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愛空巢老人心得體會匯總
隨著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空巢老人數量也越來越多。很多老人雖然有子女,但因為工作太忙,也很少得到陪伴和關愛,不僅心理會有孤獨、寂寞、空虛等心理問題,日常生活也可能出現困難,生病了也可能得不到及時的照顧,有的地方甚至出現老人去世幾天才被發(fā)現的新聞,這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根據有關調查,65%的空巢老人沒有經濟來源,只有35%的空巢老人有經濟來源,但即使有經濟來源的空巢老人大部分收入也很低。所以大部分空巢老人生活費用會由子女來負擔,而且如果老人身體健康出現問題,那么醫(yī)療費用會成為家庭的嚴重負擔,這也就成為家庭不穩(wěn)定的因素。而且,現在年輕人工作壓力大,和父母的感情交流溝通比較少,如果老人的心里得不到慰藉也會影響家庭的和諧。
關愛空巢老人需要子女從自身做起。固然,年輕人面對各種各樣的壓力:工作壓力、房貸壓力、撫養(yǎng)子女壓力等,但這不能成為不關心甚至不管父母的借口。贍養(yǎng)老人是每個公民的義務,子女應該把關愛父母放在心中重要位置。每月抽時間帶著孩子一起去看看父母,陪著父母聊聊天,做做飯就能讓父母得到很好的滿足。另外,“孝”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這既能讓父母感受到我們的關愛,同時也能在孩子面前起到表率作用,有利于孝道的傳承和家庭的美滿。
關愛空巢老人離不開政府的幫扶。人口結構問題也是社會的問題,政府應該重視老齡化問題并做好相應的保障措施。鄉(xiāng)下空巢老人問題尤為突出,甚至一個村只有老人和孩子,年輕人在外面打工大多過年才回來一次,老人的生活經常會有很多困難。廣場舞現在成為一種大眾化的娛樂活動,不僅使老人的身體得到鍛煉,也豐富了他們的精神生活。政府可以規(guī)劃和建設一些廣場,推廣廣場舞,讓空巢老人不空虛。同時也應該建立和健全相應的保障制度,提高大病補助,讓空巢老人病有所醫(yī);建設設施完善的養(yǎng)老院,讓空巢老人老有所養(yǎng)。通過相應的制度建立和保障措施的施行,政府成為解決空巢老人問題堅實的后盾。
2.關愛空巢老人心得體會匯總
近年來,空巢老人春節(jié)前后的心理問題逐漸受到社會關注。有些老人因為過節(jié)無人陪伴而感到冷清、孤獨、苦悶,有些老人因為春節(jié)期間子女的來去匆匆患上了先焦慮、后抑郁的“分離綜合征”,還有一些老人因為精神空虛等心理問題,在春節(jié)期間或春節(jié)過后發(fā)生種種意外,甚至輕生,讓人很不是滋味。這些問題反映出不少空巢老人的心理健康亮了紅燈。對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號準空巢老人的脈,對癥下藥。
我們應該把關愛空巢老人的功夫用到“年”外,在平時就讓老人們能夠感受到過年時的溫情,用源源不斷的社會合力關愛、照顧、陪伴老人,填補他們的精神空虛,使老人們的生活不空、幸福不空、心理不空。當然,老人的子女及其他晚輩、親友等,應該盡到第一責任,家人的精神慰藉最重要、最有分量,這是老人們最需要的。還是那句老話,子女平時應該多回家看看,多陪陪父母,多給父母打個電話,讓父母減少獨處期。
政府要進一步加大養(yǎng)老投入,完善社會養(yǎng)老體系,提升養(yǎng)老服務的供應量和質量。對于居家養(yǎng)老的空巢老人,政府應該多購買一些養(yǎng)老服務,多組織一些志愿服務、義工服務活動,讓那些沒有子女或子女陪伴慰藉不足的空巢老人得到更多的幫助、照顧和關懷。同時,積極開展與空巢老人結對子、為空巢老人找朋友、讓空巢老人有“近鄰”等活動,引導安排他們參加一些文體活動、聯(lián)誼交流。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照顧空巢老人,幫助老人排遣空虛和寂寞,讓他們過得更充實、活得更有質量,既是家庭的責任,也是政府的責任和社會的責任。只要人人都盡到應盡的責任,空巢老人就會得到更多的滿足、幸福和快樂,他們的世界也會變得暖意融融。
