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姓氏的來源
1、出自舜帝姚重華裔孫陳胡公媯滿,屬于以先祖封地為氏。
周武王將長女太姬嫁給滿,備以三恪,奉祀虞舜。陳國始建都于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鎮(zhèn)史稱陳胡公,后遷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陽城關一帶,轄地時達十四邑,大致為河南東部和安徽一部分。從胡公受封至公元前479年,楚惠王殺陳湣公為止,陳國共歷25世,延續(xù)568多年。陳亡后,陳的分支仕齊的陳公子完的后裔于公元前386年取代了姜姓齊國,史稱陳氏田氏代齊。
2、源于媯姓,出自春秋時期陳國公后裔,屬于以國名為氏。
陳國在媯滿死后,其子孫有以國名為氏,就是陳氏。除陳完這一支主系之外,在陳國內(nèi)亂至亡國期間,還有三支陳國公族后裔避居他鄉(xiāng),亦以國名為氏姓陳。除了胡公滿的子孫陳完這一支主系外,還有三支:一是陳哀公之子陳留,避居陳留郡;二是陳湣公之長子陳衍,避居陽武戶牘鄉(xiāng)或潁川;三是遷居固始,源于陳湣公次子陳溫之后陳璉,其后因無子,便以潁川陳寔為嗣子,遂融入潁川陳氏。
3、少數(shù)民族陳姓。
韓國朝鮮族陳氏:全部來自中國,本貫有130多個,但現(xiàn)存不到10個,主要是:江陵陳氏、廣東陳氏、南海陳氏、德昌陳氏、羅州陳氏、驪陽陳氏、驪州陳氏、臨波陳氏、梁山陳氏、三陟陳氏、神光陳氏、福州陳氏、楊州陳氏,這些陳氏的祖上都是從中國遷過去的。除梁山、廣東本貫外全部是驪陽本貫的分支。驪陽陳氏是中國宋朝陳誘東渡后的子孫,梁山陳氏是明太祖時陳普才的后代,明朝末年又增添了東援將領陳磷的后孫,即廣東陳氏。韓國的陳氏和中國朝鮮族陳氏實際全部是中國漢族人被同化而形成的。
4、源于改姓,屬于以帝王賜姓為氏。
隋朝時期有一個叫陳永貴的,原來是隴右地區(qū)泛指隴山以西地區(qū),在今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和黃河以東地帶的胡人,姓白,甚得隋文帝楊堅的寵信,官至柱國,領蘭、利二州總管,封北郡陳公,陳永貴便以封號中的陳字作為自己的姓氏。明朝統(tǒng)一全國后,朱元璋為籠絡已經(jīng)降明的蒙古貴族,往往賜給漢姓漢名,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國王黎季厘寒流筆大多移居中國,其子改姓名陳澄,官至工部尚書。
陳姓氏的歷史名人
1、陳完:春秋時陳國公族,陳厲公媯躍之子,字敬仲(一說敬是謚號);是戰(zhàn)國時期田氏齊國的始祖;其后裔中有中國古代軍事家田穰苴,孟嘗君田文,新朝皇帝王莽等。
2、陳勝:字涉,秦末陽城人,秦朝末年農(nóng)民起義的領袖之一。他與吳廣一同在大澤鄉(xiāng)(今安徽宿州西南)率眾起兵,成為反秦義軍的先驅(qū);不久后在陳郡稱王,建立張楚政權。后被秦將章邯所敗,遭車夫刺殺而死,陳勝死后被輾轉(zhuǎn)埋葬在芒碭山。劉邦稱帝后,追封陳勝為“隱王”。
3、陳湯:字子公,漢族,山陽瑕丘人,西漢大將。漢元帝時,他任西域副校尉,曾經(jīng)假托圣旨,脅迫西域都護甘延壽出兵,攻殺與西漢王朝相對抗的匈奴郅支單于,為安定邊疆做出了很大貢獻。官至射聲校尉、從事中郎,封關內(nèi)侯,在長安去世。王莽掌權后,追謚陳湯為破胡壯侯。
4、陳琳:字孔璋,廣陵射陽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生年無確考,惟知在“建安七子”中比較年長,約與孔融相當。漢靈帝末年,陳琳任大將軍何進主簿。何進為誅宦官而召四方邊將入京城洛陽,陳琳曾諫阻,但何進不納,終于事敗被殺。
董卓肆惡洛陽,陳琳避難至冀州,入袁紹幕府。袁紹失敗后,陳琳為曹軍俘獲。曹操愛其才而不咎,署為司空軍師祭酒,使與阮瑀同管記室。后又徙為丞相門下督。建安二十二年(217年),與劉楨、應玚、徐干等同染疫疾而亡。
