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幼兒園大班數(shù)學課件
活動目標:
1.學會整體觀察,能按照路線規(guī)則走水果迷宮。
2.探索不同的路線,并嘗試設計有規(guī)律的路線。
3.體驗迷宮游戲的樂趣,發(fā)展思維的靈活性。
活動準備:
迷宮圖、各種水果圖片、空白迷宮圖、課件、水彩筆
活動過程:
1.創(chuàng)設情境,重溫走迷宮經驗。
師:水果王國準備舉辦水果節(jié)。要進入水果王國,必須要走過一座迷宮。你們走過迷宮嗎?你是怎么走的?
小結:不管什么樣的迷宮,都有進口、出口和一定的路線規(guī)則。
2.幼兒探索,初步感知按路線規(guī)則走水果迷宮。
。1)出示水果迷宮圖,觀察、討論進口,出口、路線規(guī)則。
。2)初步嘗試按規(guī)則走水果迷宮。
(3)交流走水果迷宮的方法。
小結:迷宮圖拿到手,先找進口和出口。按照路線規(guī)則走,就能順利到出口。
3.再次操作,進一步探索迷宮不同的走法。
。1)交代操作要求:根據路線規(guī)則,比一比,看誰找到的路線多。
(2)幼兒操作。
。3)交流展示。
小結:原來在水果迷宮里,同樣的進口和出口,按照同樣的路線規(guī)則,可以有不一樣的走法。
4.拓展思維,嘗試自己設計迷宮路線圖。
(1)提出挑戰(zhàn)——設計路線圖。
(2)幼兒自主設計。
。3)展示、檢查交流。
(4)感受迷宮的結構組成。
活動延伸:把水果迷宮補充完整,請好朋友走一走我們設計的水果迷宮!
2.幼兒園大班數(shù)學課件
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通過實踐學習自然測量,初步掌握正確的測量方法。
2、使幼兒知道量具的長短與測量的結果有關,量具越長,測的次數(shù)越少,量具越短,測的次數(shù)越多。
3、初步培養(yǎng)幼兒互相合作的能力。
活動準備:
1、各種自然測量的工具。(筆、積木、筷子、布條、紙條等)
2、記錄測量次數(shù)的紙、筆。
活動過程:
1、談話導入活動。
師:小朋友你們知道我們教室里的每一樣物品有多長嗎?
2、學習自然測量。
(1)幼兒嘗試自由測量,記錄結果。
。2)交流,教師請個別幼兒測量從黑板的一端到另一端,并引導幼兒討論出正確的測量方法:測量時,測量工具要和起點對齊,在測量工具的另一頭用筆做個記號,第二次測量時,要從記號開始接下去量。
。3)教師與一位幼兒合作,再次進行測量,并做好測量次數(shù)的記錄,后說出測量結果。
。3)幼兒自由結伴,選擇測量工具和測量線路進行測量,教師進行觀察,適時進行輔導。
(4)請部分幼兒說一說測量的結果。
3、體驗測量工具的長短與測量結果的關系。
。1)師:“我用兩種不同的測量工具測同一條線路,測出的結果是一樣的嗎?”
。2)請兩位幼兒進行實踐操作,引導幼兒比較測量結果的數(shù)目為什么不同,說出用長的工具量出來的次數(shù)少,用短的工具量出來的次數(shù)多。
4、活動延伸:鼓勵幼兒在區(qū)角活動中使用各種不同的測量工具進行測量,比較各種不同的結果。
3.幼兒園大班數(shù)學課件
一、活動目標:
1、鞏固對常見平面圖形的認識,初步體驗平面圖形之間的關系。
2、發(fā)展幼兒創(chuàng)造力和思維靈活性。
活動分析:
重點:是感受平面圖形之間的聯(lián)系。
難點:幼兒在感受過程中關鍵點是對于不同圖形中共用邊的感知與理解。
二、活動準備:火柴棒若干根、記號筆、紙。
三、活動過程:
。ㄒ唬、變魔術,引出課題。
1、今天老師要給小朋友變魔術,大家想不想學呀?
2、出示兩個三角形,提問:它是由幾根火柴棒拼搭成的?
3、教師變魔術:我要拿走一根火柴棒,還剩幾根?我用五根火柴棒也能搭兩個三角形,你們信嗎?
