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四年級寒假讀后感
《魯賓遜漂流記》這本書是英國作家笛福的代表作品。書中講述了魯濱遜這個人一生志在遨游四海,一次去非洲航海的途中遇到了風暴,一個人漂流到一個無人的荒島上,開始了一段與世隔絕的生活。我印象最深的是魯濱遜在荒島上與自然抗爭,與命運抗爭的描述。魯濱遜為了生存下去,從大船上搬運東西來維持生活,歷經恐懼,歷數磨難,他采集野果、捕獵野獸、飼養(yǎng)動物、種糧食、造工具、造船,憑借不屈的勇氣克服了一個個困難,最終戰(zhàn)勝自然,把一個人的潛力發(fā)揮到極限。
魯濱遜是一個百折不撓、堅強不屈的人,他先被俘為奴,逃離之后船只失事,獨自一人被困在荒島二十八年之久,可他始終毫不氣餒,靠著勇氣的力量把握著自己的生活。
想想我自己,我有時也像魯濱遜一樣。我堅持練跆拳道已經兩年了,有時候真的很累,特別是一開始的時候,超強度的基本功練習,還有時候跑圈,真的是很累很累,好多跟我一起練的同學都放棄了,而我卻依靠堅強的勇氣堅持了下來。但有時候就做不到了,做奧數題的時候,遇到太難的題,我沒有堅持多思考,而是先發(fā)急生氣,最后還是選擇放棄,想想太不應該了,我應該像魯濱遜那樣面對困難不氣餒,不放棄,用的勇氣最頑強的力量去克服。
魯濱遜擁有一個人所應具備的一切特征——勇敢,智慧、理性、勤勞、堅強,超強的勇氣,有了這些,無論什么困難都會被打!
魯濱遜,你是好樣的!
【篇二】四年級寒假讀后感
這是一個感人至深的真實故事。很早很早就期待閱讀這本書,無奈的是,媽媽和我走遍了香港許多家書店,售貨員都說賣斷了市。幸好,媽媽托一位朋友在國內的書店里找到了。書中的主人翁海倫·凱勒,出生于美國阿拉巴馬州北部一個叫康斯比亞的小鎮(zhèn)。她擁有一個幸福的家庭,父親擔任報社的編輯,母親善良又賢慧。海倫敏銳而聰慧,正當她的生命剛剛邁進19個月,開始要體會生命之美時,一場可怕的疾病像黑色的簾幕一樣,慢慢的關閉了她明亮的眼睛和靈敏的耳朵。從此,她所認識和不認識的人、景、物,全從她的視、聽感受中消失了。盡管生命是那樣的脆弱,但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海倫憑著過人的意志和不屈不撓的精神,不僅完成了大學學業(yè),而且還為盲人事業(yè)奉獻了畢生精力。她被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為20世紀美國十大英雄偶像之一。
海倫·凱勒付出的艱辛,是常人難以想像的,她勇敢堅強、奮斗不懈的精神,非常值得我們學習。她是一個盲人,她的成功說明了一個問題,就是只要人的意志堅定,無論做什么事,都會成功的。當然,海倫的成功和她的父母還有老師的幫助是分不開的。我們應該感謝老師的辛勤培育,更應該珍惜父母為我們創(chuàng)造的良好的學習環(huán)境,努力學習,不斷進取。一個身體殘缺的人都能如此堅強的面對人生,何況我們是一個正常人呢!海倫的故事應該成為我們做人的榜樣,我們要以此為動力,做一個堅強自立、感知感恩的人。
海倫·凱勒,她活了88歲,卻有87年在無光、無聲、無語的日子里度過。這位終身在黑暗中奮斗的偉大女性,她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自傳,特別是《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本書,相信一定感動著全世界的人們。
海倫·凱勒對生活的熱愛和堅毅,將永遠留在我們心中,激勵著我們自強不息,頑強奮斗。
【篇三】四年級寒假讀后感
古人云:古今之成大事業(yè)者,非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韌不拔之志。《名人傳》敘述了德國音樂家貝多芬、意大利畫家和雕塑家米開朗琪羅、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的苦難和坎坷的一生,贊美了他們的高尚品格和頑強奮斗的精神。他們或受病痛的折磨,或有遭遇的悲慘,或因內心的惶惑矛盾,或三者交疊加于一身,深重的苦難,幾乎窒息了呼吸、毀滅了理智,但他們靠著對人類的愛,對人類的信心,以及頑強拼搏的意志和高尚的品格,在對抗磨難中爆發(fā)了自己的“小宇宙”,登上了藝術創(chuàng)作的峰:貝多芬用“痛苦”換來了“歡樂”的音樂;米開朗琪羅用一生的心血獻出了震撼心靈的杰作;托爾斯泰在“痛苦”和“哭泣”中追求真理,并傳播愛的種子和寬容的理想。
《名人傳》猶如像我們譜寫了一首“英雄交響曲”,使我們感受到:每個人的一生都不會是一帆風順,每個人的身上都會降臨苦難,我們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坦然面對;與其羨慕那些偉人,不如腳踏實地來點實在的,學習他們的偉大品格,讓自己的人生更有價值;與其靠急功近利取得曇花一現的成就,不如堅持信念、真理和正義,讓自己躋身于不朽者之列。
我們渴望成功,有時候卻不想奮斗,終日幻想著一夜成名,面對小小的挫折,就喪志了前進的動力!睹藗鳌肪拖褚幻骁R子,把我們的懦弱卑劣都顯現出來。我們都清楚:只靠幻想是無濟于事的,我們要真正的認識自己,真正有敢與挫折對抗的決心,真正要腳踏實地的去做,真正向他們一樣去“戰(zhàn)斗”!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成功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最重要是我們的心態(tài),我們持之以恒的精神。讓我們一起聆聽這首“英雄交響曲”,享受英雄們的呼吸吧!
