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描寫菊花的詩精選
菊花
唐代:元稹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賞析
菊花,不像牡丹那樣富麗,也沒有蘭花那樣名貴,但作為傲霜之花,它一直受人偏愛。有人贊美它堅強的品格,有人欣賞它高潔的氣質(zhì),而元稹的這首詠菊詩,則別出新意的道出了他愛菊的原因。
第一句“秋叢繞舍似陶家”的“繞”字寫屋外所種菊花之多,給人以環(huán)境幽雅,如陶淵明家之感。詩人將種菊的地方比作陶家,可見秋菊之多,花開之盛。這么多美麗的菊花,讓人心情愉悅。
第二句“遍繞籬邊日漸斜”表現(xiàn)了詩人專注地看花的情形。第二句中的“繞”字寫賞菊興致之濃,不是到東籬便駐足,而是“遍繞籬邊”,直至不知日之將夕,表現(xiàn)了詩人賞菊時悠閑的情態(tài)。詩人被菊花深深吸引住了,其愛菊之情,似較五柳先生有過之而無不及!氨槔@”“日漸斜”,把詩人賞菊入迷,流連忘返的情態(tài)和詩人對菊花的由衷喜愛真切地表現(xiàn)了出來,字里行間充滿了喜悅的心情。前兩句短短的十四個字,有景、有情、有聯(lián)想,活脫脫地勾勒出一幅詩人在秋日傍晚漫步菊叢賞花吟詩而樂不思返的畫面。
“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點明了詩人愛菊的原因。這兩句以否定句式陡地一轉,指出自己并非沒來由地鐘情菊花。菊花是在百花之中是最后凋謝的,一旦菊花謝盡,便無花景可賞。人們愛花之情自然都集中到菊花上來。因此,作為后凋者,它得天獨厚的受人珍愛。詩人從菊花在四季中謝得最晚這一自然現(xiàn)象,引出了深微的道理,回答了愛菊的原因,表達了詩人特殊的愛菊之情。其中,當然也含有對菊花歷盡風霜而后凋的堅貞品格的贊美。
這首詩從詠菊這一平常題材,發(fā)掘出不平常的詩意,給人以新的啟發(fā),顯得新穎自然,不落俗套。在寫作上,用語淡雅樸素,饒有趣味。筆法也很巧妙,前兩句寫賞菊的實景,為渲染愛菊的氣氛做鋪墊;第三句是過渡,筆鋒一轉,跌宕有致,最后吟出生花妙句,進一步開拓美的境界,增強了這首小詩的藝術感染力。
【篇二】描寫菊花的詩精選
不第后賦菊/菊花
唐代:黃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后百花殺。
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賞析
這首詩是唐末農(nóng)民起義領袖黃巢所作的詠物詩。此詩運用比喻的手法,賦予菊花以英雄風貌與高潔品格,把菊花作為廣大被壓迫人民的象征,以百花喻指反動腐朽的封建統(tǒng)治集團,形象地顯示了農(nóng)民革命領袖果決堅定的精神風貌。全詩辭采壯偉,設喻新穎,想象奇特,意境瑰麗,氣魄雄偉。
“待到秋來九月八”,意思是重陽佳節(jié)未到,而詩人即賦詩遙慶之。“待到”二字迸發(fā)突兀,“驟響如爆竹”,具有凌厲、激越的韻致和可望在即的肯定意味!熬旁掳恕痹谥仃柟(jié)的前一天,從詩情奔騰的湍流來考察,詩人不寫“九月九”而寫“九月八”,并不僅僅是為了押韻,而且還透露出一種迫不及待,呼喚革命暴風雨早日來到的情緒。
