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8禁黄网站免费观看,99爱在线精品免费观看,粉嫩metart人体欣赏,99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6080亚洲人久久精品

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精選

時間:2021-12-10 17:02:00   來源:無憂考網(wǎng)     [字體: ]
【#少兒綜合素質(zhì)訓(xùn)練# #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精選#】詩歌來源于生活,詩人們通過對兒童生活細(xì)致入微的觀察,讓許多詩作真實(shí)又靈動地再現(xiàn)了兒童的生活場景。這其中既不乏對兒童們的生活、娛樂等生活圖景的描繪,也有對兒童天真活潑內(nèi)心世界的細(xì)膩捕捉。下面是©無憂考網(wǎng)分享的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精選。歡迎閱讀參考!



1.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精選

  幼 女詞

  施肩吾〔唐代〕

  幼 女才六歲,未知巧與拙。

  向夜在堂前,學(xué)人拜新月。

  譯文

  小女孩方才到六歲,區(qū)分不了靈巧愚拙。

  日暮時分在正堂前面,學(xué)著大人拜新月。

  注釋

  幼 女:指年紀(jì)非常小的女孩。

  未知:不知道。

  向夜:向,接近,將近。向夜,指日暮時分。

  拜新月:古代習(xí)俗。

  鑒賞

  施肩吾有個天真可愛的小女兒,在詩中不止一次提到,如:“姊妹無多兄弟少,舉家鐘愛年最小。有時繞樹山雀飛,貪看不待畫眉了。”(《效古詞》)而這首《幼 女詞》更是含蓄兼風(fēng)趣的妙品。

  詩一開始就著力寫幼 女之“幼”,先就年齡說,“才六歲”,說“才”不說“已”,意謂還小著呢。再就智力說,尚“未知巧與拙”。這話除表明“幼”外,更有多重意味。表面是說她分不清什么是“巧”、什么是“拙”這類較為抽象的概念;其實(shí),也意味著因幼稚不免常常弄“巧”成“拙”,比方說,會干出“濃朱衍丹唇,黃吻爛漫赤”(左思),“移時施朱鉛,狼藉畫眉闊”(杜甫)一類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此外,這里提“巧拙”實(shí)偏義于“巧”,暗關(guān)末句“拜新月”事。讀者一當(dāng)把二者聯(lián)系起來,就意會這是在七夕,如同目睹如此動人的“乞巧”場面:“七夕今宵看碧霄,牽?椗珊訕。家家乞巧望秋月,穿盡紅絲幾萬條!保纸堋镀蚯伞罚┰娭胁]有對人物往事及活動場景作任何敘寫,由于巧下一字,就令人想象無窮,收到含蓄之效。

  前兩句刻劃女孩的幼稚之后,末二句就集中于一件情事。時間是七夕,因前面已由“巧”字作了暗示,三句只簡作一“夜”字。地點(diǎn)是“堂前”,這是能見“新月”的地方。小女孩干什么呢?她既未和別的孩子一樣去尋找螢火,也不向大人索瓜果,卻鄭重其事地在堂前學(xué)著大人“拜新月”呢。讀到這里,令人忍俊不禁!伴_簾見新月,即便下階拜”的少女拜月,意在乞巧,而這位“才六歲”的乳臭未干的小女孩拜月,是“不知巧”而乞之,“與‘細(xì)語人不聞’(李端《拜新月》)情事各別”(沈德潛語)啊。盡管作者敘述的語氣客觀,但“學(xué)人”二字傳達(dá)的語義卻是揶揄的。小女孩拜月,形式是成年的,內(nèi)容卻是幼稚的,這形成一個沖突,幽默滑稽之感即由此產(chǎn)生。小女孩越是弄“巧”學(xué)人,便越發(fā)不能藏“拙”。這個“小大人”的形象既逗人而有趣,又純真而可愛。

