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經(jīng)典中長篇成語故事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各地人民紛紛舉行起義,反抗秦朝的暴虐統(tǒng)治。農(nóng)民起義軍的領(lǐng)袖,最的是陳勝、吳廣,接著有項羽和劉邦。
公元前208年,秦將章邯鎮(zhèn)壓陳勝、吳廣起義之后,又攻破邯鄲,反秦武裝趙王歇及張耳被迫退守在巨鹿(今河北平鄉(xiāng)西南),被秦將王離率20萬人圍困。章邯率軍20萬屯于巨鹿南數(shù)里的棘原,并修筑兩側(cè)有土墻的通道直達王離營,以供糧草。趙將陳余率軍數(shù)萬屯于巨鹿北,因兵少不敢去救。
楚懷王派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帶領(lǐng)二十萬人馬去救趙國。宋義引兵至安陽(今山東曹縣東南)后,接連46天按兵不動。對此項羽十分不満,去跟宋義說:“秦軍包圍了巨鹿,形勢這樣緊急,咱們趕快渡河過去,跟趙軍里外夾擊,一定能夠打敗秦軍!
宋義說:“我們還是等秦軍和趙軍決戰(zhàn)以后再說。”他又對項羽說:“上陣跟敵人交鋒,我比不上你;要說坐在帳篷里出個計策,你就比不上我了。”
項羽說:“現(xiàn)在軍營里沒有糧食,但是上將軍卻按兵不動,這樣不顧國家,不體諒兵士,哪里像個大將的樣子!
第二天,項羽趁朝會的時候,拔出劍來把宋義殺了。他提了宋義的頭,對將士說:“宋義背叛大王(指楚懷王),我奉大王的命令,已經(jīng)把他處死了。”
于是將士們則擁項羽為上將軍。項羽殺宋義的事,威震楚國,名聞諸侯。
隨后,他率所有軍隊悉數(shù)渡黃河前去營救趙國以解巨鹿之圍。楚軍全部渡過漳河以后,項羽讓士兵們飽飽地吃了一頓飯,每人再帶三天干糧,然后傳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意思是說把渡河的船(古代稱舟)鑿穿沉入河里,把做飯用的鍋(古代稱釜)砸個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統(tǒng)統(tǒng)燒毀。這就叫破釜沉舟。項羽用這辦法來表示他有進無退、一定要奪取勝利的決心。
就這樣,沒有退路的楚軍戰(zhàn)士以一當十,殺伐聲驚天動地。經(jīng)過九次的激戰(zhàn),楚軍最終大破秦軍。秦軍的幾個主將,有的被殺,有的當了俘虜,有的投了降。這一仗不但解了巨鹿之圍,而且把秦軍打得再也振作不起來,過兩年,秦朝就滅亡了。
楚軍的驍勇善戰(zhàn)大大提高了項羽的聲威。以至戰(zhàn)勝后,項羽于轅門接見各路諸侯時,各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項羽。后來,“皆沉船,破釜甑”演化為成語“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戰(zhàn),決心很大。
【篇二】經(jīng)典中長篇成語故事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南北朝時期,公元550年,東魏的政治大權(quán)被當朝的丞相獨攬,這個丞相就是高洋。高洋一人統(tǒng)攬著東魏所有的政事,并且有篡權(quán)奪位之心。當時的魏孝靜帝(元善見)只是一個“居其位,不謀其政”的皇帝。后來高洋逼迫魏孝靜帝退位,將皇位轉(zhuǎn)讓給他。高洋就這樣運用卑鄙的手段建立起了一個新的王朝。這個王朝就是北齊,高洋做了北齊的文宣帝。
為了鞏固自己的統(tǒng)治,防止東魏死灰復燃,東山再起,高洋大滅東魏元氏政權(quán)的勢力,對東魏的皇族斬盡殺絕,幾乎不留活口,以此來免除后患。
高洋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手段極其殘忍。他首先殺死的就是魏孝靜帝和他的三個兒子。他用毒酒將他們毒死。之后,高洋還是覺得留有隱患,就下令把元氏宗室近親44家逮捕下獄。前后共處死七百多人,就連嬰兒也不放過。將元氏宗親殺害后,高洋還叫人將尸體拋到漳河里去喂魚。