“我花開后百花殺”,一方面向讀者展示了一種不可抗御的自然規(guī)律,用金菊傲霜盛開與百花遇霜而凋所造成的強烈對比,顯示出菊花生機盎然的頑強生命力,一方面暗示了農(nóng)民革命風暴一旦來臨,腐敗的唐王朝立刻就會像“百花”遇霜一樣,變成枯枝敗葉。
第三、四句“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則是對菊花勝利遠景的預見和憧憬。第三句寫味,“沖天香陣透長安”,這香,不是幽香,不是清香,而是“沖天香陣”!皼_天”二字,寫出了菊花香氣濃郁、直沖云天的非凡氣勢;“香陣”二字說明金菊勝利時決非一枝獨放,而是群體皆榮,包含了樸素而深刻的天下太平觀念;一個“透”字,又顯示了菊花香氣沁人心脾、芳貫廣宇、無所不至的進取精神。
“滿城盡帶黃金甲”,“滿城”是說菊花無處不有,遍滿京都;“盡帶”是說這遍滿長安的菊花,無一例外地全都披上了黃金甲。身披黃金鎧甲,屹立在颯颯西風之中,抗霜半寒,傲然怒放,這形象是何等英武!何等俊偉!況且,“滿”城“盡”是,如同云霞,映照著天空;如同烈火,燃遍了長安!這里所歌詠、所塑造的,不是單獨某一株菊花,而是菊花的“英雄群像”。
這首詩是以菊喻志,借物抒懷,通過刻劃菊花的形象、歌頌菊花的威武精神,表現(xiàn)了作者等待時機改天換地的英雄氣魄。當農(nóng)民起義的“重陽佳節(jié)”到來之日,那些封建統(tǒng)治階級威風掃地,不是如同那些“百花”一樣凋零了嗎?當浩浩蕩蕩的義軍開進長安之后,那身著戎裝的義軍戰(zhàn)士,不是象這滿城菊花一樣,金爛爛輝光耀目、威凜凜豪氣沖天嗎?這首菊花詩是封建社會農(nóng)民起義英雄的頌歌。詩雖然只有短短四句,既寫了菊花的精神,也寫了菊花的外形,形神兼?zhèn)洌患葘懥司栈ǖ南銡鉀_天,又寫了菊花的金甲滿城,色味俱全,形象十分鮮明。語言樸素,氣魄宏偉,充滿了使人振奮的鼓舞力量。
【篇三】描寫菊花的詩精選
題菊花
唐代:黃巢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
賞析
唐末詩人林寬有這樣兩句詩:“莫言馬上得天下,自古英雄皆解詩。”(《歌風臺》)古往今來,卻有不少能解詩的英雄,唐末農(nóng)民起義領袖黃巢就是其中突出的一個。自從東晉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名句一出,菊花就和孤標傲世的高士、隱者結下了不解之緣,幾乎成了封建文人孤高絕俗精神的一種象征。黃巢的菊花詩,卻完全脫離了同類作品的窠臼,表現(xiàn)出不同的思想境界和藝術風格。
“颯颯西風滿院栽,蕊寒香冷蝶難來。”這首小詩的前兩句是說,颯颯秋風卷地而來,滿院菊花瑟瑟飄搖。
第一句寫滿院菊花在颯颯秋風中開放!拔黠L”點明時節(jié),逗起下句;“滿園”極言菊花之多;說“栽”而不說“開”,是避免與末句重韻,同時“栽”字本身也給人以一種挺立勁拔之感。寫菊花迎風霜開放,以顯示其勁節(jié),這在文人詠菊詩也不難見到;但“滿園栽”卻顯然不同于文人詩中的菊花形象。無論是表現(xiàn)“孤標傲世”之情,“孤高絕俗”之態(tài)或“孤孑無伴”之感,往往脫離不了一個“孤”字。黃巢的詩獨說“滿園栽”,是因為在他心目中,菊花是勞苦大眾的象征,與“孤”字無緣。菊花迎風霜開放,固然顯出它的生命力,但時值寒秋,“蕊寒香冷蝶難來”,卻是極大的憾事,在颯颯的秋風中,菊花似乎帶著寒意,散發(fā)著幽冷細微的芳香,不像在風和日麗的春天開放的百花,濃香竟發(fā),因此蝴蝶也就難得飛來采掇菊花的幽芳了。在舊文人的筆下,這個事實通常總是引起兩種感情,孤芳自賞或懷才不遇。作者的感情有別于此,在他看來,“蕊寒香冷”是因為菊花開放在寒冷的季節(jié),他自不免為菊花的開不逢時而惋惜、而不平。