  這類以歌頌童真為主題的作品,可以追溯到晉左思《嬌女詩》,那首五古用鋪張的筆墨描寫了兩個小女孩種種天真情事,頗能窮形盡態(tài)。而五絕容不得鋪敘。如果把左詩比作畫中工筆,則此詩就是畫中寫意,它刪繁就簡,削多成一,集中筆墨,只就一件情事寫來,以概見幼 女的全部天真,甚而勾畫出了一幅筆致幽默、妙趣橫生的風(fēng)俗小品畫,顯示出作者白描手段的高超。

2.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精選

  池上

  白居易〔唐代〕

  小娃撐小艇,偷采白蓮回。

  不解藏蹤跡,浮萍一道開。

  譯文

  小娃撐著小船,偷偷地從池塘里采了白蓮回來。

  他不懂得掩藏自己的行蹤,浮萍被船兒蕩開,水面上留下了一條長長的水線。

  注釋

  小娃:指小孩子。

  艇:船。

  白蓮:白色的蓮花。

  蹤跡:指被小艇劃開的浮萍。

  浮萍:水生植物,橢圓形葉子浮在水面,葉下面有須根,夏季開白花。

  賞析

  這首詩好比一組鏡頭,攝下一個小孩兒偷采白蓮的情景。從詩的小主人公撐船進(jìn)入畫面,到他離去只留下被劃開的一片浮萍,有景有色,有行動描寫,有心理刻畫,細(xì)致逼真,富有情趣;而這個小主人公的天真幼稚、活潑淘氣的可愛形象,也就栩栩如生,躍然紙上了。

  這是一首描寫兒童生活的詩。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fēng)格將詩中的小娃娃描寫得非?蓯邸⒖捎H。整首詩如同大白話,但極富韻味,令人讀后忍俊不禁、啞然失笑。詩人在詩中敘述一個小娃娃生活中的一件小事,準(zhǔn)確地捕捉了小娃娃瞬間的心情,勾畫出一幅采蓮圖。

  蓮花盛開的夏日里,天真活潑的兒童,撐著一條小船,偷偷地去池中采摘白蓮花玩。興高采烈地采到蓮花,早已忘記自己是瞞著大人悄悄地去的,不懂得或是沒想到去隱蔽自己的蹤跡,得意忘形地大搖大擺劃著小船回來,小船把水面上的浮萍輕輕蕩開,留下了一道清晰明顯的水路痕跡。詩人以他特有的通俗風(fēng)格將詩中的小娃娃描寫得非?蓯、可親,整首詩如同大白話,富有韻味。

  白居易是一位擅長寫敘事詩的大詩人。他的長篇敘事詩,將所敘事物寫得曲折詳盡、娓娓動聽,飽含著詩人自己的情感。同樣的,他的詩中小品,更通俗平易。

3.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精選

  所見

  袁枚〔清代〕

  牧童騎黃牛,歌聲振林樾。

  意欲捕鳴蟬,忽然閉口立。

  譯文

  牧童騎在黃牛背上,嘹亮的歌聲在樹林里回蕩。

  忽然想要捕捉樹上鳴叫的知了,于是馬上停止唱歌,靜悄悄地站立在樹旁。

  注釋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振:振蕩;回蕩。說明牧童的歌聲嘹亮。

  林樾(yuè):指道旁成蔭的樹。

  欲:想要。

  捕:捉。

  鳴:叫。

  立:站立。

  賞析

  這首詩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著痕跡。第二句調(diào)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從而形成一個高 潮。一二句描寫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潑、悠然自得的可愛模樣和他的愉快心情,“騎”字直接寫出了牧童的姿勢,“振”字則間接點(diǎn)出他的心情。通過“騎”和“振”兩個動詞,把牧童那種悠閑自在、無憂無慮的心情和盤托了出來。他幾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簡直不知道世間還有“憂愁”二字。正因?yàn)樾闹袣g樂,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繼續(xù)描寫神態(tài)。第三句是過渡,是作勢。寫牧童的心理活動,交代了他“閉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詩的轉(zhuǎn)折點(diǎn)。第四句,急轉(zhuǎn)直下,如千尺懸瀑墜入深潭,戛然而止!昂鋈弧币辉~,把這個牧童發(fā)現(xiàn)樹上鳴蟬時的驚喜心情和機(jī)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現(xiàn)了出來!昂鋈弧卑l(fā)生了變化:由響而靜、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閉口注目鳴蟬的瞬間神態(tài)寫得韻味十足。而“閉”和“立”兩個動詞,則把這個牧童天真的神態(tài)和孩子式的機(jī)智刻劃得淋漓盡致。全詩純用白描手法,緊緊抓住小牧童一剎那間的表現(xiàn),逼真地寫出小牧童非常機(jī)靈的特點(diǎn),讓人倍覺小牧童的純真可愛。

