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18禁黄网站免费观看,99爱在线精品免费观看,粉嫩metart人体欣赏,99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6080亚洲人久久精品

李白七言絕句名篇賞析

時間:2020-11-27 13:54:00   來源:無憂考網(wǎng)     [字體: ]
【#少兒綜合素質(zhì)訓(xùn)練# #李白七言絕句名篇賞析#】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后人譽(yù)為“詩仙”。與杜甫并稱為“李杜”。下面是®憂考網(wǎng)分享的李白七言絕句名篇賞析。歡迎閱讀參考!



【篇一】李白七言絕句名篇賞析

  望天門山

  李白〔唐代〕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賞析

  這首詩寫了碧水青山,白帆紅日,交映成一幅色彩絢麗的畫面。但這畫面不是靜止的,而是流動的。隨著詩人行舟,山斷江開,東流水回,青山相對迎出,孤帆日邊駛來,景色由遠(yuǎn)及近再及遠(yuǎn)地展開。詩中用了六個動詞“斷、開、流、回、出、來”,山水景物呈現(xiàn)出躍躍欲出的動態(tài),描繪了天門山一帶的雄奇闊遠(yuǎn)。一、二句寫出了天門山水雄奇險峻不可阻遏的氣勢,給人驚心動魄之感;三、四句寫足也寫活了渾闊茫遠(yuǎn)的水勢。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边@兩句寫詩人遠(yuǎn)眺天門山夾江對峙,江水穿過天門山,水勢湍急、激蕩回旋的壯麗景象。第一句緊扣題目,總寫天門山,著重寫出浩蕩東流的楚江沖破天門山奔騰而去的壯闊氣勢。它給人以豐富的聯(lián)想:天門兩山本來是一個整體,阻擋著洶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濤的沖擊,才撞開了“天門”,使它中斷而成為東西兩山。這和作者在《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中所描繪的情景頗為相似:“巨靈(河神)咆哮擘兩山(指河西的華山與河?xùn)|的首陽山),洪波噴流射東海!辈贿^前者隱后者顯而已。在作者筆下,楚江仿佛成了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顯示出沖決一切阻礙的神奇力量,而天門山也似乎默默地為它讓出了一條通道。

  第二句寫天門山下的江水,又反過來著重寫夾江對峙的天門山對洶涌奔騰的楚江的約束力和反作用。由于兩山夾峙,浩闊的長江流經(jīng)兩山間的狹窄通道時,激起回旋,形成波濤洶涌的奇觀。如果說上一句是借山勢寫出水的洶涌,那么這一句則是借水勢襯出山的奇險。有的本子“至此回”作“直北回”,解者以為指東流的長江在這一帶回轉(zhuǎn)向北。這也許稱得上對長江流向的精細(xì)說明,但不是詩,更不能顯現(xiàn)天門奇險的氣勢?杀容^《西岳云臺歌送丹丘子》:“西岳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黃河萬里觸山動,盤渦轂轉(zhuǎn)秦地雷!薄氨P渦轂轉(zhuǎn)”也就是“碧水東流至此回”,同樣是描繪萬里江河受到崢嶸奇險的山峰阻遏時出現(xiàn)的情景,但作為一首七言古詩,寫得淋漓盡致。從比較中就可以看出《望天門山》作為絕句的崇尚簡省含蓄的特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边@兩句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第三句承前第一句寫望中所見天門兩山的雄姿;第四句承前第二句寫長江江面的遠(yuǎn)景,點醒“望”的立腳點和表現(xiàn)詩人的淋漓興會。詩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個地方遙望天門山,他“望”的立腳點便是從“日邊來”的“一片孤帆”。讀這首詩的人大都贊賞“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因為它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tài)美,但卻很少去考慮詩人何以有“相對出”的感受。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立腳點“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chǎn)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靜態(tài)感。反之,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望著遠(yuǎn)處的天門兩山撲進(jìn)眼簾,顯現(xiàn)出愈來愈清晰的身姿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俺觥弊植坏普娴乇憩F(xiàn)了在舟行過程中“望天門山”時天門山特有的姿態(tài),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鮮喜悅之感。夾江對峙的天門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來,表示它對江上來客的歡迎。青山既然對遠(yuǎn)客如此有情,則遠(yuǎn)客自當(dāng)更加興會淋漓。