“他年我若為青帝,報與桃花一處開。”小詩的后兩句是說,有朝一日,我要當了春神,我將安排菊花和桃花同在春天盛開。后兩句正是作者感情自然的發(fā)展,作者想象自己有朝一日做了司春之神,就要讓菊花和桃花一起在春天里開放。這一充滿強烈浪漫主義激情的想象,集中的表達了作者宏偉的抱負。詩中的菊花,是當時社會上千千萬萬處于底層勞動人民的化身,作者既贊賞他們迎風霜而開放的頑強生命力,又深深為他們所處的環(huán)境,所遭遇命運的而憤激不平,立志要徹底加以改變。所謂為“青帝”,不妨看作是建立農(nóng)民政權的施政綱領,作者想象到了那一天,廣大勞苦大眾都能生活在溫暖的春天里。值得注意的是這里還體現(xiàn)了農(nóng)民樸素的平等觀念,因為在作者看來,菊花和桃花同為百花之一,理應享受同等的待遇,菊花獨處寒秋,蕊寒香冷,實在是天公極大的不公。因此他決心要讓菊花和桃花一樣享受春天的溫暖。不妨認為,這是詩化了的農(nóng)民平等思想。
這里還有一個靠誰來改變命運的問題。是祈求天公的同情與憐憫,而是“我為青帝”,取而代之?其間存在著做命運的奴隸和做命運的主人的區(qū)別。詩的作者說:“我為青帝。”這豪邁的語言,正體現(xiàn)了農(nóng)民階級領袖人物*舊政權的豪邁意志和信心,而這一點,也正是一切封建文人所不能超越的鐵門檻。
這首詩所抒寫的思想感情是非常豪壯的,它表現(xiàn)了一位胸懷大志者的本色,但它并不流于粗豪,仍不失含蘊。這是因為詩中成功的運用了比興手法,而比興本身又融合著作者對生活的獨特感受與理解的緣故。
【篇四】描寫菊花的詩精選
菊花
唐代:李商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
陶令籬邊色,羅含宅里香。
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
愿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
賞析
〈菊花〉詩的末聯(lián)“愿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與本詩末聯(lián)所抒發(fā)的感概,可以說同中有異。在〈菊花〉詩中,筆者曾經(jīng)說到,李商隱對于升君白玉堂一事,已覺無望,卻想到自我毀滅,成為菊花酒,這樣便可以浮在用黃金鑄成的鸚鵡杯,升上用白玉砌的殿堂。這種感情,雖嫌激烈,卻畢竟帶有升上殿堂的愿望。到本詩,那些激烈的感情淡化了,苦竹、椒塢、微香、涓涓淚、寒雁、暮蟬、細路獨來、清尊相伴,一片嘆老嗟卑的味道,甚麼火氣也沒有了。其殆晚年的自嘆之作歟!