  這是一首反映兒童生活的詩篇,詩人在詩中贊美了小牧童充滿童趣的生活畫面。詩人先寫小牧童的動態(tài),那高坐牛背、大聲唱歌的派頭,何等散漫、放肆;后寫小牧童的靜態(tài),那屏住呼吸,眼望鳴蟬的神情,顯得特別專注。“此時無聲勝有聲”。這從動到靜的變化,寫得既突然又自然,把小牧童天真爛漫、好聽多事的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這首詩正是在這種起伏變化中獲得了巨大的藝術(shù)效果。詩的語言,明白如話,質(zhì)樸無華,十分本色。至于下一步的動靜,小牧童怎樣捕蟬,捕到?jīng)]有,詩人沒有寫,留給讀者去體會、去遐想、去思考。

  這首詩通過對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生活的描寫,直接抒發(fā)生活的感受,看似閑情逸致,實(shí)則寄托情思。同時這首詩不顧及格律,活潑自由,語言淺顯明了,形象自然生動。綜觀全詩,它所描繪的和平、寧靜和優(yōu)美如畫的田園風(fēng)光,所刻劃的活潑、自在和天真無邪的牧童形象,表現(xiàn)了詩人的一種“真性情”。詩人曾經(jīng)說過“詩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毋庸諱言,詩所描繪、所刻劃的,正是詩人畢生追求的境界,也正是他所一再強(qiáng)調(diào)的“真性情”。



4.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精選

  小兒垂釣

  胡令能〔唐代〕

  蓬頭稚子學(xué)垂綸,側(cè)坐莓苔草映身。

  路人借問遙招手,怕得魚驚不應(yīng)人。

  譯文

  一個頭發(fā)蓬亂、面孔青嫩的小孩在河邊學(xué)釣魚,側(cè)身坐在青苔上綠草遮映著他的身影。

  聽到有過路的人問路遠(yuǎn)遠(yuǎn)地?cái)[了擺手,不敢回應(yīng)路人生怕驚動了魚兒。

  注釋

  蓬頭:形容小孩可愛。

  稚子:年齡小的、懵懂的孩子。

  垂綸:釣魚。

  綸:釣魚用的絲線。

  莓:一種野草。

  苔:苔蘚植物。

  映:遮映。

  借問:向人打聽。

  魚驚:魚兒受到驚嚇。

  應(yīng):回應(yīng),答應(yīng),理睬。

  賞析

  《小兒垂釣》是一首以兒童生活為題材的詩作,詩寫一“蓬頭稚子”學(xué)釣魚,“側(cè)坐莓苔草映身”,路人向小兒招手,想借問打聽一些事情,那小兒卻“怕得魚驚不應(yīng)人”(怕驚了魚而不置一詞),真是活靈活現(xiàn)、惟妙惟肖,形神兼?zhèn),意趣盎然。其藝術(shù)成就絲毫不亞于杜牧的《清明》一詩。

