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guān)于增廣賢文內(nèi)容簡介
《增廣賢文》的內(nèi)容大致有這樣幾個方面:一是談人及人際關(guān)系,二是談命運,三是談如何處世,四是表達對讀書的看法。在《增廣賢文》描述的世界里,人是虛偽的,人們?yōu)榱艘患褐阶兓療o常,嫌貧愛富,趨炎附勢,從而使世界布滿了陷阱和危機。文中有很多強調(diào)命運和報應(yīng)的內(nèi)容,認為人的一切都是命運安排的,人應(yīng)行善,才會有好的際遇。《增廣賢文》有大量篇幅敘述如何待人接物,這部分內(nèi)容是全文的核心。文中對忍讓多有描述,認為忍讓是消除煩惱禍患的方法。在主張自我保護、謹慎忍讓的同時,也強調(diào)人的主觀能動性,認為這是做事的原則。文中也不乏勸人向善“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增廣賢文》強調(diào)了讀書的重要、孝義的可貴,這些觀點體現(xiàn)了正統(tǒng)的儒家精神。但也正是由于這種龐雜,不同思想的人都可以從中看到自己認可的格言,使之具有了廣泛的代表性。
《增廣賢文》以有韻的諺語和文獻佳句選編而成,其內(nèi)容十分廣泛,從禮儀道德、典章制度到風物典故、天文地理,幾乎無所不含,而又語句通順,易懂。但中心是講人生哲學、處世之道。其中一些諺語、俗語反映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形成的勤勞樸實、吃苦耐勞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成為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許多關(guān)于社會、人生方面的內(nèi)容,經(jīng)過人世滄桑的千錘百煉,成為警世喻人的格言,如“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善有善報,惡有惡報”“樂不可極,樂極生悲”等;一些諺語、俗語總結(jié)了千百年來人們同自然斗爭的經(jīng)驗,成為簡明生動哲理式的科學知識,如“近水知魚性,近山識鳥音”“近水樓臺先得月,向陽花木早逢春”等。
2.增廣賢文基本信息
《增廣賢文》從表面上看似乎雜亂無章,但只要認真通讀全書,不難發(fā)現(xiàn)有其內(nèi)在的邏輯。該書對人性的認識以儒家荀子“性惡論”思想為前提,以冷峻的目光洞察社會人生。親情被金錢污染,“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友情只是一句謊言,“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尊卑由金錢來決定,“不信但看筵中酒,杯杯先敬有錢人”;法律和正義為金錢所操縱,“衙門八字開,有理無錢莫進來”;人性被利益扭曲,“山中有直樹,世上無直人”;世故導(dǎo)致人心叵測,“畫虎畫皮難畫骨,知人知面不知心”;人言善惡難辨,“入山不怕傷人虎,只怕人情兩面刀”。《增廣賢文》把社會諸多方面的陰暗現(xiàn)象高度概括,冷冰冰地陳列在讀者面前。《增廣賢文》絕大多數(shù)句子都來自經(jīng)史子集、詩詞曲賦、戲劇小說以及文人雜記,其思想觀念都直接或間接地來自儒家佛家經(jīng)典,從廣義上來說,它是雅俗共賞的“經(jīng)”的普及本。不需講解就能讀懂,通過讀《增廣賢文》同樣能領(lǐng)會到經(jīng) 文的思想觀念和人生智慧!对鰪V賢文》還是諺語的選集。
3.《增廣賢文》20句至理名言
1、知足常足,終身不辱。
月圓缺,水滿溢,事情到了極致一定會遭受禍患,只有懂得知足,才是富足。
2、相逢好似初相識,到老終無怨恨心。
如果人和人之間的相處都像初次見面,那么到老也不會產(chǎn)生怨恨之心。
人都是這樣,一旦熟稔就容易失去分寸,一旦失去分寸,關(guān)系自然惡化。
3、久住令人賤,頻來親也疏。
在別人家里住久了會讓人討厭,親戚之間往來頻繁也會變得疏遠。
人與人之間的相處,一定要親而有間,再好的關(guān)系也要保持一點距離。
4、入門休問枯榮事,一看容顏便得知。
進門不用問興衰榮辱,看一眼主人的容貌就知道了。
人的一切際遇都刻在臉上,好的壞的,其實都可以看出來的。無論裝束容貌,其實都無法隱藏,只是看你“察言觀色”的本事罷了。
5、易漲易退山溪水,易反易覆小人心。
山間的溪水一會兒漲一會兒落,小人之心也是反復(fù)無常。
6、會說說都市,不會說說屋里。
如果懂,就說都市里的事情,如果不懂就說家里雞毛蒜皮的小事,切莫不懂裝懂,亂說一通,遇到內(nèi)行,徒增笑柄。
7、若登高必自卑,若涉遠必自邇。
登上高山的人才知道自己的渺小,走很遠的路才知道自己的淺薄。