【篇四】四年級寒假讀后感
有的文章讓人感慨萬千,有的文章讓人浮想聯翩,有的文章讓人潸然淚下,有的文章讓人興高采烈……總之,蕩氣回腸的好文章能使讀者產生強烈的共鳴,富含哲理的好文章能引起人們無盡的思索。讀罷文學名著《長襪子皮皮》,我情不自禁的為書中的主人公長襪子皮皮拍案叫好。《長襪子皮皮》是瑞典兒童文學大師阿斯特里德·林格倫于1941年給他7歲的患肺炎的女兒隨口講的一個奇怪的故事,這個奇怪的故事就是后來聞名世界的《長襪子皮皮》,1945年,《長襪子皮皮》出版后,立刻風行世界。這本書主要寫了一個沒有父母的孤兒長襪子皮皮,她正直善良,真誠熱心,但就是有點喜歡吹牛,不喜歡上學,還有點小虛榮心。在和朋友交往的過程中,皮皮也懂得了很多道理。皮皮后來救出了大火中的兩個孩子,成為了小鎮(zhèn)上的英雄。
和皮皮相比,我幸福多了,因為皮皮父母雙亡,沒有人照料她,我在這么優(yōu)裕的生活條件下,一定要好好學習,不能犯像皮皮那樣的錯誤,在請?zhí)袑懗隽四敲炊嗪芑镜腻e字,讓人看了哭笑不得,我可千萬不能這樣。同時,皮皮也是一個樂觀向上,心地善良的孩子,她那種見義勇為的精神也很值得我們學習,不過,千萬不要像皮皮那樣當個吹牛大王呀!
讀完《長襪子皮皮》,我剛剛從那個絢麗多彩的文學殿堂中走出來,我不僅是快樂一時,而且是快樂一世,因為我明白了一個道理——每個人都有長處和短處,大家應該多賞識別人的長處,將他人的短處看得極為渺小。做到了寬以待人,嚴于律己,才能取長補短,更有利于自身的健康。
【篇五】四年級寒假讀后感
在圖書館看書時,偶然發(fā)現了一本書——《愛的教育》,看到這本書的書名,使我陷入了沉思中,在這奇妙繽紛的世界里,愛究竟是什么?它像空氣一樣,每天都在我們身邊,但又因為它無影無形,往往又很容易被我們忽略。但在我們的生活中又不能缺少它,它的意義已經融入我們的生命。帶著這個問題,我與一個意大利小學生一起跋涉,去探尋一個未知的答案。《愛的教育》這本書通過小男孩安利柯的日記,表現出在學校和家庭中,老師對學生的關愛,以及父母、兄弟姐妹之間對我們無微不至的呵護。
《愛的教育》文簡單樸實,描寫的也是極為平凡的人物,但其中流露出人與人之間的真摯情感,讓人感動不已。尤其是馬可爾萬里尋母的故事。馬可爾媽媽來信說身體不適之后,便與家里失去聯系。馬可爾因收不到媽媽的信,決定去尋找媽媽,父親也堅信兒子一定會成功。馬可爾在萬里尋母的旅程中,歷盡艱辛,嘗遍了人生中的酸甜苦辣。他憑借自己堅持不懈的努力,加上好心人的幫助,終于找到病得奄奄一息的媽媽……
讀到這里,我不禁為馬可爾的愛而感動,我想,“愛是什么”不會有明確的答案,但我知道,“愛”是沒有界限的,在每個人的心目中都有一份純潔的愛,同學之間的友好交談,老師對學生的鼓勵,父母對孩子們無微不至的關愛,甚至萍水相逢人們之間的一個微笑,都是愛的表示……愛是我們經常掛在嘴邊的,可有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忽略身邊人對我們的愛。愛是無私的,愛是博大的,只有生活在愛的海洋里,才會享受愛。而當我讀懂了《愛的教育》這本書后,我才真正領悟了愛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