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8禁黄网站免费观看,99爱在线精品免费观看,粉嫩metart人体欣赏,99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6080亚洲人久久精品

簡單高中文言文及譯文10篇

時間:2022-05-25 17:40:00   來源:無憂考網(wǎng)     [字體: ]
【#少兒綜合素質(zhì)訓練# #簡單高中文言文及譯文10篇#】學習文言文可以了解歷史,學習古代文化,欣賞古代文學,研究古代文明。下面是®無憂考網(wǎng)分享的簡單高中文言文及譯文10篇。歡迎閱讀參考!



1.簡單高中文言文及譯文

  赤壁賦

  蘇軾〔宋代〕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馮通:憑)

  于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余音裊裊,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朔遣苊系轮姾?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于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于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共適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盞更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譯文

  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與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清風陣陣拂來,水面波瀾不起。舉起酒杯向同伴勸酒,吟誦《明月》中“窈窕”這一章。不一會兒,明月從東山后升起,在斗宿與牛宿之間來回移動。白茫茫的水汽橫貫江面,水光連著天際。放縱一片葦葉似的小船隨意漂浮,越過浩瀚無垠的茫茫江面。浩浩淼淼好像乘風凌空而行,并不知道到哪里才會停棲,飄飄搖搖好像要離開塵世飄飛而起,羽化成仙進入仙境。

  在這時喝酒喝得非常高興,打著節(jié)拍唱起歌來。歌中唱到:“桂木船棹啊香蘭船槳,擊打著月光下的清波,在泛著月光的水面逆流而上。我的情思啊悠遠茫茫,眺望賢明的君主啊,卻在天的另一方!庇袝刀春嵉目腿,配著節(jié)奏為歌聲伴和,洞簫的聲音嗚嗚咽咽:有如哀怨有如思慕,既像啜泣也像傾訴,余音在江上回蕩,像細絲一樣連續(xù)不斷。能使深谷中的蛟龍為之起舞,能使孤舟上的寡婦為之飲泣。

  我的神色也愁慘起來,整好衣襟坐端正,向客人問道:“簫聲為什么這樣哀怨呢?”客人回答:“‘月明星稀,烏鵲南飛’,這不是曹公孟德的詩么?這里向西可以望到夏口,向東可以望到武昌,山河接壤連綿不絕,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蒼蒼。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圍困的地方么?當初他攻陷荊州,奪得江陵,沿長江順流東下,麾下的戰(zhàn)船首尾相連延綿千里,旗子將天空全都蔽住,面對大江斟酒,橫執(zhí)長矛吟詩,本來是當世的一位英雄人物,然而現(xiàn)在又在哪里呢?何況我與你在江中的小洲打漁砍柴,以魚蝦為侶,以麋鹿為友,在江上駕著這一葉小舟,舉起杯盞相互敬酒,如同蜉蝣置身于廣闊的天地中,像滄海中的一粒粟米那樣渺小。唉,哀嘆我們的一生只是短暫的片刻,不由羨慕長江的沒有窮盡。想要攜同仙人攜手遨游各地,與明月相擁而永存世間。知道上面這些想法不能屢次實現(xiàn),只得將憾恨化為簫音,托寄在悲涼的秋風中罷了!

  我問道:“你可也知道這水與月?時間流逝就像這水,其實并沒有真正逝去;時圓時缺的就像這月,終究沒有增減?梢,從事物易變的一面看來,天地間萬事萬物時刻在變動,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同我們來說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羨慕的呢?何況天地之間,萬物各有主宰者,若不是自己應該擁有的,即使一分一毫也不能求取。只有江上的清風,以及山間的明月,聽到便成了聲音,進入眼簾便繪出形色,取得這些不會有人禁止,感受這些也不會有竭盡的憂慮。這是大自然恩賜的沒有窮盡的寶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客人高興地笑了,洗凈酒杯重新飲酒。菜肴果品都已吃完,杯子盤子雜亂一片。大家互相枕著墊著睡在船上,不知不覺東方已經(jīng)露出白色的曙光。

2.簡單高中文言文及譯文

  庖丁解牛

  莊子〔先秦〕

  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jīng)首》之會。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蓋至此乎?”