  此詩分垂釣和問路兩層,第一、二句重在寫垂釣(形),第三、四句重在問路(傳神)。

  第一、二句,稚子,小孩也!芭铑^”寫其外貌,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頑皮,天真可愛!熬]”是釣絲,“垂綸”即題目中的“垂釣”,也就是釣魚。詩人對這垂釣小兒的形貌不加粉飾,直寫出山野孩子頭發(fā)蓬亂的本來面目,使人覺得自然可愛與真實(shí)可信!皩W(xué)”是這首詩的詩眼。這個小孩子初學(xué)釣魚,所以特別小心。在垂釣時,“側(cè)坐”姿態(tài),草映其身,行為情景,如在眼前!皞(cè)坐”帶有隨意坐下的意思。側(cè)坐,而非穩(wěn)坐,正與小兒初學(xué)此道的心境相吻合。這也可以想見小兒不拘形跡地專心致志于釣魚的情景。“莓苔”,泛指貼著地面生長在陰濕地方的低等植物,從“莓苔”不僅可以知道小兒選擇釣魚的地方是在陽光罕見人跡罕到的所在,更是一個魚不受驚、人不暴曬的頗為理想的釣魚去處,為后文所說“怕得魚驚不應(yīng)人”做了鋪墊!安萦成怼保膊恢皇窃跒樾寒嬒,它在結(jié)構(gòu)上,對于下句的“路人借問”還有著直接的承接關(guān)系──路人之向小兒打問,就因?yàn)榭吹靡娦骸?/p>

  后兩句中“遙招手”的主語還是小兒。當(dāng)路人問道,小兒害怕應(yīng)答驚魚,從老遠(yuǎn)招手而不回答。這是從動作和心理方面來刻畫小孩,有心計(jì),有韜略,機(jī)警聰明。小兒之所以要以動作來代替答話,是害怕把魚驚散。小兒的動作是“遙招手”,說明小兒對路人的問話并非漠不關(guān)心。小兒在“招手”以后,又怎樣向“路人”低聲耳語,那是讀者想象中的事,詩人再沒有交代的必要,所以,在說明了“遙招手”的原因以后,詩作也就戛然而止。

  在唐詩中,寫兒童的題材比較少,因而顯得可貴。這首七絕寫小兒垂釣別有情趣。詩中沒有絢麗的色彩,沒有刻意的雕飾,就似一枝清麗的出水芙蓉,在平淡淺易的敘述中透露出幾分純真、無限童趣和一些專注。此詩不失為一篇情景交融、形神兼?zhèn)涞拿鑼憙和募炎鳌?br>

5.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精選

  村晚

  雷震〔宋代〕

  草滿池塘水滿陂,山銜落日浸寒漪。

  牧童歸去橫牛背,短笛無腔信口吹。

  譯文

  在一個長滿水草的池塘里,池水灌得滿滿的,山銜住落日淹沒了水波。

  放牛的孩子橫坐在牛背上,隨意地用短笛吹奏著不成調(diào)的樂曲。

  注釋

  陂(bēi):池塘的岸。

  銜:口里含著。本文指落日西沉,半掛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浸:淹沒。

  寒漪(yī):水上波紋。

  橫牛背:橫坐在牛背上。

  腔:曲調(diào)。

  信口:隨口。

  歸去:回去。

  鑒賞

  宋詩與唐詩中的不少寫景之作,都是詩中有畫。但唐人詩中之畫,多為妙手天成;宋人卻更多是有意為之。尤其是南宋末年,一些作家常以七絕的形式,進(jìn)行這方面的藝術(shù)實(shí)踐。使你感到這些詩本就是題在畫上的。此詩是其中的較有成就者。

  這是一首描寫農(nóng)村晚景的詩。詩人即景而寫,構(gòu)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nóng)村晚景圖:在四周長滿青草的池塘里,池中的水灌得滿滿的,太陽正要落山,紅紅的火球好像被山吃掉一樣(是落山后),倒映在冰涼的池水波紋中。放牛回家的孩子橫坐在牛背,他拿著短笛隨意的吹奏。詩人即景而寫,構(gòu)成了一幅饒有生活情趣的農(nóng)村晚景圖。

