育蚌珍。
天上若無修月戶,桂枝撐損向西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