4、誰看出了其中的秘密?為什么五根火柴棒也能搭出兩個三角形?(因為它們有一條公用邊,它叫“公用邊”)
。ǘ、教師啟發(fā)幼兒用火柴棍拼搭圖形,感知圖形邊的共用特征。
1、請小朋友用5根火柴搭出兩個三角形。(個別幼兒示范)
2、請小朋友用6根火柴拼搭一個正方形和一個三角形。(個別幼兒示范)
3、請小朋友用7根火柴拼搭一個長方形兩個正方形。(個別幼兒示范)
。ㄈ、幼兒操作活動,發(fā)展幼兒創(chuàng)造力和思維靈活性。
1、出示記錄表,提出拼搭的要求。
(1)用少的火柴棒搭出五個正方形。
(2)將你搭出的圖形畫出來。
。3)記錄你所用的火柴棒的數(shù)量。
2、教師觀察幼兒操作情況,進行指導。
3、活動評價。
。ㄋ模、活動延伸:請小朋友回班級進入區(qū)域繼續(xù)利用我們的棒來繼續(xù)變魔術,用少的火柴棒搭出五個三角形。
4.幼兒園大班數(shù)學課件
活動目標:
1、激發(fā)幼兒的探究興趣,讓幼兒在探索活動中掌握運沙的科學方法。
2、引導幼兒在活動中發(fā)現(xiàn):用大小不同的工具來運同一堆沙,大工具運的次數(shù)少,小工具運的次數(shù)多。
3、培養(yǎng)幼兒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活動準備:
沙、大小不同的杯子、盆子、記錄單、鉛筆等
活動過程:
1、談話引起幼兒興趣。
今天我們來玩一個運沙游戲,你想用什么工具來運沙?
2、幼兒第運沙。
(1)提出要求:兩人一組輪流運沙,并記錄運沙的總次數(shù)。
。2)出示統(tǒng)計表格,記錄每組幼兒運沙次數(shù),并引導幼兒觀察,發(fā)現(xiàn)問題。(每組兩人使用一個工具運同一堆沙,為什么次數(shù)不一樣)
。3)引導幼兒用科學的方法運沙:每要運得一樣多,通過討論、示范明確運沙的具體操作規(guī)則(滿杯后用工具刮平)
3、幼兒第二次運沙,驗證。
。1)統(tǒng)計運沙次數(shù)
。2)引導觀察數(shù)據,得出結論:同一堆沙用同樣的工具,都裝滿抹平了來運,運的次數(shù)是一樣的。
4、幼兒第三次用不同工具運沙。
。1)幼兒預測大工具來運剛才的一堆沙,運的次數(shù)會怎么樣?
(2)幼兒操作
。3)統(tǒng)計數(shù)據
。4)幼兒通過觀察數(shù)據得出:運的次數(shù)不一樣;大杯子那一排的數(shù)據小,小杯子那一排的數(shù)據大……
教師小結:用大小不同的工具運同一堆沙,大工具運的次數(shù)少,小工具運的次數(shù)多。
5、延伸游戲
請小朋友想想,如果用小碗來運沙,運的結果又會怎么樣?下次我們再來試一下。
5.幼兒園大班數(shù)學課件
活動目標:
1、認識球體,在生活中找到相似的物體。
2、發(fā)展幼兒的觀察力、想象力和思維能力。
3、引導幼兒積極與材料互動,體驗數(shù)學活動的樂趣。
4、引發(fā)幼兒學習的興趣。
5、樂意參與活動,體驗成功后的樂趣。
活動準備:
教具:籃球、足球各1只,圓鏡子一面,一圓硬幣2-3枚,玻璃球2—3扣子2-3個,圓卡2-3張。
學具:幼兒人手1份操作材料(塑料球1只、圓卡1個。)
活動過程:
一、以游戲激發(fā)幼兒探索興趣,導入課題。
“今天老師帶來一個好玩的游戲叫《小孩小孩真愛玩》,在游戲中小朋友一定要仔細觀察物品,找出它們的不同,好嗎?”
二、與圓形比較觀察,認識球體。
1、幼兒自由觀察學具物品,并說一說它們有什么不同。
2、教師小結:像圓形卡片一樣的東西都是圓圓的、扁扁的;而像皮球一樣的東西不管從哪個方向看都是圓的。
三、了解球體特征。
1、繼續(xù)以游戲形式請幼兒自由操作。(“現(xiàn)在就請你們都來摸一摸、比一比、滾一滾這些東西,看你能發(fā)現(xiàn)什么?”)
2、請幼兒說一說自己的發(fā)現(xiàn),并上前試一試,玩一玩,指出哪些東西能向不同方向滾動。
3、教師小結:扁圓形的東西只能向前或向后滾動;而球狀的東西可以向任何方向滾動。所以我們把能向任何方向滾動的,無論從哪個方向看都是圓形的物體叫做球體。
4、師生共說兒歌,理解球體的特征。
“球體球體圓溜溜,那邊看它都是圓,球體球體圓滾滾,哪邊推它都能滾。
四、鞏固對球體特征的認識。
1、分類:將扁圓形物體與球體物體分類。
2、請幼兒想一想,說一說日常生活中與球體相似的物體。
五、區(qū)分平面圖形與立體圖形,知道球體屬于立體圖形。
六、延伸活動
觀察幼兒用書的圖例,找一找哪個不是球體,想一想它們?yōu)槭裁床皇乔蝮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