除了末聯(lián),前四句形容菊的色、香,與〈野菊〉的筆法相類,只是后者的描述更為抽象,以作者的觀感為主。五、六寫凋零遲暮,亦與「已悲節(jié)物同寒雁」的情感相類。末聯(lián)則可見上述的分析,筆者對於此文有二點看法:首先,說李商隱「自我毀滅」實是見仁見智,我們也可以解讀為一種升華,成為菊花酒是需要釀造的,留下的反而是精華,所以〈菊花〉詩的情感的確比〈野菊〉來得積極一點。再者,李商隱盡管嘆老嗟卑,但基本性格是不會變的,前文曾分析〈野菊〉詩中的苦竹、椒塢、微香,與〈菊花〉詩的陶令、羅含同樣有賢才的涵意,都是詩人對自己的才能品格的肯定。我們從〈菊花〉、〈野菊〉、〈臨發(fā)崇讓宅紫微〉三首詩中,可以看到李商隱處在不同時空之下的感嘆,但是也可以見到李商隱始終如一的態(tài)度,詩人的自尊心不曾稍減。最后,筆者以為選用〈菊花〉詩對照〈野菊〉,較另二首詩作更適合,既可以擺脫附會史事的牽強,亦可於寫作技巧、用詞遣字、情感強度作同中有異的比較。
屈復曰:「通首不出題,亦是大病!箘t是正好說明了〈野菊〉為何較〈錦瑟〉的詩旨來得明確,〈野菊〉一詩雖未有任何「菊」字,對於菊的形容也是十分抽象,但是縱觀全詩句意,則句句不離菊,首聯(lián)寫菊的生長環(huán)境和形態(tài),頷聯(lián)寫詩人愛菊、憐菊之心,頸聯(lián)寫詩人憶起當年賞菊之樂,末聯(lián)寫菊未被種植在宮中的遺憾。同樣,前文所提及的〈菊〉也是通首不出題,因此都顯得詩意十分單純,也令人有思想范圍狹窄的感覺。就寫作技巧而言,野菊、苦竹、椒塢,多層次意象組合的完美搭配,忍字與省字的簡明精確,李商隱用字遣詞可謂匠心獨運。然而詩旨卻完全圍繞在懷才不遇的自憐情緒中打轉,看多了李商隱這類為數(shù)不少的作品,真會讓人懷念起李白的豪邁瀟灑、杜甫的憂國憂民。
【篇五】描寫菊花的詩精選
菊花
明代:唐寅
故園三徑吐幽叢,一夜玄霜墜碧空。
多少天涯未歸客,盡借籬落看秋風。(盡借一作:借人)
賞析
這是一首托物寄興的詩,沒有什么艱澀的意象,很清新淡雅,并且淺近直白。詩人借菊花以自比,在詩詞中屬于香草美人筆法。
首聯(lián)詩人先描寫故園中的菊花淡放的情形,開得并不張揚,而是淡淡的幽然的開放,而且開得那么突然,所以頷聯(lián)寫它就好像是一夜的霜降后從天空墜落一般。寫出了菊花高傲的品質(zhì),不鋪排張揚,但是卻內(nèi)涵豐沛,在單淡然中凸現(xiàn)其品質(zhì)。
后兩句是詩人的托物起興,以菊花自比。頸聯(lián)寫到多少淪落天涯的文人騷客,估計詩人自己也在內(nèi)吧,尾聯(lián)寫盡借籬落看秋風,籬落是指籬笆,記的范成大在他的一首詩中提到籬落,“日長籬落無人問”。淪落天涯的文人騷客從這籬笆里面的開放的秋菊中看盡了濃濃衰颯的秋意,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自陶淵明以來,菊花就是隱士、高潔的象征,詩人就是借菊花表現(xiàn)自己的高潔品格。
【篇六】描寫菊花的詩精選
嘆庭前甘菊花
唐代:杜甫
庭前甘菊移時晚,青蕊重陽不堪摘。
明日蕭條醉盡醒,殘花爛熳開何益?
籬邊野外多眾芳,采擷細瑣升中堂。
念茲空長大枝葉,結根失所纏風霜。
賞析
這首詩中菊花意象應是詩人自況。
詩先寫“嘆”的原因是“移時晚”;ú輼淠径加凶约旱纳L規(guī)律,菊花應在深秋開放,重陽節(jié)是賞菊的好時候。檐前的菊花因為移植的時間晚了,沒能趕上在重陽佳節(jié)引萬千人矚目的環(huán)境中綻放。
其后,“明日蕭條醉盡醒”,沒有了重陽佳節(jié)其樂融融的氛圍,賞花人的興致由濃轉薄直至曲終人散,你開的再絢爛多姿也沒有什么用。