  “孤帆一片日邊來”,正傳神地描繪出孤帆乘風(fēng)破浪,越來越靠近天門山的情景,和詩人欣睹名山勝景、目接神馳的情狀。由于末句在敘事中飽含詩人的激情,這首詩便在描繪出天門山雄偉景色的同時突出了詩人豪邁、奔放、自由灑脫、無拘無束的自我形象。

  這首詩意境開闊,氣魄豪邁,音節(jié)和諧流暢,語言形象、生動,畫面色彩鮮明。雖然只有短短的四句二十八個字,但它所構(gòu)成的意境優(yōu)美、壯闊,人們讀了詩恍若置身其中。詩人將讀者的視野沿著煙波浩渺的長江,引向無限寬廣的天地里,使人頓時覺得心胸開闊、眼界擴(kuò)大。從詩中可以看到詩人李白的豪放不羈的精神和不愿意把自己限在小天地里的廣闊胸懷。

【篇二】李白七言絕句名篇賞析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唐代〕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lián)P州。

  孤帆遠(yuǎn)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唯通:惟)

  賞析

  這首詩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那種少年剛腸的離別,也不同于王維《渭城曲》那種深情體貼的離別。而是表現(xiàn)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其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這是兩位風(fēng)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還因為這次離別跟一個繁華的時代、繁華的季節(jié)、繁華的地區(qū)相聯(lián)系,在愉快的分手中還帶著詩人的向往,這就使得這次離別多了點詩意,少了份傷感。

  李白與孟浩然的交往,是他當(dāng)年輕快意的時候,所以眼里所看到的無不是美好愜意。這次離別正是開元盛世,太平而又繁榮,季節(jié)是煙花三月、春意最濃的時候,從黃鶴樓順著長江而下,這一路都是繁花似錦。李白是那樣一個浪漫、愛好游覽的人,所以這次離別完全是在很濃郁的暢想曲和抒情詩的氣氛里進(jìn)行的。李白心里沒有什么憂傷和不愉快,相反地認(rèn)為孟浩然這趟旅行快樂得很,他向往揚(yáng)州地區(qū),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邊送別,一邊心也就跟著飛翔,胸中有無窮的詩意隨著江水蕩漾。

  “故人西辭黃鶴樓”,這一句不光是為了點題,更因為黃鶴樓是天下名勝,可能是兩位詩人經(jīng)常流連聚會之所。因此一提到黃鶴樓,就帶出種種與此處有關(guān)的富于詩意的生活內(nèi)容。而黃鶴樓本身,又是傳說仙人飛上天空去的地方,這和李白心目中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廣陵,又構(gòu)成一種聯(lián)想,增加了那種愉快的、暢想曲的氣氛。

  “煙花三月下?lián)P州”,在“三月”上加“煙花”二字,把送別環(huán)境中那種詩的氣氛涂抹得尤為濃郁。煙花,指煙霧迷蒙,繁花似錦。給讀者的感覺絕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盡、看不透的大片陽春煙景。三月是煙花之時,而開元時代繁華的長江下游,又正是煙花之地!盁熁ㄈ隆,不僅再現(xiàn)了那暮春時節(jié)、繁華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時代氣氛。此句意境優(yōu)美,文字綺麗,清人孫洙譽(yù)為“千古麗句”。李白渴望去揚(yáng)州之情溢于言表。

  詩的后兩句看起來似乎是寫景,但在寫景中包含著一個充滿詩意的細(xì)節(jié)!肮路h(yuǎn)影碧空盡”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jīng)揚(yáng)帆而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yuǎn)去的風(fēng)帆。李白的目光望著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帆影已經(jīng)消逝了,然而李白還在翹首凝望,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蕩蕩地流向遠(yuǎn)遠(yuǎn)的水天交接之處。

  最后一句是眼前景象,但又不單純是寫景。李白對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正體現(xiàn)在這富有詩意的神馳目注之中。詩人的心潮起伏,正像滾滾東去的一江春水?傊,這一場極富詩意的、兩位風(fēng)流瀟灑的詩人的離別,對李白來說,又是帶著一片向往之情的離別,被詩人用絢爛的陽春三月的景色,將放舟長江的寬闊畫面,將目送孤帆遠(yuǎn)影的細(xì)節(jié),極為傳神地表現(xiàn)出來。



