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2歲經(jīng)典寓言故事 篇一
在這個樹木茂盛,小花長得格外嬌艷的大森林里,住著一只心地善良的小白兔,還有一只極其狡猾的狐貍。昨天小白兔正拿著她姥姥精心給她做的餅干和蛋糕,開開心心往家走。就在離小白兔不遠處,有一只狐貍,他看見小白兔手里拿著那么多好吃的,眼珠一轉(zhuǎn),便假裝很難受的樣子走上前去,吃力的說:“哎呀,哎呀,我都好幾天沒吃到東西了,肚子好疼呀,誰能給我點吃的呀?”這時,善良的小白兔聽見了狐貍說的話,好心地說:“狐貍先生,這里有姥姥剛剛做好的餅干和一些蛋糕,給你吃吧!
就在小白兔馬上要分給狐貍的時候,來了一只小山羊,它急忙說:“小白兔,你可千萬別相信狐貍的謊話,我和其他小動物都被他騙過,它很狡猾的!焙偮犃松窖虻脑挘透饎艃毫耍骸鞍ρ,肚子好疼呀!毙⊥貌活櫺∩窖虻脑,把食物遞給了狐貍,狐貍一把抓住食物逃走了。小白兔傷心的哭了,說:“我就該聽小山羊的話!
我們做什么事不要太沖動,要經(jīng)過思考,也可以聽聽別人的意見,不要被表面現(xiàn)象所蒙蔽。
2.6-12歲經(jīng)典寓言故事 篇二
從前,有一只小青蛙,它長得非常丑。但是這只小青蛙非常善良,不管老奶奶去看病,小寶貝去上學(xué)……它都要管。小青蛙怕別人笑話它長得丑,出門時總要戴著一副面具。
這天,小青蛙在草地上散步,突然看見年邁的山羊奶奶提著裝青草的籃子摔倒在草地上,小青蛙馬上奔過去,將山羊奶奶攙扶起來,一不小心,小青蛙自己的面具給掉了。山羊奶奶深情地望著小青蛙。
正在草地上玩耍的小白兔看見了這一切,心里暗想:原來那個常常幫助我們的好伙伴就是小青蛙呀!
于是小白兔把這件事告訴了森林中所有的小動物。
第二天,森林所有的動物都聚集在小青蛙家門口。
小青蛙打開門剛準備出門,看見那么多小伙伴笑盈盈地望著自己,心里美滋滋的。
丑青蛙一直害怕大家笑話它,但是沒想到大家都笑盈盈的看著摘下面具的它,青蛙再也不害怕了,因為所有的小動物都愛跟它玩耍,都覺得它是個樂于助人的小可愛。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美和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一顆善良的心。
3.6-12歲經(jīng)典寓言故事 篇三
從前在“歡樂”森林里,住著許許多多可愛的小動物,其中有兩只特別可愛的小松鼠,大的叫做“皮皮”,小的叫做“跳跳”它們雖然長得十分相同,但性格特點卻一點兒都不相同。比如說皮皮吧,它雖然身為哥哥,但行為舉止卻一點兒都不如弟弟跳跳,還經(jīng)常搞一些讓所有小動物都厭惡的惡作劇,所以其他小動物都開始討厭它,遠離它。而跳跳它雖然是弟弟,卻比哥哥的行為要好得多,所以其的小動物都很喜歡它。
一天,小兔子琪琪過生日,她邀請了“歡樂”森林里的所有小動物,但卻沒有邀請皮皮,而這時的皮皮早已將禮物準備好了,卻沒有接到邀請函,所以它很難過,他決定要好好的改掉以前的所有壞習(xí)慣,過了幾天后,他來到大樹底下看見小動物們都在快樂的做著游戲,他便走了上去“你們可以帶我玩游戲嗎?”
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的,最后還是小兔琪琪打破了這份寧靜,“皮皮,只要你以后可以改掉你身上的所有壞習(xí)慣,我們以后還是好朋友啊!边@時感動的淚水從皮皮的臉上潸然而過,大家將他拉到了中間,歡快的唱著歌,從此歡樂森林里一直彌漫著幸福、快樂的味道。
其實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只要認真、努力的改掉以前的所有壞習(xí)慣,就可以嘗到幸福、快樂的味道。
4.6-12歲經(jīng)典寓言故事 篇四
小象非常喜歡樂于助人,看到別人有事總是急忙上去幫助大家,這本來是一件好事,可是現(xiàn)在卻引起了大家的不滿,大家一起去獅子王那里投訴小象。烏龜婆婆說:“我費了好大的力氣,走了不知道多久的路,才把一桶水拎回來,眼看著馬上就要到家了,誰成想小象問也不問的就沖上來搶走水桶說幫我,結(jié)果不小心摔倒灑了一地!