  庖丁釋刀對曰:“臣之所好者道也,進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雖然,每至于族,吾見其難為,怵然為戒,視為止,行為遲。動刀甚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善刀而藏之。”

  文惠君曰:“善哉!吾聞庖丁之言,得養(yǎng)生焉。”

  譯文

  庖丁給梁惠王宰牛。手接觸的地方,肩膀倚靠的地方,腳踩的地方,膝蓋頂?shù)牡胤,嘩嘩作響,進刀時豁豁地,沒有不合音律的:合乎(湯時)《桑林》舞樂的節(jié)拍,又合乎(堯時)《經(jīng)首》樂曲的節(jié)奏。

  梁惠王說:“嘻,好。。憬馀5模┘夹g(shù)怎么竟會高超到這種程度啊?”

  庖丁放下刀回答說:“我追求的,是道,已經(jīng)超過一般的技術(shù)了。起初我宰牛的時候,眼里看到的是一只完整的牛;幾年以后,再未見過完整的牛了,F(xiàn)在,我憑精神和牛接觸,而不用眼睛去看,感官停止了而精神在活動。依照牛的生理上的天然結(jié)構(gòu),砍入牛體筋骨相接的縫隙,順著骨節(jié)間的空處進刀,依照牛體本來的構(gòu)造,筋脈經(jīng)絡相連的地方和筋骨結(jié)合的地方,尚且不曾拿刀碰到過,更何況大骨呢!技術(shù)好的廚師每年更換一把刀,是用刀割斷筋肉割壞的(就像我們用刀割繩子一樣);技術(shù)一般的廚師每月就得更換一把刀,是砍斷骨頭而將刀砍壞的。如今,我的刀用了十九年,所宰的牛有幾千頭了,但刀刃鋒利得就像剛在磨刀石上磨好的一樣。那牛的骨節(jié)有間隙,而刀刃很;用很薄的刀刃插入有空隙的骨節(jié),寬寬綽綽地,那么刀刃的運轉(zhuǎn)必然是有余地的。∫虼,十九年來,刀刃還像剛從磨刀石上磨出來的一樣。即使是這樣,每當碰到筋骨交錯聚結(jié)的地方,我看到那里很難下刀,就小心翼翼地提高警惕,視力集中到一點,動作緩慢下來,動起刀來非常輕,豁啦一聲,牛的骨和肉一下子就解開了,就像泥土散落在地上一樣。我提著刀站立起來,為此舉目四望,為此悠然自得,心滿意足,然后把刀擦抹干凈,收藏起來!

  梁惠王說:“好。∥衣犃蒜叶〉倪@番話,懂得了養(yǎng)生的道理了!

3.簡單高中文言文及譯文

  大學之道

  禮記〔兩漢〕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后,則近道矣。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謂知本,此謂知之至也。

  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學習和應用于生活,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zhèn)靜不躁;鎮(zhèn)靜不躁才能使內(nèi)心安定;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詳;思慮周詳才能夠處事合宜。每一樣東西都有根本有始末,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jié)。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fā)展的規(guī)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yǎng)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革除不好的思想;認識最真的本心。

  通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彰顯明德,認識本心,表里如一。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yǎng)品性;品性修養(yǎng)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一律都要以修養(yǎng)品性為根本。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4.簡單高中文言文及譯文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先秦〕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于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nèi)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于鄉(xiāng)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達。茍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茍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譯文

  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古代圣王由于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用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里面運轉(zhuǎn)東西一樣容易了。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是因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里面去了,必然會產(chǎn)生驚懼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的父母拉關(guān)系,不是因為要想在鄉(xiāng)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chǎn)生這種驚懼同情心理的。由此看來,沒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發(fā)端;羞恥心是義的發(fā)端;謙讓心是禮的發(fā)端;是非心是智的發(fā)端。人有這四種發(fā)端,就像有四肢一樣。有了這四種發(fā)端卻自認為不行的,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有這四種發(fā)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yǎng)父母都成問題!