高洋的行為很快就傳播開來。傳到了元氏的遠房宗族那里,遠房宗族非?只,生怕什么時候高洋的屠刀會砍到頭上來。他們趕緊聚集起來商量對策。有個名叫元景安的縣令說,眼下要保命的辦法,是請求高洋準許他們脫離元氏,改姓高氏。元景安的堂弟元景皓聽到這話后,堅決反對這種做法,他非常氣憤地說:“怎么能用拋棄本宗、改為他姓的辦法來保命呢?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我寧愿死而保持氣節(jié),不愿為了活命而忍受屈辱!蹦懶∨率碌脑鞍矠榱吮H约旱男悦,卑鄙地把景皓的話稟告給了高洋。高洋隨即逮捕了景皓,并將他處死。元景安因告密有功,高洋賜他姓高,并且升官發(fā)財了。
但是,好景不長,殘酷的屠殺不能挽救北齊搖搖欲墜的政權(quán)。元景皓被殺不久,高洋因病死去。過了十幾年,北齊王朝也滅亡了。而元景皓那“寧可玉碎,不能瓦全”的正義行為,卻一直受到后世人們的稱頌。
后來,人們根據(jù)這個故事,把元景皓的“大丈夫?qū)幙捎袼,不能瓦全”簡化引申為“寧為玉碎,不為瓦全”這個成語。
——《北齊書·元景安傳》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意思】做玉器被打碎,不做陶器得保全。比喻寧愿為正義而死,決不茍且偷生。
【篇三】經(jīng)典中長篇成語故事
包藏禍心
春秋時期,楚國將領(lǐng)公子圍受哥哥楚王之托,去鄭國訪問。鄭國非常弱小,為了在夾縫中求生存,對楚國使者極力巴結(jié)。畢竟,有了楚國的保護,別的強國就不敢任意欺凌鄭國了。鄭國的大夫公孫段為了國家利益,決定把女兒嫁給公子圍,表示兩國的友誼牢不可破。
公子圍對這門婚事一口應(yīng)承下來,其實他心中另有詭計。在迎親時,公子圍帶來了很多兵馬,想帶進城去奪取鄭國的政權(quán)。沒想到鄭國大夫子產(chǎn)一下子就看透了公子圍的心機,因此拒絕他進入京城。
子產(chǎn)派子羽去對楚國的客人說:“本國的都城非常狹窄,無法容納公子那么多的隨從,如果一定要迎親,就請在城外舉行儀式吧!”
公子圍很生氣,就叫太宰伯州犁向子羽答復道:“哪有在野外舉行婚禮的先例呢?我們臨來之前已經(jīng)在祖廟里向祖先祭告過了,如果在城外娶親,豈不是對我們楚國進行羞辱?這樣做也顯得鄭國太小氣了。況且不要忘了,我是楚國的令尹!假如我真的在野外結(jié)婚,回國后將被人瞧不起,再也沒有做令尹的資格了。所以貴國的安排恕我難以接受!
子羽的臉色當場就變了,他正顏厲色地說道:“不錯,我們鄭國是個小國?墒菄胰跣〔⒉皇清e誤,如果依賴大國而不進行防備,那才是錯誤。我們本想通過聯(lián)姻來讓楚國保護我們,可是楚國卻包藏禍心,來打鄭國的主意,我們又怎能不作一點兒防備!”
公子圍看到鄭國早有防備,自己實在討不到便宜,只好答應(yīng)不帶兵甲進城,鄭國這才允許他進城迎親。
這年的正月十五,公子圍進入鄭國都城,與公孫段的女兒結(jié)婚,婚后馬上離開鄭國回去了。
成語釋義:本意是指心中藏有不良企圖,后來也用來形容外表和善,心懷惡意。
【篇四】經(jīng)典中長篇成語故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公元73年,東漢明帝的高級侍從官竇固奉命征伐匈奴,四十一歲的班超被任命為假司馬。在這次征戰(zhàn)中,班超立了戰(zhàn)功深受竇固賞識。不久,竇固派他和軍中的高級參謀郭恂一起出使西域。
班超帶了三十六名勇士,首先來到鄯(shàn)善國。國王開始對他們很尊敬,禮節(jié)也很周到,但不幾天忽然變得冷淡起來。班超與手下判斷認為,這必定是北方匈奴的使者來了,國王態(tài)度搖擺不定,吃不準服從哪一方的緣故。于是把接待他們的胡人叫來,詐騙說:“匈奴使者來了幾天,此刻在哪里?”
那胡人很惶恐,招認了實際情況,證明班超的判斷是正確的。班超把胡人禁閉起來,然后把三十六名勇士全部集合起來喝酒,喝得暢快的時候,班超激怒大家說:
“你們和我都在這極遠的地方,想立大功以求得富貴。現(xiàn)在匈奴使者來到這里才幾天,國王對我們的禮節(jié)和敬意就終止了。如果他逮捕我們,把我們送給匈奴,那我們連尸骨都會被豺狼吃掉。你們看,這事怎么辦?”