  詩前兩句寫背景。首句“草滿池塘”是說節(jié)令已在春末,池塘里的青草已經(jīng)長滿,借鑒謝靈運(yùn)《登池上樓》名句“池塘生春草”,但以“滿”字易“生”字,顯出節(jié)令的不同。“水滿陂”,是說正逢多雨季節(jié),因此水漲得很高。次句寫遠(yuǎn)山落日。用一個“銜”字,形象地現(xiàn)出落日掛在山頭上的情況,與杜甫“四更山吐月”的“吐”字同見煉字之工。又用一個“浸”字,寫落日青山倒映水中,與王安石“北山輸綠漲橫陂”句情景非常相似。詩圍繞池塘為中心,以池塘中的綠草與澄凈的池水,帶出青山與落日,中間以一“浸”字作維系,使池塘顯得很熱鬧,色彩也十分絢麗。

  后兩句表現(xiàn)了鄉(xiāng)野黃昏晚景的可愛,村童牛背吹笛,悠然自得,純樸無邪而快樂。

  詩人帶著一種欣賞的目光去看牧童、寫村晚,他十分滿足于這樣一種自然風(fēng)光優(yōu)美、人們生活自由自在的環(huán)境,故寫牧童,讓其"橫牛背",吹笛,則是“無腔信口”,是詩人厭倦了塵世的喧囂,看破了"紅塵滾滾"呢,還是他天性好靜、好無拘無束呢?總之,這首詩描繪的確實(shí)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畫面,無論是色彩的搭配,還是背景與主角的布局,都非常協(xié)調(diào),而畫中之景、畫外之聲,又給人一種恬靜悠遠(yuǎn)的美好感覺。

  詩攝取的畫面不大,寫景則集中在池塘上,寫人則集中在牧童上,又都緊緊圍繞著“村晚”二字落筆,把人引入了江南優(yōu)美的田園之中,使人對悠然恬靜的鄉(xiāng)村生活充滿著向往。在此之前,張舜民《村居》詩有“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句,與這首詩比,畫面中少了個天真爛漫的牧童,代之以牛背的烏鴉,以顯出村晚的蕭瑟。同樣的農(nóng)村景色,因詩人的心情不同,攝取的畫面便不同,一是充滿情趣,一是惆悵落寞,因此詩家有“一切景語皆情語”的說法。

6.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精選

  舟過安仁

  楊萬里〔宋代〕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fēng)。

  譯文

  一艘小小的漁船上有兩個小孩,他們把撐船的長竹篙收起來,坐在船里。

  怪不得沒下雨他們就張開了傘,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想利用傘當(dāng)帆讓船前進(jìn)啊。

  注釋

  安仁:縣名,1914年因與湖南安仁縣同名而改名余江縣。

  篙:撐船用的竹竿或木桿。

  棹:船槳。

  怪生:怪不得。

  使風(fēng):詩中指兩個小孩用傘當(dāng)帆,讓風(fēng)來幫忙,促使?jié)O船向前行駛。

  賞析

  此詩寫詩人乘舟路過安仁時,所見到的情景。這首詩語言淺白如話,充滿情趣,展示了無憂無慮的兩個小漁童的充滿童稚的行為和行為中透出的只有孩童才有的奇思妙想。這里有作者的所見:一葉小漁船上,有兩個小孩,他們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槳。也有作者的所悟:哦,怪不得沒下雨他們也張開了傘呢,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是想利用風(fēng)讓船前進(jìn)!

  “一葉漁船兩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边@是詩人看到的情景。兩個小孩之所以引起了詩人的注意,是因?yàn)樗麄冸m坐在船上,卻沒有劃船,撐船用的竹竿收起來了,船槳也停在那里,這是奇怪的事。由此可見,此時詩人的心情是閑適的,也是比較愉快的,所以才注意到兩個孩童的所作所為。

  “怪生無雨都張傘,不是遮頭是使風(fēng)。”這里省略了詩人看到的兩個孩子撐傘的事,省略了詩人心中由此產(chǎn)生的疑問,而直接把疑竇頓解的愉悅寫了出來。疑竇的解開,可能是詩人看到孩童異常的行為,就開始更認(rèn)真地觀察、思考,結(jié)果是恍然大悟:兩個小孩沒下雨也張開傘,原來不是為了遮雨,而是舞動傘柄使風(fēng)吹動小船使船前進(jìn)。也可能是直接就問兩個孩子,孩子把原因講給他聽的。不管怎樣,知道了原因,詩人一定是啞然失笑,為孩童的聰明,也為他們的童真和稚氣。

