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jié)日作文# #有關中元節(jié)的作文大全(10篇)#】中元節(jié)又稱“七月節(jié)"或盂蘭盆會",為三大鬼節(jié)之一。中元節(jié)是道教的說法,"中元"之名起于北魏,有些地方俗稱"鬼節(jié)"、"施孤",又稱亡人節(jié)、七月半!队嘘P中元節(jié)的作文》是®無憂考網為大家準備的,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1.有關中元節(jié)的作文
農歷七月十五是傳統(tǒng)的中元節(jié),俗稱鬼節(jié)。這天,爸爸帶我一起回老家過節(jié)祭祖。
一路上,爸爸與車上的叔叔談的很投機,竟然忘記在街上買冥錢冥衣等物品了。到了爺爺家,爸爸看到正騎著摩托車到街上購物的叔叔,連忙叫叔叔帶東西回來。叔叔回來后,爸爸問多少錢,叔叔說算了,只有幾元錢。爸爸堅持要付錢,爸爸說:“祭祖當然要誠心,我是誠心誠意買的,錢當然只能我付!”叔叔笑了笑,把錢接了過去。
吃過中飯,爺爺奶奶開始舂粑粑。他們把浸泡過的黏米放進石臼里,用一根很長兩頭粗的棒槌用力舂,然后將舂過的米粉過篩子粗的繼續(xù)放進石臼里舂直到米粉細滑到滿意為止。接著奶奶把舂好的米粉加水揉成團,在用手捏成一個個長長的橢圓形的粑團,然后用水洗干凈的桐樹葉包好,放進蒸鍋里,蒸熟。揭開鍋蓋,香氣四溢的黏米粑粑唾手可得。我猴急猴急地伸手就要去拿,奶奶立即阻止了我,她告訴我說:“只有讓先祖吃過后,我們才能吃。”我莫名其妙,不情愿地走出去玩了。
天漸漸暗了,爺爺奶奶、叔叔和爸爸一起架起了祭壇,擺上祭品,斟上酒,把冥紙冥衣冥錢等東西解開堆在一起。一切準備就緒,我們按照長幼次序排定,燃放煙花,點燃冥俱,祭祖正式開始。只見爺爺口中念念有詞,左手拿起燃燒的冥紙,右手拿起酒壺,祭天祭地祭祖。禮畢,大家一起雙手作揖,三鞠躬,向先祖祈求平安與幸福。
祭祖一結束,我立即從桌子上抓起一個粑粑,就吃了一口,頓清香撲鼻,軟甜爽口。想不到祖先嘗過的粑粑真的太好吃了,這也許是托先祖的福吧!感謝先祖?zhèn)儯o我們以美食、平安、快樂和幸福。
在江蘇,每逢中元節(jié)吳縣居民以錫箔折錠,沿路楚化;儀征縣各地尚一種紙鬼,內藏碗燈,有賭鬼、酒鬼、大老官等等;宜興縣中元河中放四艘船,一艘放焰火,一艘載佛婆念佛,一艘燒錫箔紙錠,一艘放河燈。東縣鄉(xiāng)民于此日吃扁食,是一種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上海放河燈時,在船尾點綴紅紅綠綠的紙燈,成為“度尾”。
在中元節(jié),人們也要祭祖,在陰歷七月十五民間相信祖先也會在此返家探望子孫,故需要、祭祖。祭祖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七月半”祭祖時,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位一位請出來,恭恭敬敬地放到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先插上香,每日晨、午、昏,共三次茶飯,直到七月卅日送回為止。
這就是中元節(jié)的習俗,聽了我的介紹,你是否有了進一步的了解。
2.有關中元節(jié)的作文
老師說七月半也叫“鬼節(jié)”、“中元節(jié)”,是人們祭祖祭拜先人的一個節(jié)日,也是合家團圓的日子。七月半是在七月十五?墒俏液軕岩衫蠋煹脑,因為我家的中元節(jié)是從七月初九開始的。
在七月初的時候,我們家就會開始為七月半鬼節(jié)做準備——寫包。我老是記不住該怎么稱呼逝世的姥姥、爺爺他們,這時候媽媽就會耐心地教我。說在寫包的時候,稱姥姥為曾祖,稱爺爺為祖考,結尾為老大人,若是女性,則結尾稱呼為老孺人。
寫了包之后就是數(shù)紙錢裝包、封包。