5.簡單高中文言文及譯文

  五石之瓠

  莊子〔先秦〕

  惠子謂莊子曰:“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剖之以為瓢,則瓠落無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鼻f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吐勚,請買其方百金。聚族而謀之曰:‘我世世為洴澼絖,不過數(shù)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請與之!偷弥,以說吳王。越有難,吳王使之將,冬,與越人水戰(zhàn),大敗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龜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則所用之異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譯文

  惠子對莊子說:“魏王贈送我大葫蘆的種子,我將它培植起來后,結(jié)出的果實有五石容積。用大葫蘆去盛水漿,可是它不夠堅固,無法拿起來。把它剖開做瓢,卻因太大而沒有適于它容納的東西。這個葫蘆不是不大呀,我因為它沒有什么用處而砸爛了它!鼻f子說:“先生實在是不善于使用大東西啊!宋國有一善于調(diào)制不皸手藥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絲絮為職業(yè)。有個游客聽說了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價收買他的藥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們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絲絮,所得不過數(shù)金,如今一下子就可賣得百金。還是把藥方賣給他吧。’游客得到藥方,來取悅吳王。越國發(fā)兵入侵吳國,吳王派他統(tǒng)率部隊,冬天跟越軍在水上交戰(zhàn),大敗越軍,吳王劃割土地封賞他。能使手不皸裂,藥方是同樣的,有的人用它來獲得封賞,有的人卻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絲絮,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F(xiàn)在你有可容五石東西的大葫蘆,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卻擔憂它大而無處可容納,看來先生你還是心竅不通啊!”

6.簡單高中文言文及譯文

  陳情表

  西晉·李密〔魏晉〕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愍臣孤弱,躬親撫養(yǎng)。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nèi)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愍一作:憫;孑立一作:獨立)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yǎng)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 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jié)。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yōu)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母、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qū)區(qū)不能廢遠。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jié)于陛下之日長,報養(yǎng)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yǎng)。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愿陛下矜愍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jié)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祖母劉一作:祖母;矜愍一作:矜憫)

  譯文

  臣李密陳言:我因命運坎坷,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剛出生六個月,父親就棄我而死去。我四歲的時候,舅父強迫母親改變了守節(jié)的志向。我的祖母劉氏,憐憫我年幼喪父,便親自撫養(yǎng)。臣小的時候經(jīng)常生病,九歲時不能走路。孤獨無靠,一直到成人自立。既沒有叔叔伯伯,又缺少兄弟,門庭衰微、福分淺薄,很晚才有兒子。在外面沒有比較親近的親戚,在家里又沒有照應門戶的童仆,生活孤單沒有依靠,只有自己的身體和影子相互安慰。但祖母劉氏又早被疾病纏繞,常年臥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飯喝藥,從來就沒有離開她。

  到了晉朝建立,我蒙受著清明的政治教化。先前有名叫逵的太守,察舉臣為孝廉,后來又有名叫榮的刺史推舉臣為優(yōu)秀人才。臣因為供奉贍養(yǎng)祖母的事無人承擔,辭謝不接受任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詔書,任命我為郎中,不久又蒙受國家恩命,任命我為洗 馬。我憑借卑微低賤的身份,擔當侍奉太子的職務,這實在不是我殺身所能報答朝廷的。我將以上苦衷上表報告,加以推辭不去就職。但是詔書急切嚴峻,責備我怠慢不敬?たh長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縣的長官登門督促,比流星墜落還要急迫。我很想奉旨為皇上奔走效勞,但祖母劉氏的病卻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順從自己的私情,但報告申訴不被允許。我是進退兩難,十分狼狽。

  我想晉朝是用孝道來治理天下的,凡是年老而德高的舊臣,尚且還受到憐憫?zhàn)B育,況且我孤單凄苦的程度更為嚴重呢。況且我年輕的時候曾經(jīng)做過蜀漢的官,擔任過郎官職務,本來就希望做官顯達,并不顧惜名聲節(jié)操。現(xiàn)在我是一個低賤的亡國俘虜,十分卑微淺陋,受到過分提拔,恩寵優(yōu)厚,怎敢猶豫不決而有非分的企求呢?只是因為祖母劉氏壽命即將終了,氣息微弱,生命垂危,早上不能想到晚上怎樣。我如果沒有祖母,無法達到今天的地位;祖母如果沒有我的照料,也無法度過她的余生。祖孫二人,互相依靠而維持生命,因此我不能廢止侍養(yǎng)祖母而遠離。