【篇三】李白七言絕句名篇賞析

  早發(fā)白帝城/白帝下江陵

  李白〔唐代〕

  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

  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賞析

  唐代安史之亂初期,唐玄宗奔蜀,太子李哼留討安祿山,不久,李哼既位,史唐肅宗。玄宗又曾命令兒子永王李磷督兵平叛,永王李磷在江陵,召兵萬人,自樹一幟,肅宗懷疑他爭奪帝位,已重兵相壓,李磷兵敗被殺。李白曾經(jīng)參加過永王李磷的幕府,被加上“附逆”罪流放夜郎(今貴州遵義),當(dāng)他行至巫山(今四川境內(nèi))的時候,肅宗宣布大赦,李白也被赦免,他像出籠的鳥一樣,立刻從白帝城東下,返回江陵(今湖北荊州)。此詩即回舟抵江陵時所作,所以詩題一作“白帝下江陵”。

  此詩意在描摹自白帝至江陵一段長江,水急流速,舟行若飛的情況。首句寫白帝城之高;二句寫江陵路遙,舟行迅速;三句以山影猿聲烘托行舟飛進(jìn);四句寫行舟輕如無物,點明水勢如瀉。全詩把詩人遇赦后愉快的心情和江山的壯麗多姿、順?biāo)兄鄣牧鲿齿p快融為一體,運(yùn)用夸張和奇想,寫得流麗飄逸,驚世駭俗,又不假雕琢,隨心所欲,自然天成。

  “朝辭白帝彩云間”“彩云間”三字,描寫白帝城地勢之高,為全篇描寫下水船走得快這一動態(tài)蓄勢!安试崎g”的“間”字當(dāng)作隔斷之意,詩人回望云霞之上的白帝城,以前的種種恍如隔世。一說形容白帝城之高,水行船速全在落差。如果不寫白帝城之高,則無法體現(xiàn)出長江上下游之間斜度差距之大。白帝城地勢高入云霄,于是下面幾句中寫舟行的迅捷、行期的短暫、耳(猿聲)目(萬重山)的不暇迎送,才一一有著落。“彩云間”也是寫早晨景色,顯示出從晦暝轉(zhuǎn)為光明的大好氣象,而詩人便在這曙光初燦的時刻,懷著興奮的心情匆匆告別白帝城。

  “千里江陵一日還”的“千里”和“一日”,以空間之遠(yuǎn)與時間之短作懸殊對比。這里,巧妙的地方在于那個“還”字上!斑”,歸來的意思。它不僅表現(xiàn)出詩人“一日”而行“千里”的痛快,也隱隱透露出遇赦的喜悅。江陵本非李白的家鄉(xiāng),而“還”字卻親切得如同回鄉(xiāng)一樣。一個“還”字,暗處傳神,值得讀者細(xì)細(xì)玩味。

  “兩岸猿聲啼不住”的境界更為神妙。古時長江三峽,“常有高猿長嘯”。詩人說“啼不住”,是因為他乘坐飛快的輕舟行駛在長江上,耳聽兩岸的猿啼聲,又看見兩旁的山影,猿啼聲不止一處,山影也不止一處,由于舟行人速,使得啼聲和山影在耳目之間成為“渾然一片”,這就是李白在出峽時為猿聲山影所感受的情景。身在這如脫弦之箭、順流直下的船上,詩人感到十分暢快和興奮。清代桂馥稱贊:“妙在第三句,能使通首精神飛越!保ā对龢恪罚

  “輕舟已過萬重山”為了形容船快,詩人除了用猿聲山影來烘托,還給船的本身添上了一個“輕”字。直說船快,那便顯得笨拙;而這個“輕”字,卻別有一番意蘊(yùn)。三峽水急灘險,詩人溯流而上時,不僅覺得船重,而且心情更為滯重,“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三朝又三暮,不覺鬢成絲”(《上三峽》)。如今順流而下,行船輕如無物,船的快速讀者可想而知。而“危乎高哉”的“萬重山”一過,輕舟進(jìn)入坦途,詩人歷盡艱險、進(jìn)入康莊旅途的快感,也自然而然地表現(xiàn)出來了。這最后兩句,既是寫景,又是比興,既是個人心情的表達(dá),又是人生經(jīng)驗的總結(jié),因物興感,精妙無倫。

