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經(jīng)典的古代寓言故事600字
從前,有一個叫司原氏的人在一次夜間打獵時,發(fā)現(xiàn)了一只鹿。這只鹿聽到野地里傳來的聲音,突然警覺起來。當它看到司原氏正拉弓搭箭瞄準自己的時候,撒腿就朝東面方向跑了。司原氏并不氣餒,他知道在大黑天鹿跑不快,于是跟在后面緊緊追趕,并且一邊追趕一邊大聲地喊叫,試圖以此把鹿嚇懵。
正在這時,西面來了一伙追趕豬的人。他們聽到司原氏的喊聲,以為是東面有人在堵截這頭豬,于是就跟著喊叫起來。司原氏不知那伙人在喊叫什么。他看到那邊喊叫的人很多,心想必定也是在追趕獵物,于是他放棄了自己追趕的鹿,朝眾人喊叫的方向跑去,并且在半路上找了個地方隱蔽起來。那伙人叫著喊著從司原氏隱蔽的地方跑過去了。
過了一會兒,司原氏竟然發(fā)現(xiàn)離自己不遠的地方有一頭渾身白色、肥肥胖胖的笨獸。他十分興奮,以為自己得到了一頭吉祥的珍貴動物。司原氏撲上前去把它捉住,然后帶著這吉祥的野獸回了家。
司原氏拿出家中所有精、粗食料來喂養(yǎng)這頭珍貴的獸。這頭獸也十分親近司原氏。它一見到司原氏便搖頭擺尾,朝司原氏發(fā)出可愛的“哼哼”聲,因此司原氏越發(fā)喜愛它了。
沒過幾天,刮起了狂風,下起了暴雨。暴雨淋在這頭白獸身上,將附著在它身上的白色泥土全都沖刷掉了。司原氏仔細一看,才發(fā)現(xiàn)它原來竟是自己家里丟失的老公豬,而今卻被司原氏當作寶貝從外面帶回了家里。
寓意:遇事不動腦筋,司原氏在追豬人的喊叫聲中隨聲附和,放棄了追鹿,結(jié)果一無所獲。因此,大凡人云亦云、隨聲附和的人,追求到手的往往不是真理。
2.經(jīng)典的古代寓言故事600字
從前,有一個很窮的村子,由于土地貧瘠,長不出什么莊稼來,村民們都感到很苦惱,不知道該用什么法子才能多掙些錢。
村邊有一條赤水河,環(huán)繞著村子流過。誰也不知道它的源頭在哪里,它要流到哪里去,也不知道它這樣流淌了多少年。村里有個長著長長白胡子的老頭,是村里年歲最長的人了。他常常講:“聽前輩的人說,赤水河是當年媳娥奔月時因不舍人間而流的淚水形成的,里面還有她留下的一串項鏈。年深月久,項鏈散了,成了一粒粒閃著黑光價值連城的珠寶;誰要能撈到它,就會發(fā)大財了!
村里有幾個水性好的青年,聽信了這話,都決心去赤水河找珠寶。這一天,張三、李四、王五約好了,一同來到赤水河,跳下去就摸了起來。張三深吸了一口氣,東摸摸,西探探,忽然手觸到一樣硬東西。他心里一陣高興,想:這一定就是珠寶了。他腳踩著水浮到水面上來一看,這東西圓圓的,閃著黑光。其實這只是一顆螺絲,可是他一心一意想著珠寶,就根本不往別的東西上去考慮。于是他狂喜地舉著螺絲往家跑,一路高喊:“我找到珠寶了!我找到珠寶了!”李四和王五一個摸到了蚌殼,一個摸到了鵝卵石和碎瓦片,也和張三一樣,他們都認為自己得到的就是珠寶,興高采烈地拿回家去了。
村民們聞訊趕去觀看,大家都交口贊嘆道:“總算撈到珠寶了,這下我們該發(fā)財了!”其中只有一個叫象罔的人看出那不過是些不值錢的破爛,用袖子掩住口笑了。村民們見他笑,都憤怒極了:“象罔實在不知好歹,居然敢嘲笑我們想發(fā)財!”于是大家群起而攻之,把象罔趕出了村子。
寓意:村民們的確很愚蠢,竟然把破爛當作子虛烏有的珠寶。但是有時候,財迷心竅的人就會做出這樣的蠢事來。
3.經(jīng)典的古代寓言故事600字
魯哀公對拜見他的莊子深有感慨地說:“咱魯國儒士很多,唯獨缺少像先生這樣從事道術(shù)的人才。”
莊子聽了魯君的判斷,卻不以為然地持否定態(tài)度:“別說從事道術(shù)的人才少,就是儒士也很缺!
魯哀公反問莊子:“你看全魯國的臣民幾乎都穿戴儒者服裝,能說魯國少儒士嗎?”
莊子毫不留情地指出他在魯國的所見所聞:“我聽說在儒士中,頭戴圓形禮帽的通曉天文;穿方形鞋的精通地理;佩戴五彩絲帶系玉玦(jue)的,遇事清醒果斷!鼻f子見魯王認真聽著,接著表示自己的見解:“其實那些造詣很深的儒士平日不一定穿儒服,著儒裝的人未必就有真才實學。”
他向魯王建議:“您如果認為我判斷得不正確,可以在全國范圍發(fā)布命令,宣布旨意,凡沒有真才實學的冒牌儒士而穿儒服的一律問斬!”