在七月初九的早上,我家會開始做其他準備。如,將八仙桌擦干凈,倒干凈香爐里面的沙子和香灰,買好過節(jié)用的紙錢、紙箱,和祭拜用的瓜果等。
3.有關中元節(jié)的作文
每年農歷7月14日是中元節(jié),又叫鬼節(jié)或著叫盂蘭節(jié),是祭祀孤魂野鬼的大節(jié)日。
中元節(jié)源自道,后來佛教改為現(xiàn)在俗稱的鬼節(jié)。盂蘭節(jié)在印度語中意指“倒懸”,“倒懸”指的的是釋迦十大第子目蓮的母親死后受餓鬼之苦,不能吃東西。后來得到釋迦幫助。用百味五果供養(yǎng)十方神佛并藉功德救母親。所以現(xiàn)在為了祭祀孤魂都在鬼月農歷7月舉行普渡會,現(xiàn)在叫鬼節(jié)。一般來說古時候都不愿在這個月作嫁娶等重要事。
4.有關中元節(jié)的作文
中元節(jié)源出于道教,據(jù)《道藏》載:“中元之日,地官勾搜選眾人,分別善惡……于其日夜講誦是經,十方大圣,齊詠靈篇。囚徒餓鬼,當時解脫!币虼俗怨乓詠恚耖g都認為這一天是祭祀亡親、悼念祖先的日子。
中元節(jié)的起源,與佛教的“孟蘭盆會”也有很大的關系!懊咸m”是梵語,倒懸的意思,盆是指供品的盛器。他們認為供此具可解救已逝去父母、亡親的倒懸之苦。
佛典《孟蘭盆經》中記載這么一個故事,說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目連(亦稱目鍵連),得到六通(六種智慧)后,想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即用道眼視察,看到已逝去的母親在餓鬼道中受苦,瘦得皮包骨頭不成人形。目連十分傷心,于是用缽盛飯,想送給母親吃,但是飯剛送到他母親手中,尚未入口即化為灰燼。
目連無奈,哭著請求佛祖幫助救救他的母親。佛祖說:“你母親罪孽深重,你一人是救不了的,要靠十方僧眾的道力才行,你要在七月十五日眾僧結夏安居修行圓滿的日子里,敬設盛大的孟蘭盆供,以百味飲食供養(yǎng)十方眾僧,依靠他們的感神道力,才能救出你的母親!蹦窟B照佛祖的指點去做,他的母親真的脫離了餓鬼道。佛祖還說:“今后凡佛弟子行慈孝時,都可于七月十五日佛自恣(舒服)時,佛喜歡日,備辦百味飲食,廣設盂蘭盆供,供養(yǎng)眾僧,這樣做既可為在生父母添福添壽,又可為已逝的父母離開苦海,得到快樂,以報答父母的養(yǎng)育之恩。到了西晉,《盂蘭盆經》被譯成漢文,因為它所提倡的報答父母養(yǎng)育之恩,和我國儒家傳統(tǒng)的孝出國順父母的思想大致相同,所以受到君王的贊揚和重視,并在我國廣為流傳。
5.有關中元節(jié)的作文
今天是農歷七月十四,我和媽媽在家搬出一張桌子來燒香拜拜。我問媽媽:為什么要燒香拜拜。媽媽說:“今天是鬼節(jié)!钡纫幌乱赝馄偶页燥。為什么會有鬼節(jié)?我上網查了一番,原來:“中國有三大鬼節(jié):清明節(jié)、中元節(jié)(七月十五)、寒衣節(jié)(十月初一)。中國人不僅對人有人情味,對鬼都有人情味,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農歷七月十五的鬼節(jié)。
相傳,每年從七月一日起閻王就下令大開地獄之門,讓那些終年受苦受難禁錮在地獄的冤魂厲鬼走出地獄,獲得短期的游蕩,享受人間血食,所以人們稱七月為鬼月,這個月人們認為是不吉的月份,既不嫁娶,也不搬家。
七月十四或十五,鬼門關大開之日。家家戶戶要準備紙錢、果盤、供桌“燒經”了。特意供奉水蒸餛飩、餃子。家有新亡,除靈前則在七月十三燒經。何謂燒經,一般理解為祭祀祖先的一種形式燒燒紙錢叩叩頭。
不管是燒紙錢送祝福,還是捧雛菊寄哀思,或者在互聯(lián)網上祭先人,或者是放河燈,今天活著的人一起思念過去的人,共同送去對先人的祝福,是人靈性的自發(fā),是感情的延伸,是最基本的信仰。而且同時“活著的人要好好珍惜活著的每一天,不要愧對社會和朋友,不要愧對了已經永遠離去的親人。因為,總有一天我們要和他們相見,到時候,你可以自豪地說,在人間是好漢,在陰間也要做鬼雄!”