  詩人直接把目光聚焦到兒童身上,全詩都是寫兒童的稚氣行為。詩人非常善于利用兒童稚態(tài),起到點(diǎn)化詩境的效果。詩人對兒童的喜愛之情溢于言表,對兩個小童子玩耍中透出的聰明伶俐贊賞有加。當(dāng)然,從中也可以看出詩人的童心不泯。表達(dá)了詩人對孩童的喜愛和贊賞。



7.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精選

  稚子弄冰

  楊萬里〔宋代〕

  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dāng)銀鉦。(銀鉦一作:銀錚)

  敲成玉磬穿林響,忽作玻璃碎地聲。(玻璃一作:玻瓈)

  譯文

  兒童早晨起來,將凍結(jié)在銅盆里的冰塊脫下,用彩線穿起來當(dāng)錚。

  敲出的聲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樹林,忽然冰鑼敲碎落地,發(fā)出美玉摔碎般的聲音。

  注釋

  稚子:指幼稚、天真的孩子。

  脫曉冰:在這里指兒童晨起,從結(jié)成堅(jiān)冰的銅盆里剜冰。

  鉦:指古代的一種像鑼的樂器。

  磬(qìng):四聲古代打擊樂器,形狀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懸掛在墻上。

  玻璃:指古時候的一種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現(xiàn)在的玻璃。

  賞析

  全詩攝取瞬間快景避開直接描寫,用生動形象的“穿林”響聲和貼切的比喻,用老者的眼光開掘稚子的情趣。

  一、二句“稚子金盆脫曉冰,彩絲穿取當(dāng)銀鉦”。金盆,古時把金屬的東西統(tǒng)稱作金,這里指銅盆。脫,脫離,取出。曉,清晨。鉦(讀zhēng),鑼。說清晨起來,兒童從銅盆里取出夜間凍好的冰塊,用彩色絲線穿上當(dāng)作銀鑼。天寒才能結(jié)冰,冰塊又是很涼的,兒童卻早早起來去玩它,寫出兒童不怕冷;一塊涼涼的冰有什么好玩的呢?有的,可以穿上絲線當(dāng)鑼敲。這是只有兒才想得出的,而且是“彩”線,“銀”鑼,又很美。說明這個兒童既頑皮,又聰明精靈。

  第三句“敲成玉磬穿林響”,磬(讀qìng),樂器名,古時常用玉石雕成。懸于架上,以物敲擊。這句詳細(xì)描寫兒童提著銀鑼似的冰塊玩耍的情景。說他手提“銀鑼”在樹林里邊敲邊跑,“銀鑼”發(fā)出玉磬般美妙的樂聲。無疑,這聲音清脆悅耳,傳得很遠(yuǎn)!按弊,有人在林間奔跑的意思,也有聲音的傳播。詩句將兒童得到“銀鑼”,興高采烈的情態(tài)傳神地描繪出來,讓人想見他那狂喜的身影。

  第四句“忽作玻璃碎地聲”。意外的情況發(fā)生了,詩的發(fā)展出現(xiàn)了波折。玻璃,古時指天然的玉類美石。碎地,落在地上摔碎。意思是;兒童手里的冰塊忽然掉在地上,摔碎了,那聲音就像美玉落地摔碎一樣。兒童的心情怎樣呢?詩人沒有寫,但可以想象出,一定是感到突然,有些遺憾,先是呆呆地站在那里望著地上碎裂的冰塊。幾乎同時送到耳朵的聲響竟是那樣優(yōu)美,又ー個意想不到,也許他會瞬間轉(zhuǎn)憂為喜,高興得又蹦又跳了。這最后一句,意外,又合情理。沉甸甸的冰塊,用絲線提著,掉下是很自然的冬天地面凍得很硬,冰塊又硬又脆,落地摔碎也很容易。但兒童不考慮這些,只顧高興地跑呀,敲呀,結(jié)果摔碎了;町嫵鰞和煺婵蓯鄣男蜗,而且情趣橫生,余味無窮,給人以美的享受。

