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詩詞鑒賞摘抄 篇一
憶江南
白居易〔唐代〕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鑒賞
白居易曾經(jīng)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待了兩年,后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蘇杭,應(yīng)該說,他對江南有著相當?shù)牧私,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后十二年,他六十七歲時,寫下了三首憶江南,可見江南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本詩其第一首,作者泛憶江南,兼包蘇、杭,寫春景。
全詞五句。一開口即贊頌“江南好!”正因為“好”,才不能不“憶”!帮L景舊曾諳”一句,說明那江南風景之“好”不是聽人說的,而是當年親身感受到的、體驗過的,因而在自己的審美意識里留下了難忘的記憶。既落實了“好”字,又點明了“憶”字。接下去,即用兩句詞寫他“舊曾諳”的江南風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薄叭粘觥薄ⅰ按簛怼,互文見義。春來百花盛開,已極紅艷;紅日普照,更紅得耀眼。在這里,因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綠,紅艷艷的陽光灑滿了江岸,更顯得綠波粼粼。在這里,因異色相映襯而加強了色彩的鮮明性。作者把“花”和“日”聯(lián)系起來,為的是同色烘染;又把“花”和“江”聯(lián)系起來,為的是異色相映襯。江花紅,江水綠,二者互為背景。于是紅者更紅,“紅勝火”;綠者更綠,“綠如藍”。
題中的“憶”字和詞中的“舊曾諳”三字還說明了此詞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層次:以北方春景映襯江南春景。全詞以追憶的情懷,寫“舊曾諳”的江南春景。而此時,作者卻在洛陽。比起江南來,洛陽的春天來得晚。作者寫于洛陽的《魏王堤》七絕云:“花寒懶發(fā)鳥慵啼,信馬閑行到日西。何處未春先有思,柳條無力魏王堤!痹诮稀叭粘鼋t勝火”的季節(jié),洛陽卻“花寒懶發(fā)”,只有魏王堤上的柳絲,才透出一點兒春意。
花發(fā)得比江南晚,水也有區(qū)別。洛陽有洛水、伊水,離黃河也不遠。但即使春天已經(jīng)來臨,這些水也不可能像江南春水那樣碧綠。因此作者竭力追憶江南春景,從內(nèi)心深處贊嘆“江南好”,而在用生花妙筆寫出他“舊曾諳”的江南好景之后,又不禁以“能不憶江南”的眷戀之情,收束全詞。這個收束既托出身在洛陽的作者對江南春色的無限贊嘆與懷念,又造成一種悠遠而又深長的韻味。詞雖收束,而余情搖漾,凌空遠去,自然引出第二首和第三首。
2.古詩詞鑒賞摘抄 篇二
長相思·山一程
納蘭性德〔清代〕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guān)那畔行,夜深千帳燈。
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鑒賞
清初詞人于小令每多新創(chuàng)意境。這首《長相思》以具體的時空推移過程,及視聽感受,既表現(xiàn)景象的宏闊觀感,更抒露著情思深苦的綿長心境,是即小見大的佳作。
上片在“一程”又“一程”的復(fù)疊吟哦中,展示出與家園的空間阻隔不斷地隨著時間的推移而嚴重增大,空間感與鄉(xiāng)情構(gòu)成尖銳沖突。正在這種行進方向和心緒逆反背離中駐營夜宿,“夜深千帳燈”,似是壯偉景觀,實乃情心深苦之寫。白日行軍,跋涉山水,到夜深時仍燈火通明,難入夢鄉(xiāng),這是因思鄉(xiāng)而失眠。于是轉(zhuǎn)入下片鄉(xiāng)情思戀之筆。
“一更”又“一更”的重疊復(fù)沓,于聽風聽雪的感覺中推移著時間過程,時間感知于鄉(xiāng)情的空間阻隔而心煩意亂,怨夜太長。說“聒碎鄉(xiāng)心夢不成”,其實是作者鄉(xiāng)心聒碎夢難成,情苦不寐,只覺得風聲雪聲,聲聲扣擊入心窩,難以承受。在“鄉(xiāng)園”時是不會有這種令人痛苦的聲響的。將主觀因素推諉客觀,語似平淡,意更深沉。此類遷怒歸咎于風雪聲寫法,心理情態(tài)能充分表現(xiàn)出來。看似無理,反見情癡,愈是無理之怨,其怨愈顯沉重。疊句和數(shù)字“一”、“千”的運用強化著視、聽覺感受中的焦慮,怨懟,幽苦,亦是此詞值得辨味的佳處。納蘭性德身為一等侍衛(wèi),卻極厭煩“扈從”公差,于是構(gòu)成傳統(tǒng)羈旅題材的又一種類型。