  我現(xiàn)在的年齡四十四歲了,祖母現(xiàn)在的年齡九十六歲了,這樣看來我在陛下面前盡忠盡節(jié)的日子還很長,而在祖母劉氏面前盡孝盡心的日子很短。我懷著烏鴉反哺的私情,乞求能夠準許我完成對祖母養(yǎng)老送終的心愿。我的辛酸苦楚,并不僅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長官所能明白知曉的,天地神明,實在也都能明察。希望陛下能憐憫我的誠心,滿足我微不足道的心愿,使祖母劉氏能夠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著應當殺身報效朝廷,死了也要結(jié)草銜環(huán)來報答陛下的恩情。我懷著像犬馬一樣不勝恐懼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來使陛下知道這件事。



7.簡單高中文言文及譯文

  項脊軒志

  歸有光〔明代〕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室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塵泥滲漉,雨澤下 注;每移案,顧視無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過午已昏。余稍為修葺,使不上漏。前辟四窗,垣墻周庭,以當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又雜植蘭桂竹木于庭,舊時欄楯,亦遂增勝。借書滿架,偃仰嘯歌,冥然兀坐,萬籟有聲;而庭階寂寂,小鳥時來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墻,桂影斑駁,風移影動,珊珊可愛。(階寂寂一作:堦寂寂)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為一。迨諸父異爨,內(nèi)外多置小門墻,往往而是,東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雞棲于廳。庭中始為籬,已為墻,凡再變矣。家有老嫗,嘗居于此。嫗,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撫之甚厚。室西連于中閨,先妣嘗一至。嫗每謂余曰:“某所,而母立于茲!眿炗衷唬骸叭赕⒃谖釕眩蛇啥荒镆灾高甸T扉曰:‘兒寒乎?欲食乎?’吾從板外相為應答!闭Z未畢,余泣,嫗亦泣。余自束發(fā)讀書軒中,一日,大母過余曰:“吾兒,久不見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類女郎也?”比去,以手闔門,自語曰:“吾家讀書久不效,兒之成,則可待乎!”頃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間執(zhí)此以朝,他日汝當用之!”瞻顧遺跡,如在昨日,令人長號不自禁。

  軒東,故嘗為廚,人往,從軒前過。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軒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護者。

  項脊生曰:“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懷清臺;劉玄德與曹操爭天下,諸葛孔明起隴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區(qū)區(qū)處敗屋中,方揚眉、瞬目,謂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謂與坎井之蛙何異?”

  余既為此志,后五年,吾妻來歸,時至軒中,從余問古事,或憑幾學書。吾妻歸寧,述諸小妹語曰:“聞姊家有閣子,且何謂閣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壞不修。其后二年,余久臥病無聊,乃使人復葺南閣子,其制稍異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

  譯文

  項脊軒,是過去的南閣樓。室內(nèi)面積只有一丈見方,可以容納一個人居住。這座百年老屋,(屋頂墻上的)泥土從上邊漏下來,雨水也一直往下流;我每次動書桌,環(huán)視四周都沒有可以安置桌案的地方。又屋子方位朝北,不能被陽光照到,一過了中午(屋內(nèi))就已昏暗。我稍稍修理了一下,使它不從上面漏土漏雨。向前開了四扇窗子,用矮墻在庭院周圍環(huán)繞,用來擋住南面射來的日光,日光反射照耀,室內(nèi)才明亮起來。又在庭院里隨意地種上蘭花、桂樹、竹子等草木,往日的欄桿,也增加了新的光彩。家中的書擺滿了書架,我仰頭高聲吟誦詩歌,有時又靜靜地獨自端坐,聽自然界各種各樣的聲音;庭院、臺階前靜悄悄的,小鳥不時飛下來啄食,人走到它跟前也不離開。農(nóng)歷十五的夜晚,明月高懸,照亮半截墻壁,桂樹的影子交雜錯落,微風吹過影子搖動,可愛極了。