  詩中孩子弄冰的場景,充滿了樂趣:心態(tài)上,寒天“弄冰”,童心熾熱;色澤上,“金”盤“彩”絲串“銀”冰;形態(tài)上,是用“金盤”脫出的“銀錚”,圓形;聲音上,有“玉罄穿林響”的高亢,忽又轉(zhuǎn)作“玻璃碎地聲”的清脆。全詩形色兼具以感目,聲意俱美以悅耳賞心,繪聲繪色地表現(xiàn)出兒童以冰為鉦、自得其樂的盎然意趣。

  全詩突出一個“稚”字。稚氣和樂趣能使兒童忘卻嚴(yán)冬的寒冷,保持他一如既往的活力和快樂。孩童與老人在心理特征上有諸多的相通之處,唯其如此,孩童的“脫冰作戲”的場景在老人的眼里才有依依情趣。

  正是以這種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為審美基點(diǎn),楊萬里通過“以稚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為詩趣,一方面從稚子的心理出發(fā),描寫“脫冰”的動作細(xì)節(jié);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賞其行為細(xì)節(jié),這樣孩童的稚氣與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為形之于筆端的盎然詩意。詩人發(fā)自內(nèi)心地尊重兒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繪得如此真切酣暢。

8.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精選

  牧童

  呂巖〔唐代〕

  草鋪橫野六七里,笛弄晚風(fēng)三四聲。

  歸來飽飯黃昏后,不脫蓑衣臥月明。

  譯文

  青草像被誰鋪開在地上一樣,方圓六七里都是草地。晚風(fēng)中隱約傳來牧童斷斷續(xù)續(xù)悠揚(yáng)的笛聲。

  牧童回來吃飽了飯,已是黃昏之后了,他連蓑衣都沒脫,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圓月。

  注釋

  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鋪:鋪開。

  橫野:遼闊的原野。

  弄:逗弄,玩弄。

  飽飯:吃飽了飯。

  蓑衣:用草或棕毛編織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來遮風(fēng)擋雨。

  臥月明:躺著觀看明亮的月亮。

  賞析

  這首詩展示了一幅鮮活的牧童晚歸休憩圖:原野、綠草、笛聲、牧童、蓑衣和明月。詩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聲音,這生動的一幕,是由遠(yuǎn)及近出現(xiàn)在詩人的視野里的;寫出了農(nóng)家田園生活的恬靜,也體現(xiàn)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勞,是一首贊美勞動的短曲。草場、笛聲、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畫,使讀者的心靈感到安寧。

  “草鋪橫野六七里“描述了視覺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蔥蘢。一個“鋪”字,表現(xiàn)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給人的那種平緩舒服的感覺。草場的寬闊無垠為牧童的出場鋪墊了一個場景。

  “笛弄晚風(fēng)三四聲。”描述了聽覺上的感受,側(cè)耳傾聽,晚風(fēng)中牧笛聲聲。一“弄”字,更顯出了一種情趣,把風(fēng)中笛聲的時斷時續(xù)、悠揚(yáng)飄逸和牧童吹笛嬉戲的意味,傳達(dá)出來了。笛聲的悠揚(yáng)悅耳,反映出晚歸牧童勞作一天后的輕松閑適的心境。未見牧童,先聞其聲,具有無限美好的想象空間。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聲”不是確指的數(shù)字,只是為了突出原野的寬闊和鄉(xiāng)村傍晚的靜寂。

  “歸來飽飯黃昏后”,詩人筆鋒一轉(zhuǎn),開始直接描寫牧童,牧童吃飽了飯,已經(jīng)是黃昏之后了。

  “不脫蓑衣臥月明”描寫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為床,以天為帳,饑來即食,困來即眠,無牽無掛,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xiàn)。詩人沒有描寫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賞月色。詩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見如實(shí)地寫了下來,卻有無限的想象空間。