魯哀公采納了莊子的諫言,在全國張貼命令。不過5天,魯國上上下下再也看不見穿儒服的“儒士”了。唯獨有一男子漢,穿戴儒裝立于國宮門前。魯哀公聞訊立即傳旨召見。魯哀公見來者儀態(tài)不俗,用國家大事考問他,提出的問題五花八門千變?nèi)f化,對方對答如流,思維敏捷,果然是位飽學之士。
莊子了解到魯國在下達命令后,僅有一位儒士被國君召進宮,敢于回答問題。于是他發(fā)表自己的看法:“以魯國之大,舉國上下僅只一名儒士,能說人才濟濟嗎?”
這篇寓言很有諷喻意味。真才實學不是靠衣著來裝扮的,形式不能取代實質(zhì)。一種思想、學說或職業(yè)吃香與流行后,就會有人弄虛作假,附庸風雅,借以謀取私利。
4.經(jīng)典的古代寓言故事600字
古時候,齊國的國君齊宣王愛好音樂,尤其喜歡聽吹竽,手下有300個善于吹竽的樂師。齊宣王喜歡熱鬧,愛擺排場,總想在人前顯示做國君的威嚴,所以每次聽吹竽的時候,總是叫這300個人在一起合奏給他聽。
有個南郭先生聽說了齊宣王的這個癖好,覺得有機可乘,是個賺錢的好機會,就跑到齊宣王那里去,吹噓自己說:"大王啊,我是個有名的樂師,聽過我吹竽的人沒有不被感動的,就是鳥獸聽了也會翩翩起舞,花草聽了也會合著節(jié)拍顫動,我愿把我的絕技獻給大王。"齊宣王聽得高興,不加考察,很痛快地收下了他,把他也編進那支300人的吹竽隊中。
這以后,南郭先生就隨那300人一塊兒合奏給齊宣王聽,和大家一樣拿優(yōu)厚的薪水和豐厚的賞賜,心里得意極了。
其實南郭先生撒了個彌天大謊,他壓根兒就不會吹竽。每逢演奏的時候,南郭先生就捧著竽混在隊伍中,人家搖晃身體他也搖晃身體,人家擺頭他也擺頭,臉上裝出一副動情忘我的樣子,看上去和別人一樣吹奏得挺投入,還真瞧不出什么破綻來。南郭先生就這樣靠著蒙騙混過了一天又一天,不勞而獲地白拿薪水。
可是好景不長,過了幾年,愛聽竽合奏的齊宣王死了,他的兒子齊湣(min)王繼承了王位。齊湣王也愛聽吹竽,可是他和齊宣王不一樣,認為300人一塊兒吹實在太吵,不如獨奏來得悠揚逍遙。于是齊湣王發(fā)布了一道命令,要這300個人好好練習,作好準備,他將讓它300人輪流來一個個地吹竽給他欣賞。樂師們知道命令后都積極練習,想一展身手,只有那個濫竽充數(shù)的南郭先生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他想來想去,覺得這次再也混不過去了,只好連夜收拾行李逃走了。
寓言:人騙得了一時,騙不了一世。假的就是假的,最終逃不過實踐的檢驗而被揭穿偽裝。我們想要成功,的辦法就是勤奮學習,只有練就一身過硬的真本領,才能經(jīng)受得住一切考驗。
5.經(jīng)典的古代寓言故事600字
韓昭侯平時說話不大注意,往往在無意間將一些重大的機密事情泄露了出去,使得大臣們周密的計劃不能實施。大家對此很傷腦筋,卻又不好直言告訴韓昭侯。
有一位叫堂谿公的聰明人,自告奮勇到韓昭候那里去,對韓昭侯說:"假如這里有一只玉做的酒器,價值千金,它的中間是空的,沒有底,它能盛水嗎?"韓昭侯說:"不能盛水。"堂豁公又說:"有一只瓦罐子,很不值錢,但它不漏,你看,它能盛酒嗎?"韓昭侯說:"可以。"
于是,堂谿公因勢利導,接著說:"這就是了。一個瓦罐子,雖然值不了幾文錢,非常卑賤,但因為它不漏,卻可以用來裝酒;而一個玉做的酒器,盡管它十分貴重,但由于它空而無底,因此連水都不能裝,更不用說人們會將可口的飲料倒進里面去了。人也是一樣,作為一個地位、舉止至重的國君,如果經(jīng)常泄露臣下商討有關國家的機密的話,那么他就好像一件沒有底的玉器。即使是再有才干的人,如果他的機密總是被泄露出去了,那他的計劃就無法實施,因此就不能施展他的才干和謀略了。"
一番話說得韓昭侯恍然大悟,他連連點頭說道:"你的話真對,你的話真對。"
從此以后,凡是要采取重要措施,大臣們在一起密謀策劃的計劃、方案,韓昭侯都小心對待,慎之又慎,連晚上睡覺都是獨自一人,因為他擔心自己在熟睡中說夢話時把計劃和策略泄露給別人聽見,以至于誤了國家大事。
寓意,有智慧的人很善于說話,能從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治國安邦的大道理;能夠虛心接受意見、不唯我獨尊的人,才是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