  然而我住在這里,有許多值得高興的事,也有許多悲傷的事。在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為一體。等到伯父、叔父們分了家,室內(nèi)外設置了許多小門,墻壁到處都是。分家后,狗把原住同一庭院的人當作陌生人,客人得越過廚房去吃飯,雞在廳堂里棲息。庭院中開始是籬笆隔開,然后又砌成了墻,一共變了兩次。家中有個老婆婆,曾經(jīng)在這里居住過。這個老婆婆,是我已經(jīng)去世的祖母的婢女,給兩代人喂過奶,先母對她很好。房子的西邊和內(nèi)室相連,去世的母親曾經(jīng)來過這里。老婆婆常常對我說:“這個地方,你母親曾經(jīng)站在這里!崩掀牌庞终f:“你姐姐在我懷中,呱呱地哭泣;你母親用手指敲著房門說:‘孩子是冷呢,還是想吃東西呢?’我隔著門一一回答!痹掃沒有說完,我就哭起來,老婆婆也流下了眼淚。我從十五歲起就在軒內(nèi)讀書,有一天,祖母來看我,說:“我的孩子,好久沒有見到你的身影了,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這里,很像個女孩子呀?”等到離開時,用手關(guān)上門,自言自語地說:“我們家讀書人很久沒有得到功名了,(我)孩子的成功,就指日可待了啊!”不一會,拿著一個象笏過來,說:“這是我的祖父太常公宣德年間拿著去朝見皇帝用的,以后你一定會用到它!”瞻仰回顧舊日事物,就像發(fā)生在昨天一樣,讓人忍不住放聲大哭。

  項脊軒的東邊曾經(jīng)是廚房,人們到那里去,必須從軒前經(jīng)過。我關(guān)著窗子住在里面,時間長了,能夠根據(jù)腳步聲辨別是誰。項脊軒一共遭過四次火災,能夠不被焚毀,大概是有神靈在保護著吧。

  我認為:巴蜀寡婦名叫清的,守著丹砂礦井,得到的好處為天下第一,后來秦始皇為表彰她而筑了女懷清臺。劉備和曹操爭奪天下,諸葛孔明從隆中出山建功立業(yè)。當這兩個人無聲無息地住在偏僻的地方時,世人哪里能知道他們?我住在這小小的破屋中,當我揚眉眨眼時,認為這破屋中自有不平凡的事物。知道的人,是不是要說我跟淺薄的淺井之蛙沒什么不同?

  我作了這篇文章之后,過了五年,我的妻子嫁到我家來,她時常來到軒中,向我問一些舊時的事情,有時伏在桌旁學寫字。我妻子回娘家探親,回來轉(zhuǎn)述她的小妹妹們的話說:“聽說姐姐家有個小閣樓,那么,什么叫小閣樓呢?”這以后六年,我的妻子去世,項脊軒破敗沒有整修。又過了兩年,我很長時間生病臥床沒有什么(精神上的)寄托,就派人再次修繕南閣子,格局跟過去稍有不同。然而這之后我多在外邊,不常住在這里。

  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樹,是妻子去世那年我親手種植的,如今已經(jīng)高高挺立著,枝葉繁茂像傘一樣了。

8.簡單高中文言文及譯文

  蘭亭集序

  王羲之〔魏晉〕

  永和九年,歲在癸丑,暮春之初,會于會稽山陰之蘭亭,修禊事也。群賢畢至,少長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嶺,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帶左右,引以為流觴曲水,列坐其次。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

  是日也,天朗氣清,惠風和暢。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所以游目騁懷,足以極視聽之娛,信可樂也。

  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或取諸懷抱,悟言一室之內(nèi);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雖趣舍萬殊,靜躁不同,當其欣于所遇,暫得于己,快然自足,曾不知老之將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隨事遷,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猶不能不以之興懷。況修短隨化,終期于盡。古人云:“死生亦大矣。”豈不痛哉!(趣一作:曲;曾不知老之將至一作:不知老之將至)

  每覽昔人興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嘗不臨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懷。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后之視今,亦猶今之視昔。悲夫!故列敘時人,錄其所述,雖世殊事異,所以興懷,其致一也。后之覽者,亦將有感于斯文。

  譯文

  永和九年,時在癸丑之年,三月上旬,我們會集在會稽郡山陰城的蘭亭,為了做禊禮這件事。諸多賢士能人都匯聚到這里,年長、年少者都聚集在這里。蘭亭這個地方有高峻的山峰,茂盛高密的樹林和竹叢;又有清澈激蕩的水流,在亭子的左右輝映環(huán)繞,我們把水引來作為漂傳酒杯的環(huán)形渠水,排列坐在曲水旁邊,雖然沒有管弦齊奏的盛況,但喝著酒作著詩,也足夠來暢快表達幽深內(nèi)藏的感情了。