  《牧童》一詩,不僅讓讀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與恬靜,也讓讀者感受到了牧童心靈的無羈無絆,自然放松。該詩反映了詩人心靈世界的一種追求,對遠(yuǎn)離喧囂、安然自樂的生活狀態(tài)的一種向往。詩中盡道牧童生活的閑逸與舒適。此詩委婉勸說鐘傅趁早離開那爾虞我詐、角名競利的官 場,回歸田園,過牧童那樣無欲無求的生活。在此詩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現(xiàn)為迷失在宦途中的鐘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詩語言樸直清新,明白如話,表現(xiàn)出一種“由工入微,不犯痕跡”的精湛功夫。

9.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精選

  牧童詩

  黃庭堅(jiān)〔宋代〕

  騎牛遠(yuǎn)遠(yuǎn)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jī)關(guān)用盡不如君。

  譯文

  牧童騎著牛遠(yuǎn)遠(yuǎn)地經(jīng)過山村,他把短笛橫吹著,我隔著田隴就能聽到。

  長安城內(nèi)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盡心機(jī)也不如你這樣清閑自在。

  注釋

  隴(lǒng):通“壟”,田壟。

  長安:唐代京城。

  機(jī)關(guān)用盡:用盡心機(jī)。

  賞析

  這是一首饒有理趣,借題發(fā)揮的警世詩。

  “騎牛遠(yuǎn)遠(yuǎn)過前村,短笛橫吹隔隴聞!泵鑼懩镣栽谧缘玫纳袂椋迫慌1成,短笛信口吹,宛然如畫。牧童騎著牛兒,從前村慢慢走過;吹著笛兒,笛聲在田間隨風(fēng)飄悠!膀T牛”與“吹笛”,生動地描摹出牧童灑脫的形象、悠閑的心情:同時,詩人把牧童放在“村”與“岸”的背景上,使畫面境界外闊,顯得“野”味濃郁。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jī)關(guān)用盡不如君。”即事論理,拉出逐利爭名、機(jī)關(guān)算盡的“長安名利客”與悠然自得的牧童相比。有多少在官 場上爭名逐利的庸人,費(fèi)盡心機(jī),其實(shí)不如牧童自在快樂!在一貶一褒之中,表露出作者清高自賞、不與俗流合污的心態(tài),同時也在贊美牧童。

  該《牧童詩》與《紅樓夢》之“機(jī)關(guān)算盡太聰明,反誤了卿卿性命!庇挟惽ぶ,詩中悠閑自得,吹笛牛背,早出晚歸,不愁食衣的“田園牧歌式”的生活,自然既飄逸而又理想,可惜在黑暗的制度下,只不過是文人學(xué)士們的“空想”之一。

10.描寫兒童生活的古詩精選

  與小女

  韋莊〔唐代〕

  見人初解語嘔啞,不肯歸眠戀小車。

  一夜嬌啼緣底事,為嫌衣少縷金華。

  譯文

  看到人就學(xué)著咿咿呀呀的說話了,因?yàn)閻弁嫘≤嚲筒豢纤X。

  嬌嬌滴滴的啼哭了一晚上是因?yàn)槭裁词履兀渴窍右路仙倮C了金線花。

  注釋

  初解:指開始能聽懂大人講話的意思。

  嘔。盒『⒆訉W(xué)說話的聲音。

  底事:何事;什么事。

  縷金華:用金線繡的花兒。華:同“花”。

  賞析

  這是詩人寫給自己小女兒的詩。她剛能聽懂大人的講話,就咿咿呀呀的學(xué)著說話了。因?yàn)閻弁嫘≤嚲筒豢先ニX,因?yàn)橐路仙倮C了朵金線花,就整個晚上哭鬧著不肯停歇。詩抓住小女孩學(xué)話、貪玩、愛漂亮、喜歡哭鬧的特點(diǎn),通過這些生活瑣事的描寫,使小女孩的天真可愛的形象躍然紙上,詩人愛女之情也流于筆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