七月十四/十五日,既是民間的鬼節(jié),又是道家的中元節(jié),佛教的盂蘭盆節(jié),僧道俗三流合一。道教有所謂天官、地官、水官,合稱三官,這三位是玉帝派駐人間的代表,每年都要考察人間的善惡,向上天匯報。三官分別以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為誕辰,這三個日子也叫三元。七月十五日,叫中元,正值地官校籍赦罪之時,這一天,他要拿出厚厚的花名冊,根據(jù)神仙、凡人、動物們的表現(xiàn),勾勾畫畫,赦罪免刑。民間在中元節(jié)這一天搞一些祭祀活動,拯救那些孤魂野鬼。
七月十五又是佛教的盂蘭盆節(jié)。據(jù)說釋迦牟尼有個叫目連的弟子,其母雖然年輕漂亮,卻無嘉言懿行,愛財小氣,尤其仇視僧人,死后被打入惡鬼行列,受餓鬼糾纏,無法進食。他向佛祖求救,佛祖感其孝心,授予《盂蘭盆經》,許其在七月十五日這一天,準備百味五果,各種用具,裝入盆中,供養(yǎng)十方僧眾,其母才脫離惡鬼界,升入天堂。佛祖有鑒于此,推而廣之,要求佛門弟子盡心行孝,每年的七月十五,做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恩!蔽一腥淮笪,鬼節(jié)還有這樣的歷史。
6.有關中元節(jié)的作文
每逢七月,民間必定會舉行隆重的慶;顒,全國各地,無論是商業(yè)區(qū)還是組屋區(qū),都可以看到慶中元的紅色招紙,張燈結彩,設壇酬神!捌斩取眱x式是中元節(jié)中最最重要的環(huán)節(jié),大致可分為街普、市普、廟普等,以街坊為主的普度稱為“街普”,以市場為主的普度稱為“市普”,由廟宇住持的普度稱為“廟普”。普度通常以寺廟為中心,附近居民將祭品拿到寺廟來祭祀,也有很多人在家門前擺放供桌,陳設祭品,還會在屋檐下掛紙燈。
祭祖節(jié)在陰歷七月十五,所以簡稱“七月半”祭祖。但祭拜的儀式一般在七月底之前傍晚時分舉行,并不局限于特定的一天,平常日子要對先人祭拜,一般都不動先人的'牌位。到了祭祀的時候,則要把先人的牌位一一請出,恭恭敬敬地擺放在專門做祭拜用的供桌上,再在每位先人的牌位前插上香,每日晨、午、昏,供三次茶飯,直到七月三十送回為止。有先人畫像的,也要請出掛起來。祭拜時,依照輩份和長幼次序,給每位先人磕頭,默默禱告,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平安幸福。
送回時,要選擇斷黑之后,一般是一家之長及家中男丁攜帶炮竹、紙錢、香燭,找一塊僻靜的河畔或塘邊平地,用石灰撒一圓圈,表示禁區(qū)。再在圈內潑些水飯,燒些紙錢衣物,稱燒“包衣”,鳴放鞭炮,恭送祖先上路,回轉“陰曹地府”。
現(xiàn)在,中元節(jié)的祭祖儀式已經簡化,大部分地區(qū)都是在農歷七月十五或七月十四傍晚開始舉行祭祖儀式。祭祖儀式也已經簡化了,逐漸剔除了迷信色彩,保留祭奠形式,作為對祖先的緬懷和紀念。
7.有關中元節(jié)的作文
中元節(jié)是道教的說法,中國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稱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賜福日,中元為地官赦罪日,下元為水官解厄日。所以會在中元時普渡孤魂野鬼。中元節(jié)——農歷7月15日中國民間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元節(jié)”。在南方,亦稱“鬼節(jié)”。也有說法中元節(jié)是在農歷7月14日。這天,人們帶上祭品,到墳上去祭奠祖先,與清明節(jié)上墳相似。在封建時代,地方官府還命令寺廟的和尚道士設孤魂道場,以祭奠陣亡的軍士,中元節(jié)時,人們要焚燒大量的紙錢。