他的下屬表示了同一個意愿:“現(xiàn)在處于危急關(guān)頭,不管死活都聽從您的命令。
班超下決心說:“好,不進入老虎洞,不能提到小老虎。眼前的辦法只有一個,就是趁著黑夜,用火攻擊匈奴派來的人。他們不知道我們有多少人,一定非常震驚,這樣就可以把他們?nèi)肯麥。消滅了這些敵人,國王就會嚇破膽,我們大功告成,事業(yè)也建立了!
大家同意班超的行動計劃,但又提出這件事要和郭恂商量一下。班超發(fā)怒說:“是兇是吉決定于今天。郭恂是個文弱而又庸俗的官員,聽到這件事必定害怕,會泄露我們的計謀,這樣我們就會白白送命,當不成好漢!
大家都同意班超的看法。當天夜里正刮大風,班超帶領(lǐng)勇士們悄悄來到匈奴使者的駐地。他布置十個勇士拿著鼓,藏在匈奴使者的房舍后,并跟他們約定,見火燒起來就打起鼓大喊大叫。其余的勇士都拿著武器,埋伏在大門兩側(cè)。
一會兒,班超順著風勢把火燒起來,頃刻之間戰(zhàn)鼓齊鳴,殺聲四起。匈奴人驚慌失措,亂成一團。班超親手殺死三個敵人,勇士們殺了匈奴使者和隨從三十多人,還有一百多人被燒死。
還有一百多人被燒死。
第二天,班超把這件事告訴郭恂,郭恂聽了大驚失色。班超馬上對他說,你雖然沒有參加行動,但我哪里會獨占功勞呢?郭恂聽了這話很高興。
接著,班超去見鄯善國王,并把匈奴的頭顱給他看。國王嚇得不知如何是好。班超對他作了解釋,并且加以撫慰。這樣,國王終于決定靠向漢朝一邊,并且把自己的兒子送到漢朝去做人質(zhì)。
——《后漢書·班超傳》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意思】不進老虎洞,怎么能捉到小老虎?原指不親歷危險的境地,就不能獲得成功,F(xiàn)也比喻不親歷艱苦實踐,就不能認識事物或取得重大成功。焉,怎么。
【篇五】經(jīng)典中長篇成語故事
熟能生巧
從前有個叫陳康肅,號堯咨的人,箭術(shù)精良,舉世無雙。他因此心里非常的驕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領(lǐng)!肮,哈,哈,我的箭術(shù)沒人比得上。你們有誰愿意跟我比比看啊?”
“師父,您實在是太高明了,我們怎么比得上您呢!”“是啊,我們還要多跟您學習,學習呢!師父你再表演一下,讓我們開開眼界嘛!”這些想從陳堯咨那兒學得箭術(shù)的年輕人,每天都說些恭維他的話,讓他開心。
有一天陳堯咨帶著徒弟在院子里練習射箭,有一個賣油的老翁正好走過,便停下來看。
陳堯咨舉起了弓,搭上箭,一連發(fā)出十枝箭,每支箭都正中紅心。徒弟們在旁邊拍手叫好,陳堯咨也很神氣的對老翁說:“你看怎么樣?”那個老翁只是微微點頭,并不叫好。
陳堯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氣的問他:“喂,你這個老頭也會射箭嗎?”“不會!薄澳敲词俏业募涞貌缓脝?”“好是好,不過,這只是一平常的技術(shù)罷了,并沒有什么了不起!薄袄项^兒,你說的是什么話?竟然這樣悔辱我們師父。你知不知道我們師父的箭術(shù),沒人能比得上。你簡直太看不起人了!
“年輕人,你先別生氣,我說的是真話。你的箭術(shù)的確平常的很,沒什么值得夸贊的!薄袄项^兒,聽你這么說好象很內(nèi)行,那你就露兩手給我們瞧瞧。不服氣就比畫比畫。光說不練你有個什么用!”“小兄弟,這射箭的本領(lǐng)我可沒有,不過讓我倒油給你們看看。”“倒油,這還用得著你這個老頭來表演嗎?倒油誰不會?別開玩笑啊!”“你們還是看了再說吧!
老翁說完,就拿了一個葫蘆放在地上,又在葫蘆口上面放了一枚有孔的銅錢。然后舀了一杓油,眼睛看準了,油杓輕輕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條細細的黃線,筆直的從錢孔流入葫蘆里。倒完之后,油一點兒也沒沾到銅錢。
老翁很謙虛的向陳堯咨說:“這也是一種平常的技術(shù)罷了,也就是熟能生巧的道理啊!”陳堯咨聽了十分慚愧,從此更加努力的練習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術(shù)。后來他的人品和箭術(shù)一樣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