3.關愛空巢老人心得體會匯總
在老齡化節(jié)奏日益加快的當下,關于空巢老人的消息總會沖上熱搜。這不僅攸關許多人獨守鄉(xiāng)間的父母,也夾雜著尚不“老齡”卻常年處于“空巢”狀態(tài)的年輕人的焦慮?梢哉f,這個問題牽動著廣袤的城市與山鄉(xiāng)那一盞盞孤獨的燈火,誰也不能無動于衷,誰也無法置身事外。
日前,據媒體報道,全國人大代表張國芬關于為每位空巢老人配備一張可隨身攜帶的“身份卡”,以便在出現緊急情況時及時實施救助的建議,得到不少網友的支持。這樣的“身份卡”其實早就應該存在。從需求的“早該”落差到現實的“無奈”,也提醒我們關注空巢老人養(yǎng)老體系尚存的短板與不足。
當前,針對空巢老人的養(yǎng)老幫扶存在著地域發(fā)展不均衡的狀況。在社區(qū)網格化管理較為成熟的一線城市,養(yǎng)老服務體系較為完善,對空巢老人建檔、走訪、就醫(yī)、慰問等工作落實得較為到位。部分經濟發(fā)達城市將養(yǎng)老服務納入“智慧城市建設”整體發(fā)展規(guī)劃,取得了突出成效。比如上海市為一些獨居老人安裝“會報警”的智能水表,如果12小時內讀數低于0.01立方米就會自動通知社區(qū)施以援手,就是一個良好的示范。
而放眼二三線城市和廣大的鄉(xiāng)村,大部分空巢老人亟需的社會支撐卻非常薄弱。與之相對的是近年來年輕人口加劇向大中型城市流動,二三線城鎮(zhèn)和鄉(xiāng)村人口結構出現斷層式空心化趨勢,而社區(qū)服務又未能及時補位,“居家養(yǎng)老”在很多情況下等同于“自力更生”,這部分空巢老人人數極大,抵御意外風險能力較差。
近20年來,我國老齡人口以每年3.28%的速度快速增長,約為總人口年均增長率的5倍,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正迅速擴大。為空巢老人辦理“身份卡”,摸清這一群體的人口總數和生存狀況,迫在眉睫,也是構建和諧老年社會應補之短板。這張卡的重大意義,不僅在于這是張身份卡,還在于這是空巢老人們無人可依時的“兜底卡”。
為空巢老人辦理卡片、填注身份并不難,怎樣發(fā)揮這張卡的積極效用更值得我們重視和探討?粘怖先松矸菘ǎ瑧且粡堃l(fā)關注、承載溫情的“愛心卡”。以辦卡為契機,出臺相配套的管理意見和實施辦法,引入社會化的愛心志愿服務,有效增強社區(qū)網格化管理能力,全面構建鄰里互助的和諧社會養(yǎng)老氛圍;同時,出臺多種措施便利并加強社會各界與空巢老人的溝通與互動,為這一群體及時發(fā)聲、表達需求提供的更多渠道。
空巢老人身份卡,應是一張以大數據為基礎、匯集多種高新技術支持的“智能卡”。目前,我國空巢老人養(yǎng)老體系建設存在的關鍵薄弱點之一就是大數據的缺失,因此身份卡的建立和推廣應用,應放到我國醫(yī)療、社會保障的大數據建設中來通盤考慮,才能在資源的傾斜、專項的設立上做到精確高效地有的放矢。同時,身份卡大數據可作為引入多項高新技術產業(yè)的精準接口,為空巢老人在醫(yī)養(yǎng)、出行以及精神娛樂方面提供更加與時具進、更為豐富的支持。在今年兩會上,智能設備適老化服務首次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這既助力了老年特殊群體跨越“數字鴻溝”,也為智能技術的高速發(fā)展帶來廣闊的應用前景。
空巢老人身份卡,應是助老模式由發(fā)達地區(qū)向欠發(fā)達地區(qū)不斷推廣的“經驗卡”。不同地區(qū)空巢老人之所以受助差異,根本上是現階段我國城鄉(xiāng)發(fā)展的不平衡不充分所致。除了增強地方經濟建設及社會資源流動來改善這一狀況,由發(fā)達地區(qū)至欠發(fā)達地區(qū)助老模式的經驗流動、資金流動、人力資源流動也應是我們關注的重心,甚至是化解城鄉(xiāng)發(fā)展不均衡的一個重要抓手。
助老扶弱的本質,是不讓我們這個社會任何一個弱勢群體成為時代發(fā)展中失語的“孤島”。從這一意義擴展開去,對留守兒童、殘疾人群、罕見病人群等建立并完善大數據建卡幫扶,歸根結底是我們基層治理精準施策工作的有效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