  這一天,天氣晴朗,和風習習,抬頭縱觀廣闊的天空,俯看觀察大地上繁多的萬物,用來舒展眼力,開闊胸懷,足夠來極盡視聽的歡娛,實在很快樂。

  人與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過一生。有的人在室內(nèi)暢談自己的胸懷抱負;有的人就著自己所愛好的事物,寄托自己的情懷,不受約束,放縱無羈的生活。雖然各有各的愛好,安靜與躁動各不相同,但當他們對所接觸的事物感到高興時,一時感到自得,感到高興和滿足,竟然不知道衰老將要到來。等到對于自己所喜愛的事物感到厭倦,心情隨著當前的境況而變化,感慨隨之產(chǎn)生了。過去所喜歡的東西,轉(zhuǎn)瞬間,已經(jīng)成為舊跡,尚且不能不因為它引發(fā)心中的感觸,況且壽命長短,聽憑造化,最后歸結(jié)于消滅。古人說:“死生畢竟是件大事啊。”怎么能不讓人悲痛呢?

  每當我看到前人興懷感慨的原因,與我所感嘆的好像符契一樣相合,沒有不面對著他們的文章而嗟嘆感傷的,在心里又不能清楚地說明。本來知道把生死等同的說法是不真實的,把長壽和*等同起來的說法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人,也就像今人看待前人?杀!所以一個一個記下當時與會的人,錄下他們所作的詩篇?v使時代變了,事情不同了,但觸發(fā)人們情懷的原因,他們的思想情趣是一樣的。后世的讀者,也將對這次集會的詩文有所感慨。

9.簡單高中文言文及譯文

  歸去來兮辭

  陶淵明〔魏晉〕

  余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幼稚盈室,瓶無儲粟,生生所資,未見其術(shù)。親故多勸余為長吏,脫然有懷,求之靡途。會有四方之事,諸侯以惠愛為德,家叔以余貧苦,遂見用于小邑。于時風波未靜,心憚遠役,彭澤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歸歟之情。何則?質(zhì)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饑凍雖切,違己交病。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猶望一稔,當斂裳宵逝。尋程氏妹喪于武昌,情在駿奔,自免去職。仲秋至冬,在官八十余日。因事順心,命篇曰《歸去來兮》。乙巳歲十一月也。

  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為形役,奚惆悵而獨悲?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舟遙遙以輕飏,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仆歡迎,稚子候門。三徑就荒,松菊猶存。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引壺觴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顏。倚南窗以寄傲,審容膝之易安。園日涉以成趣,門雖設而常關(guān)。策扶老以流憩,時矯首而遐觀。云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景翳翳以將入,撫孤松而盤桓。

  歸去來兮,請息交以絕游。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悅親戚之情話,樂琴書以消憂。農(nóng)人告余以春及,將有事于西疇;蛎碥,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jīng)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

  已矣乎!寓形宇內(nèi)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胡為乎遑遑欲何之?富貴非吾愿,帝鄉(xiāng)不可期。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譯文

  我家貧窮,種田不能夠自給。孩子很多,米缸里沒有存糧,維持生活所需的一切,沒有辦法解決。親友大都勸我去做官,我心里也有這個念頭,可是求官缺少門路。正趕上有奉使外出的官吏,地方大吏以愛惜人才為美德,叔父也因為我家境貧苦(替我設法),我就被委任到小縣做官。那時社會上動蕩不安,心里懼怕到遠地當官。彭澤縣離家一百里,公田收獲的糧食,足夠造酒飲用,所以就請求去那里。等到過了一些日子,便產(chǎn)生了留戀故園的懷鄉(xiāng)感情。那是為什么?本性任其自然,這是勉強不得的;饑寒雖然來得急迫,但是違背本意去做官,身心都感痛苦。過去為官做事,都是為了吃飯而役使自己。于是惆悵感慨,深深有愧于平生的志愿。只再等上一年,便收拾行裝連夜離去。不久,嫁到程家的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喪的心情像駿馬奔馳一樣急迫,自己請求免去官職。自立秋第二個月到冬天,在職共八十多天。因辭官而順遂了心愿,寫了一篇文章,題目叫《歸去來兮》。這時候正是乙巳年(晉安帝義熙元年)十一月。