5、陳后主:陳太建十四年(隋開皇二年,582年)至陳禎明三年(隋開皇九年,589年)在位,字元秀,小字黃奴,陳宣帝陳頊長子,母皇后柳敬言,南北朝時期陳朝最后一位皇帝。
百家姓作品背景
《百家姓》既是一本啟蒙教材,也是一本記錄中國姓氏的書籍。其內(nèi)容來源于姓氏的發(fā)展。在《百家姓》之前,有關姓氏的文字記載可以上溯至商代甲骨文。
戰(zhàn)國時有史官編著的《世本》,記載黃帝至春秋時期諸侯大夫的姓氏、世系、居邑等等,可惜到宋朝已經(jīng)逐漸毀壞。
據(jù)歷史文獻的記載,姓氏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系氏族制度時期,中國早起出現(xiàn)的姓氏都是女字旁或部首,如姬姓、姚姓等。當時的姓是作為區(qū)分氏族的特定標志符號,如部落的名稱或部落首領的名字。傳說黃帝住姬水之濱,以姬為姓;炎帝居姜水之旁,以姜為姓;侍煲源笥碇嗡泄Γn姓為姒。此外,部落首領之子亦可得姓。黃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屬二姓。祝融之后,為己、董、彭、禿、妘、曹、斟、羋等八姓,史稱祝融八姓。
隨著社會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母系氏族制度過渡到父系氏族制度,氏族制度逐漸被階級社會制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chǎn)生了。氏的出現(xiàn)是人類歷史的腳步在邁進階級社會。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chǎn)物。夏、商時期,貴族皆有姓氏。姓的分支為氏,意思相當于家或族。夏王室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為己姓,己姓中有蘇、顧、溫、董、豢龍等氏。商王室為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韋為彭姓。商代還有條氏、徐氏、蕭氏等十三個姓。周代是中國姓氏大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時期,姓氏制度見于記載較多。
這些姓氏的發(fā)展,是《百家姓》得以成文的歷史背景。百家姓的排名只是名義上的,雖然有字面上的這么多姓。因為某些姓氏雖然在字面上不同,實際上部分姓是從某姓衍生出來的,比如姚姓,據(jù)2005年在湖南零陵召開的全球華人公祭舜帝[7]大會上的最新統(tǒng)計,由姚姓衍生出的姓氏達60個之多,如王、陳、胡、孫、虞、田、袁、車、陸等姓氏,流布于世界4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五帝之一的舜,其后子孫以姚為氏,稱為姚氏。因舜帝居姚地(河南濮陽),有子孫以姚為姓,稱為姚氏。舜在當?shù)壑,有搬到媯河邊居住,他們的子孫有留在媯河邊居住的,即以媯為姓。舜帝登帝位后,仁德榮耀,有子孫以帝名舜為姓,禹封皇舜長子商均于虞,至始祖四十三世孫媯滿封于陳,謚胡公,其子孫或以國號陳稱姓,或以謚號胡稱姓,或以尊諱滿稱姓。《通志·氏族略》言:“虞有二姓,曰姚曰媯。因姚墟之生而姓姚,因媯水之居而姓媯!币蚨贩Q媯、陳、田、姚、胡為“媯汭五姓”。演變至漢朝,姚姓衍生出:媯、舜、虞、陳、胡、田、袁、王、孫、陸、車等六十種,繁姓同根,異氏同源,是一家親。在中華姓氏中,媯、陳、田、姚、胡五姓同根同源,其血緣先祖同為舜帝姚姓。
北宋初年,錢塘(杭州)的一個書生編撰蒙學讀物,將常見的姓氏編成四字一句的韻文,很像一首四言詩,雖然它的內(nèi)容沒有文理,但讀來順口,易學好記。由于內(nèi)容與姓氏相關,《百家姓》的前幾個姓氏的排列是有講究的,如趙是指趙宋,既然是國君的姓,理應為首;其次是錢姓,錢是五代十國中吳越國王的姓氏;孫為當時國王錢俶的正妃之姓;李為南唐國王李氏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