再寫“眾芳”被采擷,反襯甘菊不被用,更可嘆。籬邊的野花被精心采摘,甘菊因為生不逢時,即使花蕾綴滿枝頭,非但不再會有人駐足欣賞,而且將敵不過要與殘酷風霜抗爭的命運。詩人在詩作中嘆息庭前的甘菊生不逢時,實為嘆息自己沒有機會為國家平定叛亂盡一份綿薄之力。杜甫飽讀詩書,有著高漲的愛國熱情,卻始終壯志難酬。詩人豐富的生命體驗與磅礴的社會背景,時代背景縱橫交錯,抽象的情感經(jīng)驗凝聚成菊花意象!案示铡庇兄鴺O佳的藥用價值,卻不被人們所采摘,詩人滿腹經(jīng)綸,卻得不到君王重用,落得“移時晚”的結局,詩人與菊花有著相似的命運,菊花內(nèi)蘊為詩人心內(nèi)之象的寫照。
這首詩的尾聯(lián)“念茲空長大枝葉,結根失所纏風霜!笨此圃卩祰@菊花長的枝繁葉茂,卻不能避免風雪寒霜的打擊,實卻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菊花傲煞霜雪的氣概,襯托出了菊花高層次、高品味的風格美。不論現(xiàn)實多么黑暗,政治多么腐朽,社會多么凋敝,杜甫決不在它面前閉上眼睛,而是大膽地予以揭露,表示自己的態(tài)度,指出解決的途徑。
菊花的文化寓意與詩人的高尚情操相得益彰,菊花的頑強執(zhí)著精神與詩人永不磨滅的意志交相輝映,而菊花的審美意蘊也正與詩人敢于面對現(xiàn)實的勇氣和不屈不撓的意志相映成輝。
【篇七】描寫菊花的詩精選
庭前菊
唐代:韋莊
為憶長安爛熳開,我今移爾滿庭栽。
紅蘭莫笑青青色,曾向龍山泛酒來。
賞析
唐時長安的菊花,盡管不象牡丹那樣“花開時節(jié)動京城”,有“真國色”之譽,但畢竟曾盛極一時,為許多詩人所吟唱。至今,西安興慶公園中的菊花仍繁衍不絕,聲馳中外,唐代遺風依約可見。
本詩的作者思念京都長安,卻將菊花特提,并滿庭植菊,以寄托憶念之情?磥,詩人是有意將長安與菊連在一起,在婉轉地透露其心曲。據(jù)有關資料載述,詩人性格疏曠,不拘小節(jié),曾為西川宣諭和協(xié)使李詢辟為判官,時常感慨唐末世之衰,對開元盛世追慕不已,謂:“游人記得承平事,暗喜風光似昔年”(《長安清明》)。詩人在這里憶念長安菊,或是藉以發(fā)抒追昔懷舊之情吧!開首的二句,一“因”一“果”,呼應成趣,章法細密謹嚴。而且.以對話的語勢敘事抒情,也給人以親切感,加強了,作品的表達效果。
而對紅蘭,詩人則是另一副態(tài)度,在告誡它:切莫因菊花的顏色素雅而恣意輕慢,菊花歷來為人們所珍視,有過龍山泛酒的小凡經(jīng)歷呢。龍山泛灑,據(jù)《世說新語》注引《孟嘉別傳》載,盂嘉為征西大將軍桓溫參軍。九月九日桓溫游龍山,官僚咸集,皆戎服。有風吹嘉帽落,初不覺。嘉薄飲,愈多不亂,自言得酒中真趣。并未述及采菊泛酒事,但是,古時有九月九日“登山飲菊花灑”(《荊楚歲時記》)的習俗,詩人蓋將二事糅為一體,意在強調(diào)菊花的不同凡流。
本詩看去是平直敘述,無多機巧,實則寓曲于直,多弦外之音。大概詩人有過被人輕慢的經(jīng)歷,故而暗以菊相標榜,憶起“白馬似冷朱紱貴,彩衣遙惹御爐香”(《寄右省李起居》)的京師生活,才有“龍山泛酒”之喻。借詠菊婉曲地表述了他郁悶不平的心理。
【篇八】描寫菊花的詩精選
多麗·詠白菊
詞牌名:多麗|朝代:宋朝|作者:李清照
小樓寒,夜長簾幕低垂。恨蕭蕭、無情風雨,夜來揉損瓊肌。也不似、貴妃醉臉,也不似、孫壽愁眉。韓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將比擬未新奇。細看取、屈平陶令,風韻正相宜。微風起,清芬蘊藉,不減酴醾。