  這首詩寫的是從白帝城到江陵一天之內(nèi)的行程情況,主要突出輕快,這也反映了李白心情的輕快。李白以58歲的年齡,被流放夜郎,拋妻別子,走向長途,忽然遇赦,得以歸家,心里自然十分高興。在詩中李白沒有直接抒情,但是讀了他對行程的描寫,自然感受到他的心情和興奮的情緒。

【篇四】李白七言絕句名篇賞析

  春夜洛城聞笛/春夜洛陽城聞笛

  李白〔唐代〕

  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fēng)滿洛城。

  此夜曲中聞?wù)哿,何人不起故園情。

  賞析

  此詩寫鄉(xiāng)思,題作“春夜洛城聞笛”,明示詩人因聞笛聲而感發(fā)。題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點出季節(jié)及具體時間。此詩抒發(fā)了作者客居洛陽夜深人靜之時被笛聲引起的思鄉(xiāng)之情,其前兩句描寫笛聲隨春風(fēng)而傳遍洛陽城,后兩句寫因聞笛而思鄉(xiāng)。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合理運(yùn)用想象和夸張,條理通暢,感情真摯,余韻無窮。

  第一句“暗飛”二字可謂傳神,“暗”字更是首句之關(guān)鍵。因為此時不知笛聲自何處飛來,用此“暗”字,恰當(dāng)非常,足見詩人亦是經(jīng)過了細(xì)心推敲。此“暗”字寓意頗深。說笛聲暗飛,似乎是為了來觸動羈旅者的離愁別緒。此外,“暗”也有隱約之意,與詩的情境相呼應(yīng)!罢l家”之“誰”與“暗”照應(yīng)。第二句渲染笛聲,形象而生動,“散入春風(fēng)滿洛城”,仿佛整個洛陽城無處不縈繞著悠揚(yáng)的笛聲。這自然是詩人的主觀感覺的極度夸張。“散”字用得極妙,說“笛聲“散入春風(fēng)”,意即笛聲隨著春風(fēng)均勻散布于洛城的各個角落!皾M”字從“散”字引繹而出,二者相得益彰,充分表現(xiàn)了洛城春夜之靜謐,表達(dá)了詩人的思念故鄉(xiāng)之心切。

  聽到笛聲以后,詩人觸動了鄉(xiāng)思的情懷,于是第三句點出了《折楊柳》曲。古人送別時折柳,盼望親人歸來也折柳。據(jù)說“柳”諧“留”音,故折柳送行表示別情。長安灞橋即為有名的送別之地,或指那個地方的楊柳為送行人攀折殆盡!墩蹢盍非鷤x惜別,其音哀怨幽咽。晉代太康末年,京洛流行《折楊柳》歌,有“兵革苦辛”的詞語。北朝《折楊柳歌辭》中說:“上馬不捉鞭,反拗楊柳枝;蹀坐吹長笛,愁殺行客兒!贝蠹s都是據(jù)曲意填的歌詞。所以,詩人聽到這首《折柳》曲,便引起客愁鄉(xiāng)思。一般說,久居他鄉(xiāng)的人,白天還沒有什么,可是一到日暮天晚,就容易想念家鄉(xiāng)。在春秋季節(jié),人們也常是多愁善感!墩哿窞槿婞c睛,也是“聞笛”的題義所在。三、四兩句寫詩人自己的情懷,卻從他人反說。強(qiáng)調(diào)“此夜”,是面對所有客居洛陽城的人講話,為結(jié)句“何人不起故園情”作勢。這是主觀情感的推衍,不言“我”,卻更見“我”感觸之深,思鄉(xiāng)之切。

  全詩扣緊一個“聞”字,抒寫自己聞笛的感受。詩的第一句是猜測性的問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聽,卻不期然而打動了許許多多聽眾,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第二句說笛聲由春風(fēng)吹散,傳遍了洛陽城。這是詩人的想象,也是藝術(shù)的夸張。第三句說明春風(fēng)傳來的笛聲,吹奏的是表現(xiàn)離情別緒的《折楊柳》,于是緊接一句說,哪個能不被引發(fā)思念故鄉(xiāng)家園的情感呢!水到渠成而戛然而止,因而余韻裊裊,久久縈繞于讀者心間,令人回味無窮。