  回家去吧!田園快要荒蕪了,為什么不回去呢?既然自己的心靈為形體所役使,為什么如此失意而獨自傷悲?認識到過去的錯誤已經(jīng)不可挽回,知道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補救。確實走入了迷途大概還不遠,已覺悟到現(xiàn)在的做法是對的而曾經(jīng)的行為是錯的。船在水上輕輕飄蕩,微風吹拂著衣裳。向行人打聽前面的路,遺憾的是天剛剛放亮。

  剛剛看到自己簡陋的家門,我心中欣喜,奔跑過去。童仆歡喜地前來迎接,孩子們守候在門前或院子里。院子里的小路快要荒蕪了,松樹菊花還長在那里;帶著孩子們進了屋,美酒已經(jīng)盛滿了酒樽。我端起酒壺酒杯自斟自飲,觀賞著庭樹(使我)露出愉快的神色;倚著南窗寄托我的傲世之情,深知這狹小之地容易使我心安。每天(獨自)在園中散步,成為樂趣,小園的門經(jīng)常地關(guān)閉著;拄著拐杖走走歇歇,時時抬頭望著遠方(的天空)。白云自然而然地從山峰飄浮而出,倦飛的小鳥也知道飛回巢中;日光暗淡,即將落山,我流連不忍離去,手撫著孤松徘徊不已。

  回去吧!讓我同外界斷絕交游。他們的一切都跟我的志趣不合,還要駕車出去追求什么?跟親戚朋友談心使我愉悅,彈琴讀書能使我忘記憂愁;農(nóng)夫把春天到了的消息告訴了我,將要去西邊的田地耕作。有時駕著有布篷的小車,有時劃著一條小船,既要探尋那幽深的溝壑,又要走過那高低不平的山丘。樹木欣欣向榮,泉水緩緩流動,(我)羨慕萬物恰逢繁榮滋長的季節(jié),感嘆自己一生行將告終。

  算了吧!身體寄托在天地間還能有多少時候?為什么不隨心所欲,聽憑自然的生死?為什么心神不定,還想去什么地方?富貴不是我所求,升入仙界也沒有希望。愛惜那良辰美景我獨自去欣賞,要不就扶杖鋤草耕種;登上東邊山坡我放聲長嘯,傍著清清的溪流把詩歌吟唱;姑且順隨自然的變化,度到生命的盡頭。樂安天命,還有什么可疑慮的呢?

10.簡單高中文言文及譯文

  師說

  韓愈〔唐代〕

  古之學者必有師。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終不解矣。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生乎吾后,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嗟乎!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遠矣,猶且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其下圣人也亦遠矣,而恥學于師。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于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或不焉,小學而大遺,吾未見其明也。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士大夫之族,曰師曰弟子云者,則群聚而笑之。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眴韬!師道之不復,可知矣。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不齒,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

  圣人無常師?鬃訋熪白、萇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鬃釉唬喝诵校瑒t必有我?guī)。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shù)業(yè)有專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jīng)傳皆通習之,不拘于時,學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師說》以貽之。

  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必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教授學業(yè)、解釋疑難問題的人。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誰能沒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師學習,那些成為困惑的問題,就始終不能解開。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學習,以他為老師;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拜他為老師。我是向他學習道理的,哪管他是生在我之前還是生在我之后呢?因此,無論高低貴賤,無論年長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在的地方。

  唉!古代從師學習的風尚不流傳已經(jīng)很久了,要人沒有疑惑也難了!古代的圣人,他們超出一般人很遠,尚且要跟從老師請教(他,焉為代詞);現(xiàn)在的一般人,他們才智不及圣人也很遠,卻以向老師學習為恥。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為圣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就是出于這個緣故吧?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于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真是糊涂!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的停頓,并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不知句子停頓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愿問老師;學習了小的卻丟了大的。我沒有看到他的明達。巫醫(y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一類人,聽到稱“老師”稱“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們。問他們,就說:“他和他年齡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把地位低的人當做老師,就足以感到恥辱;把官大的人當做老師,就被認為近于諂媚。”哎!求師的風尚難以恢復由此可以知道了!巫醫(yī)、樂師、各種工匠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現(xiàn)在他們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沒有固定的老師?鬃釉咱白、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些人,他們的賢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說:“幾個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當我的老師的人!币虼藢W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齡十七,喜歡古文,六經(jīng)的經(jīng) 文和傳文都普遍地學習了,不受時俗的拘束,向我學習。我贊許他能夠遵行古人從師的途徑,寫這篇《師說》來贈送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