漸秋闌、雪清玉瘦,向人無限依依。似愁凝、漢皋解佩,似淚灑、紈扇題詩。朗月清風,濃煙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v愛惜、不知從此,留得幾多時?人情好,何須更憶,澤畔東籬。
賞析
在李清照的詞中,“花”是出現(xiàn)得最多的意象。她筆下的花,不僅有人的情志,如“寵柳嬌花”(《念奴嬌·蕭條庭院》),“梅心驚破”(《孤雁兒·藤床紙帳朝眠起》);而且有眉、腮,如“柳眼梅腮”(《蝶戀花·暖雨晴風初破凍》);有肌骨,如“玉骨冰肌”(《瑞鷓鴣·雙銀杏》);因而也有肥瘦,如“綠肥紅瘦”(《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菊花纖細,這里就用“揉損瓊肌”來描寫菊花的纖纖玉骨。然后進一步用四個歷史人物來作類比反襯。貴妃醉臉,是對牡丹的比喻。李正封《詠牡丹》有“國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唐玄宗認為可比楊妃醉酒(見《松窗雜錄》)。作者通過鋪陳貴妃、孫壽、韓令、徐娘等典故,來說明白菊既不似楊妃之富貴豐腴,更不似孫壽之妖嬈作態(tài)。其香幽遠,不似韓壽之香異味襲人;其色瑩白,不似徐娘之白,傅粉爭妍。她是屈子所餐,陶潛所采。屈原《離騷》有“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陶淵明《飲酒》之五有“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細賞此花,如對直臣高士,香淡風微,清芬醞藉,不減于酴釄。酴釄,即荼蘼花,花黃如酒,開于春末。
下片續(xù)寫,用一“漸”字表示時間推移,秋闌菊悴!把┣逵袷荨焙魬叭鄵p瓊肌”,緊扣白菊在風雨中掙扎自立從開到謝的神態(tài)。這里不說人對殘菊的依戀,反說菊愁凝淚灑,依依惜別。用班婕妤“漢皋解佩”的典故,以“秋扇見捐”自喻。這兩個典說的都是得而復失、愛而遭棄的失落、捐棄的悲哀。悵惘之情,融入朗月清風,濃煙暗雨之中,又通過這既清朗、又迷離的境界具象化。同時,它又暗示了,菊既不同流俗,就只能在此清幽高潔,又迷蒙暗淡之境中任芳姿憔悴。
詞人不勝惜花、自惜之情,倒折出縱使憐愛之極,亦不能留花片時。情不能堪處,忽宕開作曠達語:只要人情自適其適,應時菊賞,且休憶他屈子忠貞,行吟澤畔;陶潛放逸,采菊東籬。
【篇九】描寫菊花的詩精選
野人餉菊有感
朝代:明朝|作者:張煌言
戰(zhàn)罷秋風笑物華,野人偏自獻黃花。
已看鐵骨經(jīng)霜老,莫遣金心帶雨斜。
賞析
這是一首詠物詩。古人詠菊之作很多,但此詩為作者一念觸發(fā),靈感倏至而作。
頭二句寫作詩緣起,鄉(xiāng)居野處的百姓出于對隱居的英雄的敬佩,相贈菊花。首句“戰(zhàn)罷秋風笑物華”,起勢不凡,一個“戰(zhàn)”字,一個“笑”字,使橫戈疆場而又樂觀堅貞的民族英雄形象躍然紙上。次句“鄉(xiāng)人偏自獻菊花”,是對抗清英雄的崇高禮贊。詩的一、二句創(chuàng)造了賞菊的感情環(huán)境。
后兩句則筆勢急轉,“已看鐵骨經(jīng)霜老,莫遣金心帶雨斜”是全詩最鏗鏘有力、動人心魄的詩句。詩人由對自身的抒寫轉入對菊花的描繪。野菊挺秀的枝莖和燦然如火的黃花激發(fā)許多聯(lián)想;ㄇo雖已經(jīng)霜,仍不失挺撥咄咄之勢;“鐵骨”一詞擬化出不畏風霜的菊花的偉岸不群的品格。詩人以憐惜的筆調(diào)寫出對不畏風雨的菊花的愛護。后二句雖然字面上全為詠嘆菊花的字句,但從字里行間可以看出野菊經(jīng)霜不老的傲岸實為詩人自身凜凜正氣的象征。無疑,后兩句仍是在抒寫詩人自己的豪情氣概。