  李白的老家在四川,二十多歲就離家東游,后長期居住湖北、山東,春夜聞笛《折楊柳》曲,觸發(fā)深長的鄉(xiāng)思當(dāng)是再自然不過的了。因此情真意切,扣人心弦,千百年來在旅人游子心中引發(fā)強(qiáng)烈的共鳴。

  短短的一首七言絕句,頗能顯現(xiàn)李白的風(fēng)格特點,即藝術(shù)表現(xiàn)上的主觀傾向。熱愛故鄉(xiāng)是一種崇高的感情,它同愛國主義是相通的。詩人的故鄉(xiāng)是他從小生于此,長于此的地方,作為祖國的一部分,那種形象尤其令詩人難以忘懷。李白這首詩寫的是聞笛,但它的意義不限于描寫音樂,還表達(dá)了對故鄉(xiāng)的思念,這才是它感人的地方。



【篇五】李白七言絕句名篇賞析

  峨眉山月歌

  李白〔唐代〕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

  賞析

  此詩是作者李白于開元十三年(725)出蜀途中所作。這首詩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全詩意境清朗優(yōu)美,風(fēng)致自然天成,為李白膾炙人口的名篇之一。

  “峨眉山月半輪秋,影入平羌江水流!鼻皟删涫钦f,高峻的峨眉山前,懸掛著半輪秋月。

  詩從“峨眉山月”寫起,點出了遠(yuǎn)游的時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韻關(guān)系倒置句末。秋高氣爽,月色特別明亮。以“秋”字又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來,自然入妙。月只“半輪”,使人聯(lián)想到青山吐月的優(yōu)美意境。在峨眉山的東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出于四川蘆山縣,流至樂山縣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流”兩個動詞構(gòu)成連動句式,是說月影映入江水,又隨江水流去。生活經(jīng)驗告訴我們,定位觀水中月影,任憑江水怎樣流,月影卻是不動的!霸铝磷,我也走”,只有觀者順流而下,才會看到“影入江水流”的妙境。所以此句不僅寫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時暗點秋夜行船之事。意境空靈入妙。

  “夜發(fā)清溪向三峽,思君不見下渝州!焙髢删涫钦f,夜間乘船出發(fā),離開清溪直奔三峽。想你卻難相見,戀戀不舍去向渝州。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連夜從清溪驛出發(fā)進(jìn)入岷江,向三峽駛?cè)。這位“仗劍去國,辭親遠(yuǎn)游”的青年,乍離鄉(xiāng)土,對故國故人不免戀戀不舍。江行見月,如見故人。然而明月畢竟不是故人,于是只能“仰頭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見下渝州”,表達(dá)依依惜別的無限情思,可謂語短情長。

  詩中連用了五個地名,構(gòu)思精巧,不著痕跡,詩人依次經(jīng)過的地點是:峨眉山──平羌江──清溪──三峽──渝州,詩境就這樣漸次為讀者展開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圖。除“峨眉山月”以外,詩中幾乎沒有更具體的景物描寫;除“思君”二字,也沒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這一集中的藝術(shù)形象貫串整個詩境,成為詩情的觸媒。由它引發(fā)的意蘊(yùn)相當(dāng)豐富:山月與人萬里相隨,夜夜可見,使“思君不見”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親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的象征。凡詠月處,皆抒發(fā)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連用五個地名,精巧地點出行程,既有“仗劍去國,辭親遠(yuǎn)游”的豪邁,也有思鄉(xiāng)的情懷,語言流轉(zhuǎn)自然,恰似“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本來,短小的絕句在表現(xiàn)時空變化上容易受到限制,因此一般寫法是不同是超越時空。但這首詩在時間和空間跨度上達(dá)到了馳騁自由的境地,二十八個字中出現(xiàn)了五個地名,共計十二個字,這在萬首唐人絕句中是僅見的,人們不但不感到重復(fù),而且認(rèn)為是絕唱,其原因就在于詩境中無處不滲透著江行的經(jīng)驗和思友之情,無處不貫穿著山月這一具有象征意義的藝術(shù)形象它把廣闊的空間和較長的時間統(tǒng)一起來。其次地名的處理也富有變化。“峨眉山月”、“平羌江水”是地名附加于景物,是虛用;“發(fā)清溪”、“向三峽”、“下渝州”則是實用,在句中的位置也有不同,所以讀起來就覺得不著痕跡,自然入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