3.古詩詞鑒賞摘抄 篇三
山行
杜牧〔唐代〕
遠上寒山石徑斜,白云生處有人家。(生處一作:深處)
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于二月花。
賞析
這是一首描寫和贊美深秋山林景色的七言絕句。第一句:“遠上寒山石徑斜”,由下而上,寫一條石頭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滿秋意的山巒!昂弊贮c明深深秋時節(jié);“遠”字寫出山路的綿長;“斜”字照應(yīng)句首的“遠”字,寫出了高而緩的山勢。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車游山。
“白云生處有人家”,寫云,寫人家。詩人的目光順著這條山路一直向上望去,在白云飄浮的地方,有幾處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墻。這里的“人家”照應(yīng)了上句的“石徑”,“石徑”就是那幾戶人家上上下下的通道。這樣就把兩種景物有機地聯(lián)系在一起了。白云仿佛從山嶺中生出,飄浮繚繞,既可見山之高,又表現(xiàn)云之淡白與山之蒼翠相映襯,點染出明快色調(diào)。詩人用橫云斷嶺的手法,讓這片片白云遮住讀者的視線,卻給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在那白云之上,云外有山,一定會有另一種景色。
對這些景物,詩人只是在作客觀的描述。雖然用了一個“寒”字,也只是為了逗出下文的“晚”字和“霜”字,并不表現(xiàn)詩人的感情傾向。它畢竟還只是在為后面的描寫蓄勢——勾勒楓林所在的環(huán)境!巴\囎鴲蹢髁滞怼北悴煌耍瑑A向性已經(jīng)很鮮明,很強烈了。那山路、白云、人家都沒有使詩人動心,這楓林晚景卻使得他驚喜之情難以抑制。為了要停下來領(lǐng)略這山林風光,竟然顧不得驅(qū)車趕路。前兩句所寫的景物已經(jīng)很美,但詩人愛的卻是楓林。通過前后映襯,已經(jīng)為描寫楓林鋪平墊穩(wěn),蓄勢已足,于是水到渠成,引出了第四句,點明喜愛楓林的原因。
第四句:“霜葉紅于二月花”是全詩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寫都是在為這句鋪墊和烘托。詩人為什么用“紅于”而不用“紅如”?因為“紅如”不過和春花一樣,無非是裝點自然美景而已;而“紅于”則是春花所不能比擬的,不僅僅是色彩更鮮艷,而且更能耐寒,經(jīng)得起風霜考驗。
這首小詩不只是即興詠景,而且進而詠物言志,是詩人內(nèi)在精神世界的表露,志趣的寄托,因而能給讀者啟迪和鼓舞。
4.古詩詞鑒賞摘抄 篇四
望洞庭
朝代:唐朝|作者:劉禹錫
湖光秋月兩相和,潭面無風鏡未磨。
遙望洞庭山水翠,白銀盤里一青螺。
賞析/鑒賞
詩中描寫了秋夜月光下洞庭湖的優(yōu)美景色。微波不興,平靜秀美,分外怡人。詩人飛馳想像,以清新的筆調(diào),生動地描繪出洞庭湖水寧靜、祥和的朦朧美,勾畫出一幅美麗的洞庭山水圖。表現(xiàn)了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也表現(xiàn)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高卓清奇的情致。
詩從一個“望”字著眼,“水月交融”、“湖平如鏡”,是近望所見;“洞庭山水”、“猶如青螺”,是遙望所得。雖都是寫望中景象,差異卻顯而易見。近景美妙、別致;遠景迷瀠、奇麗。潭面如鏡,湖水如盤,君山如螺。銀盤與青螺相映,明月與湖光互襯,更覺情景相容、相得益彰。詩人筆下的君山猶如鑲嵌在明鏡洞庭湖上一顆精美絕倫的翡翠,令人美不勝收。其用詞也極精到。
首句描寫澄徹空明的湖水與素月青光交相輝映,儼如瓊田玉鑒,是一派空靈、縹緲、寧靜、和諧的境界。表現(xiàn)出天水一色,玉字無塵的融和畫面!昂汀弊窒碌霉,表現(xiàn)出了水天一色、玉宇無塵的融和的畫境。而且,似乎還把一種水國之夜的節(jié)奏——演漾的月光與湖水吞吐的韻律,傳達給讀者了。