人都是這樣,只有經(jīng)歷多了,見識廣了,才開始變得謙遜。
8、是非只為多開口,煩惱皆因強出頭。
所有的是非都是因為說話太多造成的,所有的煩惱都是因為爭強好勝帶來的。
9、人不勸不善,鐘不打不鳴。
人心本善,但是總有各種各樣的誘惑讓人偏離善的本心,因此要師長朋友加以勸勉。
就像山中的鐘,隨時敲打才能發(fā)出響聲。
10、為人莫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
舉頭三尺有神明,人生在世,但求一個問心無愧。
11、留得五湖明月在,不愁無處下金鉤。
留得青山在,不怕沒柴燒。遇到困境難以自拔,該放手就放手。
只要人還在,一切都有可能。
12、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
如果一個人熱衷于議論是非,說明他本身就有問題。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處境,冷暖自知。一個旁觀者如果橫加議論,說明他說話隨便,亂下判斷,這樣的人走到哪里,哪里就是是非的旋渦,還是敬而遠之的好。
13、良言一句暖三冬,惡語傷人六月寒。
在別人困窘的時候,一句安慰的話就能給人莫大的勇氣;一句不合適的話,就能讓人墜入寒冷的冰窟之中。
口舌無刃,卻絲毫不遜于利劍。不要隨便指摘,能與人方便處,多些鼓勵就好。
14、他人觀花,不涉你目。他人碌碌,不涉你足。
別人看花,沒有妨礙你的眼;別人忙碌也沒影響你走路。
人生在世,各有各的修行,管好自己就夠了。
15、貧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
貧窮時,居住在鬧市也沒有人過問;富貴時,住在深山里也有遠房親戚找上門來。
世態(tài)炎涼,人情永遠抵不過錢情。
16、磨刀恨不利,刀利傷人指。求財恨不多,財多害人子。
磨刀時怕不鋒利,但是太鋒利了又容易傷人手指;追求財富時怕財富不多,財富太多之后又被財所累。
過猶不及,凡事都要有度,再好的事情到了頭也就成了壞事。
17、有意栽花花不發(fā),無心插柳柳成蔭。
刻意為之的事情有時候反而容易失敗,有時候一切順其自然,不用人力強行干涉,反而是極好的辦法。
18、黑發(fā)不知勤學早,看看又是白頭翁。
盛年不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當勉勵,歲月不待人。
19、是非終日有,不聽自然無。
“不是幡動,是爾心動”。這世界的是是非非很多,只要你自己不聽,也就沒有了。
20、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
一年的計劃要在春天安排好,一天的事情要在早上做好規(guī)劃。凡事要早做打算,一開始就要抓緊。
4.《增廣賢文》里的故事
兒孫自有兒孫福
莫與兒孫作遠憂
很多人只知道第一句卻不知道下一句,其實下一句才是整句的精華所在。
這個典故發(fā)生在明朝宣德年間,主人公是一位秀才,姓羅。
羅秀才家境貧寒,加上科舉不順利,與仕途無緣。羅倫為了養(yǎng)家糊口,去外地當起了私塾先生,羅秀才的妻子是大家閨秀,兩人有一個兒子名叫羅倫。
常年在外教書的羅秀才無暇顧及兒子,所以他的妻子擔任了相夫教子的任務(wù)。羅秀才過年回家,他的兒子此時已經(jīng)7歲。羅秀才看見自己兒子準備考考他。
可是通過幾次測試,羅秀才對自己的兒子非常不滿意,認為他絕非有所成就。于是一氣之下,這位秀才選擇了出家。
羅秀才的妻子很有遠見,雖然自己的丈夫選擇了出家,但是這位妻子沒有放棄給自己的兒子受教育的權(quán)力。妻子找來了更有名的教書先生,兒子進步飛快,后來一舉高中,成了狀元。
得知自己兒子考中了狀元,羅秀才前來家中化緣。羅秀才化緣不為別的,只為看看自己的兒子。臨走之前和尚在墻上留下了一首詩:離別家鄉(xiāng)十八秋,千錢斗米我不收;兒孫自有兒孫福,莫為兒孫作遠憂。
5.《增廣賢文》經(jīng)典故事
酒逢知己飲,詩向會人吟
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
傳說俞伯牙是春秋時期楚國的琴師,但苦于無人能聽懂他的琴聲。
一次,俞伯牙乘船沿江旅游時臨時避雨,閑來無事,于是撫琴而歌。
他彈了一支意在高山的曲子。一個叫鐘子期的打柴人,被琴聲吸引,贊嘆道:“有巍峨高山的意境啊!”
伯牙又彈了一曲意在流水的曲子,子期又稱贊道:“多么浩蕩的江水啊!”
伯牙驚喜萬分,終于遇到能夠聽懂他琴音的人,于是兩個人結(jié)拜為生死之交。
可惜鐘子期不久就病故了,伯牙悲痛欲絕,來到子期墓前為他彈奏了一首充滿懷念和悲傷的曲子。隨后起身將自己珍貴的琴砸碎于子期的墓前。
從此,伯牙與琴絕緣,再也沒有彈過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