前兩句是敘述,敘述中充滿詩情,后兩句借景抒情。“骨”與“心”都將菊花擬人化,賦予菊以人的性格!肮恰庇谩拌F”字修飾,“心”用“金”字限定,既寫出了菊花的凌霜貞姿,又寫出了詩人的英雄品格。全詩寫菊,又是寫人,是寫景,又是抒情,菊與人,景與情,洽合無間,融為一體。
此詩嚴格說來,不是純粹的詠物詩,因為詩人的感情、精神時時介入其間,不過借菊花象征而已。但野菊的自然情態(tài)處處與涌蕩于詩人胸中的奔逸之情相合,所以詩人才得以借菊花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就實質(zhì)而言.作者描繪菊花的詩句已創(chuàng)造出一種藝術形式,從而將主體感情固著其中,菊花成為詩人情感的一個對等物。
【篇十】描寫菊花的詩精選
滿江紅·劉朔齋賦菊和韻
詞牌名:滿江紅|朝代:宋朝|作者:吳文英
露浥初英,早遺恨、參差九日。還卻笑、萸隨節(jié)過,桂凋無色。杯面寒香蜂共泛,籬根秋訊蛩催織。愛玲瓏、篩月水屏風,千枝結。
芳井韻,寒泉咽。霜著處,微紅濕。共評花索句,看誰先得。好漉烏巾連夜醉,莫愁金鈿無人拾。算遺蹤、猶有枕囊留,相思物。
賞析
“露浥”兩句,扣題中“賦菊”。此言夜露濕潤了剛剛開放的菊花,可惜現(xiàn)在已經(jīng)不是重陽佳節(jié),過了賞菊的當令時節(jié),但是這菊花還是我行我素地傲霜斗雪而獨自放香。因為菊有“寧愿枝頭抱香死”的氣節(jié)也。“還卻笑”兩句,用“茱萸”、“桂花”與菊花作一對比。此言只可笑那茱萸花隨著重陽節(jié)的過去而也隨即敗落凋零,并且桂花也在樹上紛紛地凋謝而顯得毫無生色;惟有菊花寧愿在枝頭上抱香而死,卻不改其傲霜斗雪的本質(zhì)噢。明是贊菊,暗中也含有以菊花作為自己的精神寄托在。表明自己有菊之傲骨,而無萸桂之媚俗態(tài)也!氨妗眱删洌銮锞。此言杯中的酒香與園中的菊香混合在空氣之中,引得群蜂四處飛舞。而籬笆下蟋蟀也正在“句句”地鳴叫著,它好像在告訴人們:秋已深矣!皭哿岘嚒眱删,再次“賦菊”。此言園中的水池邊上,主人家用千枝萬朵的菊花交織成一架玲瓏透剔的花屏風,月光透過它照射在水池之中,就倒影出憧憧的花影來。
“芳井韻”四句,承上啟下。此言在園中的水井邊,寒泉旁都開放著各式各樣的菊花,供人欣賞。那經(jīng)霜的菊葉,濕潤中透出了微紅的顏色。“共評花”兩句,述共同賞菊,填詞吟詩。詞人說:“我們共同觀賞著花園中這許多菊花,同時還在品評著菊花的優(yōu)劣,而且還互相比賽,看看哪一位才思敏捷先作成佳詞好詩?”“好漉”兩句,述賞花飲酒至通宵。古時酒有清、濁之分,故白居易《問劉十九》詩有“綠蟻新醅酒”的描述,就是飲帶酒糟的濁酒。這里詞人所飲的也是濁酒,所以飲前先用“烏巾”漉凈酒糟,才可飲用。此言詞人面對香花、佳人作通宵漉酒暢飲,但他邊狂飲濁酒,邊還笑著對侑酒的佳人說:“你不要發(fā)愁我會醉得失態(tài),如果你頭上的金鈿釵掉在地上,我還能馬上替你拾起來插上呢!薄八氵z蹤”兩句,述酒醒。言詞人酒醉后醒轉,發(fā)現(xiàn)床頭枕邊尚遺留了佳人身上的物件,不覺睹物思人,倍增相思。
因為是和韻,所以全詞以詞人的寄托、臆想為多,不必詞人親自觀賞菊花后才能填之。