兔子阿姨說:“上星期我家兔寶寶生病,我?guī)メt(yī)院,半路遇到小象,非要幫忙說送我們,結(jié)果半路迷了路,費了好長的時間才走到醫(yī)院,結(jié)果我家兔寶寶的病更嚴重了!
“還有……還有……”大家七嘴八舌的控訴著小象,獅子大王可煩惱了起來,小象這本來是熱心做好事,反而成了給大家添麻煩。
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都需要別人幫忙。學(xué)習(xí)上需要幫忙,工作上需要幫忙,在遇到一些自己不熟悉或沒能力處理的問題時,更需要有人幫忙。有些幫忙是自己請求的,也有些幫忙是人家自愿的。但是我們必須明白一點:不合時機的幫助也會成為別人的負擔(dān)。
5.6-12歲經(jīng)典寓言故事 篇五
有幾個人閑來無事,在一齊聊天。一個年紀大的人對周圍幾個人說:“吃梨對人的牙齒有好處,可是,吃多了的話是會傷脾的。吃棗呢,正好與吃梨相反,吃棗能夠健脾,但吃多了卻對牙齒有害!人群中一個呆頭呆腦的青年人覺得有些疑惑不解,他想了想說:“我有一個好主意,能夠吃梨有利牙齒又不傷脾,吃棗健脾又不至于傷牙齒!
那位年紀大的人連忙問他說:“你有什么好主意,說給我們大家聽聽!”
那傻乎乎的青年人說:“吃梨的時候,我只是用牙去嚼,卻不咽下去,它就傷不著脾了;吃棗的時候,我就不嚼,一口吞下去,這樣不就不會傷著牙齒了嗎”
一個人聽了青年說的話,跟他開玩笑說:“你這不是將棗囫圇著吞下去了嗎”
在場的人都哈哈大笑起來,笑得那個青年人抓耳撓腮,更是傻乎乎的了。
這個年輕人自作聰明,如果按他說的辦法囫圇吞棗的話,那棗子整個地連核也吞下去了,難以消化,哪還談得上什么健脾呢我們學(xué)習(xí)知識也是這樣,如果對所理解的知識不加以分析、消化、理解,只是一味生吞活剝,那是得不到什么收益的。
6.6-12歲經(jīng)典寓言故事 篇六
古時候,楚國有一個人,在他坐船過江的時候,一不細心,把身上掛的一把寶劍掉進江里去了。那個人不慌不忙地從衣袋里取出一把小刀,在船舷上落下寶劍的地方刻了一個記號。嘴里自言自語囑咐自我:“別忘記了,我的寶劍是從這兒掉下去的!同船人見他不著急的樣貌都很納悶,就問他:“為什么不趕快下水撈寶劍你在船舷上刻個記號有什么用呀?”
“著什么急,我的寶劍是從這個地方掉下去的,一等船靠岸了,我就要從這個刻有記號的地方跳下水去,把寶劍找回來!
過了一會兒,船到了目的地,停下來靠了碼頭,這個人便從船上刻的記號處,跳下水去撈寶劍,可是,摸了好長時間也沒有找到。
同船人看到他這樣尋找寶劍都感到很可笑,有一個人說:“寶劍掉江里以后,船還是在行走的,而寶劍沉在水底下是不會跟著走的。事實上,此刻船離開丟劍的地方已經(jīng)很遠了,再按船舷上刻記號處去找它怎樣能找到呢?”
大家都議論說:“這個人連一個很普通的道理也不懂得呢。”
之后人們根據(jù)這個故事引申出“刻舟求劍”這句成語,比喻人們做事情要從客觀實際出發(fā),注意事物的發(fā)展變化,來處理事情。
7.6-12歲經(jīng)典寓言故事 篇七
主人家養(yǎng)了一群綿羊和一只牧羊犬。綿羊總是想逃跑,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而牧羊犬卻總是看著它們,使綿羊們的逃跑計劃全都落空。
綿羊們生氣極了,想讓主人趕走牧羊犬,便對主人說:“主人,牧羊犬老是打我們主意,想吃掉我們!笨芍魅烁静幌嘈拧
狼知道了綿羊們想逃跑的事情,便趁著牧羊犬不注意的時候,偷偷靠近羊群,對綿羊們說:“我是來幫助你們逃跑的,但需要你們配合。”
綿羊一聽,高興壞了,連忙問:“需要我們怎么配合?”
狼說:“你們讓我咬傷一只,然后對主人說是牧羊犬干的!