從有關中元節(jié)的傳說中,可深切體認到中元節(jié)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意義在,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一是發(fā)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這全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fā),很有人情味。所以,在慶贊中元的同時,應該跳脫鬼的角度,期勉互愛。
8.有關中元節(jié)的作文
今天是農歷七月十五一年一度的中元節(jié)我要去給外婆掃墓。
一大早老媽就把我叫起來,倒計時上去買燒紙也就是所謂失去親人的“錢”到啦集市上各種各樣錢看得我眼花繚亂。有一元。兩元一千元的紙幣上面還有玉皇大帝的頭像。還有金銀元 寶,紙銅板……
買好燒紙后我們往回返。
外婆的墳墓在一大片玉米地里,由于玉米的葉子非常鋒利,很容易刮傷我們于是我們各自都做好啦防護。姑外婆和老媽都穿個破褂子,帶頭沖進了玉米地我也不甘示弱披上雨衣也沖進玉米地在地里,在地里我雙手向前伸直,把玉米葉撥向兩邊這樣就傷不到我了。
這樣過了十分鐘左右,我們來到拉墳前用手劃拉一個十子架,接著用打火機點燃啦“錢”火嘩的一下燒拉起來由于玉米地里本來就悶熱再加上燃燒的火焰使本來就汗流浹背的我們更熱啦,汗珠啪嗒啪嗒的往下落,但老媽卻說“老媽收你的錢在那邊要舍得花錢,別省吃儉用……”此時老媽的表情是那么嚴肅。痛苦。
中元節(jié),這個悲傷哀痛的日子,這個思念親人的日子,這個令我永生難忘的日子。
9.有關中元節(jié)的作文
中國是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它擁有遼闊的面積,擁有豐富的資源,還有豐富多彩的古老節(jié)日。我們中國的節(jié)日,有歡天喜地的春節(jié)、有歡聚一堂的中秋節(jié),還有紀念偉大詩人屈原的端午節(jié)等等?墒羌o念死去的親人的節(jié)日有清明節(jié),還有七月半的中元節(jié)。
中元節(jié)那天到了,我和爸爸在草場上悠閑地散步,草場上燒紙的人可真多,燒紙錢發(fā)出的火光讓黑夜一片明亮。
有的人不僅燒紙,還放孔明燈。當孔明燈飛起來的那一刻,那家人就像離去的親人要走了一樣,是那樣的悲痛,那樣的不舍……充滿悲傷的眼睛一直看著孔明燈慢慢地飛向天際,再也看不見……
爸爸對我說:“兒子,我們回去吧!”“好吧!蔽液桶职旨涌炝嘶丶也椒サ乃俣,不一會兒就到家了。
一進家門,就看見媽媽準備好了紙錢。我們來到一空曠處,媽媽把火點著,就叫我過去和她一起燒;鸸庥持鴭寢尩哪橗,我看見媽媽的眼神中有著一絲絲悲傷。
我想:媽媽應該是想念姥姥了吧!燃燒的紙錢火苗在跳躍著,透過火光中,我隱隱約約看見了姥姥慈祥的面容。
我想起了她老人家在世時對我的好。姥姥總是先把好吃的給我,爸爸媽媽知道后讓我把那些好吃的還給了姥姥。可是姥姥又偷偷地把吃的給了我。那時我還小,可是現(xiàn)在有好吃的,她老人家卻吃不到了。
小時候,我犯錯,爸爸要打我,姥姥就護著我,F(xiàn)在我長大了,聽爸爸媽媽的話了,不用在被誰保護了,可姥姥她老人家卻不在了。
給姥姥燒完了紙錢,我們就要回家了。這時一陣微風吹過,吹拂起了燒盡的紙錢黑色紙灰,那一片片紙灰翩翩起舞,有如一只只美麗的黑蝴蝶。我仿佛又看見了姥姥那慈祥的面容。
我想您,姥姥!
10.有關中元節(jié)的作文
中元節(jié),是華人很重視的一個日子,每一年的中元節(jié)都會有許許多多普渡祭拜的盛會舉行。
這個鬼節(jié)也是眾多的華人節(jié)日中規(guī)模,花錢最多的一個節(jié)日。
中元節(jié),也是佛教的“盂蘭節(jié)”。有關盂蘭節(jié)民間一直是流傳著目蓮救母的故事。話說,目蓮的母親被打入地獄。
目蓮用其神通力,看到了他的母親墮入惡鬼道中,肚子很大,喉嚨很小,不能進食,餓得很辛苦。他見狀,拿了飯要喂母親,可是飯一進口,就燒成灰炭。
目蓮感到悲痛極了,要求釋迦解救。釋迦告訴他說:其母罪孽太深,一定要以盆器,羅列百味,供奉眾僧,才能解他母親倒懸之苦。
終于,他幫助了他的母親脫離倒懸之苦。后人因此應念心中,每年的七月十五以盂蘭盆,施佛及僧,報答父母養(yǎng)育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