第二句描繪湖上無風,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經(jīng)磨拭的銅鏡!扮R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貼切地表現(xiàn)了千里洞庭風平浪靜、安寧溫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別具一種朦朧美。因為只有“潭面無風”,波瀾不驚,湖光和秋月才能兩相協(xié)調(diào)。否則,湖面狂風怒號,濁浪排空,湖光和秋月便無法輝映成趣,也就無有“兩相和”可言了。
第三、四句詩人的視線從廣闊的湖光月色的整體畫面集中到君山一點。在皓月銀輝之下,洞庭山愈顯青翠,洞庭水愈顯清澈,山水渾然一體,望去如同一只雕鏤透剔的銀盤里,放了一顆小巧玲瓏的青螺,十分惹人喜愛。詩人筆下秋月之中的洞庭山水變成了一件精美絕倫的工藝美術(shù)珍品,給人以莫大的藝術(shù)享受!鞍足y盤里一青螺”,真是匪夷所思的妙句。此句的擅勝之處,不止表現(xiàn)在設(shè)譬的精警上,還表現(xiàn)了詩人壯闊不凡的氣度和寄托了詩人高卓清奇的情致。在詩人眼里,千里洞庭不過是妝樓奩鏡、案上杯盤而已。舉重若輕,自然湊泊,毫無矜氣作色之態(tài),這是十分難得的。把人與自然的關(guān)系表現(xiàn)得這樣親切,把湖山的景物描寫得這樣高曠清超,這正是詩人性格、情操和美學趣味的反映。沒有蕩思八極、納須彌于芥子的氣魄,沒有振衣千仞、涅而不緇的襟抱,極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壯采。
5.古詩詞鑒賞摘抄 篇五
江城子·密州出獵
蘇軾〔宋代〕
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賞析
蘇軾因此詞有別于“柳七郎(柳永)風味”而頗為得意。他曾致書信于子駿表達這種自喜:“近卻頗作小詞,雖無柳七郎風味,亦自是一家,數(shù)日前獵于郊外,所獲頗多。作得一闋,令東州壯士抵掌頓足而歌之,吹笛擊鼓以為節(jié),頗壯觀也!
此詞開篇“老夫聊發(fā)少年狂”,出手不凡。用一“狂”字籠罩全篇,藉以抒寫胸中雄健豪放的一腔磊落之氣。接下去的四句寫出獵的雄壯場面,表現(xiàn)了獵者威武豪邁的氣概:詞人左手牽黃犬,右臂駕蒼鷹,好一副出獵的雄姿!隨從武士個個也是“錦帽貂裘”,打獵裝束。千騎奔馳,騰空越野!全城的百姓也來了,來看他們的太守行獵,萬人空巷。這是怎樣一幅聲勢浩大的行獵圖啊,作者倍受鼓舞,氣沖斗牛,為了報答百姓隨行出獵的厚意,決心親自射殺老虎,讓大家看看孫權(quán)當年搏虎的雄姿。作者以少年英主孫權(quán)自比,更是顯出東坡“狂”勁和豪興來。
以上主要寫“出獵”這一特殊場合下表現(xiàn)出來的詞人舉止神態(tài)之“狂”,下片更由實而虛。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毕缕叭涫钦f,我痛飲美酒,心胸開闊,膽氣更為豪壯,雖然兩鬢微微發(fā)白,但這又何妨?東坡為人本來就豪放不羈,再加上酒酣,就更加豪情洋溢了。
“持節(jié)云中,何日遣馮唐?”這兩句是說,什么時候皇帝會派人下來,就像漢文帝派遣馮唐去云中赦免魏尚的罪名(一樣信任我)呢?此時東坡才三十八,因反對王安石新法,自請外任。此時西北邊事緊張,熙寧三年,西夏大舉進軍環(huán)、慶二州,四年占撫寧諸城。東坡因這次打獵,小試身手,進而便想帶兵征討西夏了。漢文帝時云中太守魏尚抗擊匈奴有功,但因報功不實,獲罪削職。后來文帝聽了馮唐的話,派馮唐持節(jié)去赦免魏尚,仍叫他當云中太守。這是東坡借以表示希望朝廷委以邊任,到邊疆抗敵。一個文人要求帶兵打仗,并不奇怪,宋代詩人多有此志。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蹦┤涫钦f,我將使盡力氣拉滿雕弓如滿月一樣,朝著西北瞄望,射向西夏軍隊。詞人最后為自己勾勒了一個挽弓勁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邁,氣概非凡。
此作是千古傳誦的東坡豪放詞代表作之一。詞中寫出獵之行,抒興國安邦之志,拓展了詞境,提高了詞品,擴大了詞的題材范圍,為詞的創(chuàng)作開創(chuàng)了嶄新的道路。后又作出利箭射向敵人這種出人意料的結(jié)局,利用巧妙的藝術(shù)構(gòu)思,把記敘出獵的筆鋒一轉(zhuǎn),自然地表現(xiàn)出了他志在殺敵衛(wèi)國的政治熱情和英雄氣概。作品融敘事、言志、用典為一體,調(diào)動各種藝術(shù)手段形成豪放風格,多角度、多層次地從行動和心理上表現(xiàn)了作者寶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風與豪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