綿羊聽后,覺得這個辦法不錯,紛紛點頭同意。隨后,狼就攻擊了一只綿羊,并在綿羊們的掩護下偷偷跑走了,而聞訊趕來查看的牧羊犬卻被綿羊們團團圍住。
主人見了,拿著皮鞭走了過來。
綿羊們借機對主人說:“看吧,主人,我們沒騙您吧!請您趕緊趕走牧羊犬吧!”
當(dāng)即,牧羊犬就被趕出了家門。綿羊們覺得自己終于可以逃跑了?墒牵驗闆]了牧羊犬的看護,主人就在綿羊的周圍圍了一個柵欄。
從此,這群綿羊不僅失去了所有的自由,還要時常忍受狼肆無忌憚地偷襲。
8.6-12歲經(jīng)典寓言故事 篇八
從前,有一對鴿子,同住在一個巢中,相依為命地過著快樂的生活。在一個金色的秋收季節(jié),樹上的果子都熟透了。它倆共同采集了滿滿的一巢。過了一段時間,果子風(fēng)干了,漸漸縮少到只剩半巢了。
雄鴿子氣憤地斥責(zé)雌鴿子說:“別吃了!當(dāng)初采集果子的時候是多么辛勤勞苦,現(xiàn)在你獨自大吃,只剩下一半了!”
雌鴿覺得受了委屈,就分辯說:“我根本沒有獨自大吃,是果子自己減少了。”
雄鴿不信,又氣又恨地說:“不是你獨自大吃,那果子為什么會自己變少呢?”說完,便用嘴把雌鴿啄死了。
又過了些日子,天降大雨,干果子得到雨水的滋潤,膨脹起來,又同原來一樣,裝了滿滿的一巢。
雄鴿這才恍然大悟。它悔恨地責(zé)怪自己:“果子一點兒也沒少,是我錯誤地把它殺死了!彼椴蛔越乜藿凶约好啵⒑魡敬气,“我親愛的,你到哪里去了啊!”
不可只見到表面現(xiàn)象,就主觀武斷地出口傷人,要透過表面現(xiàn)象,深入了解事物內(nèi)在的發(fā)展變化,掌握其規(guī)律和特點,這樣才不會犯錯誤。
9.6-12歲經(jīng)典寓言故事 篇九
深夜,一群老鼠發(fā)現(xiàn)一塊蛋糕?墒撬鼈冋l也不敢吃,因為大家都沒有吃過,最后只是圍著這塊蛋糕轉(zhuǎn)圈子。一只吃過蛋糕的老鼠,來到這群老鼠的面前問:“你們怎么不吃呢?”不敢吃蛋糕的老鼠只是搖頭而不說話。
吃過蛋糕的老鼠說:“既然大家都不吃,那我就不客氣了!闭f完,一口咬住了蛋糕。只聽“啪”的一聲,鼠夾響了,這只吃過蛋糕的老鼠被緊緊地夾住了。
經(jīng)驗不是萬能的,因為甜蜜的東西不一定永遠甜蜜。
10.6-12歲經(jīng)典寓言故事 篇十
穆公是鄒國的國君,因孟子是鄒國人,所以鄒穆公才找到他,開始了一下這段談話內(nèi)容。這段對話發(fā)生下鄒國和魯國交戰(zhàn)的背景下,鄒穆公說:“寡人的官吏死了三十三個人,而那些老百姓,卻沒有一個愿意為了戰(zhàn)事而死的。我真想殺了他們,可是百姓又有那么多人,殺也殺不完;不殺他們,我實在恨不過,他們都眼睜睜地看著他們的長官戰(zhàn)死卻不去救他們。我該怎么辦才好?”
孟子說:“這年頭,兵荒馬亂的,你的那些百姓,年老體弱的人死了,尸體都被丟棄在山溝里;身強力壯的,到處逃亡,這樣的人好歹都有幾千人吧。大王你的倉庫里藏滿了糧食,堆滿了金銀財寶,但是你的官員卻沒有一個人告訴你這樣的情況,這都是那些官吏傷害老百姓的結(jié)果啊?鬃拥牡茏釉釉(jīng)說過:小心啊,你如何對待別人,同樣別人也會如何對待你,F(xiàn)在你的人民眼睜睜地看著他們的長官被殺而不去營救,這都是你的人民在報復(fù)他們。你還是不要再怪罪他們了。只要你從今以后開始施行仁政,你的人民自然會尊敬他們的官吏,再遇到這樣的事情,他們肯定會心甘情愿為了官吏去犧牲了!
這一段對話,和孟子見梁惠王一樣,他向鄒穆公闡述了推行仁政的必要性。強調(diào)了王道的重要性,主張德治,要求君王以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